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的来源和历史
杨姓的和历史推荐文章1:百家姓之杨氏的姓氏史
杨姓是中国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大姓之一,其起源多元,主要与上古封邑、姬姓分支、外族融合等相关,历经数千年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姓氏。以下是杨姓起源与发展的详细梳理:
一、核心起源:源自姬姓(周王室后裔)1.周宣王后裔:杨国始封据《通志?氏族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 827— 前 782 年),宣王之子尚父(名姬长父)被封于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一说陕西宝鸡一带),建立侯爵诸侯国,称 “杨侯”。春秋初期(约公元前 7 世纪),杨国被晋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形成最早的姬姓杨氏,尊尚父为得姓始祖。
2.晋武公之子:叔虞分支另一说认为,杨姓源自西周初年周成王之弟叔虞(唐叔虞)的后裔。叔虞封于唐(后改晋),其十二世孙晋武公(姬称)在位时,其子伯侨被封于杨邑(今山西洪洞),称 “杨侯”,子孙以邑为氏,此说与上述杨国后裔合并为姬姓杨氏的主源。
3.春秋羊舌氏简化为杨春秋时期,晋国公族羊舌氏(源自晋武公之孙羊舌突)因政治斗争衰落。羊舌突的孙子 ** 羊舌肸(字叔向)是晋国名臣,其后代在避难时以封邑 “杨” 为氏(羊舌氏曾受封于杨邑)。据《左传》记载,羊舌氏后裔杨食我(名杨石)** 为晋顷公时人,因参与叛乱失败,家族避难改姓 “杨”,此为姬姓杨氏的重要分支。
二、其他起源:赐姓、改姓与外族融合1.秦末杨姓赐姓秦末汉初,部分非姬姓家族因功被赐姓杨。例如,西汉初,南蛮部落首领杨仆(本姓无考,因战功被汉武帝封为 “楼船将军”),其家族以杨为姓,融入汉族。
2.北魏鲜卑族改姓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普陋茹氏、莫胡卢氏等姓氏改为汉姓 “杨”。例如,北魏名将杨播家族本为鲜卑族,汉化后以杨为姓,成为唐代弘农杨氏的重要分支。
3.氐族杨氏:建立政权与融合两晋南北朝时期,氐族首领杨茂搜在仇池(今甘肃西和)建立仇池国(后分裂为前仇池、后仇池等政权),其家族统治陇南地区 300 余年,后裔以杨为姓,部分融入汉族。
4.其他民族改姓回族:元代回族诗人杨载,其先祖为中亚波斯人,因仕元改姓杨;满族:清代满族姓氏杨佳氏、尼玛察氏、杨吉哩氏等汉化后改姓杨;苗族、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因汉化或赐姓而改姓杨的情况也较为普遍。三、得姓后的发展与兴盛1.汉代:弘农杨氏崛起西汉时期,杨姓以弘农郡(今河南灵宝)为中心形成望族。汉武帝时期,杨敞(秦末杨仆后裔)官至丞相,封安平侯,其曾孙杨震(“关西孔子”)以 “四知拒金” 闻名,官至太尉,家族四世三公,奠定 “弘农杨氏” 的显赫地位。东汉时期,杨震之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均为朝廷重臣,形成 “一门五太尉” 的佳话。
2.魏晋至隋唐:门阀与国姓魏晋南北朝时,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琅琊王氏等并列为顶级门阀,如北魏杨播家族、北周杨坚家族;隋朝(581—618 年)建立者 ** 杨坚(隋文帝)** 出身弘农杨氏,杨姓成为国姓,皇族子孙分封各地,加速了杨姓在全国的扩散;唐代,杨姓位列 “李、王、张、刘、陈、杨” 六大姓,涌现出杨贵妃(杨玉环)家族、诗人杨万里等名人。3.宋元明清:南迁与多元发展宋代以后,杨姓因战乱和移民向南方迁徙,在四川、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形成新的聚居区。例如:
杨家将(杨业、杨延昭等)为北宋名将家族,祖籍山西,后迁居河南;明代,云南大理杨氏(白族)、贵州播州杨氏(土司家族,统治达 700 年)等地方势力崛起,进一步丰富了杨姓的民族构成。四、郡望与堂号:家族标识1.主要郡望弘农郡:杨姓最核心的郡望,汉代以后成为天下杨姓公认的祖籍地;天水郡:东汉至唐代西北望族,如唐代诗人杨炯家族;河内郡:魏晋时期河南望族,如三国时期杨修家族。2.著名堂号弘农堂:以郡望为堂号,纪念祖籍地;四知堂:源自杨震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拒受贿赂的典故,体现家族清廉传统;关西堂:因杨震号 “关西孔子”,后世以 “关西” 代指弘农杨氏。五、历史名人与文化影响1.政治军事杨坚、杨广:隋朝开国皇帝与炀帝,统一南北,开创科举制;杨业、杨延昭:北宋抗辽名将,“杨家将” 故事广为流传;杨秀清:太平天国东王,近代农民起义领袖。2.文化学术杨雄:西汉辞赋家、哲学家,著《方言》《太玄》;杨万里:南宋 “中兴四大诗人” 之一,创 “诚斋体”;杨守敬:清末地理学家、书法家,著《水经注疏》。3.科技与艺术杨惠之:唐代雕塑家,与吴道子齐名,有 “塑圣” 之称;杨廷筠:明代科学家、天主教徒,译介西方科学著作。六、现代分布与人口根据 2023 年统计,杨姓人口约 5700 万,位列中国姓氏第6 位,主要分布于四川、河南、云南、山东、湖北等地。在海外,杨姓是东南亚华人(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常见姓氏,多源自明清时期的移民。
总结杨姓起源以姬姓杨国、晋公族羊舌氏为核心,通过周代封邑、汉代门阀崛起、隋唐国姓扩张及历代外族融合,形成了庞大的家族体系。其历史与中华文明的政治、军事、文化进程紧密相连,尤其是隋朝的建立使杨姓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姓。多元的起源和广泛的分布,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姓氏文化 “多元一体” 的典型代表,至今在海内外仍具有深远影响。
杨姓的和历史推荐文章2:百家姓的由来:杨
临淄融媒讯 由来: 杨姓出自姬姓,有二,一支系以国名为姓,一支是以居住地为姓。姬氏子孙被周幽王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建立杨国,国君称为杨侯,后杨国被晋国所兼并,杨侯的子孙便以杨为姓。晋国灭杨后,将杨地赐给其大夫羊舌氏,因此,羊舍氏的子孙也姓杨,羊舌氏的后裔因内乱逃到陕西,后逐渐发展到河南等地。
西晋末到唐朝末,杨氏逐渐迁入福建等地。自宋代起,福建开始成为杨姓播迁中心之一。至元明,为躲避战乱,福建杨姓迁入广东,后发展成为望族。
在中国历史上,杨姓称帝称王者有十几人,先后建立有隋、吴等政权。战国初期有哲学家杨朱,西汉有学者杨何,无神论者杨王孙。新莽末年有赤眉军政权大司农杨音,东汉末年有文学家杨修,魏晋之际有哲学家杨泉,西晋有太傅、大都督杨骏,北魏有大将杨大眼,北朝末杨坚灭周灭陈,统一全国,国号隋,唐朝,杨姓任宰相者11人,宰相杨炎,也是理财家,“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杨炯,学者杨士勋,雕塑家杨惠之,贵妃杨玉环,五代时有书法家杨凝式,杨行密创建吴国,定都扬州。宋代,杨氏最著名的人物要数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杨业与其子杨延(yan)昭(zhao)、孙杨文广均为北宋名将。北宋有文学家杨亿、学者杨时,医学家杨介,南宋有诗人杨万里、哲学家杨简,数学家杨辉。元代有诗人杨载,散曲家杨朝英。明代,诗人杨基,文学家杨慎,画家杨文聪。清代学者杨名时,戏曲作家杨潮观,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现代有省港大罢工领导人之一杨殷,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杨靖宇,教育思想家杨贤江,爱国将领杨虎城。海外杨姓华人中如杨振宁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及美国著名企业家杨雪兰等。杨姓是当今中国的第六大姓,分布极广,遍及全国。
临淄融媒记者 王琳 道
杨姓的和历史推荐文章3:杨姓的起源和发展
杨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其起源与发展的主要脉络:
**一、起源**
1. **姬姓分支(主流起源)**
- **周朝杨国**: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今山西一带),其后裔建立晋国。周宣王时期,叔虞后裔杼(又名尚父)被封于**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以国为氏,称**杨侯**。春秋时杨国被晋国所灭,子孙以“杨”为姓。
- **晋国公族**:晋武公(前697年)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其后裔以杨为氏。
2. **少数民族改姓**
- **赐姓与融合**: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如鲜卑、匈奴、羌族)在汉化过程中改姓杨,例如北魏孝文帝时期,鲜卑族“莫胡卢氏”改为杨姓。
- **西南少数民族**:彝族、白族、苗族等族群中,部分因汉化或与汉族通婚采用杨姓。
3. **其他**
- 春秋时期,部分以封地“杨”(今湖北襄阳一带)为姓;另有改姓避祸等特殊情况。
**二、发展脉络**
1. **秦汉时期:郡望形成**
- 汉代杨姓以**弘农郡**(今河南灵宝至陕西华阴一带)为郡望,代表人物如“关西孔子”杨震(东汉名臣),其家族四世三公,奠定杨氏显赫地位。
2. **魏晋南北朝:南迁与士族崛起**
- 永嘉之乱后,部分杨姓南迁至江南、福建。北朝时期,弘农杨氏与皇族联姻,成为顶级门阀。
3. **隋唐鼎盛:皇族与世家**
- **隋朝**:杨坚建立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弘农杨氏地位达到顶峰。
- **唐朝**:杨姓为“李武韦杨”四大贵族之一,杨贵妃家族显赫一时。唐末战乱后,杨姓进一步向南方扩散。
4. **宋元明清:人口扩散与文化符号**
- 宋代杨姓大规模迁居福建、广东、江西,“杨家将”故事广为流传,强化了杨姓的忠勇形象。
- 明清时期,杨姓遍布全国,并随移民进入台湾、东南亚。
5. **近现代:全球分布**
- 目前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2020年统计约4600万人),在越南、韩国、东南亚华人中亦为常见姓氏。
**三、文化与影响**
1. **堂号与家训**
- 著名堂号:**弘农堂**(主流)、**四知堂**(源自杨震拒金典故)、**关西堂**等。
- 家训注重“清白传家”“忠孝节义”,体现儒家文化传统。
2. **历史名人**
- 战国思想家杨朱、东汉文学家杨修、隋文帝杨坚、唐代诗人杨炯、宋代科学家杨辉、明代文学家杨慎、清末维新派杨深秀等。
3. **文学与符号**
- 杨家将、杨门女将等文学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忠烈象征;民间俗语“杨穗”(谐音“扬善”)体现吉祥寓意。
**四、杨姓现状**
- **分布**: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湖南等地,海外以东南亚、北美为主。
- **少数民族**:白族、苗族、土家族等均有杨姓,部分与汉族同源,部分为独立起源(如白族“杨”源自“羊”图腾)。
杨姓的历史不仅是一个姓氏的演变,更是中华文明融合与传承的缩影。其发展轨迹反映了古代政治变迁、民族融合和人口迁徙的宏大历程。
杨姓的和历史推荐文章4:百家姓——杨姓的起源
作为中国的第六大姓氏,目前杨姓的总人口已约5000多万,作为杨姓后裔的你,是否知道自己姓氏的起源呢?
目前所知的杨氏起源分为以下三支:
第一支:源自周朝姬姓。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后,开始实行分封制,其中,武王有个儿子叫叔虞,叔虞开始被封于唐,大概位置在黄河、汾河的东边,史称唐叔虞。而等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姬燮继位。姬燮继位后,将国都迁居到晋水边 ,所以将国号改为“晋”。历史上“三家分晋”拆分的就是这个晋国。等到叔虞十一世孙晋武公时,武公将第二个儿子封到杨地,称之为杨侯,这就是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此外周宣王有一个儿子叫做长父。宣王当政时期,将长父分封到杨国,大概位置就是今天山西省洪洞县,到了春秋时期杨国被晋国所灭亡,其后裔以杨为姓。
另外晋武公还有个儿子叫做伯侨。晋国灭掉杨国后,将杨地作为食邑分封给当时的大夫羊舌肸。羊舌氏原本也是出自姬姓,因为晋武公儿子伯侨有个孙子叫“突”当时正在羊舌任职,所以以羊舌为姓。到了晋顷公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14年,羊舌氏被晋国所灭亡,羊舌氏有个后裔叫做杨道逃跑到华山,居住在当时的弘农华阴,遂便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枝繁叶茂,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杨伯侨也被封为杨姓始祖。
杨姓始祖——杨伯侨
其实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该支最原始的祖先还是周武王姬发,属于正宗的周朝后裔。
第二支:源自扬姓。据考古时有封地被称为:扬地。请注意,这里的“扬”是提手旁的“扬”。其后人以国名“扬”为姓,因古时候“杨”与“扬”不分,所以被误写为“杨”。
第三支:其他姓氏改姓而来。目前所了解的,外姓改姓为”杨“姓的主要分为:
避难:在今天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是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在宋朝时担任龙图阁学士,因当时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被流放到新州。当时,倪炤的小儿子叫做倪顺年幼,逃匿到了概浦舅舅家。后来官府追查,外祖母孟氏将与倪顺同岁的舅舅交换,才得以活命。等到倪顺长大后,为感谢舅舅家杨姓的恩情,所以改为杨姓。
赐姓:隋代的杨义臣原本姓氏为尉迟氏,是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杨义臣的父亲叫做尉迟崇,尉迟崇因跟随隋文帝杨坚征战突厥而战死。隋文帝随赐尉迟义臣国姓杨氏。
当然除了避难改姓、赐姓改姓外,还有部分少数民族亦改姓杨氏。例如诸葛亮平叛哀牢夷后,赐当地部分少数民族为杨姓。同时还有北魏鲜卑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也有改姓杨氏。
杨氏在历史上可谓是人才济济,首先会想到的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国君杨行密等等。
长安清凉寺隋文帝杨坚雕像
好了,今天的百家姓就聊到这里,喜欢的朋友麻烦点赞关注哦!
杨姓的和历史推荐文章5:杨姓的起源
一、杨姓起源
杨氏乃中华民族古老而伟大的姓氏,在全国姓氏中是排行第六的大姓,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一,分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我们所有杨氏子孙都应了解自己文明始祖的历史源流和丰功伟绩,并以此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强烈家国情怀和民族复兴精神。
在中国从古至今,不论任何典籍,都记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我中华子孙均属炎黄子孙,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一位著名部落联盟首领,他与炎帝联盟擒蚩尤于涿鹿,统一了各部落。固号有熊氏,长于姬水又为姬姓,后人称其为“人文始祖或文明之祖,”享年111岁,葬于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取妻四房,元妃为螺祖,共有子25个,其中昌意、玄嚣继承黄帝的本姓。杨姓即从玄嚣这一支传递而来,源于姬姓。玄嚣五传至后稷,居渭河平原,佐尧有功,后稷三传至文王姬昌,振兴周族,访姜子牙于渭水之滨,义举伐纣,武王姬发继承父志,灭商建周。武王崩,长子诵继位为成王。成王“剪桐叶封弟”,封弱三弟叔虞为唐侯,唐叔虞之子杼公,周康王六年受封为杨候大夫,子孙食采于杨,以邑为氏,是以杨杼为杨姓肇姓始祖,杼公寿85岁,谥忠廉(前1085-999)配姒氏,封贞静夫人,生子二:伯沃、仲沃。
杼公六传至康公,康公被乱残害、无嗣。宣王元年聘箕子孙绍甲为杨侯太祖,官礼部尚书,此为杨氏七世,不久绍甲随上东迁,尽节于途,周宣王十九年,再封少子尚父为杨侯太祖,建杨国,此为八世祖涧公。传至廿二世定倬,配公孙氏。此时杨国已被晋国六卿内乱,定公14个子俱被害,惟第十三子伯侨与母公孙氏,被家人古吉塔救,投晋大夫习处避难。周安王元年,习大夫送公归周。周王念其杨氏先人功勋,于周安王五年甲申岁,三
封为杨侯太祖。
杨氏始封于杨国,其都城遗址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18里范村,春秋时,杨国被晋兼并,又置杨氏于此。西汉时改为杨县,三国魏改杨县为侯国,西晋复为杨县。隋改制洪洞县至今未变。杨氏罹晋六卿之乱,只有少数杨氏子孙逃往华山仙谷避难,遂居华阴生息繁衍。遂居华阴(今陕西省)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二、其他姓改杨姓
1、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2、“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也有改为姓杨的。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杨姓最早的繁衍地在山西洪洞一带。春秋时亡国后,王室后裔逃往陕西弘农、华阴一带。战国时,杨伯侨第十六世孙杨章任秦惠文王的左庶长,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华阴侯,杨氏从此再次崛起,陕西华阴成为杨氏的发祥地,杨章被尊为华阴杨氏开基祖,故有天下杨氏“源于三晋”“杨氏出关西”之说。东汉时,关西华阴的杨震称为“关西孔子”名动天下。杨震(59-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人。弘农杨氏是一个名门望族。杨震的先祖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杨震的父亲杨宝通晓“欧阳尚书”,是一个造诣颇深的一代宗师,杨震通晓经典,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之称,他在东莱任太守时,昌邑(今山东省巨野东南)县令王密为了感谢他的举荐之恩,深夜到驿馆拜见,以10斤黄金相赠,杨震十分
生气,继然拒绝。王密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神知、你知、子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后来,杨氏子以“四知堂”作为自己的堂号,激励子孙洁身自好,华阴杨氏开始向外播迁,杨昌时有三个儿子:长子杨包迁徙河内(今河北)次子杨隆迁徙凤州(今陕西),第三子杨宽的后裔播迁至扶风(今陕西)和顺(山西)厚武(今河南)等地。这一时期,杨姓后裔的繁衍集中在长江以北的陕西、河南、山西、河北诸省。
杨氏的郡,有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北)天水郡(今甘肃通渭西北),河内郡(今河南武步县西南)等。堂号除了“四知堂”外,还有河东堂、楼霞堂、泰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赐书堂等。
西晋末年始,杨氏后裔逐渐渡江南下,扩散于南方诸省。及至隋唐、华阴杨氏各宗派先后分徙入闽。更多的是迁徙河南光州固始后,由固始迁移入闽。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弘农杨氏杨震的第九代孙杨濯缨封为南平侯。他由陕西华阴迁徙入闽,居福州南台;唐时,其后裔迁徙永泰县嵩口,隋未,杨秀初封越王,寻徙封为蜀王,晋位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书令,兼右领军大将军。他对当局有看法,避入闽,遂居浦城;其后裔分布闽北崇安、浦城、建阳、建瓯、松溪政和及闽南南安等县。
唐总章二年(669年)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的杨君胄以府兵校尉身份随陈政、陈之光父子入闽。他进屯于梁山外云霄镇(今云霄县)乌石山,遂因宦而寓居于此,其子孙分居长福、建泰、龙溪、南靖、平和、漳浦等地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的杨细秀以府兵校尉、前军左翼统领的身份随陈政入闽,“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奏置漳州。细秀与同戌者,俱留屯所,杂处漳潮之间、开田属地,以耕以息。子孙遂分徙龙溪、漳浦、海澄、云霄、漳洲、泉州各县繁衍。”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杨宁任中侍御史,国子监祭酒,杨宁有4个儿子:均为进士。兄弟四人同居长安(今陕西西安)朱雀街静恭坊西北隅。官势显赫,人丁兴旺,人称静恭四院。
唐元和九年(814年),杨衡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福州、福唐巷(今杨桥路)其子孙散居蒲田,仙游等地。
唐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率部攻占华县(今陕西)后,观年容使田令孜拥僖宗逃往四川成都。长安杨氏静恭房第三院杨汉的孙子杨珂带领整个家族跟着逃到四川,定居在绵竹(今四川绵竹市)并将静恭房第三院改称蜀院,后来杨珂裔孙逐渐向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播迁。唐景福元年(892年)杨华杨盈父子由河南光州固始随从王绪、王审知入闽。他们初居福州,后迁入蒲田,居壶公山之东,其后裔分布于蒲田、仙游、福清、福州、漳州、南平、将乐、连江、安溪、漳浦以及外省各地。
唐末,世居陕西华阴杨宣仁以德行授榕城学录,任期满后,因豫州战乱无法返乡,他偕3个弟弟宣智、宣义、宣信留居福建。黄巢起义军入闽后,杨宣智徙居漳州,杨宣信徙居建瓯,杨宣义徙居蒲田,杨宣仁则由蒲田涵江而入仙游,ト居梁山之麓,其后哀悼分支福建长泰。谏议大夫杨齐被贬为建安令,他本想北还因战乱受阻,被迫落籍闽地。杨思恭徙居福建邵武,其子孙徙居广东高州、广州和江西信丰等地。入闽的杨氏大多定居漳州、蒲田、福州一带。这些地方成了杨氏新的发展中心。以至形成后来闽北“三杨”(杨亿、杨时、杨荣)这样家世繁昌的八闽甲族。
五代时,杨伯侨五十四世孙杨荣(字子江)的先祖从夔州顺长江而下,迁居江州湖口(今江西九江)至宋代,南迁的杨氏依然以江南为中心,广泛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而向居于北方的华阴杨氏等逐向山东、内蒙、安徽、浙江、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繁衍,形成遍布全国的格局。尤其是“宋室南渡”后,大量杨氏后裔迁入江西、福建等南方省分。在宋代,江西吉水的杨辂一族独领风骚,据庐陵《忠节杨氏总谱》载杨辂,字殷驾,号朴斋,陕西华阴人,进士及第。唐代末年,杨辂由陕西华阴县来吉安任吉州刺史,当时正值杨行密之乱,为避战乱,杨辂及家人沿赣江辗转来到杨家庄(今吉水县黄桥镇云
庄村),并在此开基立业。在北宋至明初吉水杨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迁徙。杨辂有9个儿子,除长子杨锐和次子杨鋋分别定居吉水杨家庄,湴塘村外,其余7个儿子均徙居外地,第三
子杨铎及后裔徙居江西瑞金、永丰;第四子杨钊徙居广东惠州;第五子杨耸徙居广东梅州,后来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后裔遍布桂、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地,他的六世孙杨时便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第六子杨职及后裔徙居江西赣州、安远;第七子杨聪及后裔徙居广东潮州、海阳;第八子杨栋及后裔徙居广东澄海、铙平;第九子杨梁徙居广东平远。杨辂之孙,杨安信兄弟五人均徙居福建汀洲、上杭、漳州等地。杨安义、杨安信分别是上杭、漳州的开基之始祖。吉水杨氏散布了广东、福建、湖南、四川、东南亚等地。
南宋末年,浙江会稽的杨亮节由杭州随宋幼主入而至漳州,后遂居海澄、南安溪尾、仙游郊尾杨寨等处。自宋代起,杨氏在福建的播迁主要分南北两支;南支为漳州、漳浦。
始祖为杨君胄;北支为镛州(今将乐县)理学大师,“程门立雪”闻名于世的杨时,(号龟山)就是这支杨氏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明代始,杨氏后裔开始迁徙海外,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漳州龙溪人杨巷摘赴台湾开垦,为台湾最早的杨氏开基始祖之一。康熙年间,有晋江人杨古到了台湾;同一时期,又有泉州人杨志甲入垦台湾线西堡,(今彰化县);裔人杨永祥迁徙台湾大加蚋堡(今台北县一带)雍正年间,杨仲熹入垦台湾都六杨弦遂入垦台北与新庄。乾隆年间,龙溪人杨正公入垦台南县大内乡;漳州人杨君略入垦台湾外双溪以及士林;泉州人杨东兴入垦
台湾云林县集集镇等。台湾杨姓大都是来自福建,杨姓是台湾的第十大姓,杨姓人家遍布全省各地,而以台中、台南和基隆三地最多。
三:入明与定居
唐贞观四年(630年),泰宁开善九峰山贼寇高海、高澄作乱。原籍湖北江陵的杨胥马随舅舅荆州大将军廖轮领兵前往征剿。历经28战拔除贼寇山寨后,廖轮率军班师回朝,留下杨胥马与廖轮儿子廖董钊镇守戎芦二泽(今开善乡枫林和洋坑)杨胥马落籍泰宁,为泰宁杨氏开基始祖。此外,泰宁大布乡原官江一带杨氏为将乐杨时的后裔。
唐末,原籍山东潍坊的杨用藩被敕封为奉议大夫,他们的长子杨胜二(亦作胜义或称圣朗)仕唐,任延平刺史(有谱作御史),居延平,因“黄巢之乱”举家卜居宁化石壁杨家排。杨十四从河南省光州固始县迁入福州。后由福州经邵武迁建宁溪源乡上坪。
五代时,杨伯侨的第五十四世孙杨荣(字子江)的先祖从夔州顺长江而下,迁居江州湖口(今江西九江)。杨荣考中后唐进士,官任镛州(今将乐县)司户。杨荣任期满时因时局动乱,回籍路途阻塞,选择在将乐县城北郊龙池团杉田里定居,成为将乐杨氏开基祖。杨荣有2个儿子,即杨胜达、杨胜远。长子杨胜达有5个儿子,其中第三子杨明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杨时的祖父。杨时的父亲叫杨殖。杨时在《先君行状》中说:自皇祖而上,世
为农家,至先君始励其子以学。“杨时有5个儿子,即杨迪、杨迥、杨遹、杨适、杨造。他们的后裔遍布全县各地。对杨时的出生地,明溪的一些《杨氏族谱》有不同说法。据明溪
夏阳紫云上坂坑《杨氏族谱》载:”六十九世信仲,因谒灵于福善祠。得三湖则止,之兆由是万蛟湖、池湖、后ト居龙湖,宋仁宗皇佑五年文靖公应运而生,为大宋名儒”明溪夏阳紫云杨坊《弘农杨氏族谱》载:六世迪(杨时的长子)生二子:云、彦。七世彦,居明溪夏阳,生子四:士衡、士龙(分居夏阳紫云)士豪、士准,分迁将乐、沙县和杉口黄家村等地。“明溪盖洋姜坊《弘农杨氏族谱》记载杨时5个儿子的分布情况。除长子杨迪后裔分迁将乐、沙县外,”迥,生子航(迁居舍人葬宜兴);遹(传三子。彬迁常州,懋移邵武,森衍万禧、万福、俊华、茂诚和万祯,后裔分居明溪盖洋、宁化县城、宁化泉上延祥、江西宁都等地),适(后裔分居高滩、福州凤池等地),造(后裔居将乐华阳上吴坊、连城等地)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河南固始的杨绍大迁居沈水(今大田玉田)大田玉田《杨氏族谱》)
南宋初年,杨孔容将乐龙湖迁徙浮流贡川(今永安贡川)定居,为贡川杨姓鼻祖。所以,永安杨氏源于将乐龙湖杨氏。杨荣官任镛州司户参军,家住镛州(将乐)龙池杉田,至第四代杨谊ト居将乐龙湖。杨孔容的部分后裔后来迁居永安城关。此外,迁居永安上坪乡龙坑的杨广义和迁居永安遭远镇汶洲的永三均为郡望弘农的将乐杨氏后裔。
南宋末,福建德化铭村的杨廿四迁居大田上华。(大田上华《杨氏族谱》)
元末明初,杨迁寿由邵武禾坪迁居建宁南乡长吉堡,子孙分居建宁水西、江家地廖家源、三江等地。杨迁寿的第四代孙杨朝鼎徙居泰宁梅
四、迁 移
五代十国时,杨荣任镛州(今将乐县)司户,定居将乐,其次子杨胜远徙居连城县光都漠等处。长子杨胜达的后裔也有向外迁徙,主要播迁地有: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美国等。
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原居宁化石壁杨家排的杨胜二的第四世孙杨威迁居江西石城,清乾隆年间复徙福建邵武,杨德海、杨德潭俱迁徙广东,杨堂迁徙江西石城,杨绵迁徙福建浦城。
元末,原居宁化石壁的林远绍(字千三)改姓杨,迁徙广东梅县。杨远绍为广东梅县杨氏一世祖,林远绍为什么要改姓,根据县《杨氏族谱》载:“元明之交,兵燹骚然、宁民转徙。公与新善戴姓,结伴携家人入粤,……时值明初定鼎,徭赋繁息,增赋例当加役,公以瞻乌方定,丁口仅存,不能独当一面,而邻居杨姓者,籍旧丁单、苦于应役,乃新籍于杨,计租均役,欢如骨肉,不知其为异姓也。“迁徙梅州的林姓,自易姓杨后,自立堂号为“绍德堂”。后来杨远绍后裔播迁广东各县以及广西、江西、四川、湖南、浙江、台湾和海外暹罗、安南等地。
明代,建宁南乡长吉堡的杨胜、杨全徙居延平府(今南平市)
杨姓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姓氏之一。是勤劳、勇敢、智慧而古老的伟大的姓氏。我们中国之大,杨氏人才之多,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一很了不起的姓氏。并且世世代代又莫不以此引为自豪,不断地激发自己不忘祖宗的宗族精神。
杨氏辉煌显赫几千年,竟相贵显各争先,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和西晋三杨,到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再到唐朝,杨氏成为一个宰相辈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其杨氏风光不言而喻。
杨氏在各历史朝代功盖于世;造福于民、名垂千古、永受人敬,在人类历史舞台上,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摘自湖南杨氏通谱第一卷)
关注四知谱学和公众号了解更多杨氏资讯,了解湖南杨氏全面推广家谱数字化进程,不定期更新杨氏支系信息。
杨姓的和历史推荐搜索词:
1.杨姓的和历史名人
2.杨姓的和历史名人的研究告
3.杨姓的和历史人物及现状
本文标题:杨姓的来源和历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