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的作者是
赠刘景文的是推荐文章1:去留无意——乐清黄杨木雕《赠刘景文》赏析
《赠刘景文》郑益琦 雕(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记得是在去年某月的一次小聚时,席间,益琦君曾与我聊起如何利用古诗文的意境来创新乐清黄杨木雕的创作,从而突破传统,使乐清黄杨木雕的内容表现更具内涵和灵魂。我对他的这种以传统经典诗文的意境来创新和传承传统木雕艺术的构想非常期待,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终于突破了原来的创作囿限,将一件题为《赠刘景文》的乐清黄杨木雕作品呈现于我眼前,让我获得了意外的惊喜,并为之感动。
本作品是以苏轼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为灵感进行创作的。该作品的底座上雕刻一败荷、一残菊和一老者。老者立于中间,背对败荷,瘦长而佝偻的身躯,正以清癯而迷瞪的表情,俯身观看似乎正藏于膝下的那簇残菊。此时的画面,以老者的头部为最高点,与残菊、与远离老者身后的低矮的败荷的三点之间,恰好形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视觉构图,顿时将观赏者的眼光聚焦于素衣清颜的老者身上,同时便将那位垂老迟暮的老者形象呼之即出,栩栩如生如立眼前。那看似简单的布局,却深藏着匠心独运的巧妙的艺术构思,令人惊叹!
以古诗文为主题的木雕作品的创作,肯定不能将诗文中所涉及的事物和情景全部生搬硬造,否则,便会出现弄巧成拙、画蛇添足的窘态。对照此诗内容,便会发现少了“橙黄橘绿”“君须记”的好景画面,似乎少了诗人要展示的那种初冬虽是萧瑟寂寥但还是硕果累累、生机勃勃的令人憧憬向上的那种意境。但再细看作品,发现是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精湛的艺术创作功底,在省去“橙黄橘绿”的同时,采用对细节处理的雕刻技法,巧用线条的布设,将作品的意境定格为一切顺其自然,淡泊从容,豁达平静的哲理内涵,展示出了诸多残缺之美:荷叶虽已败尽,但展示了根茎折而不倒的悲壮之美;菊花虽已残破,但展示了菊枝傲霜挺拔的凄清之美;老者虽已垂暮,但展示了顺知天命的隐忍之美。
由此突然感悟,这作品所展示的不就是《菜根谭》里描写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身不惊、心无意的那个意境吗?人生若是真能达到这个“生固欣然,死亦无憾”的境界,岂不美哉!
赠刘景文的是推荐文章2:古诗《赠刘景文》(苏轼)赏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以秋末冬初的景物为背景,借物喻人,赞颂友人刘景文的高洁品格与坚韧精神,同时暗含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思考。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刘景文:北宋名将之后,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才华出众却怀才不遇,苏轼多次上书举荐他,称其“慷慨奇士”。
擎雨盖:指荷叶,比喻荷叶如伞遮蔽风雨。
傲霜枝:菊花凋谢后枝干仍挺立于寒霜中。
橙黄橘绿:秋冬之交果实成熟,色彩斑斓。橙橘:出自屈原《橘颂》“独立不迁”,暗合刘景文刚直性情。
译文:
荷花凋零,再无遮雨的荷叶;
菊花残败,仍有枝干傲对寒霜。
你要记住一年中最美的景致,
正是这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赏析。
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荷塘,如今荷叶枯萎,连那擎雨的荷叶也已消失;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花朵凋零,但枝干仍傲寒斗霜。这里 “已无” 与 “犹有” 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诗人笔锋一转,提醒友人要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正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时节。
诗人通过描写荷、菊、橙、橘等景物,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橘树和松柏一样,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节操,以此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诗中以荷的衰败衬托菊的傲霜,又以荷、菊的衰残衬托橙橘的生机勃勃,突出了初冬景色的独特美好,也暗示了人在困境中应有的坚韧和希望。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对初冬景色的独特欣赏,更重要的是抒发了他对友人刘景文的劝勉和支持之情。当时刘景文已年近六十,仕途不顺,苏轼希望通过此诗让他明白,即使处于人生的秋冬之际,依然有美好的事物存在,依然可以有所作为,不要因一时的困境而丧失信心和斗志。同时,也体现了苏轼本人旷达开朗的性情和广阔的胸襟,他虽一生坎坷,但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这种精神也通过诗歌传递给了友人。
赠刘景文的是推荐文章3:苏轼写初冬最美的一首诗,结尾14个字最适合冬天发朋友圈
霜降远去,立冬刚过。
如果将人生比作四季,春天,代表蓬勃的少年,夏天,代表热烈的青年,秋天,代表意气风发的中年,冬天,代表沧桑的晚年。
人最害怕冬天,也最害怕老去。
可苏轼不一样,他说初冬是一年之中最美的时节。
立冬时节,苏轼写下最绚丽的一首初冬诗,结尾14字最适合冬天分享到朋友圈。
诗名《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刘景文的一首诗。
刘景文是谁?
他是苏轼的朋友。
元佑五年(1090年),苏轼任杭州太守,刘景文任两浙兵马都监。
苏轼是文官,刘景文是武官,爱读书,有文采,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好友。
刘景文的父亲刘平,是一个战斗英雄。
宋仁宗时,西夏的李元昊袭击延州,刘平奉命增援,在三川口与西夏重兵相会。
双方激战之后,刘平不敌被俘,后来在兴州去世。
刘景文是刘平的小儿子,继承父亲的遗风,成为武将。
刘景文爱读书,爱写诗,是一个书痴,他把所有的工资,都拿来买书。
虽然身为将门之后,轻利重义,刘景文却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苏轼看不过去了,他给朝廷上了一封奏章——《乞擢用刘季孙状》。
把刘平、刘景文父子夸了一遍,说刘景文“博通史传,轻利重义”,希望朝廷能重用他。
在苏轼的推荐下,朝廷任命刘景文为隰州知州。
彼时,刘景文已经58岁了。
58岁,马上就到花甲之年了,是人生的暮年了。
苏轼唯恐友人哀伤,挥笔写下一首《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湖面上的荷叶,像一张大大的擎雨伞。
如今,荷叶残败了,擎雨伞也没有了。
菊花凋零了,只剩下它的枝干,挺立在风霜中。
这是典型的冬时节的景物,衰败而萧瑟,听者都会低落吧。
这真的是鼓励人的吗?
苏轼却笔锋一转: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朋友,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就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呀。
“橙黄橘绿”时,正是深秋、初冬之时。
秋末冬初,叶子落了,花也残了,整个世界都是冷冷清清的。
可是,令人欣喜的是,枝头的橙子黄了、橘子绿了,一黄一绿,让人赏心悦目。
本是冷落凄凉的冬日,在苏轼笔下,却是丰收而绚丽的。
与春秋夏不同,冬天可赞的植物不多,而橘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
苏轼并不是第一个赞橘的人。
早在两千多年前,楚国大诗人屈原曾写下一首诗——《橘颂》。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
屈原热情地赞颂着:橘树傲霜斗雪,如志士一般坚守。
张九龄也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橘树如松柏一样,耐寒不惧风雪。
苏轼是在说冬天,也是在说刘景文。
人生如四季。
虽然刘景文年届六十,但是,依然不输给年轻的人,刘景文的品行,犹如橘树。
菊花、橘树之所以被赞颂,就是因为它们生在冬天,却依然能生存、结果,坚守美丽。
冬天来了,即使在四季的末尾,橘树依然可以绽放出美丽,结出果实。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即使已到了人生的暮年,依然可以奋发图强,有一番作为,所以,低沉什么呢?
苏轼用美丽的冬景,用橙黄橘绿鼓励着朋友。
当刘景文读到这首诗,一定会感觉很温暖吧。
决定人的成就的,从来不是年龄。
人只要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就会有光彩。记住:只要你不怂,生活没办法撂倒你。
几百年前,曹操东征乌桓,胜利后路过碣石,感慨万千。
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已经过了知天命的他,依然胸有大志。
他写下一首《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豪迈且壮哉,激起人心中无限的豪情。
有人总说:已经晚了。实际上,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
对于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可以难过,可以沮丧,但惟独不可以停下往前走的脚步。
谁说冬日没有好时光,苏轼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微信公众号“诗词世界”
:聂隐娘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赠刘景文的是推荐文章4:苏轼笔下的秋天,写尽人生的百味
秋天在许多诗人的眼里,总是凄凉怅惆的,而在北宋大诗人苏轼的笔下秋诗什么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凋谢,菊花的花枝还在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其一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
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秋兴
野鸟游鱼信往还,此身同寄水云间。
谁家晚吹残红叶,一夜归心满旧山。
可慰摧颓仍健食,此生通脱屡酡颜。
年华岂是催人老,双鬓无端只自斑。
行香子·秋与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
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一生多舛,几遭贬谪。这时,曾经骄傲的才子,回望一生漂泊,秋风中过往的淡然、坚定、洒脱似一一看穿。这时的他褪去了才子的傲然,伤得真切。全词悲切中又有一如既往的旷达,也表达了对坎坷一生的无谓态度,在伤感中放任心性的情感,哀而不伤。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这首词大半写景,写景却栩栩如生,或视、或听、或声、或色,描绘一幅真切动人的送别场景,更加深了依依惜别的情意。
菩萨蛮·秋风湖上萧萧雨
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
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
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
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昨夜秋风来万里。
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我添憔悴。
秋风万里,月冷不寐,羁旅思妻。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
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
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全词运用象征、双关的手法,在苏轼笔下,爱情所具有的神秘而微妙的内蕴,少女羞涩而多愁的心态,被反复描绘。从极为普通且能反映秋色衰临的景物“桐”、“井”、“花”、“楼”,寄寓了少妇“永夜”孤影的梦幻感、寂寞感和愁苦感。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词中抒发了以顺处逆、旷达乐观而又略带惆怅、哀愁的矛盾心境。词人以诗的意境、语言和题材、内容入词,紧扣重九楼头饮宴,情景交融地抒写了自己的胸襟怀抱。
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
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苏轼与胞弟子由感情深笃,离别后经常思念。这一夜,又在梦中与亲人重逢,并且一同“在江亭醉歌舞”,十分惬意。可是好梦不长,三更时分,雨打梧桐,那淅淅沥沥的雨声惊醒了的好梦。现实中的他,依然与亲人天各一方。他怀着无限惆怅想再找梦境,已经“无觅处”了。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
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月明千里照平沙。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十一月,苏轼自故乡四川眉山沿长江返回朝堂,行舟至荆州之前,见长江两岸深秋季节的景色写下该词。
赠刘景文的是推荐文章5:
赠刘景文的是推荐搜索词:
1.赠刘景文的是谁
2.赠刘景文的是谁代诗人是谁
3.赠刘景文的是宋代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什么
本文标题:赠刘景文的作者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