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鹰和鸬鹚的区别推荐文章1:科普|猛禽界的“鱼鹰”

  “鸷鸟累百,不如一鹗。”这是古人笔下的鹗,把鹗比作天子,它出众,独特,有风范,而真正的它其实是小怂包。


  鹗是鹰形目、鹗科、鹗属仅有的一种中型猛禽,雌雄相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说到鱼鹰,大家想到的可能是鸬鹚,其实在猛禽界也有一位鱼鹰它就是鹗。鹗爱吃鱼,它的食谱中90%以上都是鱼,爱鱼也最擅长捕鱼。它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能够在高空飞行时迅速锁定水中的猎物。即便在30米的高空,也能准确发现水下1-5米深的鱼类。


  鹗的爪子巨大而粗糙,趾底还布满尖锐如刺的刺鳞。趾为对趾结构,能够像钳子一样牢牢抓住黏滑的鱼身。它的捕鱼方式是在水面上空盘旋,搜寻猎物,振动双翅,能悬停在空中,以便仔细观察水中猎物的情况。一旦发现猎物,它便迅速俯冲,收折翅膀,在水面上拍打和滑行,伸出两只长脚潜入水中,精准地将鱼抓起,成功率极高。


  鹗的潜水技术也相当不错,即使猎物逃向深水,也不会被轻易放弃。鹗能够潜入水下10米进行追捕。捕获猎物后,它们会飞到水域附近的树上或岸边岩石上慢慢享用。


  因为长期专注于捕鱼,鹗逐渐进化出了专门适应捕鱼的身体结构。同时,由于长期只与鱼打交道,缺乏与其他猛禽争斗的经验和技巧,在遇到其他猛禽时,鹗往往选择避让,而不是正面冲突,这也导致很多家伙来欺负它。其他猛禽也爱吃鱼,常常直接开抢,甚至还有些鸥类、鸭类也敢从它口中抢食,使得鹗简直像猛禽中的小怂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里的雎鸠有人解读很有可能是鹗,即使没有真正的定论,但鹗确实是爱情忠贞的象征,它们是一夫一妻制。鹗的雄鸟和雌鸟配对后常常比翼双飞,鸣声不断。雄鸟首先在空中翱翔,身体呈一个很陡的角度,爪子上紧紧地抓着一条鱼或一根骨头,一边吃力地飞行,一边摇晃着双脚,有时甚至向后倒飞,同时发出激昂的叫声。雌鸟则高声应和,与雄鸟一起上下翻飞。


  找到心仪的伴侣后,鹗便会携手共度一生。它们一起生活,一起养育后代。鹗的战斗力不怎么样,但它们的数量很是可观,因为它们很能生育,一般一窝能产2-3枚卵。要知道在猛禽界一般都是产1-2枚卵,甚至有的猛禽两年才产一次卵。这么说来,鹗在猛禽界中可算妥妥的“高产选手”。


  (文章于微信公众号红视界)


  编辑/韩世容


  鱼鹰和鸬鹚的区别推荐文章2:「自然科普」鱼鹰

  (辽宁学习平台)


  鱼鹰又名鹗。是隼形目鹗科鹗属仅有的一种鸟类动物。嘴黑色,头白色,顶上有黑褐色细纵斑;背部大致暗褐色,尾羽有黑褐色横斑;腹部为白色,胸部有赤褐色的纵斑。飞行时,双翼呈狭长型,翼下为白色。


  鱼鹰繁殖期在中国南方通常为2-5月,在东北地区大多为5-8月。 巢都是用粗大的树枝搭成,如果繁殖成功和无干扰,巢可多年使用,甚至有使用长达18年的巢,但每年都需要进行修理和补充巢材,因此巢的结构较为庞大。


  鱼鹰孵卵期为32-40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喂养,大约经过42天后才能离巢。


  :刘东伟


  鱼鹰和鸬鹚的区别推荐文章3:鸬鹚捕鱼效率很高,为什么我国会禁止使用?有什么危害?

  鸬鹚自古以来就是帮助渔民捕鱼的有力工具,很多诗句中都提到了鸬鹚这种动物,比如岺参的“云晴开螮蝀,棹发起鸬鹚”;再比如黄庭坚的“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还比如黄庭坚的“鸬鹚密伺鱼虾便,白鹭不禁尘土涴”等等。


  在我国第五套人民币20元面值的纸币背面,还印有一位老人和鸬鹚的“合影”。


  鸬鹚作为一种体型较大的水鸟,在很多地区都被称为“鱼鹰”,经过人类的驯化以后,能够帮助渔民们快速、高效、大量地捕食到各种鱼类,省去了下网、垂钓等复杂繁琐的工具和程序,因此长期以来深受渔民的喜爱。


  但是,我国后来发布明确的规定,禁止渔民利用鸬鹚来捕鱼,以前渔民和鸬鹚并立船头、在水上泛舟轻松捕鱼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很多网友不明白,这种原生态的捕鱼模式,为什么会被禁止呢?


  鸬鹚从生物学分类上看,属于鹈形目鸬鹚科鸬鹚属,在全球有39种,我国分布的主要有5种,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水域中广泛分布。在我国栖息的鸬鹚,浑身基本上都长有深色或者黑色的羽毛,体重一般在6公斤左右,是鸟类中体型比较大的。


  鸬鹚的飞行能力很强,常常以低空飞行的方式在海边、湖滨或者淡水中间活动。它们非常善于潜水,当捕猎的时候,它们从空中直接扎到水中,快速地锁定猎物,一直跟踪并最终吞进口中,它们的潜水深度一般在3米左右,最深甚至可达10米。鸬鹚的主要食物,是淡水或者近海海域中的鱼类以及甲壳动物。


  经过人类的驯化,鸬鹚可以帮助人们高效地去捕鱼。鸬鹚在抓捕到鱼类时,在水中并不能完全吞咽到肚子中,而是必须浮出水面再次进行吞咽。正是利用这一点,在驯化时,渔民们通常在鸬鹚的脖子上套一个皮圈或者系上一圈草绳,以防它们在水面再次吞咽时把鱼吞进肚中。


  当鸬鹚熟悉渔民们发出的声音和信号后,捕到鱼时会自觉地游回渔船上,然后在渔民的帮助下将鱼吐出,这时渔民们会给它们一条小鱼作为奖赏,从而激励它们再次出发。经过系统训练的鸬鹚,一年可以捕鱼上千斤,可以说是渔民最为得力的帮手了,根本不用自己费事,只需事先准备一些小鱼小虾犒劳它们就是了。


  之所以我国后来禁止人们利用鸬鹚来捕鱼,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鸬鹚捕鱼的能力太强了。一天一只鸬鹚就能捕鱼几十斤,而渔民通常会同时驯养几十甚至上百只鸬鹚,在一个水域中,如果这些鸬鹚每天都“开足马力”去捕鱼的话,水中的鱼类生长速度,远远赶不上它们捕获的速度,最后这个水域中的鱼将会迅速减少。


  第二是鸬鹚捕鱼是无差别“攻击”。无论是常规鱼类,还是我国的一些珍稀鱼类、保护鱼类,鸬鹚本身是不能进行判断的,而且无论是大鱼还是小鱼,都同样会进入它们的视野,不但严重影响水域中鱼类的可持续生长,而且还会造成那些濒危鱼类的处境更加艰难。


  第三是饲养鸬鹚的成本越来越高。起初渔民可以用足量的小鱼小虾来饲养和奖赏鸬鹚,但是,随着捕鱼时间的拉长,自然水域中的鱼类越来越少,一些水域甚至是无鱼可抓,如果仅靠水域自然状态下的重新恢复,那么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几十上百只鸬鹚就只能依靠渔民的饲养,不出工也不出力。而如果转移到其他水域捕鱼,这里面就涉及到频繁运输甚至举家搬迁,成本都不小。


  第四是现代化捕鱼方式的兴起。随着大型渔船捕鱼的方式越来越先进、越来越高效、越来越科学,渔民们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可以在除了限定的季节和限定的区域之外,在短时间内进行合理安排时间和地点,机动性和自主性很强,而且依靠渔船上的多种先进捕鱼设备,一次性可以捕到更多的鱼,效率比鸬鹚还要高。渐渐地,鸬鹚捕鱼这种方式就失去了市场。


  因此,在很多地方,鸬鹚捕鱼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科学规划下的大型渔船,禁止鸬鹚捕鱼,这既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同时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人类在辛勤劳作下需要休息,自然生态同样需要休养生息。


  #头条创作挑战赛#


  鱼鹰和鸬鹚的区别推荐文章4:雄鹰和鱼鹰

  沈耘 画


  它们同属鸟类,一个叫雄鹰,一个叫鱼鹰。


  雄鹰在天上飞,它性情凶猛,腿脚强健,趾爪锐利,翼大善飞,是勇气和阳刚的象征。传说中,它是太阳神,给人以力量,鼓励人们,不怕雷雨和闪电。现实生活中,雄鹰则代表敢于拼搏,奋力向前,大展宏图,鹏程万里。


  鱼鹰,也叫鸬鹚,水陆两栖。它善于潜水,常活动于水库、湖泊、河川、鱼塘、海边等水域环境。因为它的双眼能透过水面看到水中的鱼,并以它长而钩的嘴巴捕鱼,所以它是渔夫的好帮手。鱼鹰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分为了许多品种,有斑头鸬鹚、海鸬鹚、红脸鸬鹚和黑颈鸬鹚等。


  虽然它们的名字里都有鹰,但形态不同,习性迥异,此鹰非彼鹰。


   沈耘


  鱼鹰和鸬鹚的区别推荐文章5:鱼鹰(鸬鹚)的一生,你能看懂吗?

  鱼鹰(鸬鹚lú cí)的一生,你能看懂吗?


  春燕来时 2024-05-20 10:05


  原醒世奇文!你能看懂吗?


  晨雾 / 转帖


  当时年纪小,心里就总是有这样的疑问:鸬鹚是不是傻呢?它抓鱼给渔人、渔人又把鱼给鸬鹚吃。那鸬鹚为什么不自己抓鱼自己吃呢?


  长大以后才知道,鸬鹚每天都要辛苦地去捕上一堆鱼,但是这鱼却不属于鸬鹚自己,而是属于渔人。


  只有到了喂食的时间,渔人才会从一堆鱼中拣出几条小的扔给鸬鹚,其它的鱼则全部都被渔人无偿占有,卖出换钱用以养育一家老小。


  所以,渔人一定不会将鸬鹚喂饱,因为它饱了以后,可能就不会再去努力的抓鱼了。


  那天有一位渔人告诉我,驯养鸬鹚和驯老鹰的技巧差不多,都是先将它喂饱喂胖,然后想尽一切办法让它睡不了觉、接着就开始饿它……也正是因为和熬鹰的手段极为相似,所以鸬鹚才得到了“鱼鹰”这个名字。


  就这样连熬带饿,一般情况下有个两到三天它们也就屈服了。接着,渔人就将它的脖子用绳子扎上,用来防止它将捕获的猎物吞下肚子,熬鹰就算大功告成了。


  这时的鱼鹰,就变成了一只凶猛的家禽,而再不是原来的那只野生鸟类了。


  从没听说过还有哪个族群如同我们的族人一般,能够如此全面且大规模的驯养某种野生动物,似乎我们骨子里就有驯养各种动物的天赋。比如,驯狗,用它看家打猎;驯猴,可以让它表演;驯鸽,让它送信;驯鹰,用来捕猎;驯鸬鹚,用来捕鱼……


  当然,一切的驯养手段其实都是制约、都是变相的虐待,也都是养成式的条件反射:顺之者获奖赏,逆之者严惩……久而久之,便可以训练得让动物们觉得必须那样做才对。


  训练的最终结果就是,主人还会让动物们觉得跟随主人才是唯一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同时,最终会让动物们彻底忘掉其与生俱来的无拘无束、忘记其原有的野性,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主人给它们设计的生活:


  哪怕是从生到死,甚至从吃喝到交配,都可以为动物们安排得无微不至,从而让它们觉得这就是最安逸的生活。


  至少,和主人在一起会有个安稳的窝、总能有生存的保障;而其他同类呢,少说也有三分之二,仍在饥寒交迫中自生自灭。


  可能它们完全都无法理解:能吞下大鱼,那还能叫“鸬鹚”吗?


  我问那个渔人,一只鱼鹰能活多少年?


  渔人说,野生的一般都能活二十年往上;但家养的这些,大多也就能活十五六年。因为养过十年以后,它的力气就一年不如一年了。这时,一般都是给它灌上一杯烈酒,它很快就醉死,然后就将其埋掉了。


  我很好奇: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处理?


  渔人笑笑:还能怎么处理呢?这东西又不能吃肉,太腥。以前有人不信邪,吃了鱼鹰肉,结果恶心得上吐下泻、多少天都缓不过来不说。身上的腥味还经久不散,别人一闻就知道他吃过鱼鹰肉……


  我说,那等到它年老时,为什么不将它脖子上的绳套给解开然后放掉呢?


  渔人:这你可就不懂了,养熟的鱼鹰非常认群,根本飞不远。将它放掉,它却总能找到原来的船,而以前一起抓鱼的同伴总会将抓来的鱼喂它。这时它可没有绳套,多大的鱼都能吞下……


  很快我就懂了:活着的老年鱼总是会成为渔人的负担,只有死掉才最符合渔人的根本利益。


  也就是鸬鹚的肉天生不好吃。如若不然,渔人一定不会放过最后一点收益。


  我没再争辩下去,哪怕我知道,野生的鸬鹚其实是候鸟,每到九月份时,便要去南方越冬的。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渔夫将鸬鹚抓来驯化,鸬鹚根本就不会在天寒地冻时留在北方。


  也就是说,关于“湖水封冻后鸬鹚抓不到鱼”的问题,压根就不存在于世上。


  信息:2024-05-20 微信公号 春燕来时


  

  【声明】本文为转发分享,已经注明。不代表本平台赞成或反对原的观点,文责和版权属于原。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请联系删除。


  鱼鹰和鸬鹚的区别推荐搜索词:

  

  1.鱼鹰和鸬鹚的区别图片

  

  2.鸬鹚

  

  3.鱼鹰和鸬鹚的区别,感觉长的不一样

  

本文标题:鱼鹰和鸬鹚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