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是谁推荐文章1:被水下的洛神惊艳,你可知道她的前世今生?

  河南卫视端午节目——舞蹈《祈》漫画版。 视觉中国供图


  最近,河南卫视端午晚会的水下舞蹈惊艳圈粉,唯美曼妙的舞姿,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演绎得如梦如幻。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神女,洛神宓妃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曹植《洛神赋》的塑造。而曹植的灵感,却并非美丽的甄氏,而是浪漫的屈原、宋玉。宓妃的原初身份也并非东方水神,而是西方神女。


  先秦西出昆仑


  屈原在其抒情长诗《离骚》中,曾表达过对宓妃的爱慕追求,“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让云神丰隆驾云寻觅伏羲之女宓妃,“令蹇修以为理”,请伏羲大臣蹇修充当月老牵线搭桥。然而,宓妃的态度却不置可否,“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且言辞颇为暧昧,行为颇不检点,“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屈原最终失望而去,“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离骚》虽未明确道出宓妃是何方神圣,但有学者据诗中“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两句,推断出宓妃所住穷石,是昆仑之北弱水的发源地,宓妃濯洗头发的洧盘水,发源于《山海经·西次四经》中西方第四列山系中的最后一山崦嵫山,由此判断早期宓妃神话与西方昆仑山有密切联系。


  屈原在《天问》中又言洛水有水神,“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有穷国国君后羿夺取夏启之子太康王位,凌虐夏朝百姓,又射杀河伯,霸占其妻洛水水神洛嫔。


  在屈原所处的先秦时期,宓妃、洛神的形象均已出现,却分属西方昆仑、东方洛水。直到西汉时期,不通音信、互不相识的宓妃、洛神,开始合二为一。


  两汉东赴洛水


  西汉文人笔下的宓妃形象,仍然和屈原《离骚》中刻画的一样艳丽多情。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盛赞上林苑恢弘壮丽,服侍天子的宫女如宓妃一样“绝殊离俗,妖冶娴都,靓妆刻饰”,让人“色授魂与,心愉于侧”,心神荡漾,难以自持。扬雄《甘泉赋》则言在为昆仑西王母祝寿时,一定要万分虔诚,排除杂念,“屏玉女而却宓妃”,使“玉女无所眺其清矑兮,宓妃曾不得施其蛾眉”,避免被玉女秋波、宓妃娥眉所惑。


  洛神籍贯从昆仑到洛水的迁移,出现在扬雄《羽猎赋》,中有“鞭洛水之宓妃,饷屈原与彭、胥”语,明确将宓妃与洛神合二为一。刘向在致敬摹仿屈原《九歌》所做《九叹·愍命》中,继承了扬雄对宓妃洛水女神的新定位,亦言“迎宓妃于伊洛”。


  东汉定都洛阳,更是肯定了扬雄、刘向关于宓妃出自洛水的观点。王逸在《楚辞章句》中为《离骚》做注时认为,“宓妃,神女,盖伊洛之水精”。张衡在《东京赋》中回忆洛阳建城历史时有言,“宓妃攸馆,神用挺纪;龙图授羲,龟书畀姒”,正是因为洛水出现过宓妃定居、龙马传伏羲八卦、神龟赐大禹图文等祥瑞,当年西周才营建洛阳作为东都,今日东汉才下决心将都城从长安迁移到洛阳。


  在《思玄赋》中,张衡又把宓妃从西方昆仑神话体系中彻底剥离,“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写自己在西去昆仑朝见西王母路上,遇到太华山玉女、洛水宓妃两位体态妖娆、光彩照人的女神。宓妃、玉女“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蛾眉”,向张衡表达爱慕之意,但张衡并不为美色所惑,而是“虽色艳而赂美兮,志浩荡而不嘉”,毫不留恋地一路向西。


  宓妃的美艳多情,亦让民间女子深怀戒心,多加提防。古诗十九首中《凛凛岁云暮》有“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句,写妻子担心远游他乡的丈夫是不是遇到了如宓妃一样艳丽的女子,另择新欢,忘却与妻子的同袍共枕之情,以致久不还乡。


  直到东汉末年蔡邕笔下,宓妃才开始摆脱艳丽妖娆的形象。桓帝延熹二年(159)秋天,正是东汉朝纲最为混乱的“桓灵之时”,蔡邕被宦官强征到洛阳弹琴,走到洛阳附近的偃师时,因病“不前得归”,写下《述行赋》,中有“想宓妃之灵光兮,神幽隐以潜翳”之语,用洛神宓妃美好清明的光彩被深深隐匿,影射现实的黑暗。蔡邕对宓妃形象的再造,无疑深刻启迪了63年后的曹植。


  三国曹植相会


  曹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在皇位竞争中落败的曹植朝觐京师洛阳,东归返回封地途中路过洛水,想起“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怀当年“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不禁情动于心,思接千载,写下《洛神赋》。


  在曹植笔下,洛神宓妃不仅芳华绝代,仿若“轻云之蔽月”“流风之回雪”“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渌波”,容颜绝世,“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更是“仪静体闲”,端淑娴雅,“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秀外慧中。内美与修态兼有的宓妃,“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让人茶饭不思。西晋明帝司马绍根据曹植的书写,创造了第一幅《洛神赋图》。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对《洛神赋》进行了更为传神的形象表达,可惜真迹今已不见,只有宋代摹本传世。


  面对《洛神赋》重新塑造的美丽深情、高洁邈远的宓妃形象,“令我忘餐”的不止曹植,还有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一不小心还会打破醋坛子,闹出人命。


  据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西晋书生刘伯玉经常在妻子段氏面前诵读《洛神赋》,读至尽兴处,对段氏言“娶妇如此,吾无憾焉”。段氏“性妒忌”,听后醋心大发,“君何以得水神善而欲轻我?吾死,何愁不为水神”,说罢当夜赴水“自沉而死”。七天后,段氏托梦给刘伯玉,夫君既然喜欢水神,如今我“得为神也”,可速来相会。刘伯玉“寐而觉之”,醒来想起梦中之事,吓得“终身不复渡水”。段氏投水后,妒忌心依旧,在河中兴风作浪。美丽女子必须坏衣毁妆才能过河,否则会“风波爆发”,貌丑女子即使艳服浓妆也平安无事,以致有好事者编排云“欲求好妇,立在津口;妇立水傍,好丑自彰”。


  盛唐甄氏附体


  隋唐时期,洛神宓妃的形象开始与曹植的嫂嫂甄氏重叠。唐初李善在为《文选》中的《洛神赋》作注时言道,当初曹植追求甄氏,曹操却把甄氏嫁于其兄曹丕。曹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二年(221),甄氏后被曹丕郭皇后谗言害死,曹丕悔不当初,让太子曹叡将母亲甄氏遗物金缕玉带枕,交给第二年进京的曹植。曹植“见之,不觉泣”,东归经过洛水时甚念甄氏,以致在梦中与之相会,“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太子即位成明帝后,将《感甄赋》改为《洛神赋》。


  后世史家虽早已考证此事为无稽之谈,但《洛神赋》中宓妃形象即是甄氏的说法,却从此几乎成为文艺界通论。诗人对曹植甄氏的爱恋悲剧一咏三叹,尤以李商隐为甚。


  在《可叹》中,李商隐借“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叹春光流水相催,自己与情人欢娱难再。在《东阿王》中,李商隐感伤曹植命运,“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认为曹植因对甄氏的爱慕自毁前程。在《代魏宫私赠》中,李商隐以曹魏宫人之口,向曹植表白甄氏情意,抚慰曹植伤感,“来时西馆阻佳期,去后漳河隔梦思;知有宓妃无限意,春松秋菊可同时”。


  李商隐有次渡过洛水,念及曹植,吊古伤今,又作《涉洛川》,“通谷阳林不见人,我来遗恨古时春;宓妃漫结无穷恨,不为君王杀灌均”,哀叹宓妃甄氏未能替曹植除去奸臣灌均,使曹植受其陷害贬爵安乡侯。在《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中,李商隐更是用“宓妃留枕魏王才”,激发出“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无限情思。


  明清男女莫辨


  在文人的传奇小说中,甄氏的感情更加具有独立性。唐人裴铏传奇《萧旷》,写甄氏被萧旷琴声打动,出洛水与之相会,一夜“缱绻永夕,感畅冥怀”,还将曹植《洛神赋》中的明珠、翠羽赠给萧旷。不知曹植泉下有知,情何以堪?


  清初蒲松龄受到裴铏影响,作《甄后》一文,借用《三国志》中刘祯因“平视”甄氏被曹操下狱的记载,大开脑洞写甄氏对仅有一面之缘的刘祯念念不忘,竟和刘祯转世后的洛城刘仲堪“息烛解襦,曲尽欢好”,以身相许,“聊以情痴也”。


  在梦花楼主乐钧的小说《宓妃》中,曹植则成了负心之人。小说写洛水国被恶神段明光侵略,洛神宓妃向转世为遮须国国王的曹植求救,可曹植懦弱无能,以粮草不济为由拒绝发兵。宓妃只有求助于人间洛水书生,最终在行侠仗义的洛水书生帮助下,击退段明光来犯之敌。


  明清时期,洛神不仅感情自主,性别更是可以替换。


  明末“性机警,饶胆略”的才女柳如是,与被誉为“明诗殿军”“明代第一词人”才子陈子龙情好如蜜。陈子龙曾作诗“芝田馆里应惆怅,枉恨明珠入梦迟”“虚怜流盼芝田馆,莫忆陈王赋里人”,将柳如是比作洛神。


  崇祯七年(1634)暮秋时分,柳如是以陈子龙为原型作《男洛神赋》,赞美陈子龙“尚结风之棲冶,刻丹楹之纤笑;纵鸿削而难加,纷琬琰其无睹”“尔乃色愉神授,和体饰芬;启奋迅之逸姿,信婉嘉之特立”,大胆抒发出对陈子龙的强烈爱慕、炽热追求,彰显出当时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明亡后,陈子龙起兵反清,因事机不密被捕,押送南京途中义不受辱,在苏州古运河跨塘桥投水殉国,终不负“男洛神”之美名。


  (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


  吴鹏 :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


  洛神赋图是谁推荐文章2:《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的画作,描绘曹植与洛神纯洁的爱情故事

  

资料整理:天下达观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


  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画卷从右端开始,第一段描绘了黄昏,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休息。在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凌波而来。


  柳岸边,曹植身体微微前倾,伸出双手挡住众随从。随从们目光呆滞,而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前方水面上美丽的洛神。


  画家巧妙地通过这一瞬间动作,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曹植见到洛神的惊喜之情,而且将曹植被洛神的绝世之美所深深吸引的内心活动表现的极为生动。曹植解玉佩相赠表达对洛神的深切爱慕,洛神指潜渊为期,曹植又怕受骗,心情矛盾。于是便敛容定神,守之以礼,二人情意缠绵。


  洛神与诸神仙嬉戏,风神收风,河神抚平水波,水神鸣鼓,女蜗起舞,洛神在空中、山间、水中若隐若现,舒袖歌舞。


  通过女神与众神仙的欢乐、嬉戏的热闹场景,为洛神与曹植即将分离做了铺垫,衬托出女神无奈和矛盾的内心状态。


  第二段描绘了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别离时的情景,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画家大力描绘洛神离去时的阵容,场面宏大激扬,热闹非凡。六龙驾驶着云车,洛神乘云车向远方驶去,鲸航从水底涌起围绕着车的左右。六龙、文鱼及鲸的描绘细致,动态生动奔放。云车、云气都作在天空中作飞驰状,离别场面热闹异常、如醉如痴。


  在岸边,曹植在众随从的扶持下,目送着洛神渐渐远去,眼神中倾诉着无尽的悲伤与无奈。洛神不停的回头望着岸上的曹植,眼神中流露出不舍与依恋。随着二者距离越来越远,衬托出曹植与洛神心中无奈分别的苦痛,使画面中无法相守的悲伤气氛更加浓烈。


  最后一部分描绘了就驾启程。表现洛神离去后,曹植对她的深切追忆与思念。曹植乘轻舟溯流而上追赶云车,希望再次见到洛神的倩影。


  但是无奈人神相隔,早己寻觅不到洛神的踪影。思念与悲伤之情不能自已,以至于彻夜难眠,在洛水边等待到天明,流连忘返的场景。直到随从们驱车上路,曹植仍然不断回头张望,最后怀着不舍和无奈的心情,踏上返回封地的归途。曹植的无限怅惘之情生动地呈现在画卷上,使观者被洛神与曹植间的真挚感情所感染。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三国时代(公元220——公元280年)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


  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作品主题

  《洛神赋图》中浪漫而凄婉的气氛,顾恺之还通过人物精神的表现营造出来。画面中凄婉浪漫的气氛通过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和内心深处的心灵变化表现出来,尤其是眼神的描绘。曹植与洛神饱含感情的对望是二者心灵深处的交流和情感表达。画面中的洛神形象不论是出现在水面上、还是飞在半空中、还是漫步丛林、还是乘云车离去、大部分形象都是朝向画面左方前行,回头与岸上的曹植对视,眼神或饱含深情、或无奈感伤、或欲言又止、或依依不舍。在洛神离去之后,曹植目光仍望向空茫的前方追寻洛神的倩影,即使坐在归途的车上离去仍然回头张望。人物无言的眼神之中流露出两者一往情深的真切爱情和相恋而不能相守的无奈悲痛,加剧了浪漫悲凄的气氛。


  全画想象丰富,人物生动传神,情感炽热纯洁,画面虚实疏密相间,使人感受到飘逸浪漫、诗意盎然的意境美,达到诗歌与绘画的相互交融统一。


  《洛神赋图》的设色不但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又增加了画面诗意的美感。表达了画家的审美追求。


  顾恺之(约344年一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出生在东晋南朝刘宋时期江苏无锡的一个官宦家庭,因家境优越,自小便博览群书,知识渊博。


  曾为桓温及殷仲堪军,义熙年初即405年任通直散骑常侍。他多才多艺,不仅善画,在诗文、辞赋上也很有造诣,为人诙谐幽默,有时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资料整理于:网络

  投稿:936620493@.com


  洛神赋图是谁推荐文章3:90后女插画师绘《洛神赋》:我与曹植有共鸣,想跟顾恺之不一样

  叶露盈作品 《洛神赋》(绘本版)


  “90后”女孩叶露盈:画出新时代的“洛神”之美


  中国艺术记者 何瑞涓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曹植一篇《洛神赋》传诵千年,引无数人竞折腰,东晋“画圣”顾恺之读后挥笔而就作《洛神赋图》,端庄华美,摹本众多,令人神往。美轮美奂的“洛神”在今天年轻人眼中是怎样一副模样?“90后”青年插画师叶露盈创作《洛神赋》绘本版,将浓郁的中国传统画风与灵动的现代漫画技法结合,画出她心中最美的洛神,配以中国台湾儿童文学作家余治莹对《洛神赋》的白话文改编,全新演绎两千年前的凄美故事,再现洛神所在的缥缈绮丽世界。近日该书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叶露盈、余治莹在新书发布会上分享了关于《洛神赋》(绘本版)的心得和创作体会,深入探讨如何创作出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故事。


  “我和曹植是有共鸣的,《洛神赋》其实是抒发理想不得实现。”叶露盈说,曹植与洛神的距离,是我们每个人和理想的关系。叶露盈从中国美院本科毕业,研究生时去挪威奥斯陆大学交流,回国后一切重新开始,倍感孤独,“如何画好中国故事”萦绕心头,理想可望而不可即,不知前路在何方,正与曹植心境相似,当看到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她决定画出自己心中的洛神。为了尊重史实准确描绘,叶露盈查阅大量古籍与文史资料,造访各地博物馆与古迹,反复推敲,画时用铅笔一笔笔勾勒,再用电脑上色,技术的进步使得画面颜色更加饱和、清爽、有层次。


  前有《洛神赋图》已难以逾越,再画洛神只能另辟蹊径。在叶露盈心目中,比起以前端庄优美有内涵的洛神形象,新时代的洛神应该更青春,更有活力,更像是异世界的少女,也更具有普通人的感情。她是水中女神,头发在水中飘摇,披着鱼尾披风,水波为耳环,河蚌小仙子手持珍珠项链在她身边飞舞,鱼群瑞兽围绕,当洛神与曹植人神殊途时,也会难过,叶露盈就画出了她眼中的晶莹的泪。在叶露盈畅想的绮丽世界里,小鱼小虾是洛神的伙伴,传统少女羞于表达情感,小鱼成为感情使者代她献上玉佩,含蓄传递心意,洛神的泪也化作粒粒珍珠被小鱼小虾收起来。画作以长卷形式向顾恺之《洛神赋图》致敬,她表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身受用,我想把这种美、这种感动分享给大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叶露盈《洛神赋》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动漫金龙奖最佳插画奖金奖、第二届金风车国际青年插画家大赛国内金奖、2016年张乐平绘本奖提名奖等,获选2019亚洲插画年度大赏,2016年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其绘画作品被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收藏。央视综艺频道《国家宝藏》推出国宝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邀请叶露盈担任“今生故事”讲述者与国宝守护人,古今“洛神”在此相遇。与中信出版社签订出版合约后,叶露盈仍觉得画作不够精细,洛神的世界没有达到理想,于是大胆挑战自我,推翻原画作,重新画《洛神赋》,每天闭门画十几个小时,紧锣密鼓创作,经过与余治莹远程交流,终于有了这本内文优美画作精致的《洛神赋》(绘本版)。


  “顾恺之的洛神只可远观,而叶露盈笔下的洛神灵动起来,更具有人性,像陷入情海的少女一样。”余治莹称赞《洛神赋》(绘本版)呈现出了新世纪的洛神之美,指出较之文字,绘本是更直观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中国绘本要有中国特色,不要跟着画一些金发蓝眼、西方环境,或取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或真实呈现我们自己的生活,外国读者才能透过绘本了解中国,我们也才能在世界绘本舞台上发光发热。叶露盈也表示,要在世界发声,仅仅学习西方的表现形式、学一些皮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讲述我们自己DNA里的故事,不论讲述过去还是现在与未来,都要根源于生活,才能有血有肉。


  叶露盈《洛神赋》(绘本版)插图


  (请横屏欣赏)


  洛神赋图是谁推荐文章4:

  洛神赋图是谁推荐文章5:《洛神赋图》:一场浪漫的邂逅

  《洛神赋图》 (宋摹 局部)


  古典名画欣赏


  东晋画家顾恺之作品《洛神赋图》,以曹植的《洛神赋》为创作原型,用绘画表现了曹植与洛神之间纯洁感人的爱情故事,是中国美术史上首幅为文学作品而创作的绘画,画面奇幻而绚丽,情节真切而感人,充满了飘逸浪漫、诗意浓郁的氛围。


  顾恺之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洛神赋图》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的爱情故事。


  《洛神赋图》的构图基本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色,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所不同的是,我们今天的连环画讲述一个故事多为一幅一幅的画,因为发生在不同的时空中。我们知道如果将不同地点和时间发生的故事放置在同一幅画中,似乎难度比较大,但《洛神赋图》却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将不同情节置于同一画卷,洛神和曹植在一个完整的画面的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以山石、林木及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连接。画面和谐统一,丝毫看不出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迹象。


  在技法上,《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风格古拙,结构简单,状物扁平。一座座山峰排列的状态,像金花装饰的犀角梳子,即所谓“群峰之势,若铀饰犀栉”。但水势、水态、水性却用线条表现得千变万化。


  《洛神赋图》表现出对女性美的颂扬,在此图中,企图摆脱前人在人物故事画方面近乎图解性质的倾向,而要求表现人物的表情和性格,表现自然的优美和生气。由此可见绘画的功能已经由“图解”向审美转变,为后代的艺术家们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广州日全媒体记者李巧蓉)


  : 广州日


  洛神赋图是谁推荐搜索词:

  

  1.洛神赋图是谁画的作品

  

  2.洛神赋是谁

  

  3.游春图的是谁

  

本文标题:洛神赋图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