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性子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

  直性子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

  直性子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千古典故,不知糊弄了多少后人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一提到“冯唐易老”,人们就很容易想到“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这样的词;


  一提到“李广难封”,人们就很容易想到“功高不爵,命运多舛”这样的词。


  北宋宰相吕蒙正更是一语中的:“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


  尤其是唐代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里的一句千古典故:“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从而让“冯唐和李广”的多舛命运深入人心。


  ▲冯唐剧照


  似乎,在世人的眼中,冯唐和李广简直就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代名词。但是,却有学者说冯唐和李广的能力根本就是名不副实、徒有虚名。


  那么,冯唐和李广究竟是被命运作弄的代表人物,还是二人根本就是徒有虚名呢?


  

先来说说冯唐

  根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冯唐一生唯有一件大功,即:“论将举将”。就是通过向汉文帝刘恒评价李齐、李牧、廉颇等大将,主要表达“国内大事由君王来控制,边关赏赐之事由将军来主断,朝廷尽量不要从中干扰,这才是边关将领取胜的核心”的观点,成功举荐因上军功有误而被削职查办的原云中太守魏尚,使其官复原职,而他也因此被任命为车骑都尉,辅佐战事,主要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相当于现在地方军分区里的营级军官,也就是下级军官。


  后来,魏尚治军严明,得到了部下的拥戴,全军气势高涨,军威大震,令匈奴畏惧不敢来犯。


  虽说,魏尚并无开疆拓土之功,总算是守边有余,同样也算是冯唐惠眼识珠之功吧。但是,冯唐作为魏尚的“大恩人”,作为辅佐魏尚的帐下军官,他如果有好的建议或策略,魏尚应该都会接受吧。结果,魏尚仅有守土之功,却无开疆拓土的进取之功,而他也并无献策之举。


  ▲汉文帝剧照


  可见,冯唐的“乘龙之才”,也就是有辅佐帝王之才的名声,是有大水份的。难怪,有明君之称的“文景”二帝都不重用他。


  同时,根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冯唐还有两大优秀品德,一是性格耿直,二是不结党营私。


  其实,性格耿直,说好听点就是这个人是个直性子,给人没有心机的感觉;说难听点就是对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可能会不分场合,不管别人的感受,直接怼。作为领导,像这种性格的人,可能谁都接受不了吧,难怪会因性格耿直而被汉景帝刘启罢官。


  至于不结党营私,说好听点就是不搞个人团团伙伙,说不好听点就是喜欢中立。但是,中立的结果是无论哪方都不会喜欢他。


  对于冯唐的才能,作为其孙子冯遂的好友司马迁,也就是《史记》的,仅给出了“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的评价。意思是说冯唐评价名将的观点,很有意思或很有价值,但也仅此而已。


  说到这里,冯唐到老难以得志,也就理所应当了,而并非完全因命运作弄而不得志。


  

再来说说李广

  李广一生主要有两大功绩,一是在汉景帝时期参与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下大功;二是在汉武帝时期与匈奴的“漠北之战”中多次立功。


  可是,他在立功的同时,却同样又犯下了更大的错误,甚至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例如:“七国之乱”时,他私下接受梁王刘武的将军令和将赏,明显的想要“脚踩两条船”,给自己留备胎,从而惹怒汉景帝,功过相抵,没有得到赏赐。这种错误,问题应该主要出在他自己的身上,而非命运之过吧。


  ▲李广剧照


  至于多次参与对战匈奴的“漠北之战”,虽说李广确实有“射虎之威”,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可结果常常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有一次还全军覆灭,自己都成了匈奴军的俘虏,凭借装死和自身的勇猛,才侥幸得以逃脱。后来,他花钱赎罪,方得以身免,仅被削职,赋闲在家。


  难怪汉武帝会说李广“打仗不用脑子”,但汉武帝还是想再给他这样的勇将一次机会,不想让他的才能埋没。


  于是,在卫青,霍去病奉命讨伐匈奴大单于时,汉武帝任命李广为前将军,卫青因李广从少年起就与匈奴作战达七十多次,熟悉地理,从而将拦截匈奴大单于后路的重任交给了他,一旦匈奴大军败退,匈奴大单于很可能会成为李广的俘虏。若真立下此功,封侯受爵根本跑不了。


  然而,结果他却“迷道失期”,也就是因迷路,未能按照卫青和他战前约定的日期赶到伏击地点,参与大战,拦截匈奴败军,造成匈奴主力成功逃出了汉军的包围圈,这同样也造成了汉军大军劳师远征的无功而返,所损钱粮更是无数。这种过失,何其之大?


  ▲李广剧照


  战后,他来到大将军卫青的幕府,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可他又担心在竹帛上留下万世污名。于是,极好面子的李广羞愤之下,拔刀自刎。李广死后,军中将士和百姓听到消息,无论认不认识李广,都为他痛哭落泪。


  于是,太史公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寓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


  通过以上来看,“李广难封”同样也并非完全命运弄人,而是问题主要出在他自己的身上。


  所以,任何时候,人还是要多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一味感叹命运的不公。否则,与“伤春悲秋”的怨妇何异,又何谈命运之神的青睐呢?


  图片网络


  直性子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

  直性子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枞阳话,方言中的奇葩

  枞阳话,隶属于汉语八大方言中的江淮官话,细分则归于江淮官话中的“洪巢片”,但在新版《中国方言地图集》中,枞阳与安庆、桐城一起已由原来的“洪巢片”改属于“黄孝片”。且笔者发现,在日前出版的“桐城特色文化”系列的《桐城方言》中,其编者与序就“桐城方言”的归属却各有倾向,即对以上的前后两个提法各采一辞。这种模棱两可、难以定夺的尴尬,足以窥见本区域内方言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枞阳与桐城两相毗邻,“自古一家”,包括方言在内的各种文化有极大的相似性与共同点。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人员流动性等因素的不同,两地方言依然同中有异、自成特色。譬如,外地人对于枞阳人,有“枞阳大萝卜”的称谓,这一方面是指枞阳盛产味道特别、营养丰富且蕴含耐人寻味之文化的“大萝卜”(以枞阳镇七里头出产的最为优质),另一方面则是指枞阳人尤其是其中称作“东乡”的那一片广大区域方言“土气”十足,在语音、词汇上令外乡人难以捉摸,却又极有品赏的“韵味”。笔者曾经在北方读书,同班同寝室另有一位安庆太湖老乡(太湖话属于“赣方言区”),因我俩说话最初莫不令北方同学根本不知所云,所以有人这样譬喻:“枞阳人说话像吵架,太湖人吵嘴像卖唱”。确确实实,咱枞阳人说话令外地人难懂,仅语音方面就难以让人融通,其汉字发音调值与普通话相比,“音长”短促,收尾急速,且十分完备地保留着中古的入声字,发音时值尤为短促,以喉塞音突然收尾。


  笔者于枞阳土生土长,除了青少年时代曾于北方读书几年,一直辗转于枞阳城乡的多所学校工作,且时常不间断地赴各乡镇村野走动,是谓文学“采风”或文史调研等,接触了本乡本土不同文化层次与年龄段的男女老少。由于职业的特点以及对乡土文化的不断关注,本人感知到枞阳文化的精深渊博,同时也窥见洞悉了本土方言的独特与魅力。因而时常探究与搜集,枞阳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及语法上存在哪些差异?枞阳方言与周边区域方言有何联系?甚至枞阳不同乡镇片区之间在方言上又有哪些差别?等等。


  1


  独具特色的语音是枞阳方言的直观标志


  早年出版的《枞阳县志》(以下简称“县志”)以枞阳城关地区中老年人的语言为代表,对枞阳“方言”作了简要的记述。如在“声母”方面,枞阳方言共有18个辅音声母和一个零声母,比普通话少了三个翘舌音声母和一个边音声母,多了一个舌面后鼻音声母(nɡ)。由此显示,在枞阳方言中翘舌音声母已基本归入平舌音声母,边音声母消失为鼻音(n)声母,与此同时,在枞阳方言中有大量普通话零声母汉字均冠以舌面后鼻音声母了,如“爱、岸、恩、我、昂、鸭、牙、袄、碍、咬、硬、矮、藕”等。在韵母方面,枞阳方言共有41个韵母(共由11个元音和一个鼻辅音构成),而普通话中的实际韵母共有39个。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枞阳方言中已没有后鼻音韵母,而且很多鼻音韵母已经混合在一起,以至于“枞阳”与“振阳”不分,“群人”与“穷人”不分,“中子”念成“君子”,“春风”混同“春分”,等等。再则在调类与调值方面,一是枞阳方言完备地保留着中古的入声字,且有舒、促之分;二则是普通话里阴平汉字的“高平”(55)在枞阳已是“低降”(21或31)化,普通话里阳平汉字在枞阳方言中只是“中升”(13或24),而且十分短促。


  然而县志所表述的基本上尚属于江淮方言的共同特征,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并未凸现枞阳方言在语音方面所存在的最特殊之处。就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浅见:


  1、中古语音中“庄、章”类正齿辅音已牙音化,并相应使部分韵母发生音变,如“主人”念成“举人”、“中国”说成“君国”“猪婆”说成“驹婆”“读书”念成“读虚”、“嘴唇”说成“几裙”、“搞船”说成“搞拳”等等。


  2、古见、晓组舌面齐齿呼的字读舌根音,声母舌面音j【t?】q【t?′】x【?】韵母中带i的字,都发为舌根音g【k】k【k′】h【x】,即尖音发为团音。如:家【t?ia】在方言中读成【ka】,讲【t?iɑ?】在方言中读成【kɑn】,间【t?i?n】在方言中读成【kan】,街【t?i?】在方言中读成【kai】。在这种音变的情况下,除了声母,韵母也会相应发生一些变化,包括音素的丢失或改变。如:敲【t?′iɑu】在方言中读成【k′ɑu】,掐【t?′ia】在方言中读成【k′a】,去【t?′y】在方言中读成【k′i】,等等。 由【?】到【x】的变化如:下【?ia】在方言中读成【xa】,鞋【?i?】在方言中读成【xai】,巷【?iɑ?】在方言中读成【xɑn】,咸【?i?n】在方言中读成【xan】等等(以上括号内为国际音标,下同)。


  3、有不少中古音的保留,如“今天”“明天”两词,除了各自后面的词素“天”换为“朝”字, “今”字若读“跟”,“明”字若读“门”;还有“下面“说”下头“,其中”下“读若”哈“,等等。


  4、存在有不少“合音字”,即合两个字或多个字之音急读而成一音。合音字明代顾炎武谓之“反切之语”,如古代汉语的“之于”合为“诸”,“不可”合为“叵”,“何不”合为“盍”,“而已”合为“耳”。合音字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有,如:“呼噜”合为“齁”,“糊弄”合为“哄”,“窟窿”合为“孔”等。枞阳“东乡”方言里的合音字,有的字音音素构成十分特殊,如“咪” 〔miA〕(是什么呀),“木” 〔m?〕(为什么呢,什么事呢,语调下沉), “唛”〔mai〕(为什么啊,语调上扬)“喏”〔nuo〕(哪个人),这些都相当于疑问代词,由于以两个甚至三四个字的音急读而成,以致省略了某个音素或字音。再比如“没有”这个意思,在枞阳东乡发音【mi?u】(枞阳南乡则发音【ni?u】,读若“纽“),也属于合音字,可写作“冇”。


  5、在韵母方面,合口呼韵母的【u】部分均被省去,韵母为【uɑn】的多读成【on】,如“端”“算”“穿”“关”等,韵母为【un】的则通常省去【u】,直接读成【n】,如“吞”“蹲”“村”“尊”等。


  6、古蟹、止两摄合口端组、精组如“醉、罪、岁、碎、脆、催、对、腿”等字,枞阳东乡“新派”将韵母【uei】省去【u】,直接读为【ei】,而“老派”在念读时将韵母直接读【i】,甚至将舌尖声母变为舌面音,即“醉、罪”读“记”,“碎、岁”读“细”,“脆”读“气”,“催”读“期”。还有“类、累、雷” ,则将韵母【ei】直接读【i】了,若读“利、腻、梨”。


  7、声母舌面音j【t?】q【t?h】x【?】韵母为ü的字,枞阳方言在念读时韵母变化为【i】,甚至声母也发生了变化,如“徐、去、蛆、絮“分别读【t?′i】【t?′i】【t?′i】【?i】,即相当于“齐、气、期、细”音。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举不胜举。


  2


  丰富复杂的词汇是枞阳方言的魅力所在


  “一个小老几,瘦子跟麻荄一号的,头毛梳子清个拉丝的,苍蝇子都巴不住脚,脸上雪花膏搽子香喷喷的,括子个黑俺睛罩子,戴子个白手妈子,把个花手捏子塞在高头小荷包里,还突会露出一个拐,飚劲。骑子个破钢丝车子,在杨家市盖心个人网子里钻过来扭过去,车子除了铃铛不响到处响,烧包子样。哪晓得促猛子过来一个奶儿门,车子就凑她一个撞子,一哈撞子她湿德波子,手里买的豆腐干子泼一地个的,这个老几嘿得脸都煞白个拉机的。正想遛,哪晓得在下该头被一个黑脸蛮劳力躖子不让走,这老几问他是老几,那蛮劳力感,老子是她老板,她是老烧锅的,嗯跟子撞子老嘎里,想跑?不放桌!跑掉和僧,跑不掉庙!”


  这是枞阳东乡流行的一句方言笑话,独特的语音、生僻的词汇,外地人简直不知所云,你若是枞阳本地人,不但听得懂,而且会禁不住哈哈大笑,因为你会由此在脑海里幻出了画面,如临其境,还体会到那份方言乡音的“韵味”。


  笔者认为,枞阳方言在词汇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日常活动的“动词”“形容词”,很多在字形、读音上都极其生僻,甚至有音无字。


  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伸手蹬腿,摇头晃脑,是日常生活少不了的动作。其中说话与动作有时在同一频率下进行,这具体的动作及其特性必然以特定的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如:


  “猋”, 读若“彪”,本意为犬跑的样子,引申为迅速奔跑,如“昨个那个家伙吓得尾巴都猋直子”。


  “跶”,读若“达”,本意失足跌倒。如“那家伙走路不小心,一下跶倒子,跶得不轻”。


  “眙”,读若“痴”,本意是瞪,直视。如“就他那个德行,我眙也懒得眙的”。


  “潽”,读若“谱”,阴平声,本意汤汁沸腾后溢出。如“这下坏子了,你把锅里稀饭搞潽掉了”。


  “嘐”,读若“抛”,意思是说大话,吹牛,不沉稳。如“那家伙说话、做事嘐得很,靠不住”。


  “嫽”,读若“撩”,阴平声,意思是戏弄、逗弄。如“莫怪狗咬你,它好好的,你为什么要嫽它呢”。


  “嬲”,读若“尿”,指女子风骚,喜欢勾引异姓。如“那女的嬲得很,怪不得男的惹她”。


  2、与普通话的构词方式不同或截然相反


  有下面几种情形:


  (1)、枞阳话是单音节词,普通话是双音节词(“/”前为枞阳方言词语,“/”后为普通话词语,下同);或者相反,枞阳话是双音节词,普通话是单音节词


  街/街道 咳/咳嗽 客/客人 屋/房屋 饭/米饭 本 /本钱;


  吓/害怕 巧/便宜 抠/小气 唏/叫喊 盘/玩弄 呵/讨好


  奶/乳房 答/理睬 暴/初次


  以上,枞阳话有的保留了普通话的一个词素,有的完全没有保留。


  麻嘴/涩 圩埂/堤 脚鱼/鳖 冰冻/冰 哪个/谁 腰子/肾


  咸盐 /盐 香葱/ 葱 通菜/藕 肩膀/肩 蒜子/蒜 生姜/姜


  (2)、在语素组合上不少枞阳方言与普通话恰恰颠倒


  定规/规定 得亏/亏得 欢喜/喜欢 背脊/脊背 宵夜/夜宵 该应/应该 家去/去家(回家)


  (3)、地方特色的词根运用造成词形上的差异


  落雨/下雨 起风/刮风 顺手/右手 反手/左手 上昼/上午


  今朝 /今天 沙牛/母牛 刀鱼/鲫鱼 牯牛/公牛 草狗/母狗


  旧年/去年 开先/首先 乃尾/结尾


  3、大量的“子”缀词,使枞阳话韵味十足(括号内为普通话同义词语,下同)


  蚂蝇子(蚂蚁 )、 苍蝇子(苍蝇 )、 手捏子(手帕) 、 信壳子(信封 ) 露水珠子(露珠)、 黄荆条子(黄荆 ) 、吃饭桌子(饭桌 ) 、鹅毛扇子(毛扇)、枕头套子(枕套) 、继父老子(继父)、光棍头子(光棍)、现世应子(现世)、眼睛罩子(眼镜) 、灶蚂子(蟑螂)、背搭子(背心)


  4、许多“自创性“词语,构成枞阳方言第一特征词(本区域普遍通行而区域外少见的词)


  如:大胯(大腿)、 胳几窝(腋窝)、 湿德波(膝盖 ) 、下巴颌(下巴)、心口(心脏) 、手指蓬子(指甲) 、手颈子(手腕)、 尿气脬(膀胱)、罢罢的(故意的)、突会的(特地的)、打踢跘(做事不顺利、遇到挫折)、好新新(对新鲜事物好奇)、不好过活(生病、身体不舒服)、扯霍(闪电)、麻布澡(裤衩)、堂心(客厅)、锅心(厨房)、日头窠里(太阳底下)、 夹巴舌(说话不清楚的人)、徊昏头(糊涂人)、皮条(办事拖沓人)、喳哇人(直性子人)、闷头驴子(木讷、不爱说话的人 ) 、雀(奇怪)、高低(总是、一直)、大海(粗心)、癞辣蛄(蟾蜍)、 坎猫(青蛙)、蛇虫(蚯蚓)、 檐老鼠(蝙蝠)、 蛅蜺子(蝉)、老哇子(乌鸦) 、接下巴(插话)、 六谷子(玉米) 、 芦西(高粱)、河瓢(蚌)、椒椒(叔叔,此为靠近桐城地带的方言)。


  这些词语大多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十分鲜活生动、朗朗上口。


  (5)、与区域外类似的方言,体现了枞阳方言的融合度与丰富性


  枞阳位于长江北岸,地处江淮官话的西南面,其东、南、西分别与吴语区、徽语区及赣语区等相邻接壤。地理位置以及人员流动等因素不断造就了枞阳方言的如此面目。首先,枞阳古属“吴头楚尾“之地,先后被吴楚交替统属,很难不受其两地方言的影响;其次,东晋的“永嘉之乱”及“黄巢起义”,先后两次大量中原汉人南迁进入江淮地区,使中原官话在本地区逐渐流行;更为主要的是,明初及“天平天国”战乱后,分别有大量赣地、吴地与徽地的老百姓先后北渡移民而来,相应的方言开始融入了本地区,自然不断受到影响,并不断丰富着。


  考察方言影响的主要依据有词语,在词语方面,如枞阳话与吴方言相同的有:桁条(房檩)、溫吞滚(水不冷不热)、睏(睡觉),驮(遭受,如“驮打”、“驮债”),等;枞阳话与赣方言相同的有:荷包(口袋)、来尿(尿床)、一错(一小截,数量词)、较(读若“告”,意思是“比试一下”)、猴(羡慕,想得到)、母舅(舅舅);枞阳话与徽语相同的有:麻布袋(麻袋)、手板心(手心)、衫袖(袖子)、絮被(棉被)、喳饭(烫饭),等等。


  此外,透过许多词语不难发现枞阳方言还可能受到更多外区域方言的影响,如蒙古语、湘方言或客家方言,如大大(爸爸)、爹爹(爷爷)、姆妈(妈妈)、欸毑(娘)、玛胡帽子(纱帽),等等


  3


  灵活多变的语法功能是枞阳方言的强劲生命力


  “那会我正在家里把金鱼食,见他手里拿一把紙扇子进了院子。我赶忙把他让到书房里坐,把好茶叶子把他泡了壶茶。他大概眙见这壶把子有点开裂了,就开口说,你回头把这壶把我可照?这可是正宗宜兴紫砂壶,收藏的古董,怎么轻易把人家呢,我没有做声。他立马把脸拉多长,扯脚起身要走。我留他吃饭,他说,这把破砂壶顶多只卖百把两百块钱,相当于馆子里吃顿把饭,你就这么小气?他由于说话用劲,手里的纸扇子把撕破了。后来,为缓和局面,我就手把一幅他喜欢的字画把他了。“


  上面这段生活小场景,基本上是使用枞阳方言描述的,其中出现最频繁的一个词是“把“,它们在词性上互不完全相同,分别为动词、名词、介词、数量词等,且有的虽词性相同,意义或用法却并不一样。由此侧面反映了枞阳方言在遣词造句上的灵活多变性。


  由于语法在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固,受地域因素干扰的程度最小,枞阳方言与普通话及区域外方言的差别相对是最小的,尽管如此仍能从枞阳方言中发现其丰富性与复杂性。如前文所述的“子“缀性词语的大量存在,这事实上也是枞阳方言语法特点之一,“子”不仅缀于名词之后,而且还缀于动词、形容词之后,相当于普通话的“着”或“了”等,因此这不仅是词法现象,而且是语法现象,因涉及到“词语的虚化”和“语义韵”原理,这里暂不深入描述。以下仅从形容词的各种构词方式,一斑窥豹,谈谈枞阳方言的语法特征。


  1、形容词冠以虚化的词素再构成“的“字式(+形容词+的),或者再将前面的词素重叠化(+形容词++形容词+的),如:(硬——铁硬的——铁硬铁硬的)、(亮——雪亮的——雪亮雪亮的)、(软——猫软的——猫软猫软的)、(满——撇满的——撇满撇满的)、(长——甩长的——甩长甩长的),等等。


  2、在形容词前面进行修饰,以加强意义,如:在“大、小、高、矮、长、短、重、轻、粗、细、深、浅“等前面加“顶点”或“滴滴“使程度缩小。


  3、以形容词加叠音成分的“的“字式,将程度具体化,如:“清丝丝的、傻乎乎的、脆生生的、暖呵呵的、空捞捞的、抠巴巴的、亮堂堂的”,等等。


  4、在形容词后面加“不拉叽“,以增强词义,或表示不满情绪,如:“甜不拉叽、酸不拉叽、苦不拉叽、滑不拉叽、瘦不拉叽”,等等。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构成”的“字式。


  4


  原腔土味的“东乡话”是枞阳方言的鲜活标本


  鉴于方言具有的亲和力,近年来网络自媒体上出现了大量的小视频,以特有的情境配上“土味”十足的方言。枞阳方言,大多以地道的“东乡话”呈现的。枞阳东乡是旧称,指枞阳境内罗昌河及竹子湖以东的大片区域,即白云、汤沟、横埠、周潭、老洲这几个老“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介于县乡之间行政区划的名称)。这里不仅有“打不过东乡”的特点,而且在方言上与本县的其他乡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任何方言都是历时的演变过渡与共时的交互影响的结果,枞阳东乡方言也不例外。这里山环水绕,尤其是老横埠、周潭区域,古时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传播不畅、教育未受重视、居民的思想意识处于保守、守旧状态,缺少灵活与变通,因而客观上文化改造的能力不足,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更新缓慢,便保存了大量“活化石”般的方言标本。据旧《桐城县志》记载:东乡民风剽悍,百姓性格刚烈,遇事喜欢较真,凡事懒得罗嗦,三句话不投机就吼破嗓子、动拳头,自信“拳头底下三分理”。所以东乡方言的特点,似乎与地理环境、民风及其性格很有关系。首先如上所述,不擅长言辞交际的东乡人说话音调相对下抑、急促,毫无高扬音,去声顿挫明显,鼻音浓重,仍有大量的入声字。其次是东乡话富于形象性与直观性,哪怕一个词语,或描述,或比较,或比喻等,且有不少詈词、俗音(略)。如:蹲缸(厕所)、蛇虫(蚯蚓)、做弯(客气)、光赤包子(上身半裸)、尖(爱占小便宜)、打尖(类似“下午茶”)、摸(做事动作缓慢),等等,或通俗易懂,或干净利落。再次,东乡话里面运用大量匪夷所思的生僻词语和虚化词语存在,且形成了一种语法规范。如:“他没有写作业,□他大大(爸爸)家来一顿死打子!”“□我眼睛发花,那道题目冇看清楚,十多分□扣掉子。”这里的“□”有被动意思,读若“出”。


  对于枞阳方言,目前除了县志上有限的一点介绍,就是方言爱好者零碎地发表在网络上的文章,大多内容片面,未探腠理。以上,由于受篇幅限制,笔者不揣浅陋,仅粗略阐述枞阳方言的独特与精彩,以作引玉之砖。对于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枞阳方言来说,不是凭一篇文章就的阐述得尽的。目前尚缺少一部专门性、全面性的枞阳方言著作。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换一句话来说,方言是地域文化特征的鲜明符号,是地域文化的显性标志,是文化的灵魂,永恒的乡愁,乡情的纽带。因为方言就像一面镜子,从里面可以看到我们地域的民俗文化、历史变迁与发展。但方言也是一种可以应用于社会发展的资源,不仅是展示区域形象的一张鲜活的名片,在一定的条件下,极可能成为一种优异的投资环境。尤其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方言是推动今天文化产业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强劲动力资源。从安徽影视频道的《大话娱乐》以及电视剧《我爱family》、《欢喜龙虾档》等节目中可以领悟到合肥人对其方言的极大保护,对方言资源的挖掘利用。


  据考查世界上每两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消亡,方言作为文化的活化石,也同样面临着消亡的危机。枞阳方言亦是如此。若我们再不对枞阳方言进行系统挖掘与整理,恐怕数载后地道的枞阳方言只会留在我们的记忆和想象中。然而这项工程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需要一支专业而敬业的团队,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付诸实施。毕竟留住文化,也就是留住了记忆,留住了乡愁。


  直性子是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直性子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