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是哪个国家的
唢呐是哪个国家的推荐文章1:“曲儿小,腔儿大”|从东西古文明中探寻“西方唢呐”的前世今生
唢呐,在西方叫做双簧乐器,这种乐器并不是汉族的发明。那这一种乐器究竟起源于何方呢?从对西亚的考古当中,我们有了重大的发现。
在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就诞生了可以吹奏的竹管乐器在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个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不仅创造了最早的苏美尔文字,乌尔第一王朝,以及著名的古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还诞生了双簧管这样的乐器。
但遗憾的是,这里的乐器保存的并不完好。这主要是因为两河流域湿润的泥土以及制作乐器使用的竹管木料,以及用动物筋膜做成的弓弦都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腐蚀。只有一些有关于进行音乐表演的图案能够证明美索不达米亚曾经拥有的乐器。
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各个历史时期都留存了各种音乐表演的图案,这些图案涉及到了几乎所有的艺术种类。
在对乌尔王朝的墓葬考古中发现了一些乐器曾经引起了轰动,其中有了九架里拉琴的残余,还有一些竖琴、 吹奏乐器和鼓。这一时期的乐器竟然已经有了相当完美的形状和音乐性。然而这些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乐器并不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最早的乐器。
在公元前1000 年之后,当亚述人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他们的艺术主要是用来歌颂国王的功绩的,其中一位亚述国王的战利品当中有一个盒子,刻着一些女乐师的图像。这些女乐师正在演奏手鼓和双簧管类型的吹奏乐器,在她们身后还有两个乐师在演奏轮廓分明的长方形乐器。
除此之外,在浮雕上,亚述王朝时期的镀金制杯上出现了两支双簧管乐器, 此外还有竖琴、 鼓和长颈琵琶,主要是一种军乐队的形式出现的。但是从制作工艺和雕刻的乐器图像来看, 这些乐器是美索不达米亚经常使用的。
而在东方,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创立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在他们的浮雕和壁画上可以看出古埃及音乐的发展方向。其中有一幅关于乐器的浮雕,左面是一个正在演奏长颈琵琶的男子形象, 完全是一种侧面形式的正面律描绘,右边则是一位演奏两支双簧管乐器的女性,也是一种侧面的形象。
这里演奏的两支双簧管乐器叫做“祖马拉”,和亚述时期出土的乐器基本相似。这种乐器, 乐器有四个指孔, 长度约为50—70厘米。从壁画可以看出妇女们经常用它来进行演奏。
在萨卡拉墓葬群的南谢夫特卡墓还可以看到一幅关于乐舞的壁画图案,这大约是在第五王朝时期。这一壁画主要分了三层, 中间一层为一小乐队,由一名演奏奈伊,一名吹双簧管,一名奏竖箜篌和另四名乐师坐着同样的手势。这里的双簧管等具有特色的吹奏乐器构成了埃及音乐的“古典” 时期。
承接东西文明的希腊发明了风靡一时的“阿夫洛斯管”希腊,作为继承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继承者,它的许多艺术形式都受到了这两种文明的规范的影响,乐器也不例外。
希腊人把双簧管乐器叫 作“ 阿夫洛斯管”,很多地方出土的黑陶制品当中常有阿夫洛斯管的演奏图像。尤其是在希腊红绘风格陶器上,如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希腊欧菲罗尼奥斯彩绘的酒器上, 就有一位演奏阿夫洛斯管的裸体艺伎。
作为经镶嵌在罗马皇帝路德维希的御座的背面和左右两侧的一幅浮雕作品,《路德维希宝座浮雕》左侧雕刻着一个焚香的妇女, 右侧雕刻着一个吹阿夫洛斯管的裸体妇女。
在很多描绘古希腊神话故事的插图中,也有很多阿夫洛斯管的影子。比如很多酒神狄奥尼索斯参与下的歌舞活动,少不了的是阿夫洛斯管的伴奏。
阿夫洛斯管是一种双簧的乐器,有一对管子,声音尖锐刺耳且穿透力强,非常适合用于在大型的宴会上进行伴奏演绎。
其中有一幅描绘希腊神话的画是这样的,一个阿夫洛斯管吹奏者正在为跳舞的姑娘伴奏。还有一个吹阿夫洛斯管的青年正在为一位贵族演奏。这个贵族沉溺于酒和音乐声中无法自拔。
可以看出当时音乐对于古希腊人来说是非常重要和无可取代的。他们认为音乐起源于神,称阿波罗、安菲翁和奥菲欧等神是音乐最早发明者。音乐于是和他们的宗教信仰也息息相关。阿波罗崇拜仪式使用里尔琴, 酒神狄奥尼索斯崇拜仪式则用阿夫洛斯管。
因而尤其在古典时期的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中,合唱及其他音乐部分都用阿夫洛斯管伴奏。
而到了公元前6世纪,阿夫洛斯管能够被单独使用作为伴奏乐器。公元前 586 年在波锡奥斯比赛会上举行的音乐节中,萨卡达斯演奏了 一首阿夫洛斯管乐曲《波锡奥斯的诺莫斯》。 在公元前 5 世纪之后,关于阿夫洛斯管的演奏比赛也日益流行了起来。
当时这种乐器的风靡程度已经到了哪里有人声, 哪里就有阿夫洛斯管。公元前 418年在曼梯尼亚战役中, 斯巴达人在许多阿夫洛斯管的音乐声中缓慢地行进,他们的军队跟着乐器的节奏行进。来使得队伍的步调保持一致。
波斯的不断征服扩张使得“双簧”乐器一直向西传播位于欧亚大陆的连接线上,伊朗高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在此建立起了横跨欧、 亚、 非三洲的古波斯帝国。当这种双簧乐器传入波斯以后,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苏尔奈伊,变成了一种新型的波斯木管乐器。
苏尔奈伊这个词在新波斯语的意思是“宴会、 膳食和大餐”,也有人叫它“宴会长笛”。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中有许多来自萨珊王朝的出土文物中,苏尔奈伊形象经常出现。在一个银盘中,是一个骑圣兽在演奏唢呐。
苏尔奈伊主要流行于卢雷斯坦、 察哈尔和巴赫蒂亚, 以及库尔德斯坦和阿塞拜疆。 在卢雷斯坦,主要在婚礼仪式和葬礼仪式上被使用。
随着欧洲人的不断旅行和贸易活动,这种双簧乐器也逐渐向西传递。在亚美尼亚,这个位于两河流域最北端的地区。在公元前6世纪到3世纪,这里建立起了大亚美尼亚国,这里的双簧乐器叫做祖尔呐,它是与双鼓同时演奏的一种管乐器,在民间非常流行。
到了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祖尔呐发展成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低音祖尔呐,一种是高音祖尔呐,这种祖尔呐和大亚美尼亚地区一样是和双鼓同时进行演奏的一种乐器。它也是奥斯曼帝国最基本的一种乐器。
这种祖尔呐在用于独奏演奏时,声音丰富多彩并且气势雄伟,它尖锐的声音甚至可以响遍辽阔的原野。17世纪的欧洲人在来到奥斯曼帝国时曾描绘到这里的人们在婚礼上用两只祖尔呐和鼓进行合奏,并且他们都骑着马。
可以看出,当时祖尔呐是广泛被用在各种节日或者庆典上的,并且演奏的场面十分壮观,会有多人簇拥。在土耳其这是一种广受欢迎的乐器。
这种祖尔呐在传入欧洲后又和欧洲的传统木管乐器进行融合,发展成了一种叫做“shawm”的乐器,这种乐器通常只用一块木头制作,有各种大小规模,从高音到低音均可以演奏。德国的“shawm”意思是芦苇杆,也就是说,演奏者需要跟芦苇哨片接触,通过吹气进行演奏。
这种乐器在亚洲和欧洲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还演变出各种吹奏的技法,为舞蹈进行伴奏,或用于军事训练上。克罗地亚地区也有一种类似于双簧管的传统木管乐器,在立陶宛则被称为“birbyne”。是用木头、树皮等制作而成的。
双簧乐器发源于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传入埃及叫作“祖马拉”,之后传入希腊又被称作“阿夫洛斯管”但他们都还属于同一种乐器。直到传入波斯后将双管改成了单管,并得名“苏尔奈伊”。这种古老的东方乐器从文明的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参考文献:
《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
《西方音乐史》
唢呐是哪个国家的推荐文章2:魅力非遗 | 朝鲜族传统唢呐艺术: 兼具时代美感和民族风情
:【延边晨】
朝鲜族传统唢呐艺术是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单位为延边歌舞团(延边话剧团)。朝鲜族传统唢呐是双簧气鸣乐器,古称大平箫、太平箫,又称为唢呐,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朝鲜族传统唢呐使用芦苇哨片(塑料管)、8孔(前7后1)的木管、铜喇叭碗构成,常挂上流苏做装饰,规格长29厘米。唢呐的音色清脆悦耳,很有号召力。自然音阶的指法与其他管乐的指法大致相同,演奏方便,因此可担当快节奏的演奏。
在朝鲜族农乐舞中,唢呐是主要的旋律乐器,具有带动场面走向高潮的作用。在传统的农乐舞当中,锣和钲是主要的长短节拍乐器,唢呐跟随锣、钲的长短调子变换旋律,像军队的号角一样增强号召力,绽放舞者的激情,使舞姿更为欢快、舒畅。如今,唢呐更多用于民乐演奏,形成了具有时代美感和民族风情的音乐艺术,发挥出其独特的演奏效果。
延边歌舞团演奏员安龙哲一直从事朝鲜族传统唢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他毕业于延边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为吉林省音乐家协会民族管乐协会理事、吉林省音乐家协会打击乐协会理事,曾获得2012年朝鲜族民族器乐比赛金奖、第二届中国朝鲜族传统音乐舞蹈大赛金奖、2022首届“国韵杯”民族器乐大赛希望之星等荣誉;参与国家文化部非遗全国巡演展、央视等数十家媒体节目录制与录音合成;受邀参加上海民族乐团、香港民族乐团等团体的演出活动。
安龙哲表示,朝鲜族传统唢呐是历史性、艺术性、实用性等特征突出的传统乐器之一,在朝鲜族传统农乐艺术和民乐演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独特的音色和节奏,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欢快愉悦的心境和豪放强烈的感召力,反映了向往美好生活的朴实心愿。
近年来,安龙哲在完成歌舞团演出任务的同时,还走进学校、社团等,开展朝鲜族传统唢呐艺术的教学和普及工作。经常有外地艺术团体前来学习,安龙哲都热情欢迎、耐心讲解。“作为一名演员,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责无旁贷。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传统艺术受到更多关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学习的队伍中来,我将尽我所能去传授,让更多人了解朝鲜族传统艺术。”安龙哲说。
本文来自【延边晨】,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唢呐是哪个国家的推荐文章3:唢呐源自波斯 民间日渐没落
■其实琵琶也是舶来品。
■陶泽如在影片《百鸟朝凤》中饰演的老一辈“唢呐艺术家”焦三爷。
电影《百鸟朝凤》绝境逢生,票房累超2600万元。这部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以秦川小镇的两代唢呐匠为主角,讲述了这项传统技艺的历史变迁。从电影艺术层面来看《百鸟朝凤》或许是成功的,然而,它将唢呐作为的中国传统乐器的象征,这点上却似乎有些偏差。因为这种在中国如此接地气的乐器,在我们眼中似乎已经“土得掉渣”的乐器——唢呐,并非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乐器。
明代仍视唢呐为外族乐器
徐渭:胡乐盛行,使中华正音不在
电影《百鸟朝凤》中,两代唢呐匠人对于唢呐这门传统艺术的执着追求,师徒之间的真挚感情,电影人的集体背书,让我们收获了戏里戏外的不少感动。但唢呐却是从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波斯乐器。
日本学者林谦三在他的著作《东亚乐器考》中谈及唢呐的起源: “中国的唢呐, 出自波斯、阿拉伯的打合簧(复簧) 乐器苏尔奈”。这就是说,唢呐是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的,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语Surnā的音译。这在学术界似乎已成定论,但关于唢呐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仍有争论。
古代波斯(今伊朗)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的文明古国,其乐器和音乐体系以其特有的民族特色对丝路沿线各地的音乐文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早在西晋时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金、元时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戚继光把唢呐用之于军乐之中,并在《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写道:“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但明代仍将唢呐视为外族的乐器,徐渭(文长)在《南词叙录》中说:“至于喇叭、唢呐之流, 并其器皆金、元遗物矣。”徐渭认为,唢呐是金朝、元朝的遗物,是女真人、蒙古人带到中原来的,因为这些“胡人”的乐曲盛行,而使中华正音不在。
重演四百多年前的对决?
“现代唢呐第一人”刘英:现在充斥在我们周围的都是外来文化
在戏曲家徐渭的抱怨中,我们似乎能感受到四百多年前的一场对决:一边是以琵琶、古筝、笛子为代表的本土乐器,一边是以唢呐、喇叭为代表的外来乐器。徐渭的抱怨没有道理,因为其实琵琶也是舶来品。有好些我们看来老土的乐器,如琵琶、二胡、箜篌等,追根溯源,其实是从丝绸之路传来的波斯乐器。
不少人将电影《百鸟朝凤》视为民族民间音乐、民俗文化的一首挽歌。就像影片显示的,从上世纪80年代初极被推崇,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几乎无人问津,唢呐是怎么没落的?
唢呐演奏家刘英被誉为“中国现代唢呐第一人”,他也是《百鸟朝凤》最具代表性的演奏家之一。对唢呐的没落,刘英非常痛心:“对传统文化,我们这一代人是有感情的,但年轻人很多不知道。现在充斥在我们周围的都是外来文化,娱乐和快餐文化当道,我们还有没有自己的东西?”
与明朝徐渭的抱怨似曾相识,这仿佛是历史的轮回一般。
唢呐服务的是农村传统礼教
唢呐演奏家胡晨韵: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希望
明朝时期,唢呐极度兴盛,清朝遇低谷,解放初期至上世纪60年代,唢呐又开始抬头,诞生了一大批佳作。刘英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唢呐最鼎盛的时期。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受流行音乐冲击,民间婚丧嫁娶渐渐不太请吹歌班子了,“年轻人喜欢赶时髦,就弄一些流行音乐,放录音啦,弄一些舞蹈队,请一些模特助兴。” 挣钱少,又辛苦,唢呐乐手们纷纷改行。
作为农业文明和乡土文化的产物,唢呐历来服务的是农业社会的传统礼教。随着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推进,西方文化涌入,不再有用、不再被需要的唢呐,免不了没落。
相较老师刘英的痛惜,上海民乐团的唢呐演奏家胡晨韵面对唢呐在当代的传承问题,没那么伤感,反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希望。“这不是唢呐演奏者能决定的,而是社会变革决定的。”
唢呐在民间的没落,在胡晨韵看来是听众的耳朵和需求产生了变化,“以前唢呐吹的就是当地戏曲,戏曲对听众们来说就是流行音乐。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人们打开了视野,可以听到更丰富的音乐,回过来再听唢呐,就会觉得它有局限性。”
胡晨韵直言,这些年,唢呐的曲目量也有了极大丰富。《百鸟朝凤》演的渐渐少了,民乐团委约创作的唢呐新曲越来越多。这些新曲大都采用西方十二音体系创作,唢呐以独奏或协奏曲登台的机会更多了。
(综合 中华网、光明网、澎湃新闻等)
唢呐是哪个国家的推荐文章4:非遗里的庆阳丨环县唢呐
环县唢呐
唢呐本不是环县的“土产”,据史料记载,在金代时,它由波斯、阿拉伯国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先在官府中流行,到了明代才广泛流传到民间。据明代乐蟠人侍郎韩鼎编篆、清乾隆二十六年由庆阳知府赵本植再行修订的《庆阳府志》记载,鼓乐已是明代婚丧习俗礼仪中的一部分。明人沈德符《野获篇》曾言,嘉庆、乾隆年间所盛行的《寄生草》《粉红莲》《银纽丝》等曲,在环县唢呐中也有同名曲牌,可见环县唢呐在明代已广为流传。环县唢呐从清代开始逐步成熟至民国达到兴盛,“文革”期间逐渐沉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文化部门进行挖掘抢救,环县唢呐得以重生。
环县唢呐是以唢呐为主要吹奏乐器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就环县而言,按地域分布和演奏特点可大致分为三个派系:一是耿湾乡、秦团庄乡、山城乡等乡镇流行的大杆唢呐(杆长九寸二分左右)和长杆唢呐。二是环城、木钵、樊家川、八珠等乡镇流行的中长杆唢呐(俗称“二杆子,杆长约八寸多”),在演奏中艺人随意吹奏“挂音”或“唐音”,自由度大,有时也可以两人同时吹奏“挂音” 或“唐音”, 音域宽广雄厚,音色昂扬激越。三是在道情皮影戏班中伴奏的短杆唢呐(杆长约六寸),俗称“笛呐”,调较高,音色洪亮剔透,在戏班中主要以演奏主旋律音乐为主。
按照唢呐吹奏的内容和用途可分为两大派系,一是在红白喜事上吹奏的唢呐,曲牌有相对固定的用途,如红事中吹奏的喜庆曲牌《九连环》,在白事中吹奏的哀伤曲牌《雁落沙滩》,通用曲牌如《宫调》《平调》;二是在道情皮影戏班中伴奏的唢呐,有专用的板式、曲牌和固定的场合,如板式有伤音慢板、花音飞板和曲牌《朝天子》、《干板流水》等。
环县唢呐班社,俗称“吹手班子”,没有一定人数限制,少者二人,多者五六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也有在唢呐领奏中伴有堂鼓、钹、小钗、钩锣等乐器的大班组合。环县现有唢呐艺人约二百余名。
环县唢呐曲牌,内涵丰富,意味质朴自然,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经普查采录牌子曲有100多种,小曲子60多首,现代歌曲近百首,主要曲牌有:宫调、平调、担水、慢担水、背宫担水、流水、抱灵牌、祭灵、雁落沙滩、秦雪梅吊孝、白鹤献蜡、银钮丝等。小曲有:割韭菜、珍珠倒卷帘、女望娘、张大嫂挡狗、冻冰、哭大大等。
2006年9月,“环县唢呐”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庆阳到底有谁在啊!世界最早“高速公路”展现中国智慧庆阳香包,到底长啥样?
唢呐是哪个国家的推荐文章5:58秒| 长知识!民族乐器唢呐竟来自遥远的西域……
提到唢呐,可谓是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之一,豪放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2016年大热的电影《百鸟朝凤》就演绎了一段关于唢呐传承的动人故事。然而,你知道么,唢呐这种广为人知的乐器竟然来自遥远的西域古国,近日播出的《国学小名士》中就详细介绍了唢呐的由来。
唢呐是哪个国家的推荐搜索词:
1.唢呐是哪个国家的乐器?
2.唢呐是哪个国家的发明的
3.唢呐是中国本土乐器吗
本文标题:唢呐是哪个国家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