想象力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

  想象力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是“想象”还是“想像”?“象”和“像”如何区分?看完一目了然

  在你印象里,是“想象”还是“想像”?


  网上有家长发帖称,在语文考试中一道拼音填空题,xiǎng xiàng孩子填“想象”,被老师打叉,老师说“想像”才是正确答案,并做了解释,但自己查了字典发现两个词是通用的,觉得填"想象"不该算错。


  到底是哪个是正确答案?


  首先习惯性用电脑和手机的输入法,结果发现“想像”和“想象”都有。


  再问问身边的人,70后普遍认为是:想象。而80后普遍认为是:想像。90后说哪个都行。


  顿时有些懵。


  

向工具书上求证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想象,第一种是名词: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第二种是动词,指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不难想象。


  “想像力”和解释和“想象”名词解释一样。


  另外补充说明“想像”同“想象”,想像力同“想象力”。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想象”把作“动词”的解释放在第一种意思,“名词”的解释放在第二位。其它不变,同样是“想像”同“想象”,“想象力”同“想像力”。


  也就是说工具书上两种说明都对。


  追本溯源:原来“想象”和“想像”这些年经历好多纠缠不清!


  1964年,国家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将“像”作为“象”的繁体字处理,两者合二为一。


  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布的《关于重新发表的说明》中, “像”又被确实为规范字,不再作为“象”的繁体字,而是“自成一字”。


  1992年,《新现代汉语词典》第一版中:“象”有“想像”的意思。在组词中却没有找到“想象”一词,这本词典认可的用法是“想像”。


  到了2005年,商务印书馆的第五版、第六版、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相同:“想象”和“想像”两种写法都对。但和那位老师解释的恰恰相反,这版词典里“想象”是主词条,并注明“也作想像”,可见xiǎng xiàng书写“想象”更符合工具书上的倾向和大众使用习惯。


  

象”和“像”傻傻分不清,逢考必丢分?看完这些一目了然

  虽然“想象”和“想像”是通用的,但是单独分析“象”“像”有什么区别?


  因为两个字不仅是同音字,书写上只有一个单人旁的区别,很多孩子会混淆,像下面这位同学看拼音写词语“景像”,老师给打上叉勾后,孩子检查了5遍都没找出问题,怎么看怎么对,最后无奈地问:我写的对啊,为什么老师会判错?


  先说“象”,通常有三种意思:


  ①作名词,哺乳动物,即人们所熟悉的大象。常用词语如大象、白象、象牙、象鼻山等。


  ②表示形状、样子,属名词性词素,通常不单独使用,用来构词,如景象、天象、现象、气象、印象、万象更新等。


  ③表示仿效、模仿,属动词性词素,也是不单独使用,用来构词, 如象形文字、象声词、象征等。


  再说“像”,意思更广泛些:


  ①表示和某事物相同或相似,动词。如两人很相像、孩子很像他的妈妈、这只小花猫画得一点也不像。


  ②表示人像,名词。以人物为模本制成的图画、雕塑等。如肖像、画像、铜像。


  ③表示如同,介词。这个意义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只能构成介词词组去修饰动词。如像他这样的人才,到处都需要;工地上的灯火好像布满天空的星星。


  ④表示比如,比方。如瓜子的种类很多,像西瓜子、南瓜子、香瓜子等.“想像”与“想象”通用,首选词型为“想像”。


  5表示似乎、仿佛。副词,表示揣度。例:天像要下雨;这车像有毛病了;她看上去像是很漂亮。


  

文末结语:

  再简单点理解,从形式上分,“象”除了作名词的“大象”外,只有以词素的形式存在,是不可单用的;而“像”字则可以单用。从内容上区别,“象”除了作名词的“大象”是有形的外,其他都属于意识中可感的“形态”类的,比如印象、想象、景象等;而“像”字则是看来见、摸得着的“形象”类的,比如图像、雕像、人像等。


  另外提醒的是,字典、词典一直在修订更新,许多字词的发音、写法、意义也都会改变,所以作为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时以工具书为准。


  想象力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解读想象力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关于想象力的帖子,下面有一千多个关注者,被浏览12w次,作为一名经常需要用想象力完成工作的创意从业者,我觉得很有意思,可以拿来聊聊。"


  原帖名《如何发散思维,想象力可以训练吗?》,感兴趣的可以自行知乎。


  简述一下,留言基本上分为两派,一派说想象力可以通过努力去训练出来,还给出了方法,下面很多人点赞支持;另一派说的比较玄,意思是不用训练,想象力就在你的身体里,只是时间久了,藏了起来,你需要的是找到它,激活它。


  各有各的道理。


  为什么大家要讨论这个呢?


  因为想象力很重要。


  01 人类依靠想象力存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囊括世界。”


  爱因斯坦并不夸张,我认为想象力和好奇心是人类最宝贵的能力。


  通过想象力,人类不但完成了无数真实存在的发明创造,还创造出很多虚拟的概念,并共同遵守和维系,比如国家、社会、公司……


  人类依靠想象力存活。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说:“想象力是改变世界的源动力,人类自远古直到今天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背后最深层最根本的动力在于以想象力为驱动的认知革命。”


  这场认知革命时至今日,人类已经看到了用AI把自己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的苗头,如果把那些体力劳动、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工作统统丢给机器,那么未来人类做什么?


  关于未来人类的设想很多,在工作的部分,目前业界是有一点共识的,那就是人会去做更多创造性的工作。


  想象力在未来,依然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能力之一。


  02 想象力与脑科学


  想象力如此重要,同时又很神秘。它的出现往往是“灵光一现的”、是“灵感”、是“天才”、是“神赐的祝福”、是“上帝抓住了他的手”,人们用自己的想象给想象力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纱。


  那么,它到底可以训练出来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我们的大脑。


  我们的一切意识来自于我们的大脑,想象力也不例外。


  目前公认的脑科学常识将我们的大脑分为本能脑(爬行脑)、情绪脑和理智脑(前额叶皮层),具体分工参考下图(实际医学上的分区要复杂的多,这里不展开了)。


  图来自《认知觉醒》


  其中现代社会推崇的抽象思维、逻辑和理性,主要来自理智脑发育后的贡献。


  而本能脑管理着我们的呼吸心跳等一切生命体征的部分,情绪脑顾名思义主管情绪,喜怒哀乐。本能脑和情绪脑代表着我们人类的感性,我们的潜意识就于此,理智脑则代表理性,我们简称意识。


  由此,出现了意识和潜意识两套系统,用丹尼尔·卡尼曼的说法就是系统一和系统二。我们的想象力也遵循这两套系统的特性和规律。


  现在,我们回到上面的争论,发现以上都对。


  如果只从理智脑和意识的角度来说,想象力当然可以培养,找到正确的方法刻意练习,长此以往,一定会有能力上的提升。


  如果只从潜意识的角度来说,那想象力肯定是训练不了的,它像你的呼吸心跳一样无需控制,像喜怒哀乐一样可以自然的流淌,转瞬即至,不能教条的用知识去理解它,它更像一种直觉,一种觉知,得凭感觉。(从事艺术创作的朋友应该会深有体会)


  只有一把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能训练,看方向。


  能训练是因为我们的身体进化至今,秉承着用进废退的原则。理智脑的部分可以训练毋庸置疑,而相对神秘的潜意识或者直觉也来自我们的大脑,大脑是属于我们身体的器官,同样遵守这个原则,多使用和练习一定会让它更好用。


  当然,训练方向不一样,训练方法也会不一样,结果也会不一样。


  03 认知心理学指导想象力训练


  关于训练方向,这里可以借用认知心理学的ABC模型来讲解一下。


  图来自网络


  ABC模型阐述的是事件是如何影响人的。A事件出现+B对它产生认识=C产生情绪和结果。套用一下,可以简单把这个过程理解为A现实+B感知=C想象后的结果。


  我们可以把ABC模型当成一个公式,当里面任一一个元素出现变化的时候,结果发生变化。因此,如何训练现在就很简单了,我们有两个变量,也就有了两个训练方向,两条康庄大道。


  一、 改变现实


  可以是换一种生活方式,换一份工作,换一个环境。也可以不真的改变现实,可以是改变你的关注圈,多看多听,最好是高质量高密度的信息沉浸。具体看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因人而异。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二、 改变感知


  这里我分成两类。


  一类是深度感知。去向内求,找到你的觉知,让它变得更敏感,更具观察力,在情绪和直觉中探索,能训练这个的方法很多,比如冥想、运动、做手工等等。


  图来自网络


  冥想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


  想修复洞察力,让自己变得敏感,这里推荐阿球老师的一个创作方法,叫“我讨厌(什么人/事),因为(什么具体的原因)”,阿球老师是喜剧工,所以他更多的是观察自己的负面情绪,这种创作手法在现在的喜剧使用广泛,小品、脱口秀、Sketch都常看到。


  同样的方式也可以问“我喜欢/难过/兴奋等等(什么人/事),因为(什么具体的原因)”挖掘情绪背后的原因,调整感知,把某些麻木的部分唤醒。


  另一类是广泛连接。其实,改变感知就是重新激活你的神经元连接。那么,改变原有连接,扩充原有连接是不是就能提升想象力呢?


  比如以前你看见√,想到的是对号,现在不行了,要你必须想出10个以上的答案,你就会逼自己去想,它还能像耐克的logo,还能像鹿角,还能像冰球棍,像老式的雨伞……


  这样的练习方式也很多,有很多有意思的游戏本质上都是增加链接,有一些也是创意从业者常用的工作方法,比如,随便找一样东西,说出他的十种用法,比如重新排列组合,比如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等等。


  最后,不管是大脑训练和心灵练习,练练可以,别太上头。想象力太丰富也是有副作用的,过度臆想可能会造成精神疾病。希望大家可以正确使用想象力。


  想象力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

  想象力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到底是“想象”还是“想像”?家长和语文老师吵了起来

  在你的字典里,xiǎng xiàng是写成“想象”还是“想像”?


  近日,萧山的一位家长在论坛发帖,孩子在萧山一所小学读书,最近语文考试就有这样一道拼音填空题,孩子填的“想象”,被老师打了一个“叉”。班上好多同学填“想象”,也都是错的。老师认为,“想像”才是正确答案,最后还在家长群里做出了解释。


  但是,老师越解释,这位家长越疑惑。


  “从小到大,都认为‘想象’才是正确写法,难道我的语文是跟体育老师学的?”这位家长说,他查了字典,发现二者可以通用,“既然可以通用,那填‘想象’就不该算错啊?”


  为了“想象”还是“想像”


  家长和语文老师争论起来


  这位家长说,因为“想象”还是“想像”,他甚至和语文老师争论了起来。后来,语文老师用了很大篇幅,专门在家长群里阐述了自己选“想像”的理由——


  想象”和“想像”至今纠缠不清。你认为用哪个xiàng字更合理?1986年是分界线。不说历史,就现代汉语运用来说,“想象”和“想像”的纠缠是1986年以后出现的。1986年前是“想象”一统天下;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恢复了“像”字的使用,“想像”开始崛起。


  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具书肯定了“想像”的地位。比如《现代汉语词典》,旧版只收“想象”,新版则两者兼收,但以“想像”为主条,释义后注:“也作想象。”“想象”后只注“同‘想像’”,编者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


  “象”适用于三种情况:


  1.作名词用,如“大象”。


  2.属于名词性词素,不能单用,用来构词,如表示形状、样子的“形象”“象征”等。


  3.属于动词性词素,不能单用,可用来构词,如表示摹仿、表现的“象声词”“象形字”。


  “像”适用的也有三种情况:


  1.作名词,指人物等做成的形象,如“画像”“佛像”等。


  2.用作动词,表示相似,如“你像他哥哥”。


  3.作介词用,有“比如”“如同”(这个意义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只能构成介词词组去修饰动词)等意思,如“像爸爸那样工作”。


  4.似乎、仿佛,如:雪梅好像什么都没看见。


  “有家长问我,到底是“想象”还是“想像”?现在统一:想像。我读书的时候是没有单人旁的,但是后来统一要求写单人旁。”这位老师最后下了定论。


  跟着字典一探究竟


  原来这两个词曾大变身


  对于“想象”还是“想像”,绝大多数网友都表示“傻傻分不清”。而且, 我们发现,这两个字的区分还挺有年代感的。年纪大点的,都认为“想象”正确。而三十多岁以下的人,都认为应该是“想像”。


  网友@米奇laile就说,“我们80后老师教的都是想像,我爸那一代写想象。”


  网友@纯妹也说:“我读书时老师教的就是想像,很好理解,想像的意思就是想一想,像什么,所以不难记,也没有这种困扰。”


  也有网友表示,按照手机输入法来不就好了?我们试了一下,发现无论是哪种拼音输入法,输入xiǎng xiàng,都会跳出“想象”和“想像”两个词语。


  好吧,记者较真了,本着科(闲)学(着)探(没)究(事)的精神,搜罗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这40年间出版的工具书,能找到的都找了来,一探究竟。


  先说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二版,上面只有“想象”和“想象力”两个词,根本没有“想像”。


  再到1992年,王同忆主编、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新现代汉语词典》第一版中写道:“象”有“想像”的意思。但我们在组词中却没有找到“想象”一词,这本词典认可的用法是“想像”。


  这也印证了那位老师的解释:[xiǎng xiàng]一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间确有一个“变身”的过程。


  然后到了2005年,商务印书馆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想象”和“想像”两种写法都对。但和那位老师解释的恰恰相反,这版词典里“想象”是主词条,并注明“也作想像”。同样情况的还有“想象力”和“想像力”。如果按照老师的解释,词典编辑者应该倾向认为,“想象”一词更常用。


  2016年最新版的商务印书馆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和第五版的解释几乎一样。


  资深语文老师见证


  “想象”和“想像”的交替变换


  杭州长青小学的书记王琪,教了31年小学语文,从自己当学生到参加工作当老师,她亲眼见证了语文课本里“想象”和“想像”的交替变换。


  “从我读书一直到参加工作的前十几年,一直都是写作‘想象’的,课本里也都是这么写的,从来没有人会觉得它不对。”王琪老师回忆说,“到上世纪90年代某一年,我们收到新教学规范,有一些字词改了,课本里也变成了加单人旁的‘想像’。”为了改掉之前几十年形成的用词习惯,写板书的时候,王琪都会特地留个心眼,每次写了“想象”,再加上个单人旁,“一开始很不习惯,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转变过来。”


  “硬掰”回来之后,“想像”这一写法已经在王琪脑海里根深蒂固。一直到前几年,王琪在板书时继续写单人旁的“想像”,听课的老师问她为什么加了单人旁,她才反应过来貌似又改过了。


  “后来,我们语文组的老师还在一块儿专门讨论过,原来又出现了‘想象’的写法,两种写法并存,而且没有单人旁的‘想象’成了主流。”王老师说,“我自己掰回来以后,这么多年已经改不回去了,还是习惯用单人旁这个,但学生们用两种写法都是认可的。”王老师说。


  记者又问了杭州几位资深语文老师,基本都表示“跟着字典走”。杭州高级中学的寿婷尔老师说,“字典一直在修订,其实老师们更容易搞错。我一般都是查字典,也让学生查字典。”


  寿老师补充说,像这样换来换去的词语其实并不多,平时多留心就可以了。


  杭州高新实验学校的郑金平老师说,对于这种不太确定的词语,一般会让学生用常见写法,考试通常也很少会考这种比较模糊的区域。


  为什么会有“象”和“像”


  浙大教授专门写了一段辨析


  昨天,我们请教了浙江大学副教授、博导,浙江省语言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史文磊,为了讲清楚两个xiǎng xiàng的区别,他特意写了一段辨析——到底是“象”还是“像”,一目了然。


  从学理上说,“想xiàng”应当作“想象”,不应作“想像”。“想xiàng”在此是动宾结构,“xiàng”是名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作为名词,“像”是“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比如画像、塑像、肖像”,意域较窄,所指一般都是人的像;而“象”则是“形状、样子,比如景象、天象、气象、印象、万象更新”,指称更广。


  根据系统性原则,显然“想xiàng”之“xiàng”用指称更广的“象”更贴切。权威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把“想象”“想象力”定为主目,“想像”“想像力”定为附目,是有合理性的,应当以此为准。


  当然,从汉字的构造理据来看,“像”从“人”,人们大概会觉得写成“想像”更能展现词义,这也算是汉字在使用过程中的理据重构。这种情况在汉字历史上屡见不鲜。以往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想象”和“想像”主次地位的处理出现过摇摆,大概是采取了从俗从众的原则。历史证明,词典诚然是规范,但使用者最有发言权。一个词语的未来会怎样,还是掌握在大众手里。


  想象力是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富有想象力是什么意思

  

  2.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什么意思

  

  3.发挥想象力是什么意思

  

本文标题:想象力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