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员品级列表
宋朝官员品级列表推荐文章1:趣话宋朝长官衔:包拯的官衔四十五个字
在给单位取名字这方面,古人确实简洁。举例言之,明清两朝的礼部是一个既负责文化工作又负责教育工作,同时还兼管祭祀和接待外宾的中央机关,古人只用“礼部”这俩字儿就全给概括了。
宋朝长官衔比比皆是
不过古人也有不简洁的时候,像宋朝时代,各级干部的官衔就非常啰嗦。比如说咱们最熟悉的大清官包拯,也就是戏曲里俗称“黑脸包公”的那位,他去世时的官衔是“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总共四十五个字。
在宋朝,尤其在北宋前期,类似包拯这样长的官衔绝对不是个案。咱们小时候语文课本里那位砸破水缸救小朋友的司马光先生,晚年捧着辛苦编成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向宋英宗献书的时候,用这样一长串官衔来自家门:“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实封一千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去掉“臣司马光”这四个字,前面的官衔仍然多达五十二个字,比包拯的官衔还长。
假如现在的记者能够穿越时空,去宋朝采访包拯和司马光这两位大佬,问他们能不能把官衔变短一些,估计他们会说不能减短,因为减掉任何一个字都无法准确完整地表达他们的身份地位和职能范围。
包拯、司马光的官衔无一字多余
先说包拯的官衔“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这一长串官衔其实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开头的“枢密副使”表明了包拯的工作岗位,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朝散大夫”表明了包拯的品级,北宋前期公务员共分二十九个等级,朝散大夫属于第十三个等级;“给事中”表明了包拯的工资等级,北宋前期公务员工资共分二十个等级,给事中属于第十二个等级,这一级别的干部每月能领四万五千文铜钱;“上轻车都尉”表明了包拯的功劳等级,北宋公务员共有十二个功劳等级,上轻车都尉属于第八等;“东海郡开国侯”则表明了包拯的爵位等级,北宋前期高级干部的爵位共有十二等,东海郡开国侯属于第九等;“食邑一千八百户”表明包拯拥有一种名誉上的特权,意思是朝廷拨给他一千八百户农民供他使唤(实际上他连一户也不能使唤);“食实封四百户”表明了包拯实际上所能得到的福利,表示他每月可以拿到一笔补贴,这笔补贴相当于四百户农民所缴的税收(每户一般都按二十五文计算,包拯食实封四百户,每月大概能领到一万文补贴);“赐紫金鱼袋”表明了包拯的服装等级,说明他上朝的时候腰侧可以挂一只绣着金鱼的紫色小包——这是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享受到的特殊待遇;最后那个官衔“赠礼部尚书”是包拯去世时皇帝追封的,表明皇帝很怀念他,活着时没让他做到礼部尚书,去世以后也得让他做一回。
再说司马光的官衔“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实封一千户赐紫金鱼袋”。“端明殿学士”是职名,相当于皇帝的高级顾问;“翰林侍读学士”也是皇帝的高级顾问,如果前面加有“知制诰”三个字(王安石的官衔里曾经加过这三个字),表示必须待在皇帝身边,负责出谋划策和起草圣旨,如果不加“知制诰”,就说明正在休假或者已经退休;“太中大夫”是表明品级的官衔,说明司马光在级别上要比身为“朝散大夫”的包拯高出两级;“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属于“祠禄官”,它是朝廷拿来养闲官的一种虚衔,不用去上班,但是却有工资可拿,比如司马光“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并不去嵩山脚下的国立道观崇福宫坐镇,只是在家写写文章,编编史书,每月去财政上领一笔钱就行了;“上柱国”是最高一等的功劳头衔,表明司马光功劳极大;“河内郡开国公”是第六等爵位,表明司马光属于公爵;最后几个官衔跟包拯差不多,“食邑二千六百户”属于名誉上的特权,“食实封一千户”表明实际上的福利(可以算出司马光每月能领补贴两万五千文,是包拯补贴的两倍多),“赐紫金鱼袋”表明服装等级。
长官衔有利有弊
现在咱们可以看出来,宋朝官员的官衔虽然特别长、特别复杂,不过反映出来的信息也特别丰富,不管哪个官员上朝面圣,不管皇帝对他多么陌生,只要他出所有的官衔,皇帝立马就能搞明白这家伙有着什么样的品级、什么样的荣誉、什么样的功劳、什么样的爵位以及目前在哪里上班、负责什么工作、每月能领多少钱的工资和能拿多少钱的补贴。简单一句话:长有长的好处。
换个角度看,长也有长的坏处。首先是容易让不懂宋朝官场规矩的现代人一头雾水,甚至在阅读史书的时候犯下低级错误。比如我有个朋友研究苏东坡,一翻《宋史》,发现苏东坡的第一个官职是“大理评事”,就认为东坡先生在最高法院当过法官。要是放在唐朝,他的理解绝对是正确的,因为“大理评事”就是“大理寺评事”的简称,“大理寺”就是最高的审判机关,“大理评事”当然相当于现在最高法院的法官了。可是苏东坡是在宋朝当官,他那个时代的“大理评事”根本就不在大理寺上班,只是一个用来给刚入仕途的低级文官定资历、发工资的职称罢了。其实苏东坡刚当官时的官衔全称是“将仕郎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其中“将仕郎”是用来定品级的,“守大理寺评事”是用来定工资的,只有“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才是他真正的工作岗位,相当于凤翔知府(北宋前期没有“知府”这种官衔,正确叫法是“权知凤翔府”)的助理。由此可见,如果搞不清宋朝的官衔,一不小心就能把一个地方官当成京官,把一个市长助理当成高级法官。
其次,那么长的官衔,甭说咱们现在人,就是宋朝人念起来,也得费老鼻子劲。为了不费劲,宋朝人也喜欢称呼简称。比如包拯头衔那么长,人们只好叫他“包枢密”、“包龙图”(包拯做过龙图阁直学士)、“包孝肃”(孝肃是他去世后朝廷给他拟定的谥号)。再比如苏东坡在陕西凤翔当市长助理的时候,人们直接叫他“苏判官”。
问题是简称起来也容易搞混。最典型的例子是《水浒传》里那个花和尚鲁智深,出家之前人们叫他“鲁提辖”。其实“提辖”只是掌管的意思,宋朝有很多官衔前面都带着“提辖”两个字:有掌管国库的京官“提辖左藏库”、“提辖封椿下库”,也有掌管公共采购的“提辖杂买务”这些官衔简称起来都是“提辖”。而鲁智深出家前只是甘肃渭州的一个低级武官,他的官衔全称应该是“提辖渭州兵甲盗贼公事”。
你瞧,就这么一简称,很多宝贵的信息都给丢失了。
找记者、求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我要料
宋朝官员品级列表推荐文章2:细说水浒|趣话:水浒人物官级职衔排行榜
《水浒传》里,梁山有名有姓的好汉是一百单八将。那么《水浒传》里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多少,水浒乃至梁山有许多人物是官员,能否有个职级职衔排行榜?
上图 林冲
上图 关胜
上图 呼延灼
上图 花荣
上图 朱仝
上图 武松
上图 鲁智深
先说水浒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多少。
据有心的网友发帖,1981年,曾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里人物做过统计。数据是这样的:
有名有姓的人物577个;有姓无名的人物99个;有名无姓的人物9个;无名无姓但对故事情节发展有影响的人物40个。
《水浒传》一共写了出场人物725人(提到但未出场的人物还有102人,总共为827人。
水浒有144名官吏。其中官员88人,吏员56人。
本文按照自己的理解,就对144名官(88)吏(56)择要大致排个座次。
1.宋徽宗 天子
2.蔡京 太师,位列三公,副国级
3.高俅 殿帅府太尉,国防部长,正部级
4.滕府尹 开封府尹,首都首长。宋朝重要官职,位在尚书下、侍郎上,一般是从一品或二品官衔(但常为“储君”即太子担任,则为一品官衔)。从高俅说,“分付滕府尹好生推问”判断,二人官位相仿佛。
5.童贯 枢密使 三军总参谋长 副部
6.梁世杰 北京大名府知府,当朝太师蔡京的女婿。梁中书做过正二品(或者三品)的中书令,或者次一级的中书侍郎,故名。最少正师级甚至副部级。
7.王焕节度节使,即统调一方(比府州大)军政财大权的官员,唐设。我的理解,与总督和都督差不多。正师,极少数也到了省军级。水浒里有曾在高俅指挥下十个节度使征剿梁山情节。除河南河北节度使王焕外,还有上党太原节度使徐京,京北弘农节度使王文德,颍州汝南节度使梅展,中山安平节度使张开,江夏零陵节度使杨温,云中雁门节度使韩存保,陇西汉阳节度使李从吉,琅琊彭城节度使项元镇和清河天水节度使荆忠。
8.关胜 官署名蒲东巡检司,官名巡检使,这个“巡检使”很复杂,宋于京师府界东西两路设巡检司,关胜属于其中一“路”巡检使,约相当于地区以上级别军区司令。正师级
9.呼延灼 汝宁郡都统制。都统制,战时临时统领各路军队,比知州知府兼任的安抚使高,故应为正师。
10.林冲 八十万禁军都教头 。这个“都”,教练部下至少一万五到两万五。上校到大校,副师到正师
11.董平 官拜东平府兵马都监,正团级
12.徐宁 是东京禁军金枪班教头。根据水浒描述,虽然人数不多,但他的钩镰枪是祖传绝活。他在禁军中的位置较高,约相当于中校正团。
13.杨志 早年应武举,官至殿司制使官。但殿前司最少有十几位制使,所以杨志的官衔也就是副团级。
14.张都监,张蒙方。孟州的兵马都监。孟州是个小城,也就副处级,副团长或者营长。
15.何涛,济州府三都缉捕使臣,观察处置使。相当于副处级的刑警大队长。
16.鲁达 受老种经略相公委派,到渭州帮助小种经略相公提辖兵马,经略府提辖。副团,至少正营级别。索超,孙立也类同。
17.武松 阳谷县步兵都头,相当于县刑警大队队长。比正科级别高点,约相当于营长级别。插翅虎雷横也属此列。
18.戴宗 江州两院押牢节级。大约相当于地区一级监狱的监狱长。副处级(两院:宋时将州一级司法机构“司理院”分为左、右司理院,故有“两院”之谓)。
19.杨雄 原为蓟州两院押狱兼充市曹行刑刽子。监狱长。蔡福也是这个职位。
20.陆谦 陆虞侯。宋代以前的“都虞侯”为侍卫亲军等的高级军官,约相当于中校以上。宋沿前代,于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等置“都虞侯”,位次于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虞侯则小,大约相当于上尉级别,是军中较低级幕僚。
虞侯与都虞侯的区别,可以参见教头与都教头的区别。
21.老管营,是金眼彪施恩的父亲。管营这个职位就相当于监狱长底下的科级管教干部。
22.宋江 郓城县县署押司,约相当于县政府办法制科科长。
23.黄文炳 宋时 通判一般是皇帝或朝廷派出的事,主要辅助知府政务,有些分掌粮盐管理,为正六品甚或七品。黄文炳为“赋闲待仕”(预备升迁的“寄禄官”)通判,估计是花钱买的。也就“副处调”的样子。
24.花荣 清风寨副知寨。清风寨相当于一个边塞重镇,知寨刘高相当于派出所所长,花荣就是正科级别。
25.张文远 郓城县政府办科员。
26.晁盖 东溪村保正,村长,股长级别。
27.董超薛霸 监押犯人的狱卒,还有李逵,乐和之类。相当于武松手下的土兵。
以上趣话,未必准确。欢迎大家慨赐高见。
宋朝官员品级列表推荐文章3:宋代官职表,包括北宋和南宋
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正一品
(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一品总理全国政事参知政事正二品副相
枢密院枢密使(知院事)从一品正二品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
副使(同知院事)正二品
门下省侍中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门下侍郎佐侍中
中书省中书令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侍郎佐令
尚书令奉天子命而施政尚书省左、右仆射佐令左、右丞相佐令
三司使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副使
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正三品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翰林侍读学士正三品翰林侍讲学士正七品崇政殿说书从七品
谏院知谏院掌规谏朝政缺失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各一人)从二品宋之六部、组织上属于尚书省,这里可以举例,著名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尚书为一品,御史为一品,侍郎为二品完全是错误的。
侍郎(各一、二人)从三品郎中正六品员外郎从六品
御史台御史大夫从二品专掌监察、执法1.“大夫”为加官,不除人。“中丞”为实际上之台长。
御史中丞从三品台长侍御史(台院)从六品殿中侍御史(殿院)正七品监察御史(察院)从七品
(九卿)
(九寺)
卿(各一人)正四品(或从四品)
宋之九卿: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少卿(各一至二人)从五品(或正六品)
国子监祭酒从四品掌教育行政司业正六品国子博士正八品国子监丞正八品
路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南宋谓“漕司”
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掌司法和刑狱南宋谓“宪司”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南宋谓“仓司”
提举学事司: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经略安抚司经略安抚使南宋谓“帅司”
府知府事(各一人)
(府尹)开封尹正三品掌府之事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举例包拯是权值开封府,并非府尹
(少尹)开封少尹从六品(判官)
(推官)开封府均从六品
州(判某州事)
(刺史)从五品掌州之治宋不设“太守”,“刺史”乃虚衔。这里举例著名神剧神探包青天完全还是采取唐代的管制,是完全错误的
判某州事(权知某州军州事)
知州(简称)兼指挥军事监县知某军事戌兵驻县官,兼管军事宋代之县,分为:赤县:在京城内畿县:京城外望县:四千户以上紧县:三千户以上上县:二千户以上中县:千户以上中下县:不中千户下县:五百户以下
知某监事知县(县令)赤县:正七品畿县:正八品其它:从八品掌县之治县丞(小邑不置)赤县:正八品畿县:从八品其它:从八品主簿(小邑不置者以尉兼)赤县:从八品畿县:正九品其它:从九品尉赤县:从八品畿县:正九品其它:从九品
宋朝官员品级列表推荐文章4:重文轻武的宋朝--官职一览
宋朝官职设置制度及衍变 宋朝官员因通奸被罢相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宋朝官制,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包拯像
历史文化
宋朝官衔品级
正一品有如下官员:太师,太傅,太保,丞相,少师,少傅,少保,亲王
从一品主要是枢密使和郡王,还有太子太保等,正二品的官有太尉和参知政事(就相当于宰相)
[ 转自铁血社区 ]
从二品是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和金吾卫上将军以及节度使。
正三品是翰林学士,散骑常侍等 .从三品有御史中丞,开封尹,上将军,护军,正议大夫、通奉大夫
宋朝官职【一览表】设置制度及衍变
通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开国伯,上轻车都尉,为正四品。
太中大夫,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 七寺卿,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轻车都尉,为从四品。
宋朝官职【一览表】设置制度及衍变
中大夫,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开国子,上骑都尉,为正五品。
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开国男,骑都尉,为从五品。
[ 转自铁血社区 ]
朝议、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尚书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入内内侍省、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入内内侍省、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骁骑尉,为正六品。
朝请、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尚书诸司郎中,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飞骑尉,为从六品。
朝请、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尚书诸司员外郎,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开封府司录参军事,枢密副承旨,枢密院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太子侍读、侍讲,两赤县令,云骑尉,为正七品。
承议郎,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诸率府率,亲王府翊善、赞读、直讲,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武骑尉,为从七品。 [转载]清朝官职一览表
奉议、通直郎,七寺丞,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开封府诸曹参军事、军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县令,两赤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令,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为正八品。
宣教、宣议郎,御史台检法官、主簿,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寺、监主簿,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枢密院逐房副承旨,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太子诸率府副率,亲王府记室,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监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京府、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推官,诸州签判,节镇、上中下州录事参军,京府诸曹参军事、军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丞,诸州上中下县令、丞,两赤县主簿,尉,诸府诸曹,节镇、上州诸司参军事,节度副使、行军司马,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三省枢密院主事,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为从八品。
[ 转自铁血社区 ]
承事、承奉郎,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主簿、尉,三京赤县主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为正九品。宋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宋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承务郎,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诸司参军,诸州上中下县主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为从九品。
可以看出,级别越低,官职越多,不过县令是八品,不是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哦。
地方官制的特点
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是两级制,即府、州、军、监为一级,县为一级。宋朝的地方官均以中央官吏派出任“知XX事”,高级官吏则称“判XX事”。以州为标准单位,多称“知X州军州事”。知州照例兼厢军正印职。除知州外,每州设“通判”一人,其地位类似隋朝通守。州一级发出文件,必须通判签署,才能生效。目的就是要牵掣一下知州的权力。
县一级的官吏,主要有知县、县丞、主簿和县尉。知县由中央派出的官吏担任,也是一种差遣。
[ 转自铁血社区 ]
府州军监以上的大区称“路”。路一级的机构和职官,有监司和帅司。监司包括:“漕司(即转运司,长官称转运使),负责一路的财赋和监察;宪司(即提点刑狱司,长官称提点刑狱公事),负责一路刑狱;仓司(即提举常平司,长官称提举常平公事)负责一路的仓储。宪司和仓司也有监察责任,因而路一级可视为监察区。帅司,即安抚司(经略安抚司),长官为安抚使。安抚使照例兼任禁军军区的马步军都总管等军事职官,同时兼任某州、某府的地方官知州或知府。因此,安抚使下设有管军的幕职官和管地方事务的曹掾官。安抚使兼禁军首领又兼地方长官,权限较宽。为防止安抚使权力过重造成危害,因而安抚使要受路一级监司的监察,同时要受到下属的“走马承受”的监视,“走马承受”可直接向朝廷汇安抚使的情况。由于路一级的军、政、财、监四权分散,无统辖各权的职官,因而宋朝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员始终没有正式形成三级制。
宋朝的节度使、观察使,名存而实废,两使下的幕职官、曹掾官与唐代不同,仅是闲差
宋朝官职【一览表】设置制度及衍变
宋朝官职设置制度及衍变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有五大特点,即中央集权、皇帝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和军事上内重外轻。宋朝的政治体制演变,以元丰(宋神宗年号)改制为界限,改制前与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
(一)中枢机构的演变
宋朝官职【一览表】设置制度及衍变
宋朝中枢机构为“二府制”,即设中书和枢密院两个机构“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
宋朝的“中书”,与唐朝的“中书门下”性质相同,是宰相办公的地方。中书之外,尚书、门下两省名号虽存,但已成外朝,不是宰相机构。
宋初,沿袭唐朝后期制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而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从尚书丞。郎到三师皆可加此等衔为宰相或副相。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三省长官,品高位重常“缺而不置”。
宋朝历代皇帝像
宋度宗 姓赵名(礻基),理宗之侄,被收为养子1260年立为皇太子,理宗死后他继位。年号咸淳。
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事,为首相;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事,为次相。名义上恢复三省,实际上趋于一省,次相以兼中书侍郎因请旨而更接近皇帝。副相,包括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和尚书左、右丞。徽宗时,一度将首相改为太宰,次相为少宰。
南宋初年,以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并改为参知政事为副相,废尚书左、右丞官。从宰相官称来看,三省已并为一省。孝宗时,索性将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未变(左。右丞相,唐玄宗时为尚书省长官,宋为中书的长官)。
宋朝还有一些特殊宰相官称。蔡京权势最盛时曾任“太师总领三省事”,文彦博、吕公著曾以元老任“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南宋韩侂胄当权时,曾任“平章军国事”。他不用军国“重”事称号,因为加上“重”字测权力受限制,只能过问重事;用“同”则权力不专⑴。蔡、韩的称号都是权臣耍弄权术的一种伎俩,并非宋朝常制。 枢密院的由来,也不一般。唐朝有左、右内枢密使,向由宦官担任。唐朝后期的枢密院是在三省之外复有一省,内枢密使是在宰相之外复有宰相,是正常国家机构之外的多余机构,是君主专制制度下宦官擅权的产物。唐末朱温在夺取政权之前,把掌握朝廷实权的宦官杀掉,改用文士为枢密使;同时使枢密使由全面掌权改变为专管军事。宋朝继承了五代的制度,也设立了专管武事的枢密院这一机构和枢密使这一职官。二府制下枢密使的设置,分了宰相的权,形成文武分权;同时又侵夺了原来专管军事的兵部的权力,宋朝枢密院长官自称“本兵”。
枢密院长官的官称,宋初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或称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签书(署)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元丰改制,专用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等官称。改制时,曾讨论枢密院机构是否继续存在,有人建议把权力合并于兵部。神宗强调祖制,他说:“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⑵因而元丰改制时唯独把枢密院这一机构保留了下来。宋朝的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职有时用武人,充分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政制特点。
宋朝有“宰执”这一提法,是宰相和执政的合称。宰指宰相,只限于同平章事、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及南宋的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左、右丞相等首相和次相。副相包括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与枢密院正副长官,合称“执政”。
宋初,中书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权力不能合在一起,因此无宰相兼枢密使的情况。后来因用兵西夏,宰相与枢密院长官不相通气,对军事指挥不利,于是在庆历年间一度由宰相兼枢密使。西夏用兵结束,又恢复原状,兼职没有形成制度。到了南宋,一些权臣如秦桧、史弥远、贾似道等都曾以宰相兼任枢密使,但还不是定制。宁宗以后,宰相兼枢密使才成为定制。宰相不能兼枢密使,是防止大臣权重威胁皇权。后来权臣兼任两职,确实曾使皇权受到影响。 宋朝历代皇帝像
宋徽宗 北宋皇帝,名赵佶。
(二)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
唐朝后期,正常行政机构、职官之外另设机构、派官掌管的现象已很普遍。宋朝开国,太祖用赵普为相时以及太宗时期都没有做整齐划一、较大幅度的调整。因而宋初制度很乱,例如,兵部之外有枢密院侵夺了兵部的职权,并升为中枢机构;唐朝吏部、兵部分别主管文武官员的铨选,此时另设审官东院管文铨,审官西院管武选;户部尚书、侍郎职权,已由三司使(五代时并户部、盐铁、度支为三司,其长官为三司使)取代,被称为“计相”,其权位仅次于二府,在六部之上;礼部之外有礼仪院;刑部之外有审刑院。元丰改制,一律恢复唐朝前期制度,以《大唐六典》为准,权归六部。除枢密院保留外,其他机构、职官一律废除。从此,结束了唐末到宋初官制上的混乱状态。
(三)台谏制度的演变
宋朝的御史台;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与唐相同。照例不除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为台长。元丰改制前沿袭唐制,御史大夫为加官,改制时取消此制。宋朝规定,宰相亲戚和由宰相推荐任用的官吏不得为台长,以避免宰相与台长勾结为祸。实际上宰执仍能控制御史台,并利用为工具以打击政敌(宋朝习惯,御史中丞弹劾宰相,宰相必须辞职,由副相升任宰相,御史中丞则得以进身为执政)。
宋朝的谏官制度,元丰改制前沿袭唐制,左、右省虽有谏官存在(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由补缺改,左、右正言——由拾遗改),但“非特旨供职亦不任谏净”。另有“谏院”,命别官知谏院。元丰改制,废谏院,恢复谏官职权,以左、右谏议大夫为谏长,仍隶左、右省。
门下省的给事中和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地位比较重要。给事中正四品,品位在左谏议大夫(从四品)之上。分管门下后省,执行门下省的封驳权。中书舍人级别也比右谏议大夫高,分管中书后省,对皇帝任命官吏所下的“词头”,若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因此在宋朝,侍中、中书令不置,门下传郎、中书侍郎又为宰相或执政,给事中和中书舍人遂成为两省的实际负责人。
(四)军事制度的演变
宋朝军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兵权由几个机构分管,各部门权力分散,权力集中于皇帝。宋朝负责管理军事有关事务的有四个部门。枢密院负责军令、调动和高级军官的任免;“三衙”统率禁军;兵部负责后勤事务和管理地方的厢军;吏部负责武官铨选(武选唐朝归兵部管,宋朝元丰改制前由审官西院管,改制后权归吏部)。
宋朝实行募兵制,士兵的有多种。其中一种,就是每逢有饥荒,从饥民中招募士兵,补本城。宋朝政府对从饥民中招募士兵的办法很得意,说是“天下犷悍失职之徒,皆为良民之卫”,也就是说把社会上的可能反抗者变为镇压者,一举两得。宋朝还有个从后周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就是从地方厢军中选拔出强壮者充实到中央禁军。这种作法被称作“强干弱枝”,也是宋朝军事制度的一个特点。
宋朝官员品级列表推荐文章5:快收藏:1张图表教你认识宋朝284个官职
继上一篇《1张表教你认识唐朝108个官职》受到大家纷纷点赞收藏后,很多朋友评论说,真的是一图在手,看电视剧遇到官职名称就再也不怕谁大谁小了。那今天,刘海哥,继续为大家整理了宋朝的官职,以及遇到的一些变化,废话不多说,先上图。
宋朝官职图
唐朝官职图
有朋友发现了,宋朝官职对比唐朝官职,最大的变化就是,四品及以下官职不再区分上下。
但这只是表层的变化,其实更深层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点:
官职任命的变化唐朝实行的职事官、散官(品级)的形式,基本上不同的职事官对应不同的等级。而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制度,官职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并不执掌实权;职位是加官虚衔,属名誉称号;只有差遣后才取得实权,负责具体的事务。
宋朝官服
差遣即名义上的临时委派职务,实为真正的权力所在,常带有判、知、管勾、勾当、权、直、提举、提点、签书等限定词,如“知枢密院事”、“提点刑狱公事”、“权御中中氶”等结构的官职一般就是差遣。
在唐朝,差遣制只是一种临时任官方式,宋朝上升为正式任官制度。这种官、职和名实相分离的制度,是为了防止官吏擅权(毕竟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就上演过一出“杯酒释兵权”),但这一操作也造成了官僚队伍冗滥和官制紊乱。
2.重视文臣的地位
赵匡胤武将出身,深知如果朝中武将权利过大,势必会效仿他夺权的方式,为了避免这一场景出现,便提高朝中文臣的地位。从上表中也能看出,文臣的职位和威望,包括诸阁学士以下、诸殿学士/大学士、学士院翰林学士承旨以下、崇文院馆阁官等,最高的居于正二品官职,虽是文人,但同样能文能武。
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范仲淹和辛弃疾。
范仲淹画像
范仲淹不仅是文学家,更是政治家,军事家。在庆历新政,弃武从文之前,范仲淹镇守西北期间奋勇御敌;同时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恩威并施,降服羌族。而后多次打败西夏军,使得西夏军队不敢进其镇守的地区。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曾创建“飞虎军”精锐,上阵杀敌。公元1162年,辛弃疾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的消息,便率不足一百人,杀入敌营,生擒张安国。
3.地方行政官职的变化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唐朝为“道”)。至道三年(997年)始定为十五路,后经多次调整,南宋时期基本分为十六路。宋朝的路根据长官职权的不同,分为漕司路、宪司路、帅司路三类,路的长官主要有:
转运使:掌管赋税、治安等一切行政事务,称为漕司。
提点刑狱公事,掌管地方的司法、刑狱和监察,称为宪司。
提举常平、茶盐二司,掌管集市、坊场、河渡、水利、采茶、制盐等称为仓司。
经略安抚司,掌管征兵等事务,称为帅司。
宋朝路行政图
二级行政区域分为府、州、军、监。府,就是以前的郡;军,管管理一地方的军队和百姓;监,管理采矿、制盐、铸钱、贸易等。
包拯
这里,刘海哥又给大家扩展了,大家都听说过的开封府包拯便是北宋著名的四府之一,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它们的地位比一般府高,相当于路一级。
开封府
三级是县,这里没有变化,就不再赘述。
好了,这就是本期的刘海侃历史,关注我,下期我们侃点更有趣的历史那档子事。
宋朝官员品级列表推荐搜索词:
1.宋朝官员品级列表及职责
2.宋朝官员品级列表图
3.宋朝官员品级列表武将
本文标题:宋朝官员品级列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