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之恋剧情介绍
南极之恋剧情介绍推荐文章1:中国首部南极灾难爱情片《南极之恋》太原看片
《南极之恋》剧照。片方供图
中新网太原1月26日电 (李庭耀 胡健)中国首部在南极实地拍摄的灾难爱情电影《南极之恋》26日在山西太原等艺术影院举行超前看片会,壮美的南极景色和绝境面前产生的生死之恋令现场观众感动不已。
电影《南极之恋》讲述了一架飞往南极的飞机准备着陆时发生意外,幸存下来的婚庆公司老板吴富春(赵又廷饰)和高空物理学家荆如意(杨子姗饰)相遇,一对毫无共同语言的男女在南极腹地酷寒、没有物质供应的无人区冒险生存。在寻找救援的过程中,这对性格水火不容但又相濡以沫的人,敬畏了自然,也收获了爱情。
《南极之恋》剧照。片方供图
《南极之恋》是中国唯一一部在南极实地拍摄的剧情长片。本片导演吴有音不但是《南极之恋》的编剧和原著,还是中国南极科考队员。多次赴南极的经历让他对电影中的灾难情节极为熟悉。电影开拍前,他又三赴南极,一次奔赴北极。
据了解,这场极地之旅不是贸然前往,剧组一行40个人携带器材及其它物资共10吨,在南极长城站半径6.5公里范围内,拍摄了一个月。拍摄过程中,主演赵又廷只能穿着一件皮草,时间长了,皮肤出现血丝、龟裂,不用化妆就可以开演,他甚至患上“雪盲症”
影片中还有海豹、贼鸥这些南极“演员”的表演。除了震撼的景色和令人感动的剧情,本片的主创团队也十分强大,监制关锦鹏曾执导经典爱情片《蓝宇》、《胭脂扣》、《阮玲玉》;摄影黎耀辉是香港著名摄影师,电影《春光乍泄》中梁朝伟一角的名字就取自他;久石让的配乐更是让观众的享受一份听觉盛宴。
《南极之恋》剧照。片方供图
现场影迷表示:“在我的印象中国产品很少有这种爱情灾难片,电影拍的很唯美。大部分都在南极取景拍摄,所以风景非常好。久石让的音乐在片尾响起,还是那么动人。”
电影《南极之恋》由宸铭影业(上海)有限公司、宸铭影业(宁波)有限公司、北京摩天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和(上海)影业有限公司、凤凰传奇影业有限公司、北京高空秋千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启泰远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扬州富海国龙影视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上海中宣国际传播(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影片将于2月2日全国上映。(完)
南极之恋剧情介绍推荐文章2:《南极之恋》讲述绝地爱情:南极是人性放大镜
吴有音:南极是人性放大镜
沈杰群
两个人,75天,105个罐头,一袋米,半瓶酒,800升柴油。在南极实景拍摄的电影《南极之恋》里,导演吴有音讲了一个绝地求生的爱情故事。
飞机在南极坠机,婚庆公司老板吴富春和高空物理学家荆如意幸存,这对本该“绝缘”的男女被迫滞留南极。吴富春背着腿部受伤的荆如意翻越山脉,最终找到一个储粮有限的小木屋落脚。75天,倒计时开始。
《南极之恋》改编自导演吴有音创作的长篇小说《南极绝恋》。做电影导演之前,吴有音是资深广告导演,对视觉化讲故事非常熟稔;他热爱写作,创作了多部小说。此外,吴有音还有一层身份:中国南极科考队队员。
吴有音说,写小说的欲望,在第一次去南极的时候就产生了。“那时候去极地做文化建设,我就特别想写第一本中国南极题材的小说,因为我发现市场上关于南极的都是纪实小说,浪漫主义、虚构的类型非常少。于是一方面在南极体验生活,一方面为小说搜集素材。当时正好有一架智利的飞机在南极坠毁,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本质上我是个喜欢讲故事的人,所以用拍电影这种形式来表达我心里想讲的故事。”
吴有音表示,在审美趋向上,他始终钟情于浪漫主义。“我从小就很喜欢维克多·雨果,小学看完了《九三年》,这本书伴随了我很长时间,我毕生都在追求这样人性光芒的、大浪漫主义的作品。”
吴有音打磨《南极之恋》的过程,也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电影结尾,南极进入极夜。为了表达出在全片中比例甚小的极夜之美,吴有音当初带着《南极绝恋》小说,一个人去了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极夜的北极,在一座小木屋里独自生活一个月,没有广播和手机信号,把小说改编成第一版剧本。
“老一辈电影艺术家都是要‘下生活’,我在小说里面写的是南极的极昼,但是结尾是极夜。”吴有音对此非常执拗,极夜究竟是什么感受?或许小说中尚可用文学性自圆其说,可是电影过不了这一关。银幕上的画面和声音,不会说谎。
吴有音感觉生活积累不足够,必须“下生活”,他来到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在寂寞的小木屋熬剧本,在雪地上看极光、看星星。“岛上只有30多个人,几个考察站,5000多头北极熊。我开玩笑说,每天吃饭都要冒生命危险,因为在我去之前不久,刚有一个人被熊咬死了。” 在北极,吴有音曾经在走向挪威的国际食堂时,“黑暗中忽然之间感到巨大的危险”。他转头就跑,踉跄地跑回小屋,喘了半天的气,心“咚咚”跳,饿了一整天,没敢再出门。
“我要拍的是真的东西和活的电影。”吴有音拍的第一部电影《白相》,讲上海石库门里弄里的故事。当时他背着相机,花两年时间走遍上海每一处石库门,“我都能听到那个房子在跟我说话”,月光下的空屋子,满地狼藉,往昔声响却依稀余音绕梁,他瞬间被击中了,“你会对这个地方产生很深的情感,会知道电影一定是活的东西”。
而此次在南极实现“活的电影”,难度系数可想而知。在《南极之恋》首映礼现场,“吴富春”的扮演者赵又廷感慨:“第一次在南极看到海豹、企鹅,跟它们相处;第一次雪盲,第一次经历七级强风,反正每天都差点死在那儿。”
《南极之恋》制片人曹欣说,去南极的时节如果不对,冰雪融化,景色就不好看了,而吴有音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只有在南极取景才能还原那种真实。“制片团队非常尊重导演的选择,于是我们在做了非常周密的研究、考察和绝对充分的准备之后,决定在南极进行实景拍摄。” 安全是首要问题,晕船、雪盲症等都可能发生。电影团队也做了充分准备,预案阶段,成员都已熟悉南极地貌地形,且拍摄中一旦有人受伤严重需要撤退的时候,就会有预先在乌斯环亚安排好的飞机直飞过来,送往医院快速救治。
极端环境,挑战肉体的承受底线,更冲击精神层面。“南极是人性放大镜,红尘中的法则在那里都被放大了”,而两个世俗中差异很大的人,在绝境中相依相存。吴有音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正反说法,来赋予这段感情一点哲思。他想传递的爱情,是萍水相逢、患难与共的。“爱情是一个壳,背后要表达出的人性的光芒、生命的强大,才是我要说的。”
吴有音向往洒血溅泪的大浪漫主义的东西,向往“大格局”。对他来说,电影是一个“大众的造梦机器”,想造的梦是“宏大”的,因而他在意与之相关的所有场景。吴有音正在创作一个战争题材小说,接下来会去罗布泊体验生活。他还计划登顶珠峰。
吴有音坦言,他天生没有冒险血液,不享受冒险,只是个理性的、像机器一样精密的人,一步步实现文学梦、电影梦。
原文《南极之恋》讲述绝地爱情:南极是人性放大镜
南极之恋剧情介绍推荐文章3:《南极之恋》:极寒绝境中的人性光辉与爱情传奇
《南极之恋》是一部将自然壮景与人性温情完美融合的影片。作为首部在南极实地拍摄的中国电影,它不仅以冰川的雄浑、星空的璀璨和极光的绚烂给观众带来视觉盛宴,更通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极地求生之旅,深刻探讨了生命的坚韧、孤独的救赎以及爱情的纯粹与高尚。以下,我们从多个维度来解析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
一、南极:绝境中的第三主角
在影片中,南极并非仅仅作为背景存在,而是一个充满压迫感与神性的“角色”。实景拍摄展现了南极的极端环境:暴风雪肆虐的荒原、深不可测的冰裂缝、如梦如幻的极光,以及悠然漫步的企鹅群。这些场景不仅构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也隐喻着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然而,正是这种无情的环境,凸显出人性中的温暖与光辉。男主吴富春(赵又廷饰)用体温融化冻僵的躯体,女主荆如意(杨子姗饰)在雪盲症发作时以声音指引归途,这些细节无不彰显出人性在绝境中的坚韧与温情。南极的“冷”与人性的“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极端环境下的角色成长与情感升华
男女主角的设定极具戏剧性:一个是精明的婚庆公司老板,一个是理性至上的女科学家。坠机事故后,两人被迫在物资匮乏的南极木屋中相依为命。影片并未刻意渲染一见钟情的浪漫情节,而是通过生存的细节来展现情感的递进与升华。
从生存同盟到灵魂共鸣,吴富春起初为求生而照顾受伤的荆如意,但在一次次冒险外出寻找救援站的过程中,他将“带她回家”化为了坚定的信念;荆如意则从最初的抗拒逐渐转变为依赖,甚至因误判对方死亡而割腕自杀,这一极端行为彰显了她在极端孤独中对联结与陪伴的渴望。
两人之间从未有过直白的告白,但却在无声中形成了默契。他们计算物资时预留对方的生存份额,在极夜中分享诗歌与记忆,用行动诠释了“同生共死”的誓言。这种克制的表达方式,让他们的情感更加真实而厚重。
三、灾难叙事中的哲学探寻
影片通过求生主线,深入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在传统灾难片中,生存本能往往与道德抉择产生冲突,但《南极之恋》却选择了一条更加温情的路径。
利他主义的升华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吴富春从最初逃生时的自私逐渐成长为甘愿冒死探索救援站的“守护者”;荆如意则从理性计算生存概率转向为对方留存希望而自我牺牲。这种转变暗示了绝境中人性向善的可能性与力量。
孤独与存在的互文也是影片深刻探讨的议题。南极的广袤放大了个体的孤独感,却也迫使两人直面自己的内心。荆如意在濒死之际念诵聂鲁达的诗句,将爱情升华为超越肉体的精神共鸣。这种对存在意义的探讨,让影片超越了普通爱情片的框架,具有了更深的哲学内涵。
四、技术突破与美学呈现
作为首部在南极实地拍摄的华语电影,剧组克服了极寒、雪盲症与设备冻结等重重困难,将实景与棚拍无缝衔接,创造出了沉浸式的视听体验。
极光下的生死时刻是影片中的经典场景之一。结尾处,吴富春怀抱荆如意仰望绿色极光的画面,既是对生命奇迹的礼赞,也暗喻着爱情如极光般短暂而永恒。这一场景的美学与情感交织,让人难以忘怀。
开放式结局的留白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科考队救援后,荆如意的生死成谜。这种处理方式既避免了落入大团圆的俗套,又通过“太阳总会出来”的字幕传递了希望与温暖,引发了观众对爱情与生命关系的多元解读。
五、争议与启示
影片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两人的情感更多是“吊桥效应”下的依存,而非真正的爱情。但正如导演吴有音所言:“在绝境中,爱情是唯一的奢侈品。”当吴富春在冰裂缝中呼喊“我死了她怎么办”时,当荆如意为等待归人强撑病体时,这种超越生死的羁绊早已超越了世俗对爱情的定义。
结语:极地寓言中的普世情怀
《南极之恋》用南极的极寒反衬出人性的温度与光辉,用求生叙事包裹着爱情的内核,最终指向了一个更广阔的命题:在剥离现代社会物质与身份的外壳后,人类如何通过情感联结重获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当片尾字幕“无论极夜多久,太阳总会出来”浮现时,南极的冰雪仿佛化作了一面镜子,照见了每个人心中那片渴望被温暖照亮的荒原。这或许正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力量——它让我们相信,即使身处生命中最寒冷的寒冬,爱依然是最炽烈、最温暖的光。
南极之恋剧情介绍推荐文章4:《南极之恋》在南极感受的风,和东北不同
电影《南极之恋》改编自吴有音的小说《南极绝恋》,故事中,一位“土富帅”与一位女科研专家坠机事故后被困在南极的一个废弃的科考站里,凭借有限的食物与每天出门寻找资源度过了75天,并产生了彼此相依的爱情。据导演和片方透露,以往所有和南极有关的电影,包括《南极大冒险》《南极料理人》在内,都没有真的跑去南极实拍。除BBC纪录片等纪录科普影像外,《南极之恋》是第一部在南极实景拍摄的故事长片,赵又廷也成为第一个登陆南极拍摄剧情长片的华人演员。吴有音表示,有机缘去南极取景,拍摄的镜头自然不能妥协,他并没有透露全片在南极拍摄的比例占多少,表示要让观众看完去一探究竟。但原定在南极拍摄的所有的镜头数量,在原计划的基础上还超额完成了三分之一。新京独家专访导演、制片人、演员,揭秘在南极拍摄电影的点滴。
独家对话赵又廷
不是最苦的一次,是最凶险的一次
新京:去极地拍戏之前有什么心理建设?
赵又廷:也没什么特别的心理建设,大概两年半之前我看到了剧本,很喜欢,又看了小说,难得告诉公司“这个本子,我要”,得知真的要去南极的时候欲罢不能。整个拍摄4个月,因为你不了解南极,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生命危险。我知道肯定会吃苦,从《痞子英雄》开始我就走为角色放弃一切的路,对我来说经常连拍三天不睡觉不算什么,这不是最苦的一次,而是最凶险的一次。
新京:凶险主要表现在?
赵又廷:就像去程的路上我们搭飞机大概用了30多个小时到了乌斯怀亚,然后大概坐了5天的船前往南极。这艘船几乎每时每刻都以50度的角度晃着,就像在床上睡觉会不断滑到另一端,晕船、呕吐是常事,到了南极的那一刻,放眼望去全是海和冰,就像真的到了天堂,很神圣、很壮观。晚上科考站一些同事都要求我们不要出门乱跑,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暴风雪。例如我们听说别的站还有从一个楼走到另一个楼就迷路的人,隔天早上会在2km外找到他,结果他已经冻死了。
新京:经常不断听到这些故事会有些担心吧?
赵又廷:在南极的人总是很云淡风轻地谈(这些事),似乎他们把生死看得很淡,我倒不会很担心,但影片拍摄的难度确实比在平常环境中要大得多,除了极端的天气,还有设备的简陋,在南极不会出现摇臂和轨道,就三脚架和改装的很多小型跟踪镜头。比如说我经常一个人走着走着,走了半个小时离大家非常远,听着对讲机跟我说你不用再走了,我转过头来看“你们在哪里啊”,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很难定位,也分不清东南西北。
■ 花絮
女主角没去南极
整个剧组并不避讳杨子姗没能亲自去南极完成拍摄的事实,“谁不想去南极?子姗不去南极,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付出。在小屋里的爱情戏占全片的重中之重,这个戏需要重型工业装备,杨子姗的戏需要在专业摄影棚才能完成。”
吴有音表示,在南极搭个棚不难,但设备进不去,实地的灯光和棚里的打光根本无法匹配,“她去不了南极很遗憾,但我也一次次把她叫到上海,彻夜谈透人物角色的背景和故事。”也是因为这样,吴有音多了一个外号,叫唐僧。
久石让为南极配乐
据制片人曹欣透露,配乐大师久石让“一般来说看初剪和‘毛片’他不会直接承诺作曲的,但唯独这次我们把《南极之恋》的初剪素材和剧照给他看了,他一看就和我们签了约。”
赵又廷雪盲只休一天
由于长时间没有戴雪镜,赵又廷也在拍摄中患上了雪盲,吴有音至今提起也心有愧疚,“因为剧本设置的是墨镜被风打掉了,他本来是可以戴墨镜的。因为拍摄的时间实在紧张,又廷冰敷眼睛休养时我们继续拍空镜,但他们只休息了一天就回来了。”
企鹅去而复返
吴有音说现场遇到的临时惊喜,“我记得有一次收工了,大家累得路都走不动,就看到有一只大企鹅,我告诉赵又廷我们必须马上拍企鹅的戏,但是他必须花1个小时特效化妆,如果这个妆画完了,企鹅跑了,一切都白费了。”结果妆画到一半,企鹅果然跑了,整个剧组的情绪都很低落,吴有音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赵又廷问我怎么办,我说我相信企鹅还是会回来的,没想到等妆画完它还真的回来了,我们立马即兴抓拍了一段和企鹅的戏,我那时候觉得,南极是在帮我们。”
南极四问
为何一定要去南极拍摄?
究竟去不去南极实地取景,成为《南极之恋》整个剧组纠结最久的问题,最后决定去南极是因为导演吴有音的坚持,吴有音说:“第一,南极实拍能让所有技术主创深度地了解南极,对于之后的特效镜头至关重要。二是表演,演员不在那个环境是无法展现出那种表演的,你在东北和你在南极感受到的风和气息肯定不同。第三,我是个电影导演,不用讲太多的为什么?我就要这么干!(笑)”
怎样取得去南极的资格?
曹欣回忆,“这么多人怎么去?坐飞机还是坐船?当时考虑过用智利军方的飞机,但无法和对方签合同,时间上很被动。”在南极制作一部商业片手续也是极度繁杂,“南极和长城站不是你想去就能去,除了我国,还要和南极极地理事国做申请,经过国际公约的批准,好在导演以前是南极的科考队员,他跟极地中心、南极站的很多人都比较熟悉,经过多层手续审批和周密的计算,我们认为去南极是可行的。”
名额限定严格怎样精简?
《南极之恋》共在南极取景拍摄了1个多月,整部电影制作预算、包括南极拍摄行程以及后期共耗资1个亿。比起投资,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有限的人力完成拍摄成为整个团队最大的考验,能去的只有40人,到现场的摄制工具也要经过精密的改装,不仅要减重还要发明一些小而巧的装备,“很多人都想去南极,但我们的名额只有40个,不能多一个,这些人不能分部门,到了现场什么都要做。”
“最后的净土”如何环保?
40人的吃住行,以及会产生的垃圾,对被称为世界上“最后的净土”南极来说都是较大的负担,除了把整个团队安全地带回来,也不能污染当地的环境,“这是南极条约规定的,那里有严格的卫生管理措施,不能带走一点东西,例如种子、动物,也不能随意搭景打破,如果有类似违反环境的活动,一定会通批评。”曹欣表示,提前一年极地的工作人员就要做好准备,一群人每天根据谷歌地图看环境和天气的变化。
采写/新京记者 周慧晓婉
南极之恋剧情介绍推荐文章5:《南极之恋》讲述绝地爱情:南极是人性放大镜
吴有音:南极是人性放大镜
沈杰群
两个人,75天,105个罐头,一袋米,半瓶酒,800升柴油。在南极实景拍摄的电影《南极之恋》里,导演吴有音讲了一个绝地求生的爱情故事。
飞机在南极坠机,婚庆公司老板吴富春和高空物理学家荆如意幸存,这对本该“绝缘”的男女被迫滞留南极。吴富春背着腿部受伤的荆如意翻越山脉,最终找到一个储粮有限的小木屋落脚。75天,倒计时开始。
《南极之恋》改编自导演吴有音创作的长篇小说《南极绝恋》。做电影导演之前,吴有音是资深广告导演,对视觉化讲故事非常熟稔;他热爱写作,创作了多部小说。此外,吴有音还有一层身份:中国南极科考队队员。
吴有音说,写小说的欲望,在第一次去南极的时候就产生了。“那时候去极地做文化建设,我就特别想写第一本中国南极题材的小说,因为我发现市场上关于南极的都是纪实小说,浪漫主义、虚构的类型非常少。于是一方面在南极体验生活,一方面为小说搜集素材。当时正好有一架智利的飞机在南极坠毁,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本质上我是个喜欢讲故事的人,所以用拍电影这种形式来表达我心里想讲的故事。”
吴有音表示,在审美趋向上,他始终钟情于浪漫主义。“我从小就很喜欢维克多·雨果,小学看完了《九三年》,这本书伴随了我很长时间,我毕生都在追求这样人性光芒的、大浪漫主义的作品。”
吴有音打磨《南极之恋》的过程,也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电影结尾,南极进入极夜。为了表达出在全片中比例甚小的极夜之美,吴有音当初带着《南极绝恋》小说,一个人去了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极夜的北极,在一座小木屋里独自生活一个月,没有广播和手机信号,把小说改编成第一版剧本。
“老一辈电影艺术家都是要‘下生活’,我在小说里面写的是南极的极昼,但是结尾是极夜。”吴有音对此非常执拗,极夜究竟是什么感受?或许小说中尚可用文学性自圆其说,可是电影过不了这一关。银幕上的画面和声音,不会说谎。
吴有音感觉生活积累不足够,必须“下生活”,他来到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在寂寞的小木屋熬剧本,在雪地上看极光、看星星。“岛上只有30多个人,几个考察站,5000多头北极熊。我开玩笑说,每天吃饭都要冒生命危险,因为在我去之前不久,刚有一个人被熊咬死了。” 在北极,吴有音曾经在走向挪威的国际食堂时,“黑暗中忽然之间感到巨大的危险”。他转头就跑,踉跄地跑回小屋,喘了半天的气,心“咚咚”跳,饿了一整天,没敢再出门。
“我要拍的是真的东西和活的电影。”吴有音拍的第一部电影《白相》,讲上海石库门里弄里的故事。当时他背着相机,花两年时间走遍上海每一处石库门,“我都能听到那个房子在跟我说话”,月光下的空屋子,满地狼藉,往昔声响却依稀余音绕梁,他瞬间被击中了,“你会对这个地方产生很深的情感,会知道电影一定是活的东西”。
而此次在南极实现“活的电影”,难度系数可想而知。在《南极之恋》首映礼现场,“吴富春”的扮演者赵又廷感慨:“第一次在南极看到海豹、企鹅,跟它们相处;第一次雪盲,第一次经历七级强风,反正每天都差点死在那儿。”
《南极之恋》制片人曹欣说,去南极的时节如果不对,冰雪融化,景色就不好看了,而吴有音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只有在南极取景才能还原那种真实。“制片团队非常尊重导演的选择,于是我们在做了非常周密的研究、考察和绝对充分的准备之后,决定在南极进行实景拍摄。” 安全是首要问题,晕船、雪盲症等都可能发生。电影团队也做了充分准备,预案阶段,成员都已熟悉南极地貌地形,且拍摄中一旦有人受伤严重需要撤退的时候,就会有预先在乌斯环亚安排好的飞机直飞过来,送往医院快速救治。
极端环境,挑战肉体的承受底线,更冲击精神层面。“南极是人性放大镜,红尘中的法则在那里都被放大了”,而两个世俗中差异很大的人,在绝境中相依相存。吴有音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正反说法,来赋予这段感情一点哲思。他想传递的爱情,是萍水相逢、患难与共的。“爱情是一个壳,背后要表达出的人性的光芒、生命的强大,才是我要说的。”
吴有音向往洒血溅泪的大浪漫主义的东西,向往“大格局”。对他来说,电影是一个“大众的造梦机器”,想造的梦是“宏大”的,因而他在意与之相关的所有场景。吴有音正在创作一个战争题材小说,接下来会去罗布泊体验生活。他还计划登顶珠峰。
吴有音坦言,他天生没有冒险血液,不享受冒险,只是个理性的、像机器一样精密的人,一步步实现文学梦、电影梦。
南极之恋剧情介绍推荐搜索词:
1.南极之恋剧情介绍大结局
2.南极之恋剧情介绍详解
3.南极之恋剧情介绍|剧情简介
本文标题:南极之恋剧情介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