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系军阀代表人物推荐文章1:北洋军阀五大派系,他们拥有怎样的实力,又有着怎样的恩怨情仇?

  窃国大盗袁世凯去世后,原本由袁世凯统合统领的北洋系分崩瓦解,失去了主心骨袁世凯之后,这个庞然大物被分解成了5大派系:直系、皖系、奉系、晋绥系、西北系。


  原本北洋军靠着袁世凯的威望,才捏合成型的,袁世凯死后,没有一个有威望,有能力震慑群雄的人出来。


  于是各个大佬便各自为政,称王称霸,于是派系出现了。在北洋五大派中,直系军阀和皖系军阀势力最大。


直系军阀

  持续军阀的各一位首领,大多都出生于清朝的直隶地区,在政治上有颇多的共鸣,所以被称为直系军阀!


  直系军阀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巩的先人冯国璋,不得不说,冯国璋的基因真的很强大,冯巩和他几乎是一模一样复刻出来的。


  直系军阀在政治上依靠英美,是旧地主的代言人。


  1917年7月,冯国璋以副总统的身份行使大总统的权利,扩张主张南北和谈,反对段祺瑞一味使用武力统一中国。这就形成了直系和皖系冲突的雏形。


  随着冯国璋这个直系一代目去世,后起之秀吴佩孚,曹锟崛起,直系与皖系的矛盾逐渐尖锐是不可调和的程度,于是大战爆发。


  为了确保战胜这个强大的敌人,持续还拉了一个强大的第三方,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做自己的打手,一举击败了皖系,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控制了北京。


  然而军阀之间只有利益,没有合作,在相安无事了一段时间之后,直系和奉系的矛盾又尖锐了起来。


  军阀之间解决矛盾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打,第1次直奉战争打响。


  事实证明,只要不出叛徒,直军的战斗力是杠杠的,奉军被直军打得落花流水!一时间直系军阀声望鼎盛,曹锟更是当选了总统,只不过手段有点卑劣。


  然而辉煌过了头,就要栽跟斗了。不甘心失败的皖系联合被直系军阀痛揍的奉系军阀,对抗直系。


  第2次直奉战争打响。在大战中冯玉祥发动技能倒戈,导致直军战败,吴佩孚不得不退出北京。


  直系军阀由盛而衰,而随着北伐的进行,直系军阀被彻底打败,灰飞烟灭。


皖系军阀

  皖系军阀的得名,源于他们的首领段祺瑞是个安徽人。这是北洋军阀势力中力量极为庞大的一支,算得上是袁世凯留下的黑里透红的亲儿子。


  袁世凯死后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立即取得了北京政府的实权,获得了地方督军团的承认,可以说此时的段祺瑞春风得意。


  和直系以英美为靠山不同,看奇瑞等人的靠山是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本子。


  取得了中央政权之后,皖系军阀进一步扩张,皖、鲁、闽、陕、甘、浙、沪等地方军阀先后投其门下,并通过他们掌握大批军队,控制这些地区。


  1918年,徐树铮引奉军入关,逼迫北京的总统冯国璋隐退,从此皖系军阀进入了巅峰期。


  随后段祺瑞为了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他极力主张对德奥宣战,以参加第1次世界大战为借口进一步扩充实力。


  他们向日本借款,组织了一支三个师的参战军。后来这支部队改名为边防军,逐渐渗透到了新疆,内蒙等边境地区。


  1919年6月,北洋政府正式任命徐树铮为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司令。


  徐树铮不仅内斗是一把好手,打击分裂分子也是毫不含糊,当时的外蒙分裂分子叫嚣自治,徐树铮对于这些无国无家的人,只有一个字打。


  皖系军阀的首领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中国,和直系军阀的首领冯国璋的理念格格不入,于是两大派系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战争一触即发。


  然而看似很强大的皖系军阀,却在战争中输给了联合了奉系军阀的直系。从此皖系军阀一蹶不振。


奉系军阀

  因为首领张作霖是奉天人,所以被称为奉系。和皖系一样,他们的靠山是日本人,依靠着日本人的力量,奉系在1919年霸占了东三省。


  原本张作霖控制了奉天省,而吉林则控制在吉林督军孟恩远手中。


  为了达到独霸东三省的目的,张作霖先是找段祺瑞撤销孟恩远的职务,孟恩远拒绝调动后,他立即派兵向吉林进发。


  在日本人的拉偏架之下,制造了宽城子事件,最终张作霖不胜而胜,赶走了孟恩远,霸占了吉林。


  我取了吉林的政权之后,张作霖一鼓作气又控制了黑龙江,实现了制霸东北的梦想。


  当然张作霖可不愿意止步东北,他的梦想是控制全国。在直皖战争中,他和直系军阀联合打击皖系。


  这一战皖系军阀落败,直系和奉系军阀联合入京,控制了北京的政权。


  在这次战争中,张作霖站队成功使得他的势力大增,权力的触手前伸到了内蒙古等地。


  但是和直系的命运没有过多久,双方便反目成仇,大打出手。


  为了争夺长江流域的控制权,第1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率领的奉军被打败,只能灰溜溜地回到了东三省。


  痛定思痛,张作霖对部队进行了整训,经过两年多的训练,第2次直奉大战中,张作霖笑到了最后,取得的最终胜利。这一场胜利使得张作霖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了长江流域。


  但是由于手伸得太长,触及了其他人的蛋糕,引发了浙奉战争。张作霖被打败,只能放弃了南方。


  由于郭松林叛变,原本就各怀鬼胎的张作霖和冯玉祥彻底反目,张作霖转而与吴佩孚联合,赶走了冯玉祥,双方分享了权力。


  随着国民党的北伐,奉军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但是就在这时候,张作霖还不忘过一把元首瘾,就任陆海军大元帅,相当于国家元首。


  1928年新军阀老蒋,阎锡山,冯玉祥以及新桂系为了对奉系军阀完成最后一击。


  他们暂时放下了惩戒,抱团进攻。很快,张作霖便丢失了大量的土地。


  北伐军已经挺进到了京郊地区,眼看大势已去,张作霖只能仓皇北顾。


  在北归的路上,日本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一代枭雄,张作霖就此陨落。


  奉系军阀进入了张学良时代,张学良拒绝了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决心改旗易帜,投靠南京政府,奉系军队从此改编为了东北边防军,奉系这个名词也逐渐不被人们所提起。


晋绥系军阀

  由阎锡山为首的晋绥系军阀并非袁世凯嫡系,甚至一度还是袁世凯的对立面。


  后来在南北议和过程中,才投靠了袁世凯。晋绥系军阀实力不是最强的,但是存在的时间却是最长的。


  北方战争时期,阎锡山审时夺势,拥护北伐,投靠以蒋介石等人为代表的国民政府,这使得他逃脱了被北伐的命运。


  晋绥系军阀一直到解放战争中才被彻底消灭,而敲响晋绥系军阀丧钟的,同样是一个山西人,徐向前。


西北系军阀

  这一支军阀的代表人物就是冯玉祥,擅长审时度势,迎风倒戈。


  西北系军阀其实实力很弱,能够出头靠的就是够狠,对自己够狠,打自己的脸打得够狠。


  由于实力弱小,西北系军阀经常要改换门庭,所以冯玉祥更有倒戈将军的称号。


  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代,今天你我联合打他,明天我和他联手打你。


  战争此起彼伏,各路军阀的眼中唯有利益与权利,至于人民的福祉who care。


  所以我们应当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些都是我们的先辈们想都不敢想的。


  直系军阀代表人物推荐文章2:民国军阀史之直系:从直奉战争到北伐战争 看直系如何由盛转衰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直系军阀是如何由盛转衰的?


  坐拥京师又手握强兵的直系又因何会在军阀混战的后半段接连战败,直至最后的消亡?


  今天的民国军阀史,直系篇最终章,来讲讲决定直系命运的最后三场仗。


  北洋解体后,直系先通过和奉系合作击败了皖系赶走了段祺瑞。随后又在和奉系的战斗中取胜,将奉系赶出关外,自己独享中枢。


  随着孙中山在广东被陈炯明驱逐,至1922年时,直系的势力达到了顶峰,自己也成了民国当时唯一合法的政府。


  而这一切,在1924年时发生了变化。


  浙江一地,从清末开始,就一直没怎么被卷入到过战火中。


  八国联军之役时,浙江因为东南互保没有参与。辛亥革命时因为提前给辖地满人许下了承诺,浙江一地也没发生过什么激烈战斗就直接独立了。就连直皖战争时,作为皖系根据地的浙江也同样没参与。这让本就富庶的的浙江愈加繁荣。


  当时控制浙江的是皖系将领卢永祥,他不单控制着浙江,本来归江苏管的上海也在卢永祥的控制之下。


  所以才有了洪金宝电影里的那个卢永祥之子卢小嘉掌掴黄金荣的名场面。


  不过随着皖系在1920年的直皖战争中战败,卢永祥的处境就越来越尴尬,为了自保他先是投了张作霖,后又宣布自治。但这都不能打消直系对这块宝地的觊觎。


  直、皖;江、浙之争,就这样在十里洋场率先上演了。


  1923年,时任上海警察厅长的徐国梁打算投直。徐国梁手中当时握有7000余人的武装势力,如果他倒戈,那上海很大程度上会瞬间被江苏的直系势力重新控制。


  但就在这年年末,徐国梁却突然遇刺身亡。而刺杀他的背后主使,就是大名鼎鼎的斧头帮帮主王亚樵。


  这也是个神人,他还刺杀过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以后有机会咱们再开个帮派专辑详细聊。


  徐国梁的死让直系倍感愤怒,认为指使王亚樵的就是卢永祥之子卢小嘉。


  为什么王亚樵会卷入这件事去刺杀徐国梁呢?因为王亚樵是安徽人,他的斧头帮也是以安徽籍劳工为基础的。虽然他曾经追随孙中山反对过段祺瑞,但能在上海混出头,并压着杜月笙和黄金荣,背后肯定也有皖系军阀卢永祥的支持。


  而这件事也成了江浙战争的导火索。


  1924年9月,直系将领齐燮元领江苏兵南下,率先越界挺进上海。并与卢永祥部在上海嘉定一带开始交火。同时,直系孙传芳部也从福建北上,进攻浙江的仙霞关。


  这不但开启了江浙地区的战火,也迅速将战火蔓延至全国。


  江浙战争刚开打,孙中山即宣布将再次北伐,张作霖也通电全国要再次出关。


  张作霖并不是光说不做的人,江浙战争开打没几天,他就集结了六个军十五万人,向山海关、赤峰两个方向发动进攻。


  直军也迅速做出响应,再次由吴佩孚挂帅,集结了二十万人,北上御敌。


  开战之初奉军在赤峰一线进展顺利,一月之内连破数城,并于赤峰城下与直军主力鏖战,随即取胜,直军几乎尽丧关外之地。


  吴佩孚见状,亲自坐镇山海关,直、奉两军又在山海关展开鏖战。


  开战不到一月,战死者就多达万余。


  就在这紧要关头,一直坐守古北口按兵不动的直军冯玉祥部突然率军南撤,倒戈一击。


  迅速攻下直军大本营北京,俘虏直军领袖,总统曹锟。


  前线的吴佩孚都蒙了,怎么打的好好的突然家没了?


  关于冯玉祥为什么突然倒戈咱们之前也说过,一是冯玉祥并非直系的嫡系,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后便被曹坤和吴佩孚排挤,只不过因为手里有兵,所以没有彻底失势。


  二是因为此前一直在舆论战中占尽便宜的直系,这次风评则并不好,代表“正义”的孙中山都带头讨伐。


  三则是,直系当时南边和皖系打,北边和奉系打,冯玉祥也不看好直系能挺得住。


  当然还包括张作霖给的钱,以及日本人使得劲儿。这一切最后促成了冯玉祥的倒戈一击。


  占领北京后,冯玉祥马上进攻天津,掏吴佩孚的后路。


  吴佩孚也只得迅速领兵回援,但为时已晚。


  先是奉军一部由平泉入关,在滦县(今滦州,归唐山)截断了南撤的直军。


  冯玉祥也在杨村(天津武清)击败了回撤的吴佩孚主力。


  直军至此大败,吴佩孚仅带200余人经塘沽出海,向南逃窜。


  奉系则顺势接管了直系在北方的全部地盘,而直系的北方精锐尽丧于此。


  但直系也并未就此消亡,南方战局早在直奉分出胜负前就已经结束,卢永祥战败,浙江落入到孙传芳的手中。


  直系仍保有浙、闽、苏、皖、赣五省的势力。


  此时的北京由冯玉祥和张作霖共同控制,冯玉祥并不想奉系做大,就要请孙中山北上。


  但孙中山却突然病故,广东的革命军政府也在此时和陈炯明的粤军展开了争夺。


  最后冯玉祥只得把已经失势的皖系首领段祺瑞请回来出任总统,以达到平衡。


  但奉军并未就此止步,张作霖任张宗昌为苏皖鲁三省剿匪总司令,让其与战败投奉的卢永祥一起南下,继续攻击控制江苏的直系齐燮元部。


  很快南京、上海接连告破,奉军进入江苏和安徽,势力达到了最大。


  孙传芳为了保住直系最后的地盘,也宣布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总司令,并率军北上,奉军将领张宗昌、杨宇霆不敌,江苏复又失守。


  与此同时,身在北京的冯玉祥和奉军将领郭松龄达成秘密协议,准备反奉。


  1925年11月,郭松龄突然通电全国宣布脱奉自立,并在冯玉祥的支持下率军北上,接连攻克攻克山海关、锦州,直逼沈阳。


  冯玉祥也于次月挥师向东,击败奉系将领李景林,占据直隶。


  李景林只得率残部退守山东,与张宗昌汇合。


  因为不愿意看到有苏联背景的冯玉祥做大,日本人决定下场,他们先是帮助张作霖稳住了东北局面。张作霖也迅速组织反击,击败了郭松龄。


  随即日本又和英美搭桥,联系刚刚被奉系击败的直系吴佩孚,让直奉握手,共同讨伐冯玉祥。


  1926年初,张学良再次率奉军入关,进攻天津。张宗昌、李景林也从山东攻入直隶。


  在湖北重新扎下根的直系吴佩孚则率军北上,沿京汉铁路进入河南,进攻信阳。


  再加上山西的阎锡山,四面受敌的冯玉祥很快不敌。


  直、奉由此形成了南北分治的格局。


  就在直、奉、冯三股势力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广东革命军政府也终于在孙中山死后完全平定了广东局势,陈炯明部被全歼,新桂系李宗仁、湖南的唐生智也先后归附。


  在冯玉祥被击败的同时,李宗仁建议趁吴佩孚率军北上,湖北空虚之际,可一鼓作气拿下武汉。


  1926年7月,北伐军在湖南境内集结了10万大军,率先向直系吴佩孚在华中的势力发起进攻。


  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面对仓皇应战的吴佩孚,北伐军节节胜利。尽管吴佩孚亲赴阵前督战,甚至自己充当执法队,亲手砍了几个战败军官的首级,但仍止不住部队的颓势。两个月内,长沙、岳阳、武昌接连失守,两湖尽归北伐军之手。吴佩孚只得率残部逃往河南,后又逃入四川,至此彻底失势。


  吴佩孚被灭后,北伐军又将矛头瞄准了直系的另一股势力孙传芳。


  1926年11月,北伐军攻克南昌,12月,福州告破。孙传芳在闽、赣的势力被瓦解。


  1927年1月,北伐军从江西、福建同时出兵,攻入浙江。至3月末,上海、南京先后告破。


  孙传芳只得退守奉系控制的山东。


  就在上海被攻克后没多久,老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背叛了和他一起北伐的我党。


  之所以选在这时候动手,是因为北伐之初,北伐军只有10万人,而直、奉军阀的总兵力多达75万。


  但浙、沪被攻克后,直系的两股势力已不复存在,奉系又独木难支。到了过河拆桥的时候了。


  随着山东的失守,孙传芳彻底失势,只能只身投奉。


  至此,直系的最后两股势力全灭,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1935年,孙传芳在天津被一个名叫施剑翘的女刺客刺杀。施剑翘的父亲施从滨是奉系张宗昌手下的将领,在第三次直奉战争中被孙传芳俘虏后处决。10年后,其女为父仇,孙传芳死。


  1939年,吴佩孚在北平也遭横死。北伐兵败后的吴佩孚先投川,后投奉。抗战爆发后,面对日军的笼络始终不为所动。1939年时,因在日本医院看牙意外身亡。盛传是因拒绝投靠日本而遭日本设计暗杀。


  加上1928年去世的张作霖、1936年去世的段祺瑞,以及1938年去世的曹坤。


  北洋的见证人皆殁,北洋时代至此终结。


  直系军阀代表人物推荐文章3:民国军阀史之直系:为何直系里山东人那么多?人资也要讲历史潮流

  #头条创作挑战赛#


  民国的众多军阀中,哪家的风格最不像旧军阀?


  答案是直系。


  直、皖、奉作为北洋分裂后最大的三个分支,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不只是派系不同,他们的组成结构也有根本区别。


  奉系就属于典型的地域派,皖系则属于段祺瑞的个人派,而直系则介乎于两者之间,属于泛地域派。


  也正是因为直系的这个特性,让他们并不会因一人荣辱而兴衰,也不会因一地得失而荣败。


  但在那个很讲乡党和“忠孝”的年代,这样的结构也很容易滋生派系争斗。


  今天的民国军阀史,咱们就来聊聊直系军阀。


  直系之所以得名,自然是因为其主要成员多来自直隶地区,大概就是今天的河北(也包括京津)。


  但他们和奉、晋、川等军阀的区别是,他们在用人上并不是特别局限,比如直系核心的吴佩孚、孙传芳、王占元,以及后来从皖系那转投过来的靳云鹏就都是山东人。如此高的“外地人”高层比例是其他地域系军阀中很少见的。


  他们和皖系的区别则是,个人对集团的影响没那么强。冯国璋死后有曹坤,曹坤失势后还有吴佩孚和孙传芳。所以他们也就不会像皖系那样,段祺瑞完蛋就跟着树倒猢狲散。


  用李云龙的话说,部队的气质来自于部队首任长官的性格。


  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直系。


  因为直系初代大佬冯国璋就是给这支军阀定下了这样的基调。


  冯国璋就是直隶人,出生在今天河北沧州的河间市。


  家里本来还算殷实,但后来衰落,冯国璋也没法接着读书了,就经亲戚介绍到天津投了淮军。


  有朋友可能要说了,淮军不都是安徽人吗?


  大多数都是,但李鸿章在1870年被调任为直隶总督后,淮军就进入了直隶,从这时候开始淮军也招了很多直隶人。


  比如冯玉祥他爹就属于这时候随淮军来的直隶,而冯国璋则属于这时候淮军在直隶招的兵。


  冯国璋进投的是淮军名将聂士成的部队,这支部队就是主要由直隶人组成的。同时也有山东人,吴佩孚当时就也在聂士成的军中。


  所以这段经历让直隶人冯国璋在淮军的军队中结识了很多直隶老乡,这也为日后直隶的产生奠定了最初的根基。


  而这支部队虽然直隶人最多,但也不是只有直隶人,甚至长官都不是。所以这段经历对冯国璋的性格塑造是,老乡很重要,但不是老乡也可以用。


  初到军中的冯国璋因为读过书,就所以很受上官赏识。恰巧赶上1895年李鸿章创建天津武备学堂,冯国璋就被部队长官推荐来读军校了。和皖系的段祺瑞是同期同学,只不过段祺瑞是炮兵科,他是步兵科。


  这期间他还抽口回乡考了个秀才。


  毕业后,冯国璋先是留校任教,后又回到聂士成军中随军前往朝鲜作战。


  虽然李鸿章创建天津武备学堂的初衷是为了给淮军培养军官,但这些毕业生也不是所有淮军部队都能用,除了袁世凯的新军外,就只有聂士成的武毅军能用。


  聂士成死后,武备学堂的学生就都归了袁世凯,冯国璋自然也不例外。


  袁世凯也非常看重冯国璋,和段祺瑞一样,也派冯国璋负责过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的创建。


  而天津武备学堂和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的这两段经历,不但为冯国璋后来的直系建立了一个最初的基本盘,也对冯国璋的用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为这两所学校都在直隶地区,所以直隶的学生居多。


  尤其是北洋速成武备学堂,招生简章直接就写了“土六客四”,生源里六成必须是本地人。


  怎么感觉和今天的高考有点像呢。


  直隶人多,自然是直系的基本盘。但直隶人占比也没那么高,所以直系中对籍贯也自然没那么看中。


  比如在袁世凯的新军中最初来自天津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有四成是直隶人,两成是安徽人,剩下四成是其他地方的人。


  北洋速成武备学堂那边也是类似,直隶人约占六成,安徽、山东人次之,其他地方更是哪儿的都有。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袁世凯任总统,冯国璋则被委任为了直隶都督。


  作为一个直隶人,还管直隶,他的幕僚团队自然也要以直隶人为主。但也哪儿的人都有,而且他也很维护其他地方人的权益。


  比如有一次,三十六个直隶籍的官员联名弹劾冯国璋幕僚团队中的三个人,任秘书长的贵州人胡嗣瑗,任财政科参事的安徽人王士元,以及任秘书的广西人王芷瓶。理由自然是地域攻击那一套,“你们这帮臭要饭的,跑我们这要饭来了,看奶奶这通天纹”……


  当然不是这么说的,说他们“虽是北籍, 实为南种”,意思也差不多,都是地域攻击。


  而冯国璋的处理态度则是,严厉的训斥了这三十六个人。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冯国璋被派去镇压,攻入南京后又被委任为江苏督军。


  冯国璋从这时起便开始谋划直系在长江地区的势力。也因为他从这时便开始经营,所以后来直系一度控制了长江沿岸的省份,以及“长江三督”的出现。直隶人李纯统治江苏、直隶人陈光远统治江西、山东人王占元统治湖北,同样是直隶为主、山东为辅的人事架构。


  也是因为冯国璋在长江区域的布局,使得直系和英美的利益绑定在了一起。


  毕竟大清当年被迫对英美开放了很多长江沿线上的口岸。


  这也使得直系的外国靠山是英美,而不是苏联或日本。


  而且冯国璋本人也不喜欢日本,和段祺瑞的皖系刚好相反,皖系中有大批来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而冯国璋本人则对这个学校的毕业生极其不信任,觉得他们都天生反骨。


  所以就算不倒向英美,直系也不会倒向日本。


  这也是和很多有大清影子的民国军阀不太一样的地方。


  但再不像旧军阀它也是旧军阀。


  冯国璋一死,冯国璋的河间老乡,陆军第十五师师长刘询


  就率部投了皖。其实这支部队更像是冯国璋的私军,部队中除了有很多河间人外,甚至很多基层军官就是冯家的亲族。即便冯国璋下台后这支部队也不由陆军部节制,只听命于他个人。


  而这支投了皖的十五师却在直皖战争的关键时刻又再次倒戈,投直打皖。他们的倒戈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战争的走向。


  战争中的皖军,又因为有很多军官是山东籍,所以并不愿意和同样有很多山东籍军官的直军作战。这种心态使得战争开打前,皖军就没什么士气。


  谁能想得到,这支看起来乡党情节最轻的直系军阀,却靠着乡党情结打赢了开启军阀混战时代的第一仗。


  从直皖战争开始,直到最后的北伐战争,这段军阀混战的时期直系几乎全程参与,场场不落。


  那么直系在这些战争中的战果到底如何?


  最后又为什么会走向灭亡了呢?


  这些咱们下期接着讲。


  直系军阀代表人物推荐文章4:作死的军阀:拥兵60万、海陆空齐备的直系为何会在10年内灰飞烟灭

  袁世凯自1916年在众叛亲离中一命呜呼之后,他的北洋军阀一分为三,分别是直系、皖系和奉系。其中最强大的军事集团非冯国璋控制的直系莫属,巅峰时期拥兵60万,下辖18个师和18个旅,海陆空三军齐全,控制了华北、中原、东南、两湖等全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但这个大军阀仅仅经历了10年时间,从护法战争打到北伐战争,60万军队很快灰飞烟灭,究竟为何?


  这就跟直系先后三位大佬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分别是冯国璋、曹锟和吴佩孚。冯国章帮助段祺瑞结束了府院之争,将黎元洪撵跑了,成为了大总统,但实际权力被段祺瑞控制。段祺瑞野心很大,想一举端掉南方各个军阀,把冯国璋的直系当枪使,让直系损失惨重,更悲催的是,直系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盘却被皖系占了,没有捞到一点好处,最后直皖两家闹掰了。


  1920年,冯国璋去世后上台执掌直系的曹锟跟段琪瑞开战,他联合了冯玉祥和张作霖,击败了段祺瑞。直系迎来了高光时刻,成为了关内最大军阀,国会和总统府的大员基本都是直系出身,要风得风,要雨得雨。1922年,曹锟接受的部将孙传芳和吴佩孚的建议让国会进行重新选举,结果闹出了丑闻,自己成为了贿选总统,把自己搞成了过街老鼠,引发了两次直奉大战。


  直系凭借儒将吴佩孚的英勇指挥第一次直奉大战赢了,但两年后的第二次直奉战争,由于冯玉祥倒戈,导致老大曹锟被软禁,直系前线军队溃败。1925年的直系军阀只剩了吴佩孚的两湖军和孙传芳控制的五省联军。这两支军队都在随后蒋介石指挥的北伐战争中都被踩在脚下,随着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下野,直系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直系军阀代表人物推荐文章5:民国北洋时代的十大军阀,谁能排第一?

  自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之后,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动乱时代。从1916年到1928年,民国出现了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军阀。其中势力最大的,当属下面这一些。


  段祺瑞


  段祺瑞是袁世凯部下的大将,是北洋军的元老人物。在民国初年,段祺瑞担任陆军总长这一要职,在全国各地安插了不少的亲信旧部,比如徐树铮等。袁世凯死后,他担任国务总理,1916-1920年,他是北京中央政府最有实权的人物。很多省市的督军,都是段的党羽,陕西、甘肃、安徽、山东、福建、上海等地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在1920年7月的直皖战争中,直系和奉系联手击败了段祺瑞。段之后下野。


  冯国璋


  冯国璋与段祺瑞一样,都是北洋军元老、袁世凯部下的大将。袁世凯统治时期,冯国璋担任江苏都督,为袁镇守江南,冯的亲信部下统治着湖北、江西两省。这“长江三省”,成为冯国璋的势力范围。1917年8月,冯国璋接替黎元洪,成为大总统。他和段祺瑞在北洋政府内部展开了各种明争暗斗。


  曹锟


  曹锟是北洋军阀直系首领之一。段祺瑞和冯国璋争权时,曹锟在其中左右逢源,获取了不少利益。他手下有吴佩孚这样能征善战、得人心的将领,地位逐渐升高。在冯国璋死后,曹锟成为直系首领。1920年,直系和奉系联手,击败了段祺瑞。1922年,直系又击败了奉系。曹锟成为中国最有权势的人,1923年,他当上了大总统,人生达到了巅峰。但在1924年,直系和奉系再次开战的时候,部将冯玉祥发动了政变,曹锟被软禁,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吴佩孚


  吴佩孚是曹锟的亲信部将,是北洋系最能征善战的将领。段祺瑞、冯国璋争权,曹锟在中央左右逢源,吴佩孚则长期在前线带兵,两人互相配合,地位都不断提升。吴佩孚早年还是一个政治上比较开明的将领,他支持学生、工人运动、民主活动,很得人心。在1920年的直皖战争中,吴佩孚担任前敌总司令,仅用几天时间,就击败了段祺瑞的大军。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吴佩孚担任直军总司令,击败了张作霖,将奉系赶回了山海关内。但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大败,吴佩孚被迫隐退。第二年他又复出,担任14省联军司令。在1926年的北伐战争,吴佩孚被国民革命军击败。


  张作霖


  张作霖出身绿林,在清末时,已经是奉天省的高级将领。袁世凯死后,张作霖成为奉天督军,后来又担任了东三省巡阅使。在直皖战争中,张作霖支持直系曹锟、吴佩孚,双方共同出兵击败了段祺瑞。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军击败了直系,成功进入了关内。之后张作霖可以说是全中国最有实力的军阀。1925年时,奉系势力达到了巅峰,除了东三省外,奉系还控制着河北、京津、山东、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但之后奉系被孙传芳击败,退出了江南地区。在北伐战争中,奉系又被国民革命军击败,失去了山东、河北等地,退回了东三省。之后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