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指哪四宝
文房四宝指哪四宝推荐文章1:文房四宝 | 翰墨飘香,千古雅韵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优秀的文化遗产
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根和魂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
文房之名,专指文人书房
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
因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不仅具有实用价值
也是融汇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
各种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品
笔
柄林毛笔制作技艺
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绵阳罗家制笔的历史源于200多年前
由罗登科制作的手工毛笔
最初叫“罗笔客”
传到第四代罗炳林手上
罗家制笔有了质的发展
从“罗笔客”更名为“炳林笔庄”
从单纯的养家糊口的手艺
转变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炳林毛笔都是纯手工制作
一支笔从齐毛到成型共有七十余道工序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手工匠人
付出极高的专注力和耐心
炳林毛笔所用材料分为
羊毫、狼毫、紫毫、石獾等
品种涵盖“纯羊毫”“纯狼毫”“纯石獾”“ 纯紫毫”
“兼毫”“长峰”“中峰”“短峰”等六十余个
柄林毛笔制作精良
成品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
深受书画爱好者和书画家朋友的喜爱
非遗也时刻在为扶贫贡献力量
“炳林笔庄”对多名残疾人进行就业培训
并与合格学员签订灵活的就业协议
带动更多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宋笔制作技艺
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四川乐山宋笔是在继承宋代抓笔技术的基础上
对制作和配料加以发展的成果
相传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
曾游览嘉州凌云山
当时新建一亭
寺僧拿出当地制作的一支大抓笔
请苏东坡题亭名
后人就把这种嘉州产的毛笔称为“宋笔”
宋笔的制作工艺流程非常复杂
有兼、齐、顿、掌等10道大程序
以及其他几十道小工序
宋笔既保留了宋代抓笔的特长
又增加了新的特色
按柔、健、强毫的用量
宋笔分为软中硬三类
三类笔种的主要用毫分别是
软性宋笔——柔毫为主
中性宋笔——健毫为主
硬性宋笔——强毫为主
成品宋笔笔锋尖齐、腰力强、弹性好
书画时刚劲有力
不散不乱,蓄黑适度
无论中锋行笔,侧锋取势
点、擦、皱、染无一不佳
纸
竹纸制作技艺
被列入四川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绢寿八百、纸寿千年”
纸张传递着文明的深度
承载着中华历史的厚度
被誉为“蜀纸之乡”的夹江县
记录着手工造纸的辉煌
以嫩竹为主料生产的夹江竹纸
具有肌细、油嫩、铁板(绵韧)、洁白、做手(整选)
等五种特色,谓之“五皮齐”
纸张浸润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极佳
早在唐宋年间
夹江竹纸就因其
种类多、品质优、产量高而名扬海内外
与安徽宣纸齐名
“淡画不灰、淡泼浓、浓泼淡
诗有烟霞气,书兼龙虎姿”
夹江竹纸曾被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
誉为“国之二宝”
夹江竹纸以手工舀纸术制作
遵循古法,从选料到成纸
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
与明代《天工开物?杀青》的记载相合
随着技术的更迭
先进的现代造纸术占据了大部分市场
但夹江竹纸的绵韧细腻
始终吸引着广大书画家
手工制作的夹江竹纸
仍有其难以取代的魅力
黄麻纸制作技艺
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达州黄麻纸是利用
竹子、苎麻等混合生产的一种纤维纸
是我国古代的第一种染色加工纸
达川区平滩乡竹林茂密
极有利于黄麻纸的生产
唐朝繁荣时期,当地手工造纸作坊分布广泛
几乎家家有作坊,户户在造纸
“黄麻纸制作技艺”经过两千多年传承
多代人不断地改进制作工艺
到目前为止
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
与一般土法造纸相比
黄麻纸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用料中加入了黄麻等材料
主要流程有砍料、办料、下料
舀纸、压纸、起纸、晒纸等
黄麻纸纸质粗厚,耐久防蛀
具有突出的
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值得我们去研究去传承
洪雅雅纸制作技艺
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雅纸又称龙须雅纸
产于四川洪雅县
以龙须草为主要原料
使用传统古法研制的书画创作专用纸
洪雅手工造纸技术历史久远
明嘉靖《洪雅县志》
就有“竹纸”“绵纸”的记载
据考证,宋代的
眉州《七史》、《东坡全集》
苏辙的《栾城集》等
就是用雅纸印刷的
雅纸配方精良,工艺讲究,自然风干
故吸墨性颇佳,书画酣畅淋漓
纸面细腻平坦,能承重笔渲染
变形小,保存年代长
适用于书画、文献档案、水印装裱等
在全国书画界占据重要地位
被众多的书画家列为佳纸
在书画界有着“东宣西雅”的说法
雅纸在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
承载着眉山人民的故土乡情
在眉山文化建设中
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构树皮造纸工艺
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构树,一种生长于温带、热带的阔叶落叶乔木
它的树叶具艺术感
弯弯的镂空形状
像极了传统艺术家们手下的剪纸
使用构树皮造纸工艺造出的纸
叙永县当地人称之为“荆纸”
取其经久耐磨之意
荆纸颜色白而亮,纸质经久耐磨
成品用途十分广泛
主要用来制做油纸伞、灯芯、扎灯笼
扎龙灯和民间祭祀等
荆纸手工制作流程繁琐复杂
采料到舀纸,时间跨度大
造纸人从每年的农历十月间开始造纸
一直要忙到次年的三月
期间工艺流程约72道
一句当地的俗语
“有女不嫁纸匠家”
道出了手艺人造纸过程的艰辛
荆纸纸白而耐用
用途广泛,涉及千家万户
具有较高的社会的实用价值
砚
蒲砚制作技艺
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温润如田黄,细嫩胜端溪
抚之如婴肤,叩之似罄
研墨细腻,书写流利,不损笔毫
夏不干涸,冬不凝冻
谓之蒲砚”
蒲砚,也称蒲石砚
产于四川省蒲江县盐井沟
据传宋代理学家魏了翁携带蒲砚进京应试
因蒲砚“临寒不冰”的特性
使其书写流畅、墨迹清晰
蒲砚自此盛名于天下
蒲砚是由蒲石雕琢而成
蒲石结构紧密,密度高
比重大,固水,石质细腻
非常适合雕刻
在蒲砚的制作过程中
常常会用到
线雕、浅浮雕、深浮雕、漏雕等工艺
成品煞是好看
如今
蒲砚雕琢技艺更加精湛
题材更加丰富
用例如东坡醉酒等
典型的四川文化典故与历史名人为题材
每方砚台的背后
都蕴含着一个故事
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蒲砚,既是实用器具
也是可供欣赏收藏的艺术品
蒲江的人物、典故、景致
也都在这一方方砚台上鲜活了起来
苴却砚雕刻技艺
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苴却砚,产于攀枝花市仁和区
石材源自金沙江沿岸的悬崖峭壁之中
此地古称“苴却”,故谓之苴却砚
苴却砚以其丰富的
膘、眼、线、纹等众多石色称雄于砚界
被誉为“中国彩砚”
苴却砚集中国名砚之优点于一身
石质致密细腻,紫黑沉凝
发墨如油,存墨不腐
莹洁滋润,石晶绚丽丰富
水藻纹石
眼石
金线石
苴却砚石硬度适中
结构细密、深雕浅刻皆宜
故一般雕刻多有
深雕、镂空、浅雕、薄意、减地等技法
讲求线条流畅,做工精细,图案生动
不少疪美共存、个性显明的石料
在设计师的精心设计雕琢下
往往可能会被做成精品、绝品
传承离不开载体
石材有限,手艺无限
回归是传承,创新也是传承
如今苴却砚早已蜕变为
工艺和艺术收藏品
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文房四宝不仅是文人雅士
挥毫泼墨、行文作画必不可少的工具
更是他们精神上的良伴
尽管现代文明创造了
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精美的书具
传统的文房四宝
仍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
并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加深
愈加显示出令人神往的魅力
文房四宝指哪四宝推荐文章2: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有哪些
我们打字的速度越来越快,写字的次数却越来越少,汉字也写的越来越不美观,长久不写字已经造成了很多人提笔忘记,这肯定很多网友都有同感,明明很熟悉的一个字却就是不记得怎么写了或是只能写出来一半。
传说中的文房四宝今何在啊,它被做成了工艺品被很多闲暇之人收藏在柜子的最里面,即便出来一次也就是显摆完就闪了,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文房四宝今日的宅居生活,它们再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房四宝了吧我想。
所谓文房四宝不外乎笔墨纸砚,是古代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于是它们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也被文人雅称为“文房四士”。因为中国古代文人都是能书善能画的,自然也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正是“工若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特指宣纸、湖笔、徽墨、端砚。
文房四宝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种典范,它传承着我国特有的书法文化底蕴,有着很深厚的人文历史,它是一种书法艺术更是一种人类的发展的文明。它是古代的一种文人的一种必备的用具。象征着一种和谐而深厚的文化,有种让人感觉到一种清新的书香的味道。嗅着书香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有哪些这一问题。
一、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文房四宝分别是指书法当中需要用到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里面的笔主要是指古时候用的毛笔,里面的墨跟现代的墨水有着一些区别。纸在古代的纸种类材质很多,可以是竹制的,也可以是木头做的,甚至可以是石头做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砚是一个具有承载千年历史、跨越春秋万代的特殊珍品。“笔墨纸砚”砚为本,文房四宝的砚台是最为珍贵的,也是现代的人们最为珍藏的。它是一种珍藏价值很高的一种书法用具,这种书法用具的种类也很多,材质也各不相同。如果没有各朝代的不同造型、不同材质、不同风格、不同工艺的砚作奠基石,笔、墨、纸将无法延承源远流长的辉煌。
“文房四宝”是指纸、墨、笔、砚四类书画用具,已是今人皆知的常识。但“文房四宝”一辞源自何者,源起何时却尚有未尽之解。比如《辞海》“文房四宝”辞目的说法是“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
《辞海》说法的模糊之处在于“一名《文房四宝谱》”的是谁,是另有他人还是苏易简(958—997年)本人。如果是苏本人,那么“文房四宝”一辞就当是苏易简提出的。但像《丛书集成》等收录苏易简著作的各种文献中,皆以《文房四谱》为书名,而未见注明《文房四宝谱》为苏易简者。也就是说,“文房四宝”一辞与苏易简的著作名称,并无直接的原词转用关系。
苏易简不是“文房四宝”一辞的直接发明者,这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为苏易简《文房四谱》一书做提要时有所记载:“《宋史》本传但称文房四谱,与此本同。尤袤《遂初堂书目》作《文房四宝谱》,又有《续文房四宝谱》。考洪迈《歙砚说跋》,称揭苏氏文房谱於四宝堂,当由是而俗呼四宝,因增入书名,后来病其不雅,又改题耳。”
《四库》提到的洪迈(1123-1202年)和尤袤(1127-1194年)生卒年代相近,但都晚于苏易简,二者与“文房四宝”一辞似乎都有关系。其中《四库》在为洪迈题跋《歙砚说》等书目的提要中,更详细地谈到了上述“揭苏氏文房谱於四宝堂”的人,是洪迈的哥哥洪适(1117-1184年)。
换言之,《四库》是说苏易简原著《文房四谱》本无他名,是因为洪适曾经把它揭示于徽州的四宝堂,才有人用“四宝”这种俗称称它为《文房四宝谱》的。因此,同为一个时期的尤袤在做《遂初堂书目》时,这才把俗称的《文房四宝谱》等收录了进来,也未可知。
然而问题到这里并没有解决,因为实际上,在比洪适早出生一百多年的苏易简生活的北宋时期,社会上已在普遍使用“文房四宝”一辞了。如诗人梅尧臣(1002—1060年)早就写有“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的诗句。
由此可见,“文房四宝”一辞的,尽管与苏易简著作名称没有直接关系,《四库》所记得名于洪适的说法也经不起年代差的考实,但至少在北宋时期,社会上已广泛使用了这一词汇,当无问题。到再晚一些的南宋初年,陆游(1125—1210年),甚至还把“文房四宝”叫做“文房四士”:“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
但是不知为什么,被陆游入题入诗、称之颂之的“文房四士”一辞,却没有像“文房四宝”那样流行并流传下来。这大概与后者出现和使用的年代较早,更传神地表达了纸、墨、笔、砚在书房中的地位,已被社会广泛接受的缘故有关。
笔、墨、纸、砚在宋代已成为书房中最重要的书写绘画用具,有考古学上发现也可作证。如在福建省福州市茶园山发现的南宋许峻墓中,就发现了整套“文房四宝”用品被随葬的现象。再如河北张家口辽代张文藻家族壁画墓的壁画中,也有不止一幅迄今所见最早将笔、墨、纸、砚同绘于一处的“文房四宝”图画。其中7号墓“童嬉图”壁画中(如图),有四童子藏于后面嬉戏的柜子,发掘者认为是食盒,但有研究者认为,应当是文房用具,可放置纸张、画轴、书札等。这幅画的墓主人张文藻卒于辽代咸雍十年(1074年),与苏易简、梅尧臣等人生活的年代甚为相近。这些无不说明,如果笔、墨、纸、砚不是经历时代的积淀,逐步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实用基础,那么“文房四宝”一辞是不会在宋代终成专门用语的。
说起来,“文房四宝”中的“四宝”谱系还有据可考但作为书写、读书等专用处所的“文房”的起源,却实难考实得多。像唐代杜牧《奉和门下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中所言“彤弓随武库,金印逐文房”,已是我们迄今能看到的比较早的“文房”用辞了。因此说“文房”一辞于唐代就已出现,或者还可能更早一些到南北朝时期,当不至于引起太大异议。
但问题是我们这里提到的文房,其实多属于概念或属性范畴,因为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的文献著录、考古发现以及研究成果,能告知我们唐代的文房到底是什么样的具体形态。
将有关文房四宝的起源研究,延伸到与其关的书画空间场景中,是在变笔、墨、纸、砚的静态讨论为书画者行为的空间动态考察。因为文物的研究方法乃至文物观,正在发生从单体到整体再到群体的转变,了解和复原古代书画用具与文房乃至与文人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书法用具发展的史脉。
二、文房四宝有哪些
文房四宝有哪些,顾名思义就是文房里的四宝当然也就有笔、墨、纸、砚。下面我们就逐个细细说来。
1、文房四宝——笔
古代万方四宝的笔专指毛笔,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
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传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告递送秦王。
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蒙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
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
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2、文房四宝——墨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
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
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3、文房四宝——纸
我们都知道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现在认为最好的书写纸是宣纸,宣纸产于中国安徽宣州市,因此称为宣纸。这里山清水秀,溪水潺潺,为手工制造宣纸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檀皮、草料、调料、溪水等等。这里的人们世代相传手工技艺制作宣纸,以为生计。从古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历代王朝都把安徽泾县宣纸列为“贡品”,安徽宣纸在国际博览会上多次获得金奖,畅销国内各省市及日本、东南亚、欧美各国。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
4、文房四宝——砚
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而发墨之石刑则是砚。其中有陶、泥、砖瓦、金属、漆、瓷、石等,最常见的还是石砚。可以作砚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种石头。产石之处,必然有石工,所以产砚的地方
本文标题:文房四宝指哪四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