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推荐文章1:郑和下西洋究竟是赚大钱还是亏大本?1405年7月11日郑和船队出发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郑和下西洋究竟是赚大钱还是亏大本?1405年7月11日:中国明朝皇帝明成祖派遣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从太仓市出发,开始其首次下西洋。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花费了大量资金,中国究竟是赚钱还是亏本?
对于国家重大的政策,往往不能以该政策本身是赚钱还是亏本来计算。
打个比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第一次航行,显然是亏本了。
哥伦布为了航行筹资长达十多年,最终凑齐了3艘帆船,雇佣的船员就有80多人。他们前后航行了半年,还损失了1艘船,花费是很巨大的。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哥伦布在这次航行中,基本没有什么收入。
他们只发现中美洲几个岛屿,上面居住着落后的土著人。这些土著人有数量极少的黄金,还是很多代人存下来的,其他别无值钱的东西。
所以,哥伦布第一次几乎是两手空空回到欧洲。
那么,你能说哥伦布的航行是亏本的吗?
当然不是。
新大陆的航线开通以后,哥伦布的金主西班牙很快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
西班牙每年派遣两支运载金银的船队,来往于美洲与本土之间。1503年到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一共掠夺了154吨黄金,7439吨白银。
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被西班牙占有,这一比例显示了西班牙在殖民时期的经济霸权地位。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郑和下西洋,也是同样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彻底打通了大明到东南亚和印度洋的众多贸易航线,为明朝海上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而很多航线因为各种原因,在朱棣时期已经被中断了,严重影响了大明的海外贸易。
大明作为当时世界顶级强国,开通海上贸易航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在商贸上有支配性的霸主地位。
自1550年代海路彻底开通,到明朝灭亡1644年,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1个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极为罕见。
中国的商品在全世界都非常有竞争力的,甚至达到垄断地位。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千百年的技术积累,让大明商品的质量优秀,同时人工成本很低,堪称物美价廉。
资料中这么说:就纺织品生产而言,中国是麻类纤维原产地,千余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对麻缕“半浸半晒”、硫磺熏蒸等漂白技术均居当时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生丝制作的产品经得起海风吹拂而不变色,欧洲丝绸产品的款式、织法、图案设计、印染工艺无不受到中国的影响和启迪,更有甚者,英国直到1690年以后才织出质量较好的亚麻布。对于中国丝货,外国商人更是赞叹不绝,“从中国运来的各种丝货,以白色最受欢迎,其白如雪,欧洲没有一种产品能比得上中国的丝货”。1636年一艘开往马尼拉的中国商船,登记载运的丝织品可多达1000余箱,利润可达十倍之高。
丝绸和麻都很牛逼,棉布又是如何呢?
自从元代叫黄道婆改进了纺织术,中国棉纺技术突飞猛进。随着大明鼓励全面种植棉花,一代代技术升级。到了明朝中后期,仅松江府一地,每年的棉布产量就在2000万匹以上。
资料中这么写:中国的棉布出口,也随着“隆庆开关”后海外贸易的繁荣,迅速火热起来,优质的中国棉布,源源不断输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明朝中后期时,中国每年仅向菲律宾一地,就出口棉布一万多匹,甚至精明的中国商人,还开发出了新“运营模式”——从菲律宾收购棉花,运回本土加工生产,再回菲律宾摆摊卖给当地老百姓。这一来一往,血赚,还很受当地人欢迎。棉布成为中国货在菲律宾销路最大的商品。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开通贸易航线让大明获得了大量的白银,也是在商贸中大赚特赚的决定性因素。
在明代以前的中国朝代,经济方面有个重大的缺陷,就是货币紧缺。
中国的白银产量稀少,民间交易多用铜钱。而铜钱制造成本很高,铜又是贵重金属,导致货币总量有限。
货币紧缺的最大问题,是会导致铜钱和白银购买力突然猛增。然而这同物价无关,完全是货币发行问题,是一种金融现象。在货币紧缺的国家,想要大力发展商贸是基本不可能的,尤其对外贸易发展难度极大。
货币不仅是价值的尺度,更是流通与支付的手段。古人说“钱者,人君之大权,御世之神物也”,也认识到“百货不通,万商束手”。货币紧缺不仅对经济发展、商品交换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货币的持有和流动体现着社会购买力的再分配,货币的增加与减少会加剧财富的转移与流动。所以货币紧缺带来的不仅是不方便,还容易加剧贫富分化、酿成社会问题。
而郑和打通的海外贸易线路,也大大减轻了明朝货币紧缺问题,因为有大量海外白银的输入。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17世纪上半叶,每年造访菲律宾的明朝船只,就赚走100万比索的白银。
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
中国国内白银数量的猛增,仍然抵不上对于白银的需求量。这使得中国保持较低的物价,白银的购买力达到宋代的2倍。
结果就是,中国商品出口价格较低。
资料中这么写:
当时国际市场上中国主要大宗出口商品与外国同类产品价格对比如下:
丝织品:墨西哥市场上中国丝织品价格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秘鲁是1/9,在东南亚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欧洲产品的1/4-1/3;
麻织品:墨西哥市场欧洲麻织品几乎比中国同类产品贵8倍;
铜、铁制品:菲律宾市场中国铁钉价格为西班牙产品的1/4,致使秘鲁总督卡涅特于1590年专门派船赴菲购买中国铜、铁制品,还有位西班牙人维拉曾建议在菲律宾购买廉价的中国铜铸炮,然后运往墨西哥和秘鲁;
生丝:162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价格采购一批台湾生丝,运到欧洲市场后售价为每磅16.8盾,毛利率达320%;
肉类、蔬菜、水果:当时的一个西班牙神甫马丁德拉达惊叹中国肉类、蔬菜、水果价格低得像是分文不取一样……
西欧迫切需要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香料、药材、茶叶、瓷器、丝绸等物都深受西欧人的欢迎。由于多年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西欧能向外输出售于东方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必须用现金即贵金属白银货币支付。它们只好携带大量银子来中国购买货物贩回国内倾销。所谓夷船“所载货物无几,大半均属番银”。
《郑和下西洋的经济账》里的总结说:“正是郑和下西洋从海外赚回大量的金银,解决了中国自唐宋以来的贵金属紧缺的局面,从此银子方取代了劣金属和纸币成为中国的主要货币”。放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至于郑和七下西洋本身,确实是亏本的生意,主要是花费过于庞大。
郑和下西洋目的之一,是宣扬大明国威,类似于今天跑到黑非洲撒钱装大爷,气势是不能少的,更要注重面子。郑和舰队非常庞大,共有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
船队每人每天的饮食需要为粮食1公斤,水3公斤,蔬菜瓜果0.5公斤。仅在海上十天的航行,直接的饮食需要:粮食270吨,饮水710吨,蔬菜水果135吨。
这样算起来,十天的饮食耗费超过1000吨,花费相当惊人。
这只是吃喝,造船和雇佣船员的费用更是惊人。
历史学家黄仁宇作出推算,郑和下西洋花费了白银近600万两,相当于大明一年财政收入的两倍。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重大的,开通了很多以往不存在的航线,大大促进了贸易。
根据学者估计,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贸易利益,最少为黄金二十万两,白银数千万两,是宋元两代市舶司收入的十几倍。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请通知删除。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推荐文章2:郑和七下西洋6次经过这里!惠州海洋执法巡查领海基点针头岩
针头岩是我国49个大陆领海基点之一,也是我国在惠州市境内唯一一个领海基点,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加强海域海岛管理,打好伏季休渔战,6月29日,广东省海洋综合执法总队惠州支队出动中国渔政44603船从执法码头出发对针头岩领海基点的保护情况及附近渔场进行巡航检查。
执法人员乘船于早上8:30到达针头岩附近海域巡航,发现一艘悬挂“粤湛渔00192”钢质渔船涉嫌违反休渔规定,经执法人员登船检查,发现船舱有螃蟹等渔获物及涉嫌违规的捕捞网具,随即派执法人员将船只扣押回执法码头作进一步调查处理。随后,派执法人员继续在针头岩附近海域巡航,于12时到达针头岩。
针头岩位于红海湾正南方约20海里处,是进出粤、港船舶的主要航道。巡查行动采取绕点观察和登岛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执法人员重点检查领海基点标志是否完好,基点保护范围内是否有进行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可能改变该区域地形、地貌的活动,对基点标志及所在海岛进行了记录、拍照和摄像。
“针头岩领海基点岛地形、地貌完好,岛上有海鸟筑巢栖息。”广东省海洋综合执法总队惠州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巡航历时10个小时,航行120海里,共检查渔船三艘,查扣一艘涉嫌改变作业方式船只,清理海上违规渔网约两百米,圆满完成既定巡航任务。
知多点
针头岩1996年入列中国领海基点之一
领海基点是计算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起始点,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宣誓主权的重要标志。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领海基线为测量沿海国领海起点,一般是沿海国大潮低潮线,可是在一些海岸线曲折的地方,或者是在海岸附近有一系列岛屿时,便使用直线基线划分方式,就是各海岸或岛屿确定各自的适当点,以直线连接这一些点,划定基点,这些点就称为领海基点,这一些直线就是这一海域的领海基线。
目前,我国大陆共有49个领海基点,其中,广东省拥有7个领海基点。1996年,在中国政府发布的领海范围声明中,惠州境内的针头岩正式入列中国领海基点之一。
古航线重要坐标,郑和6次经过
针头岩别名大青针、大星簪等,隶属中国惠州市惠东县,是位于大亚湾东南偏南、香港正东海上的一个小岛,离大陆最近点34.4公里,是我国领海基点之一,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针头岩实际上是一个明礁,岛周水深35-42米,四周峭壁矗立,难以登陆。由于附近海域暗礁丛生,大船一般不敢靠近,但却聚集了不少捕鱼或者海钓的轻舟,是众多海钓人士喜欢去的地方。
其附近大、小三门岛、青洲岛、公洲岛、黄毛刀、红圣公岛和大青针岛、鬼湾岛等共同组成了“沱泞列岛”。
在历史上,针头岩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自明代以来,古称“大星尖”的针头岩,一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向坐标。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启臣在其主编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一书中认为,“郑和下西洋只有第二次是从广东出发,其他六次从江苏出发,到福建五虎门放洋后,均要经广东南澳岛、大星尖、独猪山、七洲洋,到达西洋各国的”。也就是说,郑和七下西洋,六次经过大星尖,即针头岩。
此外,将针头岩(即大星尖)列入古代航海的图籍还有很多,较著名的还有《海国广记》《指南正法》《四夷广记》《海录》《渡海方程》《广东海防汇览》等,种种历史文献均证明了针头岩是古代西洋针路不可或缺的一环。
【记者】乌天宇
【通讯员】惠海综
【】 乌天宇
【】 南方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推荐文章3:595年过去了,郑和当年下西洋的航海图,究竟是什么样的?
在时间的汪洋中,我们人类的所有记忆,都在一张名为“世界”的淡蓝色地图上徐徐展开。
人类对地图的痴迷,和文化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
中文里,我们更常说“版图”,“版”是户籍,“图”才是地图,连在一起,意思就是在权力支配下的土地地图。
地图,也就被看作描绘了国家支配空间的说明书,是财富、权利和荣耀的象征。所以,颇得领导们的喜爱。
今天的故事,就与曾经缔造了中国航海巅峰的郑和航海地图有关。
据说,郑和的航海图,得自于数千年前神秘的古埃及,尔后又在中国的典籍中离奇地销声匿迹,之后的中国开始逐步与世界脱钩,丧失掉了参与绘制世界地图进程的主动权。
以亚历山大港为中心的托勒密世界地图
郑和用的那张航海地图的名字,就叫做——托勒密世界地图。
这张“托勒密世界地图”是15世纪的修复版本。
托勒密世界地图,几乎影响了它诞生以来2000多年的人类历史。不仅仅是郑和用它来七下西洋,紧随其后的哥伦布,也是由于这张地图的“错误指示”,才发现了新大陆,开启了我们今天的全球化时代。
话说,当年,哥伦布是听了马可·波罗的忽悠,才想着拿它去中国和日本的。我们先看看波罗先生在《马可·波罗行纪》中是怎么添油加醋的吧:
秦海(秦于秦朝,意思就是中国的海洋),是一个和印度洋同样广阔的海洋,秦海中有7448 座岛屿,其中最大的就是日本岛。这个国家遍地都是黄金,每个人都拥有庞大的黄金储备。这个国王的宫殿,完全是由纯金打造的。宫殿内的无数房间、地面上也都铺满了两个手指那么厚的金砖。
日本,居然成了一个纯金的岛屿。估计看完这些描述,整个东亚人民现在都是:
但在当时,穷怕了的欧洲人还就真信了。哥伦布更是信心满满,因为在当时,他自认为手中有了全世界最靠谱的地图——托勒密世界地图,靠谱得你简直无法反驳。
你看,这张地图,上面有经纬网,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它突破了宗教观念的束缚,表现出地球是个圆的,是不是很科学?
还有,你看,地图的最右边,是中国和日本,左边是我们欧洲,既然地球是个圆的,那我把地图一对折,怎么着?我们欧洲和中日两国就接起来啦!
就像这样,对折起来。
哇!那我从欧洲往西走的话,那中国和日本不就近在咫尺了吗!别说,错误的信息,加上错误的地图,还真起到了“负负得正”的效果。就这样,哥伦布“如愿以偿”地发现了新大陆——美洲。
理论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哥伦布其实是被这份地图的制克罗狄斯·托勒密给误导了。
克罗狄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地心说”的集大成者,生于埃及,父母都是希腊人。公元127年, 年轻的托勒密被送到亚历山大去求学。
怎么说呢,虽然这张绘制于2000多年前的地图被称为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幅世界地图,但是从现代的视角来看,他所描绘的“世界地图”只包括了古埃及最大商业都市亚历山大及其周围的贸易空间。
更直观化的托勒密世界地图。
图片:The Atlas of Ancient and Classical Geography by Samuel Butler,出版年:1907.
也就是说,除了当时阿拉伯半岛南部与叙利亚因为和埃及之间的乳香贸易非常兴盛,所以轮廓描绘的轮廓非常准确,半岛周围的红海、亚丁湾、波斯湾虽然描绘得有点走形,但也还算准确之外,其他的所谓“世界”,不得不说,画得就有点凑合了。
比如说,印度,在这张图上,你几乎找不到它,但实际上,托勒密爷爷是画了的,只不过它不是伸出来的小甜筒形状。更夸张的是斯里兰卡,本来如一颗泪珠般秀气的它被描绘为异常巨大的岛屿。
据说这主要是因为古罗马商人从来没有到过斯里兰卡岛,都是在印度港口购买转运而来的丰富的斯里兰卡商品,心想:这应该是个物产富饶的大国吧,我就给你在地图上往大了整吧。
而有太平洋和东亚各国的形象准确地出现在世界地图上,则要等到1524年。
但瑕不掩瑜,托勒密使用相同间隔的经线和纬线以俯瞰的视角描绘出西起摩洛哥、东至中国的广阔区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客观和准确地表现出了陆地和海洋之间位置关系,光凭这一点,就足以傲视群图。
除此之外,托勒密还有一个非常伟大的地方就是,他基本掌握到了陆地与海洋的整体形状。
在后世纪念托勒密的肖像画中,托爷爷都会骄傲地举起这个象征着自己学术成就的全球。
图片:维基百科
古代的天文学、地理学以及国际商业都市亚历山大港积累的海图和地图,都被托勒密完美结合在一起。可以说,这是世界上第一幅以上帝视角创作出来的世界地图。
托勒密在他的代表作《地理学》的开头指出,创作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俯瞰人类居住的“全部”世界。托勒密的地理学,就是将整个地球(geo)相关的信息图像(graphic)化的学问。
托勒密世界地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标准的世界地图,对欧洲乃至亚洲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自从五千年前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一直过了三千年,才首次出现了这张能够帮助人类在未知的海洋中航行的世界地图。
虽然对哥伦布形成了误导,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种误导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走进郑和的世界地图
有时候,历史远比小说情节更加跌宕起伏。本来,离搞懂整个地球只差一步之遥的古希腊罗马,却随着罗马帝国的东西分裂而迅速衰落。
托勒密世界地图在欧洲失去了其曾经的价值,却被阿拉伯人视为珍宝。从唐玄宗时代开始一直到元代末期,由于中国一直坚持开放政策,由阿拉伯人规范和改良过的托勒密世界地图,也被带入了中国。
在元朝灭亡10 年之后的1378 年,从明朝《大明混一图》(混一是“ 世界”的意思)中,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出其受托勒密世界地图的影响。
在这张地图上不仅将大明朝按照传统的方法描绘得很大,还描绘了比实际更小的印度半岛、印度洋、阿拉伯半岛、波斯湾以及舌状的非洲大陆。
图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这个将传统的中国地图与伊斯兰的地理知识机械性地结合在一起的新类型的“世界地图”,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世界的崭新认识。
1405年,Judy命令回族宦官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在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非洲东岸等地进行了六次航海(包括下一任皇帝时期总共进行了七次航海)。
在近代世界史上,像郑和这样率领如此庞大的舰队进行航海的壮举,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托勒密世界地图第一次对人类舰队的航海产生真正巨大影响。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后世都认为敌视宦官的明朝官员们将郑和舰队使用过的海图全部付之一炬。但实际上,在明朝末期,一个叫茅元仪的人编撰的《武备志》中,却十分偶然地混进了一张海图。
根据《武备志》复原出的郑和航海图,这是一本参考了2000 余部书籍而编写出来的兵法书。可能是舰队船员手中的海图幸免于难留存下来之后,被偶然地收集到了这本书中。
图片:《武备志》
根据参加过郑和远洋航行的船员所遗留下来的航海日志分析,我们可以断定这幅海图就是郑和舰队所使用的海图。
郑和舰队使用的海图,形状是一幅很长的书卷,描绘了从南京到波斯湾霍尔木兹港的漫长航线,其中包括河流的入海口与流域、岛屿、暗礁、沿岸的主要城市、港口、航线、指南针的方位、行程、距离等庞大的数据。
从中国沿岸到东南亚的海图是以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描绘的。印度洋海域则是对应伊斯兰的天文航海法以托勒密世界地图为基础描绘的海图。
郑和海图,将使用指南针的中国传统航海法的海域,和使用伊斯兰世界天文航海法的海域采用完全不同的绘图方法进行绘制,并且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可以说是郑和海图最为出色的地方。
但是,在郑和舰队的航行结束之后,明朝脱离了欧亚大陆的商圈,实行海禁政策,再次走上了内陆封闭的道路。
之前一直被放在扩张上的注意力被重新转向对内的建设,原本扩展至欧亚大陆范围的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明朝时期一下子变得萎靡不振。
利玛窦和《坤舆万国全图》
公元1500年前后,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将散落在地球上各个板块的不同国度,第一次连接在一起。人们开始热衷于征服海洋的探险,开始比以往更加重视地图。
地图就象征着对到达财富之地的控制,此时的欧洲诸国,地图开始被作为最高的国家机密,被各国君主们严防死守。
利玛窦像
图片:维基百科
100之后的1601年,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已经来中国传教十多年了,但一直没有办法打开他的传教之路。无奈之中,他决定铤而走险,献上西方世界的最高机密——地图,来买通大明朝的万历皇帝。
这就是《坤舆万国全图》,它以托勒密世界地图为基础,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多种投影法绘制而成。
《坤舆万国全图》的原版在中国早已遗失,这张地图是日本于1604年的翻刻版。
图片: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狩野文库画像
而我国传统的制图方法,是建立在平面测量的基础之上,即计里画方,这种方法在小范围内可以达到一定的精度,但由于误差会累计叠加,而对绘制大范围的全国地图或世界地图就不够精确了。
利玛窦带来了标有经纬网格的世界地图及其绘制方法,极大提高了地图的精确程度。
在明朝,我国天文学者已经能够通过观星的方法测定纬度,但经度却一直测不准。因为经度要有准确的时间计量才能换算出来,利玛窦带来了自鸣钟,极大地提高了时间计量精度。
在利玛窦的主持下,《坤舆万国全图》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测量最精确、信息含量最大的地图之一。
从这张地图中我们可以发现,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之后的两百年中,西方人几乎弄清了整个地球的具体情况。但讽刺的是,当利玛窦把《坤舆万国全图》,以及帮助中国天文学家确定经度的自鸣钟献给万历皇帝之后,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
他最重要的工作,却已经变成了为皇帝修理那些来自欧洲的玩具——自鸣钟。再精确的地图,也终究没能挽留住帝国闭关锁国的决心。
《坤舆万国全图》被视为世界留给中国的最后一次机会,但却被皇帝拒绝了。
在此之后,中国人的世界地图也归于传统,本来中国人本来有机会亲自将由古希腊地理学家主导的托勒密世界地图中缺失的东亚和东南亚部分亲自补全,却最终放弃了主动权。
又过了两百年,当1840年英国敲开中国国门之时,道光帝抛出了一个惊天之问:
英吉利,在哪嘎达?
而答案,其实利玛窦早就已经给出了。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推荐文章4:世界坐标中,再看“郑和七下西洋”前3000年和后600年
1月2日参观位于临港的中国航海博物馆后,在讲堂倡议下,听友成立了三个课题学习小组,这是继2月3日“中国海军:越来越深蓝”公开分享会后的第二次
航行,是人通过工具从此岸驶向彼岸的行为,也是人类跨越大陆建立沟通的最初选择,文化、商品、技术得以在航行中交流,世界的多样性因此被点亮。在上海抗疫攻坚进入关键期的4月14日晚,游中国航海博物馆云分享暨讲堂双周热点论坛扩大版第6期举行,4位听友代表在线接力分享,以郑和下西洋为历史坐标泛舟前3000年和后600年。
你可知“吹牛皮”真有其事,春秋战船有多先进?徐福、鉴真浮海东渡分别走了哪条航线?黑石号、泰兴号、南海一号沉船里几多远销货品?中国当代造船业世界第一,手握哪些金刚钻?一连串问题从古至今穿起了整个中国航海史。中国航海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武世刚受邀做专业指导,共同翻开中国航海史卷,体会文明互鉴的海洋文明和国强洋兴的大国责任。
“长长海岸线,悠悠海洋史”,四位讲堂听友徐元君、花红艳、刘苏南、王葆瑜通过编年史和专题史展开“郑和七下西洋,那前3000年和后600年”的接力分享
航海编年:长卷纵览郑和前后3600年
自有先民开始借用工具渡水以来,就伴随着探索、发现与交流。史卷展开,达到巅峰的郑和七下西洋将中国古代航海史分成前后两段,前3000年自夏商起至大明初期,后600年自明清至今日大国崛起。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三位“史海勇者”带听友穿越3600年,见一帆悬,见千帆过,见江河奔涌到海天一线,古人智慧如何汇成今日灿烂航海文明。
85后独资企业项目主管徐元君分享自夏商到明清的古代航海史
*亮点频现:古代中国航海史从发展到鼎盛
85后独资企业项目主管徐元君,第一棒从先民吹起的羊皮筏开始讲起。质轻则浮水,先民用朴素的观察和好奇心,将吹起的羊皮并排捆扎成“筏”。“有人问为啥不吹牛皮?”徐元君诙谐自解,“因为牛皮太硬吹不动,办不到的事情讲出来就成了‘吹牛皮’”。
夏商周时期船的样式经历羊皮筏、独木舟、木板船,逐渐找到了材质和样式。行至秦汉,国家征战交往频繁,对船的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战船、商船分出类型,船帆、桅杆等借力自然的技术出现,船能航行得更远,徐福东渡日本有了发生的条件,海上丝绸之路也初具雏形。
魏晋三国南北朝,因战争商贸外交繁盛,船型更大,结构更复杂的新式舟船、楼船相继出现,东吴孙权曾遣官员到夷洲(台湾)、高句丽和日本,并与南海各国建立密切交往。
孙权曾遣官员到达台湾、朝鲜和日本和东南亚
进入盛唐,航海进入黄金发展期,国家政策开放,国富民强,万国来朝交往贸易更加频繁,扬州十大官办造船厂兴起,指南针技术的发明和信风技术的实践让航海技术如虎添翼。“借助信风3天就可到达日本”。而鉴真六次东渡将盛唐文化和佛教思想传入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讲述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故事。
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业领先世界300年,海上航线已拓展至波斯湾,官营造船厂更是遍布内河与沿海,水道海港已成繁忙景象。此时的中国造船业,以开孔舵、隔板水密仓以及福船“V”型龙骨技术独步天下,结构已接近现代设计,这些技术随着海上交流经由波斯传入欧洲为航海大发现奠定了基础。
宋元造船业三大发明独步天下:开孔舵、隔板水密仓以及福船“V”型龙骨技术
大明王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集结200余艘船2.7万人随行,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地理大发现前人类规模最大的航海探索活动,满足了明王朝威仪远扬的需求。
*暗海星烁:近代中国航海史不乏抗争与追赶
“近代中国航海的历史可以说经历了被动、学习、抗争三个阶段”。75后科技企业管理层花红艳接过第二棒。
明朝海禁之后,航海业并非瞬间跌落谷底,而是在交替竞争中不断衰落。以上海 为例,当时内水航运仍然发达,沙船业兴盛使得上海沙船会馆的设立比上海开埠还早100年,今天上海的市标中间就是一艘沙船。
上海沙船业比开埠历史还要早100年,上海市市标中就有一艘沙船图形
西方船舰利炮下,1855年,宁波将木船改造成“宝顺轮”,标志着中国的轮船时代到来,也掀起了洋务运动序幕。一南一北造船厂从造船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学习追赶西方。1865年,李鸿章、曾国藩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局,成为晚清最重要的官办军事企业,钢铁、枪炮、轮船制造、翻译局均从这里开始起步,江南科学家徐寿、华蘅芳经研究,造出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又造出了第一艘明轮兵船“恬吉号”,第一艘铁甲炮艇“金瓯”号。直到今天,百年江南造船厂仍在创造中国工业制造史上的诸多第一。
1866年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自诞生起成为近代中国首个也是远东最大的船厂,第一艘钢甲巡洋舰“龙威”号以及甲午海战中的主战力“平远”号均出自这里,同步开办的船政学堂培养了萨镇冰、邓世昌等船长,出了严复、詹天佑等科学技术人才。
75后科技企业管理层花红艳接力分享近代中国航海史
1873年清政府出资的轮船招商局成立之后,积极与英日美等国洋行展开航运权的争夺,有了与怡和、太古等外商签订《齐价合同》的亮色。
1894至1884年,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海军成立。北洋水师曾从德国购买了三艘当时最先进铁甲舰艇,其中“定远”号的设计中国技术专家徐建寅也参与,1885年编队后是东亚最活跃的海上力量,日本海军为了克“定远”和“镇远”,专请法国人设计了“三景”船。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定远被日本鱼类击中,转移时搁浅,船长刘步蟾选择自爆船舰以免资敌,自己也以身殉国。
*海上强国:现代中国航海史中造船业迅猛攀升
“作为航海经济支柱的造船业,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手持订单都继续以50%占比保持世界第一,占中国GDP10%以上,正在实现由大向强的发展历程。”原国企管理层,本次课题的负责人55后刘苏南接过第三棒,从航海科技、航海经济以及造船业三方面,展现我国航海业立体化的强大。
55后原国企管理层,课题负责人刘苏南分享现代中国航海史
“奋斗者”号2020年深海下潜10909米,世界第一深意味着率先拥有了领先的深渊科考作业能力,深海矿产智能装备海试成功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海洋环流数值预模式”研制成功,意味着能自主预海洋气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支撑着中国走向“深蓝”。
在造船业领域,刘苏南向听友详细介绍了我国自主建造的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如何创下各种第一,行销他国,并且通过向智能和环保两个方向突破,我国造船业已迈向未来。比如,2020年9月,全球首艘23000箱双燃料超大型集装箱船“达飞雅克·萨德”号正式交付法国,意味着中国船舶在世界超大型集装箱船领域建立了一套自住研发、设计、建造的生产制作体系;2021年,造出了具有智能航行能力的运输货轮“智飞”号;刘苏南介绍,世界上第二个掌握了电磁弹射起飞技术的第三艘国产航母正在上海静待起航。
宝船风物:三艘沉船打捞看海上丝绸之路
65后中学历史老师王葆瑜分享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史
“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古代中国至中亚的陆上贸易路线称为‘丝绸之路’(die Seidenstrasse)”进入20世纪,外国学者提出连通中西的海上航线也应属于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由此诞生。65后中学历史老师王葆瑜分享“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史,展开第四棒接力。
不同于编年史侧重于文献考证,专题史围绕“黑石号”“泰兴号”“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出的水下文物,对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实证。
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苏门答腊勿里洞岛一块黑石礁附近发现海底沉船,并命名为“黑石号”。经过打捞67000余件瓷器重见天日,其中98%为中国瓷器且大部分为长沙窑烧造。通过瓷器身上的文字“宝历二年”将黑石号断代至唐朝。此次打捞中发现的青花瓷盘也将青花瓷从元代推至唐朝,提前了500余年。习主席在2017年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特地谈及“黑石号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
“ 黑石号”上的瓷器上刻有宝历二年,由此断定是唐敬宗年间制造
1999年,就在“黑石号”打捞地西侧,1822年因过载而沉没的“泰兴号”被英国人麦克按图索骥打捞起来。据考证,船上大量装载了清朝时期的德华瓷。海峡两岸爱国商人积极行动,将一部分流失海外文物购回并捐赠予国内博物馆和保护机构。
1987年一艘南宋初期运瓷古船被发现于阳江海域,但苦于资金技术都不具备条件当时无法完成打捞。20年磨一剑,2017年“南海一号”18万件水下文物完整出土,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有力佐证。回想从“泰兴号”中打捞起的100万件瓷器其中65万件被只为抬高文物价格被英国人砸碎,如今整个打捞技术和实践将有力避免此类悲剧发生。国家的强盛也从水下技术的进步可见一斑。
酝酿了20年,“南海一号”运用了我国日渐成熟的水下打捞技术,完好保留了文物
分享会后的微信群互动上,来自海南大学法学教授傅崐成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曾就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形成公约,而4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条例》已经实施,较1989年文本,就文物发现归属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业界普遍反映,在研究和保护为目的的打捞等方面的规定,我国条例较国际公约更加先进。
世界坐标:文明互鉴,开放是主旋律
从考古新发现,给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一个准确的世界坐标。本次“史海泛舟”的“船长”,中国航海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武世刚,点评分享中将中国航海视野向外拓展。
中国航海博物馆学书研究部主任武世刚为中国航海成就理性定位
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均早于中华文明,相应地在航海史中可以看到,在8000年前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已经发现了以芦苇和沥青糊制的内河帆船。而对古埃及文明的考古挖掘中也出土了画有风帆船只的陶罐,还有碑刻中记载了距今5000年前40艘船运送雪松的事件。但埃及并不产木头,在考证后得知这些船只是去往黎巴嫩地区运送雪松为建造法老陵墓的太阳船,不久一艘40米多长、5米多宽由600多块木板组成的太阳船也在胡夫金字塔被发现。
而同期中国夏商还未建立,虽然我国曾发现8000年前跨湖桥文化的独木舟,但从独木舟怎样演进至木板船,中间的历史只能从象形文字中窥见一二而并没有文物实证。
武世刚介绍,斯坦福大学的伊恩莫里斯在《文明的度量》一书中谈到,横向比较15000年不同文明要素,中国在6世纪(隋唐)到18世纪(清乾隆时期)领先世界。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则认为,公元前1世纪(西汉)到15世纪(明弘治年间)中国更为先进。放眼整个航海史可以看到,航海文明其实不存在一方一枝独秀,而是在文明的交流中互相进步。
《文明的度量》里认为,中国在6世纪(隋唐)到18世纪(清乾隆时期)领先世界
由此视角再审视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作为中国航海史巅峰,其实源自于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积累。宋元时期政府开明、海路连通,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航海交流非常繁盛,航线其实已经到达东北亚,东非以及地中海,大有“小全球化”的趋势。丝绸之路从汉代初起,经世积累到宋元时期,中国成为主导世界海洋商贸的经济中心,如今无论在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现中都能找到佐证。郑和的远航承上启下,其实更多加深了与阿拉伯地中海的交流。
但从地理大发现来看,武世刚比较,它是直接掀开大航海时代,使得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体,贸易流通,欧洲迅速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而郑和下西洋的行动并没有促成更多后续的自由贸易往来或洋洲的连接。
纵观近四千年航海史,武世刚也提醒,历朝历代强盛的王朝都因开放而影响力深远,反之越封闭则越落后。大唐、宋元以及作为转折点的明朝,无一例外,历史事实也可以再次坚定我国改革开放政策。
三位听友(从左至右)沈世皓、魏潇雪、王园对接力分享做了点评,都表达了对这个抗疫攻坚期内的“史海泛舟”夜晚的珍惜
600多年前的江苏太仓刘家港风帆林立,立于宝船之上的郑和望着浩荡翻涌的大海心中在思考着什么,今天的我们已不得而知。但通过“史海泛舟”,百余听友与我国古代航海成就相遇,再朝远古追溯,同济大学夏立平教授微信分享中提及,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精卫填海、哪吒闹海、八仙过海、张羽煮海等早已“日用而不知”地留在国人记忆中。而2021年福建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再次激活国人蛰伏着的海洋基因,去重新审视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这场因为1月2日参观中国航海博物馆带来的自主学习分享,必然给身处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人多一个眺望世界未来的窗口。
这场讲堂听友的自主学习分享,必然给身处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人多一个眺望世界未来的窗口
:毛鹰 李念
截图和制作:张勤 柴俊 毛鹰
海设计:平源海
编辑:李念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推荐文章5:七下西洋的郑和曾五次途径,在马六甲的历史和现实之间穿行
图片:视觉中国
终于实现了期盼已久的马来西亚游。在名之际,我只提出一个要求,就是马来西亚的行程中一定要有马六甲。
之所以希望去马六甲一游,皆因从孩提时代就知道马六甲海峡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海上通道。随着日本、韩国尤其是中国相继成为石油进口大国后,每天从波斯湾经印度洋再通过马六甲海峡前往东亚的油轮越来越多。
对这一重要战略航道,对一生浸淫于国际问题研究的我来说,仅通过间接了解显然是不够深切的,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有切身的感受。
使我感到意外惊喜的是,在马六甲下榻的酒店居然就在马六甲海边,从房间里就可将马六甲海峡的风光尽收眼底。因此入住后行装甫卸,我立马就前往酒店面前的沙滩,眺望波涛汹涌的海峡。马六甲海峡的最窄处宽约37公里,这里比最窄处略宽,但也就四五十公里左右。可惜那天有轻微的雾霾,因此未能看到对岸。但眼看一艘艘西行东往的油轮,我对该海峡的战略价值有了感性认识。
看着海浪拍打沙滩,我技痒难忍,随即下水在海中畅游一番。原来的期待
本文标题: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