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切斯特性格特点
罗切斯特性格特点推荐文章1:他是《简爱》中的罗切斯特,两次拒绝奥斯卡,两次扮演巴顿将军
:David Sheward副标题:The Volatile Life and Career of George C. Scott出版社:Applause Books出版年:2008-10-01
曾经在世界影坛上,人们都把能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作为最高的荣誉,因而竭力地想跻身于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布行列。
但是在20世纪就出现过极为罕见的拒领奥斯卡奖的男演员们,首位拒领奥斯卡的是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1889-1977),他不止是拒领,而是压根拒绝了这个荣誉,认为少数人决定的荣誉并没有多少代表性。
电影《马戏团》(1928)剧照,查理·卓别林
他曾因《马戏团The Circus》(1928)、《城市之光City Lights》(1931)、《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1940)等片成为世界瞩目的喜剧大师。
在奥斯卡于1928年初创的时候,查理·卓别林出演的影片《马戏团》原本被提名多个奖项,由于查理·卓别林申明拒绝提名,奥斯卡后来取消了这些提名,并在1929年颁布第一届奥斯卡奖项的时候还是单独授予查理·卓别林奥斯卡特别奖。
乔治 C·斯科特在电影《巴顿将军》(1970)中的影像
另一位则是被誉为美国的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1907-1989)的乔治·C·斯科特George C. Scott(1927-1999),这位老兄更硬气,他曾两次拒绝奥斯卡提名,使那些沾名钓誉的人更是目瞪口呆。
1971年,乔治 C·斯科特凭借影片《巴顿将军Patton?》(1970)中巴顿这个角色,一举击败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和詹姆斯·厄尔·琼斯James Earl Jones这两位实力演员,荣获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而乔治 C·斯科特则没去奥斯卡颁奖现场。
马龙·白兰度在电影《教父》(1972)拍摄前做的妆前和妆后的对比照
而过了一年后,在1973年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典礼上,大明星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1924-2004)凭借《教父The Godfather》(1972)拿下最佳最佳男主角奖时,他仅派遣了一个印第安土著小女孩“小羽毛”萨钦·利特尔Sacheen Littlefeather登上领奖台。
她告诉主持人, 马龙·白兰度拒绝领奖的原因是:电影界把印第安人塑造成了野蛮残暴的角色,,除非等这些现象获得改善, 他才会对此奖表示尊重。
萨钦·利特尔在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典礼上宣读致辞
本文接下来要介绍的则是曾因饰演《巴顿将军》而声名大振的乔治 C·斯科特。
乔治 C·斯科特1927年10月18日生于美国的弗吉尼亚的威斯。在台特累特读完高中后,他参加了海军。
复员后,他进入密苏里大学专修新闻学,英文学、戏剧等,具有深厚的艺术造诣。他身高1.86米,体重90多公斤,天生一副当演员的身材。
乔治 C·斯科特
乔治 C·斯科特的艺术生涯,是从在百老汇街右侧的小剧院当一名普通演员开始的。在此期间,他曾因演出《三天的来临》一剧,而引起人们的注目。
从1958年起,乔治 C·斯科特开始涉足于影坛。他参加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德尔默·戴夫斯Delmer Daves(1904-1977)导演的《勾魂树The Hanging Tree》(1958)。他在这部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传道师,并在银幕上初露头角。
乔治 C·斯科特在电影《江湖浪子》(1961)中的影像
1961年乔治 C·斯科特凭借影片《江湖浪子The Hustler》(1961)中的出色演技获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但不知为什么他却固执地拒绝了这项提名。
这是他首次公开拒绝奥斯卡提名。这令他的知名度却反而倍增——因为无数人很好奇这个男演员为什么要拒绝奥斯卡的提名。
乔治 C·斯科特(右)在电影《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1959)中的影像
自此以后,乔治 C·斯科特继续活跃在电影界,同时又经常参加舞台剧的演出。拍片之余,乔治 C·斯科特最大的爱好便是独处一方,与他的计算机棋手对弈。
乔治 C·斯科特在电影《简爱》(1970)中的影像
当乔治 C·斯科特拍完《边塞生涯This Savage Land》(1969)后,便于1969年赴英国拍摄了一部电视电影《简爱Jane Eyre?》(1970),而恰恰这个版本《简爱》中的罗切斯特是最为中国观众认可的。
乔治 C·斯科特在电影《简爱》(1970)中的影像
在我们欣赏乔治 C·斯科特饰演的罗切斯特的时候,也许更忘不了为罗切斯特配音的邱岳峰(1922-1980),他那一声绝望的“简——”,无数年后似乎依然萦绕在中国观众胸际。
乔治 C·斯科特在电影《简爱》(1970)中的影像
1970年,乔治 C·斯科特主演了美国电影史上的名片《巴顿将军》。该片是由美国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与埃德蒙·H·诺思Edmund H. North(1911-1990),根据美国近百年军事史上突出的将才——巴顿将军的一段战争经历编写的。
电影《巴顿将军》(1970)剧照,乔治 C·斯科特(右)和卡尔·莫尔登Karl Malden
由于影片把巴顿将军描绘成“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人,一个悲剧式英雄,一个唐吉诃德式的人物”,使“想要把他描绘成坏人的人能说‘他疯了,他喜欢战争‘,想把他描绘成英雄的人则可以说‘我们目前就需要这样一个人’。”因而,受到评论界的肯定和各界观众的赞扬。
电影《巴顿将军?》(1970)片场,导演富兰克林·沙夫纳Franklin J. Schaffner(左)正在和乔治 C·斯科特讨论剧情
这部影片的成功当然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但乔治 C·斯科特演活了巴顿将军这个人物,无疑是影片获得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影片中,乔治 C·斯科特不仅以高超的演技生动地展现了这个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生使部队化险为夷,使战争转败为胜的赫赫战功和杰出将才,而且突出地刻画了他好战喜功、怪僻冲动、不服从命令、擅自作主、不懂政策随便议论的鲜明个性。
乔治 C·斯科特在电影《巴顿将军》(1970)中的影像
特别是在影片的开头,他扮演的巴顿将军站在观众面前长达五分钟之人,不仅没有让人感到腻烦,反而被他那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语言所深深吸引。
如果不是对人物性格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没有一定的功力,要演好这场戏是相当困难的。
在1971年举行的第43届奥斯卡授奖大会上,影片《巴顿将军》在10项提名中,以绝对优势赢得了7项奥斯卡金像奖。
乔治 C·斯科特在电影《巴顿将军》(1970)中的影像
尽管《巴顿将军》一片被认为是1970年最出色的、第一流的影片,但乔治 C·斯科特却从不这么看,原因是他并不十分喜欢自己所饰演的巴顿,这是由他与制片人弗兰克·麦卡锡Frank McCarthy(1912-1986)之间有矛盾所导致的。
当乔治 C·斯科特接受巴顿将军这一角色时,他便以一个业余历史学家的身份精心搜集、阅读了许多有关巴顿生活的书籍、照片、史料。
乔治 C·斯科特在电影《巴顿将军》(1970)中的影像
因而他始终认为巴顿将军是一个复合式的人物,他有学问、热情、温文尔雅、又极富幽默感,当然他还具有性躁的一面。
乔治 C·斯科特从不认为巴顿是一个性格粗暴单一的人物,而制片人弗兰克·麦卡锡却主张将观众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如何表现巴顿的军人气质,以及如何鼓励士兵去冲锋陷阵上面。
也许这也是乔治 C·斯科特不愿意领取奥斯卡奖的另一个原因。
乔治 C·斯科特在电影《巴顿将军》(1970)中的影像
当他得知自己入围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时,就要求学院把他的名字删掉,他对奥斯卡根本看不上眼,不过他任性,奥斯卡更任性,不但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还偏要把影帝的桂冠颁给他。
不过乔治 C·斯科特还是拒绝领奖,原因是他认为奥斯卡的奖项“并不真实”,并且演员间的竞争也是不公平的,称之为2小时的肉体游行。
乔治 C·斯科特在电影《巴顿将军》(1970)中的影像
后来乔治 C·斯科特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当时我正在西班牙度假,并在那儿发了一封电给美国电影协会,郑重申明我不愿意成为奥斯卡奖的候选人之一,然而事隔不久,我的儿子亚历山大·斯科特Alexander Scott却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我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乔治 C·斯科特在电影《巴顿将军》(1970)中的影像
乔治 C·斯科特停顿了一下说:“在我看来,仿佛是我儿子获得了金像奖而无比激动。可我最终未去领奖。我想,作为一个演员,银幕或是舞台才是终生与之相随的奥斯卡奖。”
据说,乔治 C·斯科特的金像奖由制片人弗兰克·麦卡锡代领,目前放置在巴顿博物馆。
乔治 C·斯科特在电影《医生故事》(1971)中的影像
乔治 C·斯科特拍完《亡命杀手The Last Run》(1971)后,又和导演阿瑟·希勒Arthur Hiller(1923-2016)合作《医生故事The Hospital》(1971),魔幻的时刻又重新出现,他又凭借《医生故事》获得1972年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乔治 C·斯科特在电影《医生故事》(1971)中的影像
这次奥斯卡则把最佳男主角奖授予了主演《法国贩毒网The French Connection》(1971)的吉恩·哈克曼Gene Hackman。
1980年,乔治 C·斯科特与马龙·白兰度共同主演了一部悬念性情节片——《魔头对捕头The Formula》(1980)。
乔治 C·斯科特(右)和马龙·白兰度在电影《魔头对捕头》(1980)中的影像
在这部影片中,乔治 C·斯科特扮演一名洛杉矶的侦探;马龙·白兰度扮演一个性格乖僻、权势遍及各国的美国石油巨头兼大富豪。
尽管这两位美国最杰出的男影星,在影片中从头到尾都在努力表演,但由于影片故事情节模糊不清,他们的艺术创造性和娴熟演技,未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乔治 C·斯科特在电影《魔头对捕头》(1980)中的影像
《巴顿将军》的威廉·卢斯William Luce在影片拍成以后又写了一部新书《巴顿最后的日子The Last Days of Patton》主要描述了巴顿在战后的生活,于是乔治 C·斯科特在1981年购买了剧本的拍摄权,决定再次扮演这位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乔治 C·斯科特和马龙·白兰度在电影《魔头对捕头》(1980)中的影像
乔治 C·斯科特与威廉·卢斯合作,前后八易其稿。他希望这部电视电影《巴顿将军之死》(1986)获得与第一部巴顿影片完全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力求做到: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没有冲锋杀敌的情景,唯有把焦点对准巴顿与妻子后半生的生活,同时表现了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和平时期不能施展自已的军事才能而带来的烦恼,然而他又绝不是一个战争狂人。
电视电影《巴顿将军之死》(1986)美国DVD版封面
1984年底,与乔治 C·斯科特合作过《简爱》与《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1984)两片的制片人威廉·F·斯托克William F. Storke(1922-1996)代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接纳了这部令人眩目的电视剧的拍摄。
1985年6月,这部电视剧正式开机,乔治 C·斯科特以全部身心投入拍摄工作,以至于连他的妻子翠施·范·德沃尔Trish Van Devere都说他与巴顿在处事为人上越来越相似,甚至做起事来也有些疯狂,但乔治 C·斯科特却竭力否认。
电视电影《巴顿将军之死》(1986)剧照,乔治 C·斯科特
乔治 C·斯科特平日不苟言笑,使人难以接近,甚至害怕与之接触。与他配戏的女演员常有一种感觉,那就是需要勇气和力量才能去和乔治 C·斯科特合作,以至于导演德尔伯特·曼Delbert Mann(1920-2007)只得宽慰女演员说:“亲爱的,人人都惧怕乔治 C·斯科特。”
乔治 C·斯科特在电影《兴登堡遇难记The Hindenburg》(1975)中的影像
但在生活中乔治 C·斯科特又是一个潇洒而具贵族气派的男士,他稳健、镇定自若的仪容为他赢得了无数影迷的青睐,人们把他誉为美国的劳伦斯·奥利弗,然而乔治 C·斯科特的脾气暴躁得却象个被宠坏了的坏孩子,但他本人绝不在意别人对他的种种议论。
电视电影《巴顿将军之死》(1986)剧照,乔治 C·斯科特
一次,他在德国的彼得斯贝格的小山谷拍摄巴顿险遇车祸几乎丧命的戏,由群众演员扮演的德国城镇居民及美国士兵,因与乔治 C·斯科特拍片而感到有一种殊荣,因而他们争相拍摄与乔治 C·斯科特合作时的伟大场面,照相机的闪光灯使乔治 C·斯科特大为恼火,他在拍片时绝不允许有任何人分散他的注意力,他需要高效率的工作进程。
电视电影《巴顿将军之死》(1986)宣传照,乔治 C·斯科特
乔治 C·斯科特同时又是一个不乏热情,兴高彩烈、善良的人。一次,乔治 C·斯科特与充当临时演员的美国空军战士拍摄土兵欢迎巴顿回到巴伐利亚指挥部的一场戏。
拍摄完毕,空军战士的热情围住了乔治,对于闪烁不定的照相机,乔治 C·斯科特非但不恼,反而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讲述二次大战时巴顿将军的故事,一个多小时以后,他才突出重围。
乔治 C·斯科特在电影《巴顿将军》(1970)片场,正在酝酿情绪
当乔治 C·斯科特解释这种矛盾的性格时说:“我想,这些远离家人服役于部队的战士的境况并不佳,因而我至少要给子他们应有的仁慈,尽管这不符合我的性格与特质。”
在拍摄《巴顿将军之死》一片时,正逢乔治 C·斯科特的59岁生日,他邀请摄制组的全体成员来参加生日宴会,席间,他即兴赋歌一首“来自潘丝的利的丽莉”,并且象年青人那样跃上舞合,表演舞蹈、杂耍,从而显露了从未在认前所表现过的天赋。
电视电影《巴顿将军之死》(1986)美国版海
于是,举座皆惊,欢呼雀跃,就连那些一贯以冷漠著称的英国人也变得热情奔放了。
导演德尔伯特·曼说:“乔治 C·斯科特是个很有天才具有创造力想象力的演员,同时他又是一个极富表现力,具有独立见解的好演员。。”
电视电影《巴顿将军之死》(1986)剧照,爱娃·玛丽·森特
乔治 C·斯科特虽不善言谈,但却无时无刻不在表现自己的幽默感。饰演巴顿妻子的爱娃·玛丽·森特Eva Marie Saint回忆道:“在演巴顿临终那场戏时,乔治 C·斯科特竟不住缩回了那双被我握着的手,因为我的手是那么冰冷,他的表情仿佛告诉我,我一直呆在气候恶劣的伦敦。为此,这场戏不得不重拍。事后乔治 C·斯科特笑着对我说:‘你为什么不到户外去活动活动,让手暖和了,再来指戏?对我来说,他的幽默感似乎超越了他的暴躁脾气。”
电视电影《巴顿将军之死》(1986)剧照,乔治 C·斯科特
人们一致认为,乔治 C·斯科特与乔治·巴顿的名字相同是一种偶然,他们的性格,脾气、气质上的相似也是一种偶然。
没有看过巴顿照片的人一直以为巴顿就是乔治 C·斯科特在银幕上呈现给观众的形象,人们甚至对谁是乔治 C·斯科特,谁是乔治·巴顿也感到有些迷惑了,因为乔治 C·斯科特将自我完全融入了巴顿将军一角中,使两者合二为一,这正说明了乔治 C·斯科特的演技精湛。
其实,作为将军的巴顿要比演员乔治 C·斯科特瘦长一些,他有一只小而象鹰钩一般的鼻子,而非演员乔治 C·斯科特的那只古罗马式的鼻子。
当巴顿将军激动时,他的声音会提高八度,而绝非演员乔治 C·斯科特的那种儒雅的嗓音。
看美国资本是如何改造并毁掉一代喜剧大师他是六个孩子的爹,为什么马龙·白兰度还说他有断背情?一代舞王金·凯利拍摄《雨中曲》时高烧40度,依旧边唱边跳大侦探波洛的代言人彼得·乌斯蒂诺夫,会说中国话结过三次婚马上73岁的他,从酒店看门人到成为最多产演员,却不受奥斯卡青睐罗切斯特性格特点推荐文章2:再读《简爱》,我顿悟了女孩为什么要读很多书
梁文道曾说:
“女人一定要有让自己过好日子的能力,一定要有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很重要。”
那么,对女性而言,什么才是“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有人说,一对好父母。可“投胎”是个技术活,并不是谁都能有那么好的运气;
有人说,一副好样貌。可“时间”是个小偷,谁都有容颜老去的一天;
还有人说,嫁个好人。可婚姻是场“冒险”,你怎么确定自己的伴侣,初心不变?
如果家境惨淡,无人庇护,又样貌平庸,运气不佳,这样的女性要如何过好一生呢?
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小说里,简爱似乎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惨,但她却酷爱读书,坚持学习,终于凭自己的学识走出阴霾,收获幸福。
她让我们看到,女孩想要活得精彩,就得多读书。
读书,治愈一切的良药
19世纪中叶,一场斑疹伤寒席卷了英格兰大小城市,夺去了无数人的性命。
其中有一对穷夫妻,在女儿出生后不久,双双离世。
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被富有的舅舅——里德先生收养,可安稳的日子没过几年,里德先生就抱病而亡。
从此,舅妈里德太太将女孩视为眼中钉,对其百般虐待。
这个苦命的女孩,就是简爱。
舅舅死后,简爱被里德太太安排在一个潮湿阴冷的小屋,平时只给她吃一点黑面包和发霉的剩菜。
大部分时间里,简爱不能出去玩,更不能随便和其他人说话。
她是所有人的出气筒,仆人不高兴了,都可以拿她撒气。而里德太太和几个表哥表姐,更是可以对她随意辱骂和殴打。
有一次,表哥约翰只是觉得好玩,就抓着简爱的头往门上撞。
简爱头破血流,大声呼救,可周围的人却一个劲儿地拍手叫好。
简爱忍无可忍,一头把约翰撞倒,而这一幕恰巧被里德太太看见。
里德太太见儿子被撞,二话不说就给了简爱几个耳光,直到把她打晕。
一直以来,瘦瘦小小的简爱,仿佛是这座豪宅里的小老鼠,过着人人喊打的日子。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无依无靠的小姑娘,是如何熬下来的。
原来,简爱有她的秘密武器,那就是书房里,舅舅为她留下的几百本书。
她时常偷偷跑去看书,当书本翻开的那一刻,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星辰大海。
有时,她会和插画书里的浣熊说说心里话;有时,她会盯着一句诗,陷入沉思;有时,她会为一个悲伤的故事垂泪……
这间书房,似乎有某种魔力,总能治愈遍体鳞伤的简爱。
生活里,从来不缺烦恼和苦难。但读书多的人,往往能修炼出一颗坚强的心,为自己营造起避难所。
就像白岩松说的:
你会遇到很多烦恼的事情,苦难会折磨人。不过书读多了读出智慧,总可以好好地,正确地去面对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苦难。
读书,是风雨中的摆渡船,是峭壁上攀爬的绳索,总能在关键时刻赐予我们救赎的力量。
读书,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
10岁这年,简爱被里德太太送去洛伍德学校当学徒。
这座公益性的学校,由贵族捐建,校长布罗克先生是个十足的伪君子。
他不仅极度克扣学生们的伙食费,还用宗教对女孩们进行思想奴役。
踏进校门,你听不到任何欢声笑语,在一片死寂中,只看见一群年轻女孩穿着粗布衣服,面无表情地诵经、做工、干活。
谁稍有反抗,哪怕是表现出一点儿活泼的天性,都会遭到校长和教员的呵斥。
简爱就亲眼看见,一个女孩明明只是抬眼看了一下天空,就被粗鲁的老妇人抓去殴打。
几天后,同样的厄运,降临到简爱头上。
这天,布罗克正在给女孩们训话,简爱不小心碰掉了画板,打断了他。
只见,布罗克像吐着信子的毒蛇一样,游走到简爱身边,目光死死地盯住她。
他命人搬来一把高高的椅子,让简爱站上去。
然后,他开始大声斥责简爱,说她是地狱里的魔鬼,诬陷她是家族的背叛者,是品行恶劣的罪人。
随后,布罗克要求全校孤立简爱,谁也不许和她说话。
简爱难过极了,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难道,她天生就是倒霉蛋?注定一辈子被别人踩在脚下?
被处罚的这天晚上,简爱被坦普尔小姐叫去了办公室。
坦普尔小姐是简爱最喜欢的老师,可以说是这所魔鬼学校里唯一的好人,她鼓励简爱多读书,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命运也许会有所不同。
从此以后,简爱不再纠结于受不受欢迎,有没有朋友,她一头扎进书海,学习了法语、绘画、音乐。
六年后,简爱以出色的成绩成为留校老师,又过了两年,她凭借学识,谋得了一份家教工作,彻底离开了洛伍德学校。
至此,简爱终于摆脱了与生俱来的厄运,像一只鸟飞出了囚禁她的牢笼。
她不用再依赖里德太太,不用再害怕布罗克校长,更不用像其他女孩那样,走出校门就嫁人,一辈子活成别人的附庸。
她就是她,一个长得不算漂亮,但目光笃定,腹有诗书的独立女性。
听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脚下书本的厚度,就是他人生的高度。”
当我们的人生,没有父母的托举,没有运气的加持,我们唯有靠自己,闯开一条生路。
读的书越多,脚下的道路就越宽;读的书越厚,生活的起点就越高。
虽然读书不是活下去唯一选择,但却是逆天改命的最优解。
读书,给予女孩人生的底气
聘请简爱的,是桑菲尔德的罗切斯特先生——一位非常富有的中年绅士。
说起二人的初遇,还颇有戏剧性。
在简爱赶往桑菲尔德的路途中,偶然间救助了不慎坠马的罗切斯特。
他们的姻缘似乎在那一刻就被注定,之后的日子里,二人互相欣赏,渐生爱慕。
罗切斯特虽然性格古怪,但对简爱却处处留心;简爱虽然克制冷静,但也大胆地接受了爱情。
几个月后,罗切斯特向简爱求婚,简爱即将成为这座庄园的女主人,过上令人羡慕的贵妇生活。
可就在婚礼当场,有人揭露罗切斯特结过婚,还把原配妻子锁在阁楼里。
事情发生地猝不及防,罗切斯特慌忙向简爱解释说,当年是父亲逼他娶的妻,没想到这个女人有疯病,婚后不久就疯了,见人就咬,自己只能把她关起来。
紧接着,罗切斯特向天发誓,只要简爱留在他身边,他可以给简爱最尊贵的生活。
听到这里,简爱摇了摇头,她满脸泪痕地说:“我爱你,但我绝不允许自己做你的情妇。”
当天夜里,简爱就离开了桑菲尔德。
之后的几年,她去了乡下小学教书,靠学识,养活了自己,还受到了人们的尊重,闲暇之余,简爱会去山坡的松林里看书,读累了,就索性躺在草丛里睡一会。
虽然乡下的日子十分清苦,但简爱却活得问心无愧,轻松自在。
她一直教导孩子们多读书,多学本事,只要能自力更生,就没有人能束缚你。
诚然如此,读书不一定带来运气,但却可以给你与命运对抗的底气。
又过了几年,简爱听闻罗切斯特的庄园发生了一场火灾,他夫人当场去世,罗切斯特也烧坏了眼睛。
一时间,旧日的爱意浮上心头,简爱决定回去。
小说最后,简爱与罗切斯特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生活富足,儿女双全,受人尊敬。
试想,贫苦的简爱在幸福的诱惑前,之所以有底气去拒绝,是因为她具有独立思考和生活的能力。
她之所有具备独立的能力,是因为她读的书够多,有养活自己的本事。
蔡康永曾说:“读书,就是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读书多的人,仿佛穿着一层防护衣,无论外界的风雨多大,他们都能护全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有人说,《简?爱》是英国19世纪最出色的小说。
出色的地方在于:
简爱不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美女,她个子不高,相貌一般;也不是爱情童话里的弱女子,她性格倔强,独立自主;更不是传统价值观里的女性,她从不依赖任何一个男人。
正是这样的女性,才能说出下面这段振聋发聩的话:
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
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我们会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其实,简爱的这些特质,与她从小沉浸书海不无关系。
林语堂曾说:“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
书籍里,不一定有黄金屋千钟粟,却有治愈伤痕的良药,可以给予我们对抗命运的能力与底气。
愿你手不释卷,从读书中,开启人生的多种可能。
| 瑾山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图片 | 网络(如有请联系删除)
罗切斯特性格特点推荐文章3:《简·爱》:自尊又坚强的女性将战无不胜
文丨麦家理想谷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
/
最近,阿谷君看到了武汉六中语文老师杨幼萍的“最燃”演讲。其中,有一段话阿谷君也想分享给大家:不管男生还是女生,无论你我他,只有自己足够优秀,才有底气和福气去般配其他的优秀。
而今天阿谷君想和大家聊的这位女神,她出身贫穷、卑微、不出众,但是她始终坚定地尊重自己,坚定地争取属于自己的幸运。
她说,当我们的灵魂穿越坟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平等的。
她是简·爱。
命运给了她最残酷的一击,而她却在尘埃里开出了花。这个卑微却不卑贱的女子,在追求爱情和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做到的这4点,足够令我们敬佩。
越是孤独,越要尊重自己
简·爱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她刚出生不久,父母便相继离世。于是,无依无靠的简便被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去世后,简的生活愈发艰难,10年里受尽舅母和表兄妹的歧视与虐待。
然而,童年如履薄冰的生活并没有击垮她,反而在她心中种下了一粒抗争的种子。简就像一根弹簧,敌强我更强,就算有朝一日断掉,也宁可两败俱伤,给敌人以重重的一击。
她说:我从来不懂得取悦他们,他们不爱我,我也不爱他们。
这话听来颇有些林妹妹的味道。
众所周知,林黛玉之所以不讨贾府众人喜欢,无非是她坚持顺心而活。她不像宝钗那般做事周全,人前人后惟恐失了照应。但那只是她不想,并不见得是她不会。尽管命运多舛,但至少对于自己,黛玉活得是坦荡自在的。
简·爱也是一样,寄人篱下饱受折磨,被表兄毒打到头破血流,被独自关在闹鬼的红房子,承受着身心双重虐待。但她却依旧顺遂本心而活,不谄媚,不讨好,
本文标题:罗切斯特性格特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