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简介推荐文章1:“放牛班”孩子歌声里的春天

  电影中,描述师生关系与教育的向来不在少数,有些旧调重弹、生硬无趣,有些则如春风习习,使人热泪盈眶。2004年,法国上映了一部《放牛班的春天》,用一种温情的方式,讲述了老师与孩子之间的互相救赎与改变。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海


  从某种意义上说,《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一个有些老套的故事。中年教师马修热爱音乐、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生活潦倒,1949年他来到一间坐落于法国农村的男子寄宿学校做助理教师。这所学校叫做“池塘底教育院”,这里的孩子们顽劣调皮,在冷血的院长残暴高压的管理下,学校氛围凝重,师生关系紧张。而马修的到来,用音乐打开了学校封闭的一扇门,也让孩子们看到了另一种生活。


  故事的开始往往并不顺利。马修老师刚到学校就遇到麦神父的因学生作弄严重受伤,院长企图通过鼓动学生告密得知凶手,而班上的学生都在嘲笑马修。但如果马修也是一个以暴制暴的人,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了。当马修的乐谱被几个调皮的学生偷走后,他偶然发现孩子们的音色还不错,而这所学校恰好没有音乐课。于是,音乐就成了他改变孩子们的方式。


  在《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用诗歌让男孩们看到了自由与灵魂,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歌声则成了孩子们心上的钥匙。没有一个孩子生来就是恶的,即使是在“放牛班”,这些所谓的没出息的差生集合的地方。这部电影中,始终坚定地相信这一点。


  《放牛班的春天》里,最大的“反派”就是哈善院长,他内心冷漠,不苟言笑,在学校进行教育事业也不过是因为“总要有人去做”,而他恰好需要这样一个体面的工作。院长不懂教育,不懂孩子,他最想要的就是一群听话不惹事,没有诉求也没有个性的孩子,如果有一群白菜可以坐在教室里,相信他绝对不会需要这些学生。院长所代表的,是不在少数的某些教育工,这样一份需要热爱的事业,如果只有完成工作的机械,那对年轻的孩子将是百无一益。


  和院长对应的,是马修老师。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任何一个人,在压抑的学校里,他坚定地和孩子们站在同一边,又坚定地向他们展示美好的东西,比如音乐。如音乐般艺术性的事物,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就能得到共同的认可。在莫翰奇天籁般的歌声里,贝皮诺像吉祥物一样扑闪的眼睛里,郭和颂举着乐谱的双手里,我们看到了这所学校的改变。当孩子们开始唱歌时,电影的色调也从灰暗压抑变得明亮轻快,从前站在院长身后的老师也开始和孩子们一起嬉闹。


  有时候,一个好的老师足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就像马修对“池塘底”的孩子们而言。他理解他们,他懂得他们,马修老师的眼里有光,所以他能看到每个调皮的孩子们眼里的渴望。


  从前的莫翰奇是班上最顽劣的孩子,他和马修做对,他不理解母亲,他倔强而敏感,但他也真诚地热爱音乐和唱歌。学校资助人来听孩子们合唱的时候,当班上的同学唱完第一幕,马修老师手一挥,站在角落里的莫翰奇歌声响起。那一瞬间,他眼里的光都要溢出来了。在莫翰奇专注的眼神里,在孩子们温柔的和声里,似乎我们真的看到了最接近天堂的存在。而在马修老师的尊重与认同里,莫翰奇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故事的结局,马修老师离开了“池塘底”。是的,但他不仅仅离开了学校,也离开了他人生的低谷。当初他抱着颓丧的心来到这所学校,这里的孩子拯救了他。以前他是“失败的音乐家”,但后来的他,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而音乐,也永远是他最好的朋友。


  当从小窗户里飞出的纸飞机上写着“马修老师,回头见”,当歌声从反锁着门的教室里飘出来,这所小小学校的一切都在悄悄改变。夏天的阳光从树叶间漏出来,红皮公交穿过翠绿的树林,抱着小熊的贝皮诺找到了他每个星期六在等的人。在孩子清澈的眼睛里,在唱诗班温情的歌声里,放牛班的孩子们,迎来了春天。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式微)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


  放牛班的春天简介推荐文章2:艺评丨陈桂儿:治愈心灵,追寻教育的春天——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文丨陈桂儿


  近期,4k修复版《放牛班的春天》在全国公映,这是豆瓣电影TOP250里排名第16名,超125万人打出9.3分的影史经典佳作,在受疫情影响的影视寒冬里,需要这样一部电影温暖世人,带来春天的气息。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片子,可能你听说过,也可能中学时在教室里看过,但熟悉的配方也有不一样的感觉。因为上映的片源是4K修复版,也就是说,以往只有在电影节才能获得的影音待遇,这次在家门口的电影院里就能体验到,非常适合在周末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影院,共同感悟片中关于教育、亲情、师生情引发的深思。


  本片与众多法语电影一样,纯净而舒缓的背景音乐是一大亮点,配乐与主人公以及事件的发展之间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本片用了极其细腻的视听语言去展示电影的主题——正确的教育方式能给人带来治愈、暖心的力量。


  故事发生1949年冬天的法国乡村,有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顾名思义,这所学校就像池塘的底部一样,充满了淤泥,压抑、没有阳光,招收的都是问题学生。在学校里,校长用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谩骂和体罚学生。直到怀才不遇的音乐家克莱门特·马修到来后,才让这些学生发生了改变,他用音乐打开了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前期的画面充满着混乱、青蓝与阴冷的色调。马修提着行李箱走向破烂的学校,校园里浓雾笼罩,预示着马修未知的前路,一扇浑黑紧锁的铁门挡在马修面前,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这就是“池塘之底”。


  马修精通音乐,梦想成为一名音乐家,但当时生活落魄,才来了这所学校当老师,他觉得对音乐的热爱耽误了自己的人生,发誓永远不碰音乐了。直到有一天他发现,班上的学生编了一首嘲笑自己秃顶的歌,有的唱跑调,有的却唱得很好,特别是皮埃尔,一开口便让马修眼前一亮。他并没有生气,帮学生纠正了音调,他萌发了用音乐救赎这些孩子的想法,同时这个举动也在之后的故事中救赎了自己。


  电影的色调在中后段,从阴冷慢慢过渡为暖黄。马修立刻着手创作了一首歌曲,也是本片的主题曲——《眺望你的路途》,并念出了那句经典台词:“这些孩子真的无药可救了吗?永不轻言放弃,总有希望在前方等待!”他召集学生组建合唱团,按照每个人不同的音色,分出不同声部,每天晚上一起排练。


  当教室里初次响起不整齐的童声、佩皮诺第一次开口时,到整齐的歌声开始飘扬时,再到的大合唱,皮埃尔领唱时,最后歌声伴着纸飞机在天际飞舞时,故事迎来了最感人的部分。


  有了合唱团后,大家晚上也不再嬉戏打闹,曾经的抽烟打架、污言秽语变成了整齐优美的歌声。在一次次如天籁般的合唱中,学生们眼神中不再只有恐惧与无助,他们会因为被肯定而感到兴奋,也开始对未来的人生产生向往。从前死气沉沉的“池塘之底”也逐渐变得活泼且自由。


  其实这里的学生们大多在二战中失去了父母,成为孤儿,从小缺少家的温暖,在学校被校长粗暴对待,他们的每一次被处罚,都只会加深自身灵魂的崩碎;所做的每一个恶作剧,都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所做的防御,在他们灵魂深处的渴求,即是温暖。而此时此刻的学生们重拾了童年乐趣,冰冷已久的心也被纯净的音乐所感化了。


  电影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全片没有高颜值的演员,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反转,没有浓墨重彩的感情戏。然而,就是这么一部色彩饱和度极低,连名字都翻译得颇显土气的电影,却拥有洗涤灵魂、治愈心灵的动人力量。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阐述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本片的故事正是对这句话最完美的诠释,马修老师就如同那耀眼而又温暖的救赎之光,将这冷峻的“池塘之底”照亮,他带去希望,驱逐了寒冬的侵袭,学生们被这光所笼罩,走出了这幽深的塘底,走向属于他们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简介推荐文章3:治愈系经典之作,《放牛班的春天》四大看点全解锁

  记者 宋说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将于12月2日上映。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3分的治愈系“人生必看”电影,时隔18年后终于和国内影迷相见。电影经4K技术修复的版本焕然新生,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关于在“池塘之底”马修老师用音乐感化问题学生的人生故事,引发了无数网友的集体回忆杀。影片上映之际发布了四大精彩看点,在此先来梳理《放牛班的春天》如何引爆观影热潮。


  看点一:致敬电影大师雅克·贝汉


  世界级著名电影大师雅克·贝汉在影片中特别出演了皮埃尔·莫昂奇(成年)一角,同时还担任了制片人,其电影作品制作精良,在国内有着良好的口碑。他的作品《海洋》、《地球四季》等影片在国内公映后都获得巨大成功。从演员到制片人,再到著名导演,细数雅克·贝汉的每一部经典作品,都带给我们许多震撼。很多资深影迷在大银幕上看见他的出现都十分动容:“没有想到还能在影院看见贝老,真的很想念他”。而此次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全国公映也有着重大意义,这或许是这位电影大师在国内上映的最后一部作品。


  看点二:天籁童声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本身就是音乐出身,他的几部电影都是以音乐为主,在电影中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叙事手法,用音乐成就电影的灵魂。而“放牛班”这群合唱团小演员就来自他遍寻全国而找到的法国里昂圣马可童声合唱团。天籁般的歌声,优美动人的旋律,小演员们动情的真实演绎,都使得全片充斥着法国人特有的优雅浪漫,“放牛班”的温暖久久绕于心间。不少影迷都表示沉醉于孩子们春风化雨的歌声里,从低语吟唱中感受到他们的纯真和对于世界最初的渴望。


  看点三:感谢师恩以爱诠释教育本质


  电影讲述了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怀才不遇的音乐家克莱门特·马修来到一间专门为“问题少年”设立的男子寄宿学校,名为“池塘之底”,校长对学生们残暴施压,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友善的马修决定用音乐来打开孩子们封闭的心灵,发用人性的光辉照耀了这群孩子人生路的治愈故事。马修老师用爱和音乐,将孩子们唤醒,用人性的光辉温暖了一个个幼小的心灵。只有感受过爱,才会懂得如何施以爱。马修老师用行动表达了真正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即使是“问题少年”身上也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他发光。


  看点四:正确的教育方式改变孩子一生


  《放牛班的春天》作为影史经典教育片,更是无数老师教育生涯的启蒙之作。电影中马修的宽容理解,对待孩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也影响了无数教育工。它所传达的教育理念,值得每位家长和老师深省:每个人教育和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一位马修老师,叛逆期的孩子同样需要更多的尊重,需要正确的引导,更需要无微不至的关怀。


  不少影迷表示“这部电影让他感受到教育的魅力,理解了教育的本质”甚至还有学校和老师将这部电影列为“学生必看影片”,用马修老师和合唱团孩子们的故事唤醒学生的爱与灵魂。“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就是在学校老师放给我们的。不仅让我们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在还是学生的我们心中埋下一颗关于爱的种子,学会了理解和包容”


  新闻线索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放牛班的春天简介推荐文章4:重温老片,拾起暖意,《放牛班的春天》重映

  记者 刘雨涵


  4K修复版《放牛班的春天》于近日在中国重映,此时,距离这部影片的首映,已经过去了18年。重温老片,拾起暖意,感动的分量并未减弱。在岁月长河中,《放牛班的春天》不曾褪色,而是在影迷之中口口相传,历久弥新,成为了经典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是于2004年首映的一部法国影片,它是一部音乐片,也是一部教育片,更是独一无二的音乐教育片。故事发生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此时正值二战之后的国家重建,很多人流离失所,有的人成为了孤儿。影片的主人公是怀才不遇的音乐家马修,他被迫来到一家名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当学监以谋生。这所学校对外号称收容的都是“问题少年”,他们调皮捣蛋、叛逆不羁。哈森校长以严酷的高压手段整治学生,“犯错,惩罚”是哈森的口头禅,也是学校的校训。马修则选择包容学生,并组建了合唱团,让孩子们在音乐之中得到了感化,激发了他们内心纯真向善的一面。同时,马修也从失意之中走出,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方向。


  影片的开头,通过一本日记本,揭开了马修的回忆。刚刚来到“池塘之底”的马修,感受着浓雾缭绕、黯黑建筑和阴冷天气,他感觉自己的人生也坠到了谷底,这是他的“至暗时刻”。学生的恶作剧令他心惊,哈森校长的暴戾手段也令他发憷。不过马修并没有将学生们视为无可救药的恶魔,他对学生包容理解,循循善诱。当孩子们把香烟放在人体骨架上,马修没有转过身去指责学生,而是对着那具骷髅说,“先生,你也不可以在这里抽烟。”马修包庇了打伤门卫眼睛的学生,使他免受校长责罚,但是让他要承担起照顾门卫大叔的责任。学生们在宿舍进行恶搞大合唱,调侃马修“秃头秃头,你完蛋了”。马修非但没生气,还指挥学生不要唱跑调。他按捺不住自己的音乐梦想,萌生出要组建一支合唱团的想法。而哈森校长则讥讽他是“不切实际的仁慈想法”。


  在这支合唱团里,每个孩子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年龄最小的佩皮诺不会唱歌,马修安排他当指挥助理,唱歌完全跑调的学生,也可以负责当乐谱架。尤其是拥有天籁之音的美少年莫昂奇,在母亲眼中,他是一个偷盗、逃学的叛逆少年,而马修则发现了他惊人的音乐天赋。莫昂奇也从和老师的对抗中走出,主动自学乐谱。就连无恶不作的蒙丹,马修也视他为“唯一的男中音”。马修的热情感染了其他人,体育老师与他一起展开抵抗运动,带领合唱团转入地下。不被允许公开歌唱,他们就穿着睡衣在宿舍合唱。美妙的歌声让门卫大叔为他们写信引荐,获得了伯爵夫人的青睐,就连数学老师也加入了合唱团担任伴奏。冬去春来,又到了阳光明媚的夏季,音乐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也让他们的灵魂经过了洗礼。马修的信任和熏陶,给孩子们在心中埋下了向善的种子,而不是像哈森校长一样,对他们心怀成见,将他们推向罪恶的深渊。


  放牛班的春天简介推荐文章5:《放牛班的春天》:愿在这凉薄世界,有人能与你温暖相待

  你生命中是否出现过这样一个人:


  他或许声名并不显赫,但恰如一束光照亮了你的生命;


  可能你与他交往的时间不长,但是他对你的影响足以改变你的一生。


  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老师就是这样的存在。


  马修原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可惜在当时的法国乡下,他的才能根本得不到重视。


  于是,马修来到了一座名为“池塘底”的少年教养院做学监。


  这座与世隔绝的教养院里,聚集着一群“问题少年”。他们要么是孤儿,要么几乎被父母放弃。


  在一般人眼中,这群孩子顽劣不堪,品行堪忧,无可救药。


  可是马修依旧对他们倾注了爱和心血。在这里,他继续着自己的梦想,最终让一群看似最卑劣的孩子,唱出了最净化人心的诗歌。


  爱比惩罚更有力量


  “在所有的领域里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后,我确信自己人生的最低谷来到了。”


  这是马修刚来到“池塘底”这座教养院时,写在日记上的话。


  来教养院的第一天,马修就见识到了这群孩子有多么无法无天——学校的神父因为拆穿了一个孩子的骗局而遭到复,被戳伤了眼眶。


  校长用高压手段管理学校——在找出伤害神父的肇事者之前,学校取消一切娱乐活动,学生们还要轮流关禁闭。


  当然,学生们之间可以相互揭发。


  看着一个大声申诉自己无辜的孩子被关进了禁闭室,马修心情无比复杂。


  他不忍心孩子们被这种“连坐”的惩罚措施连累,更担心孩子们会互相诬陷。


  所幸,上一位老师在离开之前,告诉马修:伤害神父的人,是一个叫乐格克的孩子。


  马修本来想把乐格克交由校长处置,但是听到校长声嘶力竭地训斥犯错误的学生,他犹豫了。


  比起粗暴地用惩罚解决问题,马修更想用爱来感化心灵。


  他向乐格克提出条件:马修不让校长插手处理这件事,但乐格克必须去医务室照顾神父。


  不知情的神父欣慰不已,一个劲儿地夸赞懂事的乐格克主动来照顾自己;而乐格克在一旁羞愧不已,面有悔色。


  马修对孩子们的包容,体现在方方面面。


  考试时,校长面无表情地提问学生问题,马修在校长身后使劲提示;


  有一个学生在禁闭期间母亲来探视,马修怕母亲担心孩子惹是生非,于是谎称这个学生去医院拔牙了。


  马修这些举动,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们。孩子们逐渐接受了他,都认为“马修是个好人”,甚至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分享给他。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面对一群从小缺失爱,也让人爱不起来的孩子们,马修对他们展示出超乎常人的忍耐和宽容。


  孩子们终止了一系列“恶行”,并非因为害怕受到严厉的惩罚,而是因为马修对他们的爱,让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安全感。


  他们相信:自己不需要做出出格的举动来吸引别人的关注,因为马修总是会给他们足够的关爱;


  他们不需要用激烈的反抗去维护自己的尊严,因为马修会平等地对待他们。


  爱比惩罚更有力量。


  正是马修无差别的爱,才使得这群孩子心里的坚冰得以融化,能够敞开胸怀接纳身边的人。


  尘埃中开出的梦想之花


  来到教养院之前,马修曾经发誓,绝对不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


  发现教养院竟然没有音乐课之后,马修萌生了大胆的想法——组建一支合唱团,用音乐打开孩子们的心。


  尽管校长并不看好这个主意,马修还是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他致力于让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加入到合唱团中来。有的孩子五音不全,一唱歌就跑调,马修就让他做谱架;


  孤儿佩皮诺不会唱歌,马修让他做自己的助理。每次合唱团排练时,马修都把佩皮诺抱到讲桌上听大家唱歌。


  就这样,马修白天教孩子们唱歌,晚上为孩子们写歌。而学生中的歌唱奇才,也很快被这位伯乐发现了。


  莫翰奇原本是个问题儿童,被上一任老师评价为“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灵”。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却生就一副天籁之音的好嗓子。


  马修让莫翰奇担任合唱团的主唱。他无数次被莫翰奇的嗓音打动,也惊讶于这个孩子惊人的音乐天赋。他还向莫翰奇的母亲建议,应该把莫翰奇送去音乐学校。


  但是,当马修发现莫翰奇逐渐骄傲起来时,他毫不犹豫地取消了莫翰奇的独唱部分。


  “你的嗓子不错,不过这里不是缺了谁就不行,没有你的独唱也没问题。”


  此时,“池塘底”合唱团已经声名日显,公爵夫人都想来身临其境地听一听孩子们的歌声。


  为公爵夫人演出那天,整个合唱团都正装出席,只有莫翰奇尴尬地站在旁边。


  演出进行得非常顺利,到了莫翰奇的独唱部分时,马修出人意料地向场外的莫翰奇发出了邀请。


  受宠若惊的莫翰奇立刻调整姿势,参与到合唱中来。注视着马修,莫翰奇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回想起莫翰奇的笑容,马修在日记中写道:


  “在莫翰奇的眼神里,我突然读到了很多东西。自豪,和被谅解后的快乐。而且,对于他来说,这是第一次懂得感激。”


  数十年过去,莫翰奇成了名满天下的大音乐家;而马修也早就离开了“池塘底”教养院,继续做一名默默无闻的乡间教师。


  马修创作的每一个音符,都流淌进了孩子们的心里。“池塘底”这片荒芜的土地,在他的浇灌之下,竟然也成了一道明媚的色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尽管马修从来不想扬名立万,但他的梦想,早就在尘埃中发芽成长,最终盛放。


  再黑暗的地方,也有光亮


  马修任课期间,“池塘底”接收过一个叫蒙东的转校生。


  由于家庭原因,蒙东性格暴戾,说谎成癖。即便如此,马修还是让蒙东加入了合唱团。


  不巧的是,就在蒙东来到“池塘底”后不久,校长丢了一笔钱。


  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蒙东偷了钱,校长依然打了蒙东一顿,还把他送去了警察局。因为在校长看来,以蒙东性格和经历,只有他会做出这件事。


  被扭送上警车之前,蒙东回头对马修笑了。


  这一笑,是一个浑身贴满了“坏蛋”标签的孩子,对唯一一个承认他的人,所流露的感激和肯定。


  在马修的指导下,“池塘底”合唱团越来越好。可是卑鄙的校长占了一切功劳,他也因此获得了升迁的机会。


  就在校长喜滋滋地离开学校去找公爵夫人邀功时,回来复仇的蒙东一把火烧了“池塘底”。而马修和孩子们却因为去学校后面的森林捉迷藏,恰好躲过了这场灾难。


  有人说,蒙东是看准了马修和孩子们都不在学校才放火的。他从来没有真正想伤害任何人,他想要复的,只有残忍独断的校长。


  而校长翘首以盼的升迁,也正因为这场大火彻底泡汤了。


  校长怒不可遏,却把一笔烂账都算在了马修头上。


  他辞退了马修,还不允许孩子们为马修送行。


  马修拎着自己的行李箱,走出了“池塘底”。他本以为自己就这样默默离开了,可是走到学生宿舍楼下时,他发现了孩子们别有新意的告别。


  地上落满了纸飞机,上面写着每个孩子对他的感激。一双双手努力从宿舍里伸出窗外,向恩师作别。


  “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每一寸肌肤,都透出了愉悦和乐观。我想向全世界呐喊,可谁又会听到呢?没人知道我的存在。”


  马修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一个失业的学监。


  但是,他曾经是照亮“池塘底”的一束微光,而正是这微光,唤醒了每个孩子心中的善意,点燃了他们生命的烛火。


  如今,这片烛火已经交相辉映。他们对马修的爱和不舍,就是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孩子生下来就是恶魔,也没有孩子无可救药。


  再黑暗的地方,也有光亮;再卑劣的生命,也会被唤醒人性的光。


  在《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的评论区,很多观众留下了自己的故事。


  大多数人都想起了自己的恩师,感慨老师是如何言传身教,改变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能被善待,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如果能得到正确的引导,“放牛班”也有春天。


  没有卑劣的灵魂,只有卑劣的方式。选择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还是温和耐心地感化心灵,只在一念之间,结果却可能天差地别。


  希望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能被这样平凡却无比温暖的光芒照耀,也希望在这凉薄的世界中,有人能与你温暖相待。


   | 灵均:重度的中二病,小信的传道人


  图片 | 网络(如有请联系删除)


  放牛班的春天简介推荐搜索词:

  

  1.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简介

  

  2.放牛班的春天简介50字

  

  3.放牛班的春天简介100字左右

  

本文标题:放牛班的春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