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的历史背景
闯关东的历史背景推荐文章1:“闯关东”的来龙去脉,摆谱的由来
下南洋、闯关东和走西口,是明清时期的三大自发移民活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闯关东。
“关东”这个地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汉唐时期的关东,指的是函谷关或潼关以东,今天的河南等地都算是关东了;而明清时期的关东则指的是山海关东面的长城以北地区,简单的说,就是今天的东北三省。
闯关东的历史背景。
满清入关以后,表面上说“满汉一家”,实际上却是民族等级差别很大。比如,中枢的六部,都设满汉尚书各一名,满人掌权,汉人干活,清初的地方大员也多是满人,以确保权力掌握在满人手里。即使是科举制度,也分满汉两榜,直到清中叶才取消。
当时的东北地区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清朝统治者特别看重。为了保护好“龙脉”,保证满人的独占东北人参等资源,同时也为了维护满清特有的风俗,防止满族汉化和保证有一块最后的退路,在入关之后,清廷严禁关内人进入关东垦殖。
这中间有一段特殊时期,即1644至1667年,清政府曾招募了一些人到辽东垦殖,主要以山东人为主,他们在大连和旅顺一带安家落户。1668年开始,清政府对关外实行了彻底的封禁,意图杜绝汉人再进入东北。
为了实现满人和汉人的隔离,从清崇德三年(1638年)开始,到康熙二十年(1682年)完工,清廷在满汉两族人传统居住地的边界,修建了900多公里长的“柳条边”。
柳条边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先修一道高和宽各三尺的土墙,然后每隔5尺,在土墙上插三根柳树枝,再用绳子和柳条编织在一起,横向连接柳枝桩。为防止汉人轻易翻越,还在土墙下面挖有深沟。
这种柳条边不像长城那样高大险峻,并不具备多大防御价值,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象征意义。柳条边设有二十余个“边门”,派兵把守,从边门出入都必须有官方的证明。擅自闯进边内,将会被严厉治罪。
"私入围场打牲十只以上者, 流三千里;二十只以上者发乌鲁木齐种地;三十只以上者,发乌鲁木齐等处给兵丁为奴。”“其偷砍树木五百斤以上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八百斤以上者,发乌鲁木齐种地 。""雇人偷刨人参,财主不分旗、民,俱发云南等省充军;并无财主,只身潜往偷刨,得参一两以下,杖六十,徒一年;一两至五十两,杖一百,流三千里。”
即便如此,关内还是有汉人零零星星进入关东地区。到了清乾隆年间,由于人口增长,关内的土地日趋紧张,很多汉人就偷偷摸摸进入关东地区找活路。他们通过“柳条边”的主要手段就是向看守边门的军士行贿。在乾隆和嘉庆两朝,有数万人进入东北谋生,清廷也多次对看守边墙的军
队加以整顿,但仍然挡不住中原人进入东北谋生的强烈愿望。这是“闯关东”最初的阶段。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今兰考县的铜瓦厢决口,黄河下游成了黄泛区,人们生活更加艰难。成千上万的流民也成为了清朝统治者非常头疼的问题。
1858年和1860年,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割走了中国大片领土,并有侵占东北全部领土的企图。
如此内忧外患之下,1860年,清政府采纳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在关东局部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经济。
在政策松动的情况下,华北地区的老百姓迅速涌入东北谋生。到1897年,清政府完全放开了对东北移民的限制,1910年,东北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800万。在“闯关东”热潮之前的1860年,东北人口大约只有300万人,不到40年的时间内,东北的人口翻了6倍!
民国时期,闯关东还在继续,平均每年又有40多万人涌入东北。到了1949年,东北总人口已经接近了4000万。
我们来说说闯关东的路线,主要有两条:旱路,从河北东部穿过山海关进入东北;水路,从山东烟台坐船直接到辽东。
我们再来说说“摆谱”的由来。
摆谱这个词就于闯关东。山东等地人进入东北以后,因为背井离乡,以后恐怕也回不去了,都随身带着家谱。东北天寒地冻,黑夜漫长,人们没事可做就喝起了小酒。酒酣耳热之际,就纷纷掏出家谱来摆在一起,比一比谁的祖上官做的大,谁的辈分高,既是一种炫耀,也是一种交流。
大家都是背井离乡,只能用祖上的荣耀来撑场面了,日子一久,摆谱也成了一种闲暇时的乐事。
只是到了后来,摆谱一词演化成了端架子,装那啥的贬义词了。
闯关东的历史背景推荐文章2:从老酒馆里看,为什么历史上出现了大规模的闯关东运动?
清朝统治下的关外
编剧高满堂有两部电视剧,一部叫《闯关东》,另外一部就是《小酒馆》,他们的主人公都曾经历过一件事,就是闯关东。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人民迁徙的运动,很多都是政府主导的。
比如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明末清初,由于张献忠屠四川再加上连年的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人口最多。
但是,闯关东却不是一个政府引导的行为,而且当时满清政府还命令禁止汉族进入关外,
满清入关后,大量八旗子弟移入关内,关外人口凋零。因为源于清廷对自身的不自信,将东北默认为自己大后方,如果混不下去也可以回到东北,所以让东北一直保持着满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不让其它民族进入,长期作为满清的“龙兴之地”而看待,满足对东北地区的禁令相当严格。
这就像什么,一个强盗把邻居家强占了,跟邻居躺在一个床上,邻居说太挤了,我去你的那个院子里住,不用进屋,我住你院子里就行。结果强盗说,对不起,您不能去,这是我家的院子。
所以纵观清朝中前期,东三省干啥的呢?流放犯人!清宫剧一说某满族贵族,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宁古塔可没有塔,它在黑龙江牡丹江附近。相传,清皇族有六个远祖兄弟在此,“六”在满语中发音“宁古”,“塔”是“个”的意思。当然了东三省还有一个盛京,就是今天的沈阳,那里有个沈阳的故宫,努尔哈赤建城,皇太极命名,为了不忘当年先祖的功业,清朝皇帝每隔一段时间就回去住两天。
满清不让汉人出关,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驻守在东北的兵力严重不足,俄国在顺治和康熙两朝多次发动了对黑龙江地区的侵略战争。
特别是顺治朝,宁古塔的官兵几乎就将俄国人的势力肃清了,当然了这些战役都比较小。但是到了康熙朝的时候,这些俄国人卷土重来。《鹿鼎记》里也有这个情节,当时中俄爆发了雅克萨之战,但是说实话当时的雅克萨之战规模非常小。清军第一次打雅克萨城的时候,就三千人,都是从宁古塔这些关犯人的地方调来的,俄国人很快就被打跑了,但是雅克萨城没有补给,清军很快就撤退了。清军第二次投入雅克萨之战的兵力只有两千人,而俄国其实也不多,一共雅克萨城里826人,最后我们赢得了胜利,签订了所谓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但是即便就是这样的条约,因为当时的葛尔丹叛乱,康熙帝不能两线开战,所以清朝妥协割让尼布楚一带和贝加尔湖以东一带,约几十万平方公里,贝加尔湖原来也是中国的啊。
但是试想一下啊,如果当时,中国有很多居民在东三省,我们的军队就会得到保证,我们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就会很强,也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所以在清末的时候,这种不许移民关外的禁令就被渐渐弱化了。
闯关东的历史背景
先来说说关东这个词的由来,古代关东通常指函谷关以东(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地区。三国的时候,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曹操、袁绍等人号称关东联军,这个虎牢关也叫汜水关(洛阳,河南省荥阳市)以东的军阀联军,所以说关羽两次到过这地,一次是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另外一次是后来的过五关斩六将,汜水关斩卞喜,其实都是一个地。
一到明朝,关东主要指山海关以东,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19世纪初(嘉庆、道光皇帝),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
但闯关东,别管是政府开放不开放东北,很多人都是硬着头皮去的。因为中国人信奉的是农耕文化,老婆孩子热炕头,有口吃的,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
1840年之后,中国就像是被下了诅咒一样,天灾人祸,外衣入侵,再加上太平天国、捻军、义和团年年战乱,弄得民不聊生。在光绪年间,山东发生了为时四年的大旱灾。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旱灾之后又出现了蝗灾,民间已经开始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当时中国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树挪死,人挪活!老百姓为了生存开始了大规模地闯关东运动。
有人问了,东北这么冷,为什么不去南方?首先南方也不太平,太平天国起义,把长江流域搅了个天翻地覆,而且南方平原也很少,土地也很少,大家看南方很多地方都是梯田。流离失所的农民去南方也找不到土地,只能去地广人稀的东北,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下了南洋。
闯关东其实不都是山东人,中国全国各地的都有,只不过山东离着辽东比较近,所以山人数最多?著名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祖上就是闯关东过去的,而且张作霖的老家不是山东,而是河北大城县。
在清道光年间大城因遭水患,子牙河南赵扶段决堤,大水淹没数百里,造成房屋倒塌,农田颗粒无收。因生活无着,张作霖的曾祖父张永贵携带着儿女,闯关东谋生,一路乞讨,来到了辽宁的凌海立身,开荒种地,养家糊口。
闯关东的历史,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太重要了,如果没有闯关东,那么东北就不会有这么多抗日志士,就不会有张作霖这样的军阀,在东北牵制了日本这么多年。
闯关东的历史背景推荐文章3:乐亭人闯关东的历史背景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清朝以前,东北地区居民稀少,几无工商业可言。清以后,该地区一直被清朝统治者视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实行了长达二百余年的“封禁政策”。
乾隆以后,清廷面对因天灾无法安置的大量饥民,密谕边口官吏不必强行阻拦(参考《东北经济史》),此时即有少数乐亭人“闯关东”。
咸丰之后,清政府面对大量的战争赔款、外债等,开始重新考量对东北地区土地进行开发利用,东北逐步解禁。随着东北开禁以及光绪年间官荒放垦范围的扩大,终于为大批乐亭人上关东经商习商打开通道。
闯关东的历史背景推荐文章4:“闯关东”的来龙去脉,摆谱的由来
资讯来自网络;原创 天地一沙鸥1975 东江学习社 广东
下南洋、闯关东和走西口,是明清时期的三大自发移民活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闯关东。
“关东”这个地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汉唐时期的关东,指的是函谷关或潼关以东,今天的河南等地都算是关东了;而明清时期的关东则指的是山海关东面的长城以北地区,简单的说,就是今天的东北三省。
闯关东的历史背景。
满清入关以后,表面上说“满汉一家”,实际上却是民族等级差别很大。比如,中枢的六部,都设满汉尚书各一名,满人掌权,汉人干活,清初的地方大员也多是满人,以确保权力掌握在满人手里。即使是科举制度,也分满汉两榜,直到清中叶才取消。
当时的东北地区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清朝统治者特别看重。为了保护好“龙脉”,保证满人的独占东北人参等资源,同时也为了维护满清特有的风俗,防止满族汉化和保证有一块最后的退路,在入关之后,清廷严禁关内人进入关东垦殖。
这中间有一段特殊时期,即1644至1667年,清政府曾招募了一些人到辽东垦殖,主要以山东人为主,他们在大连和旅顺一带安家落户。1668年开始,清政府对关外实行了彻底的封禁,意图杜绝汉人再进入东北。
为了实现满人和汉人的隔离,从清崇德三年(1638年)开始,到康熙二十年(1682年)完工,清廷在满汉两族人传统居住地的边界,修建了900多公里长的“柳条边”。
柳条边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先修一道高和宽各三尺的土墙,然后每隔5尺,在土墙上插三根柳树枝,再用绳子和柳条编织在一起,横向连接柳枝桩。为防止汉人轻易翻越,还在土墙下面挖有深沟。
这种柳条边不像长城那样高大险峻,并不具备多大防御价值,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象征意义。柳条边设有二十余个“边门”,派兵把守,从边门出入都必须有官方的证明。擅自闯进边内,将会被严厉治罪。
"私入围场打牲十只以上者, 流三千里;二十只以上者发乌鲁木齐种地;三十只以上者,发乌鲁木齐等处给兵丁为奴。”“其偷砍树木五百斤以上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八百斤以上者,发乌鲁木齐种地 。""雇人偷刨人参,财主不分旗、民,俱发云南等省充军;并无财主,只身潜往偷刨,得参一两以下,杖六十,徒一年;一两至五十两,杖一百,流三千里。”
即便如此,关内还是有汉人零零星星进入关东地区。到了清乾隆年间,由于人口增长,关内的土地日趋紧张,很多汉人就偷偷摸摸进入关东地区找活路。他们通过“柳条边”的主要手段就是向看守边门的军士行贿。在乾隆和嘉庆两朝,有数万人进入东北谋生,清廷也多次对看守边墙的军队加以整顿,但仍然挡不住中原人进入东北谋生的强烈愿望。这是“闯关东”最初的阶段。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今兰考县的铜瓦厢决口,黄河下游成了黄泛区,人们生活更加艰难。成千上万的流民也成为了清朝统治者非常头疼的问题。
1858年和1860年,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割走了中国大片领土,并有侵占东北全部领土的企图。
如此内忧外患之下,1860年,清政府采纳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在关东局部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经济。
在政策松动的情况下,华北地区的老百姓迅速涌入东北谋生。到1897年,清政府完全放开了对东北移民的限制,1910年,东北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800万。在“闯关东”热潮之前的1860年,东北人口大约只有300万人,不到40年的时间内,东北的人口翻了6倍!
民国时期,闯关东还在继续,平均每年又有40多万人涌入东北。到了1949年,东北总人口已经接近了4000万。
我们来说说闯关东的路线,主要有两条:旱路,从河北东部穿过山海关进入东北;水路,从山东烟台坐船直接到辽东。
我们再来说说“摆谱”的由来。
摆谱这个词就于闯关东。山东等地人进入东北以后,因为背井离乡,以后恐怕也回不去了,都随身带着家谱。东北天寒地冻,黑夜漫长,人们没事可做就喝起了小酒。酒酣耳热之际,就纷纷掏出家谱来摆在一起,比一比谁的祖上官做的大,谁的辈分高,既是一种炫耀,也是一种交流。
大家都是背井离乡,只能用祖上的荣耀来撑场面了,日子一久,摆谱也成了一种闲暇时的乐事。
只是到了后来,摆谱一词演化成了端架子,装那啥的贬义词了。
闯关东的历史背景推荐文章5:闯关东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简介:本文将详细介绍闯关东的历史背景与意义。从俄罗斯帝国时期到二战后的边疆开发,闯关东在中国历史和现代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闯关东的历史背景与丰富内涵。
1. 俄罗斯帝国时期:
闯关东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的俄罗斯帝国时期。当时,俄罗斯开始向东扩张,逐渐占领了整个满洲地区,并进一步拓展至黑龙江流域和辽宁地区。这标志着闯关东活动初期的开端。
2. 建设东北重工业基地:
20世纪初,中国开始重视东北地区的开发,特别是对重工业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地区成为建设重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域。大规模的工业化开发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资源进入闯关东地区,加速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3. 二战与日本投降后:
在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了东北地区,并以伪满洲国的名义统治。然而,随着日本在二战中的败北,东北地区重新回到中国的控制之下。这一时期标志着闯关东的重要转折点,中国重新开始恢复和发展东北地区。
4. 当代发展与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东北地区的发展目标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通过引进外资、加强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区的建设,东北地区的经济逐渐恢复活力。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得闯关东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5. 闯关东的意义:
闯关东的意义在于挖掘东北地区的潜力,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通过闯关东,中国可以加强与俄罗斯和朝鲜等邻国的经济合作,扩大对外交流和对外开放,提升整个东北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同时,闯关东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闯关东始于俄罗斯帝国时期,经历了中国的领土变更、战争和经济改革等多个阶段。对于中国而言,闯关东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闯关东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增长,也涉及到文化、旅游和区域协调等方方面面。通过更加深入了解闯关东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东北地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闯关东的历史背景推荐搜索词:
1.闯关东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走西口的历史背景
3.闯关东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本文标题:闯关东的历史背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