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平贵是哪个朝代推荐文章1:《薛平贵与王宝钏》中,薛平贵的原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长期以来,薛平贵和王宝钏之间的爱情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传颂,并被改编成为了各种戏剧。


  2012年上映的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更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薛平贵和王宝钏的爱情故事。


  最近,“王宝钏挖野菜”的表情包和梗不仅仅带火了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薛平贵与王宝钏的爱情故事。


  现在,“王宝钏挖野菜”的表情包和梗已经成为了“恋爱脑”的代名词,用来形容“恋爱脑”的人。


  那么,薛平贵到底是谁?他的一生到底是怎么样的?


  事实上,薛平贵和王宝钏的爱情故事是虚构的,历史上也没有薛平贵这个人。不过,历史上却有薛平贵的原型。


  在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的第1集中交代:皇帝想给刚出生的薛平贵起名为“李漼”,不过,由于意外,薛平贵被迫流亡民间,临行前,他的母亲给他起名为“李温”。


  根据这个线索,我翻阅了一下史书,果然找到了薛平贵的原型人物,他就是唐朝倒数第四位皇帝唐懿宗李漼,原名李温。


  李漼的祖父就是开创“元和中兴”的唐宪宗李纯,他的父亲就是开创了“大中之治”的唐宣宗李忱,他的堂兄就是开创了“会昌之治”的唐武宗李炎。


  833年,唐宪宗的第13个儿子、时任光王的李忱的长子李漼出生于光王府,他的母亲是李忱的侧妃晁氏(元昭皇后)。不过,那时候,李漼并不叫李漼,而是名叫李温。


  846年,唐武宗李炎去世,宦官马元贽拥立他的叔叔光王李忱即位,这就是唐宣宗。唐宣宗即位后,册封年仅13岁的李温为郓王。


  不过,李忱并不疼爱李温,而是疼爱李温的四弟夔王李滋,并打算册封李滋为太子,成为皇位的继承人。不过,唐宣宗由于顾忌李温年长,不想废长立幼。因此,对于立太子的事,唐宣宗一直犹豫不决。


  859年,唐宣宗去世,李温在宦官王宗实的拥立下,开始监国。不久,李温正式即位称帝,这就是唐懿宗。也就在这个时候,李温正式改名为李漼。


  唐懿宗是一个昏庸无能、骄奢淫逸的皇帝,他即位后,并没有继承父亲唐宣宗打下来的“大中之治”的成果,而是只知道吃喝玩乐,追求享乐,使得刚刚有了转机的唐王朝迅速走向衰落。


  唐懿宗在位期间第一件大事就是追求享乐、骄奢淫逸。


  唐懿宗对于游玩和宴会的兴致要远远高于上朝和处理朝政的兴致。他即位以后,经常在宫中大摆宴席,来招待大臣和妃嫔,甚至有时候,唐懿宗每个月在皇宫里举行宴会几十次。


  除了大摆宴席,唐懿宗还每天让乐工优伶为他演出。唐懿宗每次外出巡游的时候,都要带着乐工优伶,并随时对他们进行封赏。根据史料记载,唐懿宗在宫中供养的乐工多达500人。


  此外,唐懿宗由于在皇宫里腻烦了,还经常到长安郊外的行宫别馆。并且,他还不断外出巡游,每次巡游都要让沿途的官员准备好食物和美女,供自己享乐。


  至此,在唐懿宗的带领下,唐朝的大臣和贵族逐渐形成了一种奢侈和醉生梦死的风气。


  唐懿宗在位时期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开创咸通之政。


  唐懿宗不仅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虚伪的皇帝。为了让大臣和百姓认可他是一位明君,他曾经宣布实行“咸通之政”。


  咸通之政只是唐懿宗“掩人耳目”的措施,因此,并没有增强唐朝的国力。相反,安南、徐州、浙东,四川等地方相继爆发了混乱。至此,唐朝的国力日益衰败,彻底丧失了唐宣宗“大中之治”的成果。


  唐懿宗在位时期的第三件大事就是破坏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唐朝选拔官员的根本制度,考试和择优录取是其最重要的标志。“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唐朝人对科举制度的评价。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对唐朝的统治秩序有多么的重要,它的考试和选拔有多么的艰难!


  但是,唐懿宗竟然随意破坏科举制度的规矩,以皇帝的诏书代替礼部的金榜,直接让考生获得进士头衔。


  至此,科举制度的规矩和原则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也使得唐朝的朝政逐渐被一些毫无才干的人控制,使得唐朝的国力更加衰败。并且,这一措施也使得唐朝后期的“走后门”的风气日益严重。


  唐懿宗在位期间做的第四件大事就是更换宰相。


  唐懿宗在位时间仅仅只有14年的时间,却任用了21位宰相。他们分别是令狐绹、白敏中、萧邺、夏侯孜、蒋伸、杜审权、杜悰、毕諴、杨收、曹确、高璩、萧寘、徐商、路岩、于琮、韦保衡、王铎、刘邺、赵隐、萧仿、崔彦昭。


  唐懿宗骄奢淫逸,追求享乐,把朝政都交给这些宰相来处理。但是,这些宰相大多数都是一些碌碌无为的人,他们不仅毫无才干,而且爱财如命,结党营私,使得唐朝的朝政更加衰败。


  比如,唐懿宗的宰相、大诗人杜佑的孙子杜悰就是一个尸位素餐的人,人送外号“秃角犀”。路岩和韦保衡相互勾结,结党营私,人们把他们称之为“牛头阿旁”。


  至此,唐朝的朝政在这样一批宰相的掌控下,日益衰败,统治危机和社会矛盾空前严重。


  唐懿宗在位时期做的第五件大事就是崇信佛教。


  唐朝中后期,佛教的势力十分强大,有众多的老百姓为了逃避赋税、兵役、徭役,成为了僧尼。


  僧尼的大幅度增加,使得平民的数量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唐朝的财政、兵源、、人口、农业生产。并且,僧尼的大幅度增加,使得寺庵的数量大大增加,导致老百姓的耕地日益减少,严重阻碍了唐朝的农业发展。


  唐武宗时期,唐武宗对佛教势力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使得大量的僧尼变成了老百姓,寺庵变成了耕地。至此,唐朝的人口、兵源、财政大大增加,促进了唐朝农业的发展,也使得唐朝的国力大大加强。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之为“会昌灭佛”。


  唐懿宗是一个十分宠信佛教的皇帝,他即位以后,不断增加寺庵的数量,大肆建造佛像。至此,佛教开始卷土重来。


  在唐懿宗的倡导下,唐朝上下开展了大规模的信佛运动。唐朝的法会道场空前兴盛,佛教的印刷品空前繁荣。比如,868年刻印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品。


  并且,唐懿宗还举行了大规模崇佛活动——法门寺迎奉佛骨。所谓的“佛骨”就是舍利子,也就是高僧在火化后留下来的骨灰。


  唐朝时期,迎奉佛骨具有增加福气的意义。唐宪宗时期,唐宪宗曾经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迎奉佛骨运动。


  873年,唐懿宗正式下达了迎奉佛骨的诏书。结果,这个事情遭到了大臣的强烈反对。大臣们认为,迎奉佛骨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


  但是,唐懿宗以迎奉佛骨是为了给老百姓祈福为理由,仍然一意孤行。其实,唐懿宗名义上是给老百姓祈福,实际上是为了给自己祈福。


  这次迎奉佛骨运动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唐宪宗时期的规模。为了迎奉佛骨,唐懿宗安排了十分壮观的迎奉佛骨运动,允许老百姓和信徒参观佛骨。甚至,富豪为了讨好皇帝,纷纷举行了大规模的法会,花费了大量的金钱。


  但是,劳民伤财的迎奉佛骨运动并没有给唐懿宗增加福气,而是把他送到了墓地。奉迎佛骨后不久,唐懿宗就病重了,并逐渐病入膏肓了。


  873年,唐懿宗在长安咸宁殿走完了自己骄奢淫逸、昏庸无能的一生,享年40岁,谥号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庙号懿宗,安葬于简陵。


  唐懿宗去世后的第五年,878年,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根基,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统治。黄巢起义结束后,唐朝已经奄奄一息,名存实亡了。


  薛平贵是哪个朝代推荐文章2:薛平贵和薛仁贵傻傻分不清楚,他们是不是同一个历史人物呢?薛仁贵和薛平贵这个薛到底该怎么区分?

  这两位薛,都是唐王朝时期的战将,而根据目前所传播的资料来看。


薛仁贵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而薛平贵,则是中国戏曲和民间故事两相结合而虚构出来的人物。

  薛仁贵


这里呢,我们先来说一说,这位虚构出来的人物薛平贵。

  在民间故事当中,薛平贵主要生活在,唐懿宗在位时期,他出身贫寒,巧的是呢,当时丞相王允的三女儿王宝钏抛绣球选他为夫婿,然而王丞相见到当时的薛平贵,家境贫寒,身无长物,便要毁约,没想到王宝钏却坚持要嫁给薛仁贵为妻,为此呢,还彻底的和王丞相断绝了关系。


  薛平贵与王宝钏


  后来薛平贵为了能够建功立业,便投身从军远赴西凉,跟随唐朝大军去征战,而不幸的是,在军中他遭到了魏虎、魏豹兄弟的陷害,而幸运的是,他机缘巧合的被西凉公主代战所救,更是成为了西凉国的驸马,后来在西梁王去世之后呢,更是成为了西凉国王,并且最终以西凉国王的身份回忆到了长安。


  薛平贵


  薛平贵在回到长安之时,他已经离开了18年之久,而他回去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去寻找他的结发妻子王宝钏,虽说历经了18载,但是王宝川的仍然能够坚守妇道,带着孩子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苦守寒窑18年,她心中始终坚信她的丈夫如果没有战死沙场,终有一天会回来。


  民间故事中的薛平贵


  这个来自民间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而且现如今,也已经有了很多影视剧的版本,不过关于薛平贵其人,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因为在清代艺术书籍当中提到,石敬瑭为后唐李氏续,又为契丹所立,国号晋,而这正是应了戏曲和民间的故事当中,由西梁归来,即皇帝位的情节,他的岳父丞相王允,指的便是长乐老——冯道,所以,薛平贵其实便是石敬瑭的化名。


   而如果要这样来说的话,薛平贵的民间故事和戏曲,其实就是以石敬瑭的生平为蓝本而诞生的。


  薛仁贵


薛仁贵

  薛仁贵,唐朝初期的名将,主要生活在唐太宗和唐高宗在位时期,它是在贞观末年,也就是公元649年的时候呢投身进入唐军,,他的家境殷实,如果向上追溯的话,他是南北朝时期刘宋和北魏两朝的名将薛安都的后代,而且他的曾祖父薛镕,祖父薛衍,父亲薛轨,都曾经相继在北魏、北周和隋朝担任官职。


  然而原本官宦之家,却因为他的父亲薛轨早逝而逐渐衰落,所以到了薛仁贵这一带的家境变得十分的贫寒,只能够以种田为生,在薛仁贵参军之前的政治唐太宗,计划新增辽东的时候,而且还在全国各地,不断的招兵买马,于是他的妻子便劝说他,这正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并且建议他去参军,薛仁贵听了妻子的话,当即应允,并且立刻去见了正在招募兵将军将军张士贵应征入伍。


  薛仁贵


  从此呢,虽然贵便开始了贯穿他一生的戎马生涯,薛仁贵在参军的时候呢,已经35岁了,薛仁贵在参军之后,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是有一件事情却让他的英勇,展现在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面前。


  李世民


  贞观十八年,即公元644年的11月,李世民命令平阳道行军大总管张亮和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奇,分别率领水陆两军进攻高句丽,到了第二年的二月,李世民更是亲征高句丽,当这场征讨战争持续到三月的时候,在辽东安地战场上。郎将刘君邛被高句丽军团团围困,无法脱身,而就在这危难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了高句丽一位将领的人头,并且还将他的首级挂于马上。


  跟唐军对战了这么久,整只高句丽的军队还未曾见到过,如此勇猛的唐军士兵,变致使高句丽军中的将士心存畏惧,竟然没有多久就撤军了,而郎将刘君邛也顺利获救,而薛仁贵也因为在此战当中的英勇表现而一战成名。


  薛仁贵


  此后从同一年的4月到6月,唐太宗继续御驾亲征高句丽。而在此战争当中,薛仁贵身着白衣、手持戬枪、腰挎双弓、大呼冲阵所向无敌,而在薛仁贵的不断冲刷之下,唐军大举跟进,高句丽军大败,此战取得大胜之后,李世民特地招见了当时只是普通士卒的薛仁贵,并且亲自嘉奖了他的作战英勇,赐给了他马良品娟40匹以及俘虏十人为奴,并且提升他为游击将军,而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呢,作战英勇过,觉得虽然贵,便屡立战功,并且一步的进入到了唐王朝的军事最高决策层。


  薛仁贵征战数十年,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而且还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和脱帽退万敌,等等经典的历史典故,也正因为薛仁贵创下了很多的胜绩,同时呢,他35岁才应征入伍,从一位最普通的士卒,一步步地成为了唐太宗和唐高宗,两朝都十分倚重的高级将领,他的一生不可谓不励志。


  所以除了正史当中的记载之外,在民间也出现了许多描写薛仁贵的生平,以及戎马生涯的故事,《隋唐演义》便是其中最好的一个例证,而在隋唐演义当中,关于薛仁贵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间的缘分是最为经典的桥段,李世民在梦中一直出现一位白袍小将,并且一举帮他平定辽东,而薛仁贵便是这位白袍小将,便是李世民口中的应梦贤臣。


  到了唐高宗时期,薛仁贵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校代州都督风平阳郡公,而到了唐高宗永淳二年,也就是公元638年的时候,时年70岁的薛仁贵去世了,结束了他长达几十年年的戎马生涯。


  最后关于薛仁贵,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它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初唐名将,关于他的生平和功勋,在新唐书和旧唐书这两部记载唐朝政史书当中均有记载。


   与此同时,民间也出现了很多讲述薛仁贵人生故事的传记以及戏曲作品,从而也是薛仁贵这个名字,在此后的1000多年的时间里。有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赞扬。


  薛平贵是哪个朝代推荐文章3:薛平贵当了多久皇帝?

   高山人/2022.2.25


   据我所知,历史上并没薛平贵这个人,他也没有当过什么皇帝,也没有发现有薛平贵称帝的任何历史资料,倒是有薛仁贵的不少历史笔墨,而薛仁贵不过只是唐代的一名武将,也没有当过什么皇帝。只是根据一些民间老艺人讲述,薛平贵,其实是于某年山西一富户为母庆寿唱堂会,因堂会上演出了《汾河湾》等戏,其母当看到薛柳二人以悲剧结局时,便抑郁成疾。其子于是悬巨赏征求薛仁贵夫妻团圆的剧本。此时就有一文人应求杜撰了一位“薛平贵”,剧名《王宝钏》,情节与薛仁贵的历史故事大同小异。这文人为了迎合富母心态,便将戏尾改成了大团圆结局。不料演出后富母大喜,病亦霍然全愈。自此之后,京剧舞台上便出现了薛仁贵和薛平贵,“两薛并存”的戏剧样本。


   所以说,史料上压根就没有薛平贵这个人当皇帝的任何记载,只有他的中国民间戏剧传说。而薛仁贵倒是有史料记载的,薛仁贵,出生于山西绛州龙门。唐太宗李世民征伐辽东时,薛仁贵应募投军并立下战功,成为一名武将,且爵位甚高。薛仁贵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记载。故而很多人都认为薛仁贵才是真实人物,而薛平贵则是由薛仁贵故事里演化而来的,并无真人实事。一人之见,仅供参考,不喜勿喷。如有不妥,敬请赐评留香!


  薛平贵是哪个朝代推荐文章4:《薛平贵与王宝钏》历史原型——唐朝名将薛仁贵

  最近,十几年前的一部老剧《薛平贵与王宝钏》火遍全网,其中王宝钏因“挖野菜”的画面而被称为恋爱脑。剧中,王家千金王宝钏为爱情独守寒窑18年,以挖野菜度日,最后只做了18天的皇后去世,网友们纷纷为其感到不值。大家在玩梗之余,又掀起了一场关于性别对立的骂战。


  其实薛平贵和王宝钏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他们是戏剧《王宝钏》中的虚构人物,原型取自唐朝的名将薛仁贵。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薛平贵和薛仁贵的名字仅一字之差。而且《王宝钏》和关于薛仁贵的戏曲《汾河湾》《薛仁贵征东》剧情非常相似,所以很明显薛平贵就是改编自薛仁贵的故事。


  相传,山西有一富人为母祝寿,请了戏曲班子唱《汾河湾》,《汾河湾》讲的是唐朝大将薛仁贵和妻子柳氏的故事,戏曲的结局是薛仁贵常年在外征战,最后死在了征西路上,妻子柳氏也在等待中病逝。富人之母知道悲惨结局后,郁郁寡欢,得了心病。富人便悬赏征集薛仁贵结局团圆的剧本,有一文人写下《王宝钏》,改薛仁贵为薛平贵,故事情节相仿,但却将结局改成薛平贵登上皇位,王宝钏做了皇后,夫妻团圆。剧一演完,富母便不药而愈。


  薛仁贵是唐初的传奇名将,很多人并不了解唐朝历史,但几乎都听过薛仁贵的传奇故事。薛仁贵征战十数年,期间灭亡高丽,击破突厥,大败九姓铁勒,立下了赫赫战功。受演义小说的影响,薛仁贵的很多典故都流传至今,人们耳熟能详,如 “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等等。这些典故其实都脱胎于《旧唐书》,是实打实的战绩,正因为此,后人才不断从他身上改编出故事来。


  比如最有名的三箭定天山,在《旧唐书》里记载:“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大意是薛仁贵在征讨九姓铁勒时,敌军派了数十名骁勇骑士来挑战,薛仁贵三箭就射死三人,其余骑士害怕得下马投降。薛仁贵则趁机带军冲锋,大败敌军,名震天山。


  还有神勇收辽东,太宗时期唐朝就多次出征高丽,到了高宗朝,高丽恢复了元气又开始不断骚扰边境。李治便派李勣、薛仁贵等人前往征讨,薛仁贵虽为副将,但每次都冲锋在前,功绩非常大。薛仁贵曾率3000人攻打高丽重城扶余,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击杀敌军1万余人。之后唐军趁胜,攻拔40余城。


  薛仁贵最具神话色彩的故事就是“脱帽退万敌”,名震边疆,敌人闻风丧胆。薛仁贵虽征战一生,但也经历过大非川之败,战败后被贬为民。到了晚年,高宗念其功劳和救命之恩,又重新启用了薛仁贵。当时的突厥入侵云州,薛仁贵奉命征讨,突厥人就问:“唐将是谁。”唐兵回答道:“薛仁贵。”突厥奇怪问:“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矣,安得复生?”他们薛仁贵脱下帽子让敌军看,突厥看到后大惊失色,连忙下马跪拜,然后逃走。薛仁贵跟在后面追击,斩杀突厥万余人。


  薛仁贵上马能降服万敌,下马能以仁政治民,能文能武不仅受皇帝重用,也为民间所喜欢。历史人物本身的传奇性,是后世剧本小说,戏曲影视不断改编的动力。如今,我们从日常的一些机会,去了解这些传奇人物,也不失为一件趣事。


  薛平贵是哪个朝代推荐文章5:薛平贵的原型,割让大片国土,遗患中原400年

  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在中国民间长久流传,所宣扬的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观念影响至深。薛平贵与薛仁贵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薛仁贵是唐初名将,历史上确有其人,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也确实脱胎于薛仁贵与妻子柳氏的故事,都是丈夫从军,妻子苦守寒窑盼夫归,最后丈夫功成名就归来,妻子得享荣华富贵。


  但薛平贵是唐末时期的人,与薛仁贵的时代不符。另外,故事的后半段,薛平贵娶了西凉国代战公主,最后还做了西凉国皇帝,回到长安。这与薛仁贵的经历更不符了,薛仁贵没娶过公主,更没做过皇帝。其实,薛平贵人生后半段的原型是唐末五代时期的石敬瑭,石敬瑭娶了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儿永宁公主,后来在外族(契丹)的帮助下,坐上了后晋皇帝的宝座,几乎是薛平贵的翻版。


  提起石敬瑭,大家都熟悉他的事迹,汉奸、儿皇帝、割让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但考察石敬瑭的经历,前期勇敢善战、战功昭著,并非贪生怕死之人,为何晚年却向契丹卑躬屈膝,自称儿皇帝呢?


  石敬瑭出生于太原,自称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西汉丞相石奋的后代。其实这都是石敬瑭为抬高自己门楣的无稽之谈,石敬瑭并非汉人,是沙陀族人,属于突厥的一个分支,石姓是冒用的,所以后世称他为汉奸有点不着边际。石敬瑭是将门之后,祖上几代都是武将出身,父亲是沙陀族首领李克用、李存勖手下的得力大将。由于家庭影响,石敬瑭喜欢读兵书,崇拜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和西汉名将周亚夫。后唐的大将李嗣源很看重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还让他统领自己的精锐骑兵 三讨军,视他为自己的心腹。


  石敬瑭果然不负李嗣源的期望,战场上多次在危急关头保护李嗣源杀出重围。有一次,敌人突然袭击,石敬瑭带领十几名骑兵冲入敌阵,左冲右突,敌人没有敢阻挡的,最后率所有的部下安然回来。后唐庄宗李存勖很欣赏石敬瑭的勇敢,夸奖他:将门出将,真是名不虚传。李存勖亲自送给石敬瑭酥食,这是游牧民族很看重的礼节,石敬瑭一下子就知名起来。李存勖后来灭掉后梁,统一了北方。在李嗣源的部下中,石敬瑭是功劳最大的两个人之一,石敬瑭不爱夸耀自己的功劳,所以官位不高,但李嗣源对此心中有数。


  后唐庄宗李存勖统治后期,政治昏庸,军民离心。当时,河北的军队发生兵变,李嗣源奉命前去招抚。不料,叛乱的军队竟然要拥戴李嗣源为帝,类似于后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意思。李嗣源犹豫不决,还不想背叛李存勖。石敬瑭劝岳父李嗣源当机立断,因为现在根本说不清楚了,没人相信你的忠心,还不如将错就错。李嗣源听从了石敬瑭的建议,进军都城洛阳。庄宗李存勖因为兵变被杀,李嗣源顺理成章地继位,史称后唐明宗,石敬瑭就成了驸马和朝廷重臣。


  后唐明宗李嗣源病逝后,后唐宫廷发生内乱,先是李嗣源的儿子李从厚继位,后来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起兵造反,夺了皇位,史称末帝。李从珂得位不正,总疑心有人造反,他最怀疑的是重臣宿将石敬瑭。石敬瑭知道李从珂的疑心,整天愁眉苦脸,竟然瘦得像皮包骨一样。石敬瑭的妻子永宁公主进宫说情,李从珂答应让石敬瑭去镇守太原。石敬瑭如蒙大赦,慌忙逃出了虎口。


  李从珂放虎归山,不免有些后悔。一次,永宁公主回洛阳参加李从珂的寿宴,结束后想早点回去。李从珂带着醉意对永宁公主说:"你急着回去,是不是准备和石郎造反呀?"永宁公主告诉了石敬瑭,石敬瑭知道大祸迟早要临头,暗暗准备造反。


  936年,李从珂派兵讨伐石敬瑭,太原城被团团围困。石敬瑭的力量不足,粮食也快吃光了。在这危急关头,石敬瑭派使者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并向其许诺:与契丹约为父子之邦,割让幽云十六州,每年进贡大批财物。耶律德光答应了石敬瑭的条件,率军南下,打败了包围太原的后唐军,立石敬瑭为皇帝。石敬瑭率军攻下洛阳,建立了后晋。


  后世人在读到这段历史时,往往感到不可思议,石敬瑭比耶律德光小了10几岁,却自称儿皇帝,难道是天生脸皮厚、自甘下贱?割让幽云十六州大片土地,难道是天生的卖国贼?石敬瑭的部下刘知远也说过:称臣就够了,何必称儿子?多给钱财就行了,何必给土地?将来必定后患无穷。


  但如果了解当时的风俗习惯和复杂的局势,就不会对石敬瑭的举动感到意外。当初,沙陀族首领李克用和契丹首领阿保机约为兄弟,李嗣源是李克用的义子,石敬瑭又是李嗣源的女婿,从辈分上讲,石敬瑭比阿保机低两辈。而耶律德光是阿保机的儿子,这么论起来,石敬瑭比耶律德光低一辈,自称儿皇帝,似乎也没那么荒唐。


  另外,按照当时的习俗,收义子是普遍现象,义子的地位很高,与亲生儿子几乎没有差别,义子继位也常见,后唐明宗李嗣源是李克用义子,末帝李从珂又是李嗣源义子,后周太祖郭威也把皇位传给了义子柴荣。在游牧民族的观念中,不那么重视血缘关系,向君主称儿子表明特殊的亲密关系。石敬瑭是沙陀族人,耶律德光册立他为帝,等于是他的保护人,向耶律德光称儿子,在石敬瑭看来并不是多屈辱的事情。


  那么,如果答应多给契丹钱财,不割让大片土地,契丹能否出兵为石敬瑭解围?答案是不能。因为石敬瑭当时根本没钱,许诺的钱财是在夺取天下之后才给的,在契丹人眼里就是画大饼。不给契丹人实际的利益,契丹人是不会出兵的。而且,石敬瑭答应割让的幽云十六州,相当部分是在当时的军阀赵德钧、赵延寿父子控制之下,石敬瑭这么许诺也是在慷他人之慨。


  更重要的是,当时几股政治势力都在向契丹示好。后唐李从珂想与契丹和亲,并送大量钱财,寻求合作。盘踞在幽州一带的赵德钧请求契丹出兵帮他当皇帝,他愿意送重礼,和契丹约为兄弟之邦。为了赶走竞争者,石敬瑭只能出高价,并派桑维翰去游说耶律德光。桑维翰一直跪在耶律德光的帐外哭求,感动了耶律德光,这才回绝了赵德钧的使者,答应帮石敬瑭。


  石敬瑭当上皇帝之后,按照承诺,割让了幽云十六州,这带来了重大的历史影响。幽云十六州就是现在的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和北京、天津一带,这一带的燕山山脉,是中原农耕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和门户。失去了这个屏障,后果相当严重,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长驱南下,冷兵器时代的骑兵相当于坦克部队,中原政权被迫要以步兵来对抗骑兵,非常困难。辽、金、蒙古都是从这里南下,进攻中原。后世中原政权往往想夺回这块要地,却总是失败。直到400多年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幽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中原政权的手中。


  根据史书记载,石敬瑭勤于政事、礼贤爱士、能纳谏、生活节俭,私德在乱世皇帝中算好的。但他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割让幽云十六州,为后世带来400多年的祸患,应该受到后世的谴责。《旧五代史》说石敬瑭引契丹相助的行为是"决鲸海以救焚,何逃没溺;饮鸩浆而止渴,终取丧亡",意思是为了救火,引大海的水来灌;为了解渴,竟然喝毒药,为了一时的救急,反而带来更大的灾难,这一评价应该是切中了本质。


  薛平贵是哪个朝代推荐搜索词:

  

  1.薛平贵是哪个朝代的皇上?

  

  2.薛平贵是哪个朝代的人

  

  3.王宝钏与薛平贵是哪个朝代

  

本文标题:薛平贵是哪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