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是指什么
绿色建筑是指什么推荐文章1:广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本南宁2月6日电 (记者张云河)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2024年,广西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截至2024年底,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96.36%。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据了解,截至2024年底,广西累计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建筑面积2775.7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面积188.29万平方米,推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23个。此外,建筑运行节能降碳管理不断强化,纳入自治区级公共建筑能耗监管平台的建筑扩增至8类429栋约1014.56万平方米,累计安装计量监测点1.03万个,为建筑节能与减排提供数据分析基础。
此外,广西还积极推动既有公共建筑绿色节能改造、建设广西绿色低碳建材采信应用数据库、选取南宁市作为试点开展绿色低碳建材采信应用。
《人民日海外版》(2025年2月7日第3版)
绿色建筑是指什么推荐文章2: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工程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工程(Green Building & Sustainable Engineering)是现代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旨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影响,并提升建筑的舒适性和长期可持续性。以下是详细介绍:
一、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工程的核心概念
1. 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建造、运营和拆除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同时减少污染、提供健康舒适环境的建筑。
2. 可持续工程(Sustainable Engineering)
可持续工程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的工程设计方法,确保建筑和基础设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建筑的核心要素
1. 能源高效利用(Energy Efficiency)被动式设计:优化建筑朝向、窗户布置、外墙保温,提高自然通风和采光效果,减少空调和照明能耗。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智能能耗管理:AI 结合物联网(IoT)实时优化能源使用,提高建筑能效。
2. 绿色材料与低碳建造(Green Materials & Low-Carbon Construction)低碳混凝土(如掺合工业废料的绿色混凝土)。可再生建筑材料(竹材、再生木材、回收塑料)。3D 打印建筑(减少材料浪费,提高施工效率)。
3. 水资源管理(Water Conservation)雨水收集与利用:回收雨水用于景观灌溉、厕所冲洗等。智能灌溉系统:基于土壤湿度传感器优化水资源利用。低流量卫浴设备:减少水资源消耗。
4. 室内环境质量(Indo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IEQ)高效空气过滤系统:减少 PM2.5、CO?,提高空气质量。环保内装材料:低 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涂料,减少有害气体释放。声学优化:降低噪音污染,提高居住舒适度。
5. 生态友好型景观(Eco-friendly Landscaping)绿色屋顶:利用植被覆盖屋顶,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垂直绿化:在建筑墙面种植植物,提高空气质量,减少热量吸收。透水铺装:减少雨水径流,提升地表水循环能力。
三、可持续工程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1. 建筑信息建模(BIM)与数字孪生通过 BIM 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建筑能耗与资源利用。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远程监测和运维优化。
2. 施工阶段的智能化与低碳化AI 施工优化:预测施工进度,优化材料和人力配置,减少浪费。模块化预制建筑(Prefabrication):减少施工现场污染,提高施工效率。碳捕获与储存(CCS)技术: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
3. 智慧建筑(Smart Building)智能照明与温控系统:根据人员活动自动调节,减少能源浪费。AI 预测维护:基于传感器数据,提前检测设备故障,减少维护成本。智能窗户与遮阳系统:自动调整采光,优化室内温度。
四、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认证体系
适用地区
主要评估内容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全球
能源、水资源、室内环境、材料、创新等
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英国/欧洲
生态、能源、水、健康舒适、管理等
WELL(WELL Building Standard)
全球
主要关注健康、舒适、人居体验
中国绿色建筑标识(Green Building Label, GBL)
中国
1-3 星级,评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影响等
CASBEE(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t Environment Efficiency)
日本
能耗、材料、废弃物管理等
五、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1. 零能耗与正能建筑(Zero/Positive Energy Buildings)零能耗建筑(ZEB):通过高效节能 + 可再生能源,使建筑能耗接近 0。正能建筑:输出比消耗更多的能量,如太阳能发电的智慧建筑。
2. 碳中和建筑(Carbon Neutral Buildings)采用低碳建筑材料,如负碳混凝土、生物基建材。通过碳捕获技术,实现建筑生命周期碳中和。
3. AI 与大数据优化绿色建筑结合 AI、机器学习进行建筑能耗预测和优化,提高能源利用率。传感器+大数据,实现个性化能耗调控,提高用户舒适度。
4. 城市级绿色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将绿色建筑纳入智能城市规划。海绵城市(Sponge City):优化雨水管理,减少城市洪涝问题。
六、总结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工程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起到节能减排、优化资源利用、提升居住质量的重要作用。未来,随着AI、大数据、智能施工、碳中和等技术的发展,绿色建筑将更加智能化、低碳化,并推动整个建筑行业向可持续方向迈进。
绿色建筑是指什么推荐文章3:【住房百科】绿色建筑,都“绿”哪了?
近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市住建局部门动态:2024年,我市践行绿色理念,聚力低碳转型,以绿色建筑为抓手,助力全市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市累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682.95万平方米,其中居住建筑514.9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168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100%。
其中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100%就意味着,去年常州市所有的新增居住建筑,均属于绿色建筑。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年底我市印发的《常州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同样也有大量关于绿色建筑的建设要求。
再有就是去年3月由江苏省住建厅发布的《江苏省改善型住宅设计与建造导则》中,亦明确了改善型住宅应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标准要求。
很明显,绿色建筑这一概念,在房地产开发领域已经不仅仅是政策要求,更是一种产品力的体现。
什么是绿色建筑?
许多人第一次听到绿色建筑,可能会下意识的与当下市场非常热门的“第四代住宅”联系起来,认为充满绿意的、绿化成本高的房子,就是绿色建筑。
这样的理解只能说对了一点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所以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形式,不仅仅只考虑绿化,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环保理念贯穿到设计、建造和运营全过程当中。
绿色建筑的特征是什么?
绿色建筑三大特征:节约环保、健康舒适、自然和谐。
节约环保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尊重生态和减少污染,将人类在构建和使用活动中对地球环境与环境所造成的负荷以及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态的再造能力范围之内。
健康舒适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强化对使用者健康和舒适的关注,注重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声光热环境等以人为本、利于健康的有关指标要求,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
自然和谐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认识自然、关爱自然、适应自然和谐地统一起来,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建筑评定标准有哪些?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大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控制项的评定结果应为达标或不达标;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应为分值。
当满足全部控制项要求时,绿色建筑等级应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均应满足五大指标体系的全部控制项要求,且各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其评分项满分值的30%。各评分项满分值如下表所示:
绿色建筑三星级标识认定统一采用国家标准,二星级、一星级标识认定可采用国家标准或与国家标准相对应的地方标准。
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现?
围护结构保温系统
外围护结构保温,具体指在外墙、屋面、与外界接触的楼板、外窗系统等采用保温措施,降低传热系数。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越低,则越有利于有效减少室内外温差而增加的传热。良好的围护结构保温系统是建筑绿色低碳运行的基础和关键。
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系统
可调节遮阳技术
建筑能耗中50%以上是空调能耗,空调能耗的一半是因为外窗(透明幕墙)的损耗。设置遮阳设施,是减少太阳辐射进入室内的一个有效措施;而采用可调节活动遮阳设施,既可以满足冬季采光、得热,又可以满足夏季降温与节能,使室内拥有良好的热舒适性。
可调节遮阳设施包括活动外遮阳设施、中置遮阳(内置百叶中空玻璃)、固定外遮阳加内部高反射率可调节设施等。
中置遮阳体系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是指依靠室外风力造成的风压和室内外空气温度差造成热压,促使空气流动,使得建筑室内外空气进行交换的一种通风方式。
自然通风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降低空调系统在夏季和过渡季节能耗的重要手段。建筑朝向、间距、建筑群的布局、建筑平面布置和门窗大小、位置等都是影响建筑自然通风效果的重要因素。
顺应主导风向的通风中庭
天然采光
天然采光不仅有利于照明节能,而且有利于增加室内外的自然信息交流,改善空间卫生环境,调节空间使用者的心情。天然采光主要形式除了外窗和玻璃幕墙外,还有采光天窗、采光井、下沉式庭院、导光管等。
中庭采光天井
高能效设施设备
建筑的供冷供暖需求、照明需求、办公需求等大多都涉及设备用能,采用高能效等级的设施设备,对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设备具体包括高效冷热源设备和水泵风机、变频技术、高效照明灯具等。
热回收新风一体机
可再生能源利用
可再生能源形式多样,在绿色建筑中主要应用形式包括太阳能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和空气源热泵系统,为建筑提供照明、供暖、热水等,实现建筑低碳绿色化运行。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节水型器具
建筑使用的生活用水器具的节水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节水效果。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是指在满足相同的饮用、厨用、洁厕、洗浴、洗衣等用水功能情况下,较同类常规产品可减少流量或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的器件、用具。
2级用水器具
海绵城市技术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在绿色建筑中,通过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等技术措施,可以使开发区域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提升建筑的韧性,保护生态环境。常用的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包括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回用系统等。
海绵城市结构示意图
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普通民众或许在这一宏大议题面前显得渺小,但依然是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去年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发布购房新政,其中就明确了提高购买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或者超低能耗建筑的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措施。
显然,今天的绿色建筑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念,而是真正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
绿色建筑是指什么推荐文章4:林下能生金、绿电遍园区、大楼会呼吸——好生态可以这个样
【美丽中国大写意】
光明日记者 张胜
从去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到今年纳入《政府工作告》,林下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从一缕海风到一度绿电,近年来,江苏盐城积极探索不同模式下“绿电+”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路径;晒“日光浴”就能发电,地源热泵为室内供暖、制冷……在雄安新区,一栋栋会“呼吸”的大楼特别“带感”。
林下经济、零碳园区、绿色建筑,梳理今年《政府工作告》里的生态热词,好生态的温度和分量跃然纸上。记者特邀网友和专家聚而论道、各抒己见,说说我们身边的生态故事、观察思考。
内蒙古乌兰毛都草原风光 新华社发
热词一 林下经济
【记者观察】一块地能有三份收成?没错!在海南五指山市南圣镇同甲村,答案藏在村民们房前屋后的槟榔林里——树上有石斛,树下种有大叶茶,树林间山鸡跑得欢……“一地巧生多金”让村民们干劲十足。
从以前被“一窝采”“一扫光”,到现在“包山捡菌”,为了让菌子不再“受伤”,云南通过开展野生菌保育促繁等举措,形成了“封山育林育菌七不准”等村规民约,既保护森林植被,又实现菌农增产增收。
2024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显示,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4666.7万公顷、年产值超2万亿元,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4000万公顷、年产值约1万亿元。林下生“金”不是梦,精彩故事正在继续……
【网友困惑】“沉睡”的森林资源如何“叫醒”“盘活”?还有哪些新玩法、新花样?
【专家点评】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草经贸研究院副院长秦光远:
林下经济具有“不与粮争田、不与农争地”的突出优势,可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新空间新机遇。目前,全国林下经济规模化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探索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4种模式。林下经济从业人数达3400万人,有各类经营主体95万个,年产值1万多亿元。全国发展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2000万亩以上的省份有14个、产值500亿元以上的省份有9个。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要注意研究市场,突出多种经营,算好“经济账”。传统林业生产更关注“木材经济”,越是优质、珍贵的木材,需要的生产周期越长,伴随其中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越大。发展林下经济,通过林下空间的拓展利用,适度引入林—药、林—菌、林—游等短周期的、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空间立体多元化经营,将林业经营产出周期大幅缩短的同时,可以兼顾更多“土特产”的产出,持续创造收益,让老百姓和经营主体能赚钱、有钱赚。
当前,林下经济已经探索发展出多样化的产品品类、多元化的产业业态。例如,浙江衢州探索了“土地共用、生产共管、效益共享”的发展模式,推动林区共同富裕;广东阳春针对油茶幼林期无收益的痛点,在油茶林套种芋头、南瓜等,实现“季季见收益,以短养长”。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林下经济是践行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发展林下经济,应鼓励各地区充分考虑本地实际,在划定红线、明确底线基础上,开发森林食品,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林下经济留足空间。
需要看到,我国林下经济发展面临产业链条短、品牌建设弱、产业效益低等问题。发展壮大林下经济,要聚焦短板弱项、堵点卡点,凝聚一批敢立新、有技术、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以新产品、新服务、新体验开辟林下经济新市场,扩大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增加林下经济产品供给。还可探索建立林下经济大数据平台,促进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体制机制,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游客在福建三明沙县官庄国有林场拍照。新华社发
热词二 零碳园区
【记者观察】长90米的叶片每转一圈,每台风机就能发10度电。在江苏盐城大丰沿海滩涂上,巨大的风车林立,银白色的叶片随风转动。
在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内,每个企业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及绿电使用情况都会呈现在碳谷智造中心的数据大屏上。通过一个数据平台,便可溯源整个园区内的绿电足迹。走进射阳港零碳社区,光储充一体化车棚每天产生绿电2700度、可容纳70辆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零碳巴士在社区穿梭……
【网友困惑】零碳园区里藏着哪些绿色密码,将如何改变你我生活?
【专家点评】广东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张修玉:
今年是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五周年。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概念。此次零碳园区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告》,将进一步加速零碳园区建设。
零碳园区,是指在一个产业园区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一定周期内(通常为一年),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技术、能源存储交换等方式全部予以抵消,从而全年实现碳元素“零排放”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工业园区集中了近70%的工业用能。据测算,我国现有约8.7万个产业园区,其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推动园区的低碳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看来,零碳园区特点鲜明。一是能源供给清洁化:零碳园区主要依赖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二是能源利用高效化: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优化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在生产、传输、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效率。三是资源循环利用化: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建立完善的资源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将园区内的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四是管理模式智能化: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时监测和分析园区内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实现精准调控和优化管理。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差异较大,零碳园区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不相同。
西部地区拥有全国80%的风能、90%的太阳能潜能,零碳产业园将可再生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结合,就地发展零碳新工业体系,有望在西部打造新的产业高地,还可解决新能源生产与消纳的错位问题。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来说,零碳园区建设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向绿向新,迫切需要在转型与升级上做好“加法”,在能耗与排放上做好“减法”,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零碳园区建设为我国不同地区带来了绿色发展机遇,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处理好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建设初期注重成本控制和效益分析,通过政策支持、市场机制等手段,保持经济上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还要注重不同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湖北神农架林区某中药材种植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在除杂草。新华社发
热词三 绿色建筑
【记者观察】走进江苏南京江北新区市民中心,当地建筑统一采用的“保暖神器”——“江水空调”派上大用场:利用流量大、冬暖夏凉的江水作为冷热源,可为近12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提供集中供能服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4万吨。
一个个节能技术落地转化、一栋栋超低能耗建筑落成、一座座既有建筑改造焕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走进”了百姓生活,助力节能降碳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生活品质。
【网友困惑】绿色建筑这么“能”,咋让人们住得更舒心?如何让更多建筑“绿”起来?
【专家点评】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俞天琦: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作为为人服务的生活和生产设施,绿色建筑应充分考虑人的健康和使用需求,提供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和温湿度等室内环境质量,提升使用的舒适度。同时,与周边自然环境融合,减少因建筑使用对周围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约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一半,建筑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双碳”目标将会更好实现。多数人的一天约有80%的时间待在建筑中,房子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生活品质。绿色建筑能够创造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绿色”已经成为新建建筑的“必选项”。如上海中心大厦,采用双层玻璃幕墙减少能耗,楼顶的风力发电可满足本体部分电力需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采用地源热泵、光伏发电、自然通风等设计,使节能指标大幅提高。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行业,需要加快绿色转型,通过绿色建筑减少资源依赖、提升国际话语权。同时,作为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对绿色建筑相关材料和设备的研发进步,有助于降低对外依赖,进而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房子的本质是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当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由“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由“有房住”向“住好房”转变。从好房子到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治理好,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绿色的“好房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人、建筑、环境等多方面要素。要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理念宣传,充分考虑不同居住习惯、不同年龄段、不同经济能力等群体的需求,既强化标准引领、技术赋能,把新房子建造成好房子;也通过科学改造,把老房子变成好房子。
《光明日》(2025年03月22日 09版)
: 光明网-《光明日》
绿色建筑是指什么推荐文章5:林下能生金、绿电遍园区、大楼会呼吸——好生态可以这个样
【美丽中国大写意】
从去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到今年纳入《政府工作告》,林下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从一缕海风到一度绿电,近年来,江苏盐城积极探索不同模式下“绿电+”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路径;晒“日光浴”就能发电,地源热泵为室内供暖、制冷……在雄安新区,一栋栋会“呼吸”的大楼特别“带感”。
林下经济、零碳园区、绿色建筑,梳理今年《政府工作告》里的生态热词,好生态的温度和分量跃然纸上。记者特邀网友和专家聚而论道、各抒己见,说说我们身边的生态故事、观察思考。
热词一 林下经济
【记者观察】一块地能有三份收成?没错!在海南五指山市南圣镇同甲村,答案藏在村民们房前屋后的槟榔林里——树上有石斛,树下种有大叶茶,树林间山鸡跑得欢……“一地巧生多金”让村民们干劲十足。
从以前被“一窝采”“一扫光”,到现在“包山捡菌”,为了让菌子不再“受伤”,云南通过开展野生菌保育促繁等举措,形成了“封山育林育菌七不准”等村规民约,既保护森林植被,又实现菌农增产增收。
2024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显示,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4666.7万公顷、年产值超2万亿元,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4000万公顷、年产值约1万亿元。林下生“金”不是梦,精彩故事正在继续……
【网友困惑】“沉睡”的森林资源如何“叫醒”“盘活”?还有哪些新玩法、新花样?
【专家点评】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草经贸研究院副院长秦光远:
林下经济具有“不与粮争田、不与农争地”的突出优势,可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新空间新机遇。目前,全国林下经济规模化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探索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4种模式。林下经济从业人数达3400万人,有各类经营主体95万个,年产值1万多亿元。全国发展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2000万亩以上的省份有14个、产值500亿元以上的省份有9个。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要注意研究市场,突出多种经营,算好“经济账”。传统林业生产更关注“木材经济”,越是优质、珍贵的木材,需要的生产周期越长,伴随其中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越大。发展林下经济,通过林下空间的拓展利用,适度引入林—药、林—菌、林—游等短周期的、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空间立体多元化经营,将林业经营产出周期大幅缩短的同时,可以兼顾更多“土特产”的产出,持续创造收益,让老百姓和经营主体能赚钱、有钱赚。
当前,林下经济已经探索发展出多样化的产品品类、多元化的产业业态。例如,浙江衢州探索了“土地共用、生产共管、效益共享”的发展模式,推动林区共同富裕;广东阳春针对油茶幼林期无收益的痛点,在油茶林套种芋头、南瓜等,实现“季季见收益,以短养长”。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林下经济是践行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发展林下经济,应鼓励各地区充分考虑本地实际,在划定红线、明确底线基础上,开发森林食品,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林下经济留足空间。
需要看到,我国林下经济发展面临产业链条短、品牌建设弱、产业效益低等问题。发展壮大林下经济,要聚焦短板弱项、堵点卡点,凝聚一批敢立新、有技术、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以新产品、新服务、新体验开辟林下经济新市场,扩大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增加林下经济产品供给。还可探索建立林下经济大数据平台,促进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体制机制,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热词二 零碳园区
【记者观察】长90米的叶片每转一圈,每台风机就能发10度电。在江苏盐城大丰沿海滩涂上,巨大的风车林立,银白色的叶片随风转动。
在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内,每个企业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及绿电使用情况都会呈现在碳谷智造中心的数据大屏上。通过一个数据平台,便可溯源整个园区内的绿电足迹。走进射阳港零碳社区,光储充一体化车棚每天产生绿电2700度、可容纳70辆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零碳巴士在社区穿梭……
【网友困惑】零碳园区里藏着哪些绿色密码,将如何改变你我生活?
【专家点评】广东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张修玉:
今年是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五周年。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概念。此次零碳园区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告》,将进一步加速零碳园区建设。
零碳园区,是指在一个产业园区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一定周期内(通常为一年),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技术、能源存储交换等方式全部予以抵消,从而全年实现碳元素“零排放”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工业园区集中了近70%的工业用能。据测算,我国现有约8.7万个产业园区,其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推动园区的低碳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看来,零碳园区特点鲜明。一是能源供给清洁化:零碳园区主要依赖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二是能源利用高效化: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优化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在生产、传输、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效率。三是资源循环利用化: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建立完善的资源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将园区内的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四是管理模式智能化: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时监测和分析园区内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实现精准调控和优化管理。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差异较大,零碳园区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不相同。
西部地区拥有全国80%的风能、90%的太阳能潜能,零碳产业园将可再生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结合,就地发展零碳新工业体系,有望在西部打造新的产业高地,还可解决新能源生产与消纳的错位问题。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来说,零碳园区建设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向绿向新,迫切需要在转型与升级上做好“加法”,在能耗与排放上做好“减法”,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零碳园区建设为我国不同地区带来了绿色发展机遇,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处理好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建设初期注重成本控制和效益分析,通过政策支持、市场机制等手段,保持经济上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还要注重不同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热词三 绿色建筑
【记者观察】走进江苏南京江北新区市民中心,当地建筑统一采用的“保暖神器”——“江水空调”派上大用场:利用流量大、冬暖夏凉的江水作为冷热源,可为近12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提供集中供能服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4万吨。
一个个节能技术落地转化、一栋栋超低能耗建筑落成、一座座既有建筑改造焕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走进”了百姓生活,助力节能降碳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生活品质。
【网友困惑】绿色建筑这么“能”,咋让人们住得更舒心?如何让更多建筑“绿”起来?
【专家点评】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俞天琦: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作为为人服务的生活和生产设施,绿色建筑应充分考虑人的健康和使用需求,提供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和温湿度等室内环境质量,提升使用的舒适度。同时,与周边自然环境融合,减少因建筑使用对周围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约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一半,建筑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双碳”目标将会更好实现。多数人的一天约有80%的时间待在建筑中,房子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生活品质。绿色建筑能够创造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绿色”已经成为新建建筑的“必选项”。如上海中心大厦,采用双层玻璃幕墙减少能耗,楼顶的风力发电可满足本体部分电力需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采用地源热泵、光伏发电、自然通风等设计,使节能指标大幅提高。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行业,需要加快绿色转型,通过绿色建筑减少资源依赖、提升国际话语权。同时,作为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对绿色建筑相关材料和设备的研发进步,有助于降低对外依赖,进而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房子的本质是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当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由“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由“有房住”向“住好房”转变。从好房子到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治理好,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绿色的“好房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人、建筑、环境等多方面要素。要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理念宣传,充分考虑不同居住习惯、不同年龄段、不同经济能力等群体的需求,既强化标准引领、技术赋能,把新房子建造成好房子;也通过科学改造,把老房子变成好房子。(记者 张胜)
:光明日
绿色建筑是指什么推荐搜索词:
1.绿色建筑是指什么?
2.绿色建筑是指什么,在图纸上怎么看
3.绿色建筑包括哪些内容
本文标题:绿色建筑是指什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