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林十万个为什么推荐文章1:《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受欢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了大量优秀科普读物,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是影响巨大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原创科普图书著名品牌。自1961年4月推出,《十万个为什么》不断推陈出新,至2013年8月出版了第六版,发行量超过1亿册,居中国科普读物发行量之首。1998年,该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五版(新世纪版)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被评为“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之一。


  1960年,我有幸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的主要之一,从此与《十万个为什么》结下不解之缘,参与从第一版直至2013年第六版所有版本的写作。回顾《十万个为什么》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对于当今出版科普读物也有些许有益启示。


  《十万个为什么》的诞生


  《十万个为什么》的重要创始者,当数资深出版家、当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即自然科学读物编辑室)主任王国忠。1959年为了向国庆10周年献礼,他查阅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图书,发现数量很多,但都是几万字的小薄本。他和编辑到学校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爱问“为什么”。于是从1959年年底开始,便准备着手编一套大型问答式自然科学丛书。王国忠动员编辑们献策,在一块黑板上让他们写下自己的设想。不知道是谁,写了《十万个为什么》,得到一致赞同。


  《十万个为什么——室内旅行记》是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伊尔·伊林在1929年出版的一本书,很受欢迎。1934年,这本书在上海同时出现3种不同的中译本,其中以董纯才译《十万个为什么》影响最大。新中国成立后,王汶、郑缤、余诗琴的中译本均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书名。伊林在这本书里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室内旅行,从水龙头到炉子再到衣柜,边旅行边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诸如“面包里面的小窟窿是哪儿来的?”“穿三件衬衫暖和,还是穿一件三层厚的衬衫暖和?”著名科学家高士其在1954年6月1日《人民日》上曾用16个字概括伊林作品的特点:“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


  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写了20余个“为什么”,只有5万多字。王国忠决定打造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组成丛书。最初的计划是出版5册,即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编辑们深入到中小学,从孩子们那里征集3000多个为什么,使《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为什么”来自生活,贴近小读者。


  编辑部最初约请上海师范学校的7位老师写了一年,可是书稿枯燥无味,像教科书。编辑们调整组稿思路,改为约请一批科学小品作家写稿,把一个个“为什么”写成一篇篇文笔生动的科学小品。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是逐册推出的。最早出版的是第一分册,即物理分册,在1961年4月出版。第五分册,即生理卫生分册,在1961年10月出版。物理分册第一次印刷仅为5000册。那时,少年儿童读物起印数通常是2万册或者更多。物理分册“试水”成功后,化学分册在1961年5月第一次印刷就增至3万册。


  《十万个为什么》出版,没有举行隆重的新书发布会,只在新华社1961年5月21日关于“六一”新书的电讯中,有这么一段:“《十万个为什么》分五集,‘六一’前能和读者见面的是第一、第二集,书里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启发少年儿童去思考和探索自然的奥秘。”第一篇给《十万个为什么》以高度评价的书评,是1961年6月4日上海《新民晚》发表的署名“言微”的《和孩子们一起学点〈为什么〉》。“言微”是《新民晚》总编辑束纫秋的笔名。他路过书店,从众多的少年儿童读物之中,发现了《十万个为什么》。当时,他只读到《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第二分册,便给予这套丛书肯定。1961年8月10日,《中国青年》开始选登《十万个为什么》,并写了一段编者按加以推荐,在青少年中产生广泛影响。


  1961年8月至10月,少年儿童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第四、第五分册,使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五册出齐之后,共青团中央主管的《中国青年》杂志(半月刊)在1961年11月1日出版的第21期上,选载了《十万个为什么》并加编者按加以推荐。从1961年11月起《北京日》《大公》《天津日》《河北日》《安徽日》《广西日》等都开始选载,《十万个为什么》在全国遍地开花。


  1962年2月23日,《人民日》发表署名“栋榕森”的“读书随笔”,文章的题目便是《十万个为什么》。“栋榕森”是出版家陈原的笔名。文中评论该书:“书凡五卷,不胫而走,可知人们多么想获得更多的科学常识了。”1962年3月21日,《解放日》用三篇文章、从不同视角推介《十万个为什么》:一是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道《〈十万个为什么〉大受欢迎》,同时刊登《十万个为什么》第一至第五册封面;二是发表社论《培养孩子爱科学》;三是发表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王国忠的《热情之花,协作之果——〈十万个为什么〉编辑札记》。


  《十万个为什么》从诞生之时起,便依靠过硬的质量和独特的魅力,被广大读者认可。


  不间断的修订再版之路


  《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总共8个分册,总共收入1484个“为什么”,105万字,总发行量达到580万册,奠定了图书的品牌基础。


  《十万个为什么》一炮打响后,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到了数千封读者来信,提出了近5000个“为什么”。为了适应读者需要,少年儿童出版社很快决定修订《十万个为什么》,从1964年到1965年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


  第二版保持了第一版的科学小品文风,充实内容,按照学科门类分册出版,使《十万个为什么》的内容系统化。第二版分为14册,总共收入2003个“为什么”,队伍比第一版扩大一倍。


  第二版的另一重大改进,是聘请诸多著名科学家担任顾问,为每分册审稿,以保证科学内容准确。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傅鹰、钱崇澍、苏步青等,担任《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的顾问、审稿人。第二版的内容比第一版本更加丰富、系统、准确,是一个较完善的版本。


  1980年,《十万个为什么》开始进行第三次大修订,推出第四版。第四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大体上保持第二版的规模和创作特色,仍是14分册,仍保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风格。1990年初,少年儿童出版社着手推出新的“续编本”,即已经出版的14分册不动,增加新的分册。“续编本”总共10个分册,如此一来,《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增加到24分册。采取这样“续编”的方式,好处在于保持了原版本的完整性,而“续编本”则全部是新增的“为什么”。第四版发行的时间最长,从1980年持续到1999年,将近20年,所以第四版发行量很大,印数达3000万册。


  在出齐《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之后,1995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筹备出版第五版。因为在1999年出版,第五版通常被人们称为“新世纪版”,有几大特色:一是紧凑、简练,从第四版的24分册,缩减为12分册;二是与时俱进,除保留原版中的基础科学知识部分,刷新了2/3的篇幅,涉及50余个学科,3000多个“为什么”,新增了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基因科学等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总计300余万字;三是强调科学家的作用,21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这部书的编委会,众多著名科学家担任各分册的主编;四是首次设立索引资料分册,读者依照关键词,可从资料分册查到相关内容在书中的具体位置。


  2011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启动第六版编辑工作。第六版与以往的最大不同,是以科学家为主。第六版有115位院士参与前期策划,21位院士担任分册主编。来自世界各地的700多位(大都是科学工)参与《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写作。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亮相上海书展:全书600万字,收入4500个问题,80%的“为什么”更新,7000余幅彩色图片。第六版共18册,分为三个板块,即基础卷、专题卷、热点卷。第六版提供了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展现全球科技和文明新成果,聚焦各个学科领域的前沿发现。


  《十万个为什么》凝结着少年儿童出版社几代编辑的心血,汇聚着上千位科学家和科普的精心创作,承载着数以万计读者的多年呵护。更重要的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发展之路,也是新中国出版史的缩影。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十万个为什么》不断修订再版,内容吐故纳新,使这套丛书成为常青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十万个为什么》还会出第七版、第八版,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科学启蒙读物。


  (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之一,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


  :人民日


  伊林十万个为什么推荐文章2:郭奇峰老师带你一起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想必我们总遇到过一本书,说出这本书的名字,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有关于它的记忆。你是从什么开始对这个世界好奇的呢?你是怎么渐渐认识了解这个多样丰富的世界呢?


  有这样一本“一辈子用得着,几代人忘不了”的书——《十万个为什么》给我们进行了最初科学启蒙。《十万个为什么》以解答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来激发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郭奇峰老师来读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的图书《十万个为什么》吧!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的郭奇峰老师。


  和同学们一样,郭老师特别喜欢读书,而且呀特别爱提问题。下面我就来问问大家几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能否顺利地回答出来。


  第一个问题: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洗澡的?


  第二个问题:水能炸毁房子吗?


  哈哈!相信同学们听到这两个问题一定是一脸蒙圈了,不过你们可千万不要懊恼,不要觉得难为情。因为郭老师之前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直到遇见了“它”以后。


  它是谁?它是世界上最好的,最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科普类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翻开这本书,你会很快地沉浸在知识那无边无际的海洋里。随着阅读的进程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和整个大千世界真是充满了无限的神奇和无尽的乐趣。


  就拿我们自己的屋子来说吧!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就能了解到自己这小小屋子里面大大的世界!我们的面包、电熨斗、暖壶、钟表,都能给你讲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出来。通过阅读,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面包瓤里全都是小孔;为什么可以穿冰鞋在冰上滑冰而在地板上却不行……此外,我们还会了解到有关书籍、灯光、食物等等许多许多有趣的知识。


  《十万个为什么》的名字叫米·伊林。她是一名前苏联的科普作家、工程师和儿童文学家。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伊林从小就酷爱读书,喜爱大自然,喜欢做科学实验。和许多同学一样,伊林在童年时期曾经认真地观察和研究过蚂蚁,认真地去数过天上的星星。也许正是童年的经历,让探索与发现在小伊林的内心深处扎下了根。随着年龄的增长,伊林通过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探索,成功地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疑团。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不仅会给同学们带来许许多多的知识,还会教给大家很多既实用又有趣的阅读方法。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方法去体验阅读与探索的乐趣。


  比如:除了伊林告诉们有关自己房间的许多秘密之外,我们还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一个问题清单——为什么感应水龙头能自动出水呢?冰箱里的冷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然后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问问身边的人。当然,如果你能够结合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先去推测问题的答案,再去请教身边的人,那就更好啦!


  你还可以查查资料,可以先上网查找,再到图书馆看一看专业的书籍,这样坚持下去,相信你一定可以成为知识小达人!


  我们还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做批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整理信息。可以画画图,还可以做做表格……比如通过阅读《书的故事》,你就可以把自己关于书籍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做成一个时间轴,去梳理和展示人类传递信息的发展历程。还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画一画心中的“未来之书”。


  相信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这套《十万个为什么》一定会带着你在广阔的知识的海洋尽情地遨游,会带着你在不断的探索中收获成长的喜悦。


  :郭奇峰


  伊林十万个为什么推荐文章3:你不知道的《十万个为什么》

  文|李强


  为什么星星会眨眼睛?为什么海水是咸的?为什么鸽子能从遥远的地方飞回自己的家……“为什么”这三个字代表的是少年儿童不竭的求知欲望,自然界里千变万化的事物也吸引着每一个热情、好问的少年儿童。《十万个为什么》——这是所有中国孩子都不会陌生的书,直到今天仍是孩子们科普读物的首选之一。仅从1961年4月算起的50多年间,《十万个为什么》就出了6个版本,销量高达1000多万套、1亿多册。或许在许多人的认知里,我国《十万个为什么》的最早版本是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其实非也!


  1929年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米·伊林出版了一本科普小册子《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只有短短的50000字,却立即引起阅读高潮,印数一再增加,并很快出现了英译本、法译本、德译本等。在俄语中,“十万”是个形容词,形容数量之多。而这个有些夸张的书名其实更早出现在一首诗中:“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这是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诗人吉百龄(亦译作吉卜林)的诗。1932年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给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了伊林:“伊林的一本书用德文出版了,书名是《改变世界的五年》,另一本用英文出版了,书名同样有趣,《十万个为什么》。”


  在中国,最早将伊林《十万个为什么》译成中文的译者之一是董纯才,其版本1934年10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董纯才(1905—1990),我国第一代科普作家。1931年开始科普创作,1937年他到延安参加革命,一生从事教育和科普工作,是与高士其齐名的我国第一代科普作家。


  董纯才自己创作的科普作品主要有《马兰纸》《凤蝶外传》等,他的翻译作品也很多。仅查阅山东省图书馆《(馆藏)革命文献书目》(1987年编印)一书,笔者发现董纯才翻译的作品当年在抗日根据地和老解放区出版的就有:《人和山——人类征服自然》(东北书店1947年10月出版)、《几点钟——钟的故事》(东北书店1948年11月出版)、《凤蝶外传》(冀东新华书店1949年5月出版)……当年他翻译的科普作品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不但受到了陕甘宁边区及其他老解放区人民群众的喜爱,还曾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好评。


  1956年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当时我国仅有的两家专业少年儿童出版社之一——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们备受鼓舞。他们在两三个月时间里发动了几十所学校、少年宫的老师和学生提问题,请科技工和大学教师提问题,自己还从大量的刊上摘编问题,一共收集了4000多个问题,之后按照符合“为什么”的标准选出了2000多个,最终采用了1484个。这些问题成为《十万个为什么》这一大型科普读物的成书基础。从1961年4月起,编辑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共8册,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欢迎。1964年,他们又根据读者的要求,对这套书作了修订,并于1965年出版第二版,由原来的8册扩充为14册——在1965年版《十万个为什么》修订的审稿人名单上,有这样一些著名科学家闪光的名字: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钱崇澍、苏步青……他们都是当时中国科学界最负盛名的大家。


  后来,少年儿童出版社被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并组织了一个新的班子对这套丛书进行了从头至尾的“修正”。1970年至197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继续出版《十万个为什么》。1977年底,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又从上海人民出版社分离出来,后来的18册至21册改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80年《十万个为什么》开始第三次大修订,推出的第四版以1964年版的规模和特色为基础,仍分14册,共计1919个问题。1990年又出版了10个分册的“续编本”,与之前的14分册合并为24册的《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达到了3007个,史称第五版。


  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又在上海举行了首发式。全书600万字,共18分卷,收入了4500个代表科技发展前沿和青少年关心的热点问题,共有3438个“为什么”得到了解答。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离最初设计要做到名副其实的“十万个为什么”仍相距甚远。


  更让人惊奇的是,除了这些年不断出新的版本,即使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孩子们依然有机会读到自己的书店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笔者手中有一本77年前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是董纯才翻译的版本。该书由渤海新华书店在1945年10月发行,印量3000册,定价6元,32开,石印,毛边本,折叠装订,64页。封面设计依现在眼光看来亦显高端大气:“100000”下方正中一个大大的“?”,它可以激发读者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求知欲。目录页印有“室内旅行记”,第一站:自来水龙头。第二站:火炉。第三站:食橱和铁灶。第四站:锅架。第五站:碗橱。第六站:衣橱。


  《室内旅行记》首先提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为什么”。如“穿三件衬衫暖呢,还是穿一件三倍那样厚的衬衫暖?”“你们能用空气造墙壁吗?”“火能投射出影子来吗?”“为什么水不能燃烧呢?”“当我们熄灭火柴的时候为什么要吹它?”“火炉使我们温暖,因为炉里有火,但为什么外套也能使我们温暖呢?”……通过对人类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种种“为什么”,深入浅出地详细展开论述,共解答了64个“为什么”。


  据了解,渤海新华书店1945年1月成立于山东垦利县八大组,最早隶属于《渤海日》社,由中共渤海区党委宣传部直接领导,主要翻印各抗日根据地出版的图书,1949年因渤海区行将撤销,随即停止图书出版业务,实际仅存在4年多时间。


  渤海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的一个行政区,它是在1944年1月由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而成,与胶东、鲁中、鲁南、滨海等并称为我党领导下的五大战略区,直到1950年6月与其他行政区同时撤销。如今当年渤海解放区出版发行的纸、书刊日渐稀少,难觅难寻。


  翻阅山东出版史料得知,1945年石印的《十万个为什么》在整个山东解放区都是非常珍贵的版本。“石印”,即用石版进行印刷。其方法是先把原稿用含有油质的特制墨写在药纸上,再轧印在石版上,并在版面上涂上一层桃胶,这样印刷施墨时,由于水油相斥的作用,版面仅有有字的部分着墨,然后将纸覆于其上印刷。 或许有关“十万个为什么”的话题还远远没有结束;或许《十万个为什么》丛书还将以崭新的面貌再版……我们坚信,77年前《十万个为什么》的版本价值、文献价值、收藏价值,自会随着岁月流逝更显珍贵。


  伊林十万个为什么推荐文章4:加油!向未来丨叶永烈和《十万个为什么》的故事

  大型科普节目《加油!向未来》第二季将于7月16日起每周日在CCTV-1晚20:00档播出。


  节目向全民征集问题,并邀请大科学家解答,以此打造“新十万个为什么”。节目也特意邀请著名的科普科幻作家叶永烈先生为大家答疑解惑。


  叶永烈在《加油!向未来》第二季发布会现场,正在回答记者问题:“为什么树干要涂成白色?”


  叶永烈是唯一一位参与了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编写的作家,时间跨度从1961年到2013年。今天他将为我们讲述,叶永烈和《十万个为什么》之间的故事。


  ↑


  叶永烈一周岁照片


  →


  叶永烈小学五年级


  小时候,我最先喜欢的是画画,还因为画了一张《我的母亲》得了奖。父亲于是带着我去拜温州的画家王知毫先生为师。他是画工笔画的,想教我画松鼠。松鼠的毛一根一根要画好久好久,松鼠又是在松树上,松树上的松针也是一根一根的,这么多的细节,我当时没这个耐心,就不学画画了。


  ↑


  叶永烈在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画《我的母亲》得奖的奖品


  →


  叶永烈小学五年级美术得奖


  偶然一次,我写了首诗,向《浙南日》(现在叫《温州日》)投稿。诗被刊登出来了,上面写着11岁小学生叶永烈。从此我就爱上了写诗,那份纸我到现在还留着。


  叶永烈十一岁,胸前挂着“九小”校徽,戴着红领巾。就在这一年,在《浙南日》发表平生第一篇作品。


  到了中学,我开始爱看书。我有三个借书证,三个图书馆轮流看。


  初三那年,我对科普书籍产生了兴趣。那时读到的几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就有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当时我哪想得到,我会成为这本书的编者之一,而且连续写了六版。


  上图为苏联著名科学文艺作家伊林


  下图为伊林著《十万个为什么》


  第一版至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


  开始爱上科学


  我升入高中以后,高中的制图课上讲到晒蓝图,因为做工程要用蓝图来复制图纸。我按照课堂上的配置法买了柠檬酸铁铵,又买了铁氰化钾。回到家里,用红领巾把灯泡裹起来,让它变成红灯,在这里面把两个药水调好,用刷子刷在白色的纸头上。第二天我把照片的底片夹在那个纸头上,摆在太阳下晒了10分钟,然后把纸头用水一洗,就洗出来蓝色的照片。我把蓝色的照片拿给同学看,他们纷纷把自己家里的底片拿来:“叶永烈,你帮我晒蓝色的照片吧”。我还做了蓝色的书签,上面带照片的那种。我意识到化学是一门动手的科学,它用物质有趣的变化做出许多事情,便开始对它产生了兴趣。


  手持电影摄影机的叶永烈在广州


  叶永烈为小朋友表演化学实验(1979年,上海长宁区少年宫)


  我爱看书,大学又进了化学系,文理兼修。我把大学图书馆里关于化学的科普书都看了个遍,补充了很多化学史。后来有人说我的科普文章中,擅长讲故事,也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十万个为什么》


  初版本第2卷扉页


  《十万个为什么》


  第一版化学分册


  1959年,我19岁,上大二。我为北京科学小写过很多的小品,后来就把这些小品编成一本书,叫《碳的一家》。这本书在1960年出版了。


  叶永烈的第一本书《碳的一家》不同版本


  也正是因为这本书,让《十万个为什么》的责任编辑曹燕芳找到我,给我寄了五个“为什么”让我写。又看我写得有趣,就把所有的题目都寄来了。后来出版的化学分册里,一共有176个“为什么”,采用了我的163个。写“为什么”的时候我20岁。


  写作《十万个为什么》时的叶永烈(在北京大学宿舍)


  《十万个为什么》其他分册的编辑也来找我了。天文、地质、微生物、医学、农业......我来者不拒。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最初是五册,900多个为什么,我一个人写了300个,占全书的1/3。至今,《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超过一亿册。


  1962年3月21日


  《解放日》


  道《十万个为什么》


  1962年叶永烈结识了著名作家高士其,从此一直以高士其作为自己创作上的老师。这是叶永烈在1978年采访高士其,为高士其写了长篇传记《高士其爷爷》(张崇基摄)。


  请输入标题 bcdef


  【 微信同步看电视 】


  错过精彩节目很苦恼?“央视一套”官方微信平台也能看直播啦!


  点击“央视一套”微信首页左下角“节目空间”,您可以在“在线直播”版块中同步收看CCTV-1精彩节目;即使错过了播出时段也没关系,在“栏目回看”中弥补遗憾吧;想了解全天节目编排?“节目单”版块为您提供及时服务!轻松拿起手机看电视吧!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伊林十万个为什么推荐文章5:发行量超过1亿册《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受欢迎

  图①:六个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


  图②:李四光、竺可桢等著名科学家为《十万个为什么》撰写的原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了大量优秀科普读物,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是影响巨大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原创科普图书著名品牌。自1961年4月推出,《十万个为什么》不断推陈出新,至2013年8月出版了第六版,发行量超过1亿册,居中国科普读物发行量之首。1998年,该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五版(新世纪版)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被评为“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之一。


  1960年,我有幸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的主要之一,从此与《十万个为什么》结下不解之缘,参与从第一版直至2013年第六版所有版本的写作。回顾《十万个为什么》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对于当今出版科普读物也有些许有益启示。


  《十万个为什么》的诞生


  《十万个为什么》的重要创始者,当数资深出版家、当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即自然科学读物编辑室)主任王国忠。1959年为了向国庆10周年献礼,他查阅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图书,发现数量很多,但都是几万字的小薄本。他和编辑到学校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爱问“为什么”。于是从1959年年底开始,便准备着手编一套大型问答式自然科学丛书。王国忠动员编辑们献策,在一块黑板上让他们写下自己的设想。不知道是谁,写了《十万个为什么》,得到一致赞同。


  《十万个为什么——室内旅行记》是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伊尔·伊林在1929年出版的一本书,很受欢迎。1934年,这本书在上海同时出现3种不同的中译本,其中以董纯才译《十万个为什么》影响最大。新中国成立后,王汶、郑缤、余诗琴的中译本均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书名。伊林在这本书里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室内旅行,从水龙头到炉子再到衣柜,边旅行边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诸如“面包里面的小窟窿是哪儿来的?”“穿三件衬衫暖和,还是穿一件三层厚的衬衫暖和?”著名科学家高士其在1954年6月1日《人民日》上曾用16个字概括伊林作品的特点:“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


  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写了20余个“为什么”,只有5万多字。王国忠决定打造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组成丛书。最初的计划是出版5册,即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编辑们深入到中小学,从孩子们那里征集3000多个为什么,使《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为什么”来自生活,贴近小读者。


  编辑部最初约请上海师范学校的7位老师写了一年,可是书稿枯燥无味,像教科书。编辑们调整组稿思路,改为约请一批科学小品作家写稿,把一个个“为什么”写成一篇篇文笔生动的科学小品。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是逐册推出的。最早出版的是第一分册,即物理分册,在1961年4月出版。第五分册,即生理卫生分册,在1961年10月出版。物理分册第一次印刷仅为5000册。那时,少年儿童读物起印数通常是2万册或者更多。物理分册“试水”成功后,化学分册在1961年5月第一次印刷就增至3万册。


  《十万个为什么》出版,没有举行隆重的新书发布会,只在新华社1961年5月21日关于“六一”新书的电讯中,有这么一段:“《十万个为什么》分五集,‘六一’前能和读者见面的是第一、第二集,书里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启发少年儿童去思考和探索自然的奥秘。”第一篇给《十万个为什么》以高度评价的书评,是1961年6月4日上海《新民晚》发表的署名“言微”的《和孩子们一起学点〈为什么〉》。“言微”是《新民晚》总编辑束纫秋的笔名。他路过书店,从众多的少年儿童读物之中,发现了《十万个为什么》。当时,他只读到《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第二分册,便给予这套丛书肯定。1961年8月10日,《中国青年》开始选登《十万个为什么》,并写了一段编者按加以推荐,在青少年中产生广泛影响。


  1961年8月至10月,少年儿童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第四、第五分册,使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五册出齐之后,共青团中央主管的《中国青年》杂志(半月刊)在1961年11月1日出版的第21期上,选载了《十万个为什么》并加编者按加以推荐。从1961年11月起《北京日》《大公》《天津日》《河北日》《安徽日》《广西日》等都开始选载,《十万个为什么》在全国遍地开花。


  1962年2月23日,《人民日》发表署名“栋榕森”的“读书随笔”,文章的题目便是《十万个为什么》。“栋榕森”是出版家陈原的笔名。文中评论该书:“书凡五卷,不胫而走,可知人们多么想获得更多的科学常识了。”1962年3月21日,《解放日》用三篇文章、从不同视角推介《十万个为什么》:一是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道《〈十万个为什么〉大受欢迎》,同时刊登《十万个为什么》第一至第五册封面;二是发表社论《培养孩子爱科学》;三是发表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王国忠的《热情之花,协作之果——〈十万个为什么〉编辑札记》。


  《十万个为什么》从诞生之时起,便依靠过硬的质量和独特的魅力,被广大读者认可。


  不间断的修订再版之路


  《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总共8个分册,总共收入1484个“为什么”,105万字,总发行量达到580万册,奠定了图书的品牌基础。


  《十万个为什么》一炮打响后,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到了数千封读者来信,提出了近5000个“为什么”。为了适应读者需要,少年儿童出版社很快决定修订《十万个为什么》,从1964年到1965年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


  第二版保持了第一版的科学小品文风,充实内容,按照学科门类分册出版,使《十万个为什么》的内容系统化。第二版分为14册,总共收入2003个“为什么”,队伍比第一版扩大一倍。


  第二版的另一重大改进,是聘请诸多著名科学家担任顾问,为每分册审稿,以保证科学内容准确。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傅鹰、钱崇澍、苏步青等,担任《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的顾问、审稿人。第二版的内容比第一版本更加丰富、系统、准确,是一个较完善的版本。


  1980年,《十万个为什么》开始进行第三次大修订,推出第四版。第四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大体上保持第二版的规模和创作特色,仍是14分册,仍保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风格。1990年初,少年儿童出版社着手推出新的“续编本”,即已经出版的14分册不动,增加新的分册。“续编本”总共10个分册,如此一来,《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增加到24分册。采取这样“续编”的方式,好处在于保持了原版本的完整性,而“续编本”则全部是新增的“为什么”。第四版发行的时间最长,从1980年持续到1999年,将近20年,所以第四版发行量很大,印数达3000万册。


  在出齐《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之后,1995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筹备出版第五版。因为在1999年出版,第五版通常被人们称为“新世纪版”,有几大特色:一是紧凑、简练,从第四版的24分册,缩减为12分册;二是与时俱进,除保留原版中的基础科学知识部分,刷新了2/3的篇幅,涉及50余个学科,3000多个“为什么”,新增了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基因科学等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总计300余万字;三是强调科学家的作用,21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这部书的编委会,众多著名科学家担任各分册的主编;四是首次设立索引资料分册,读者依照关键词,可从资料分册查到相关内容在书中的具体位置。


  2011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启动第六版编辑工作。第六版与以往的最大不同,是以科学家为主。第六版有115位院士参与前期策划,21位院士担任分册主编。来自世界各地的700多位(大都是科学工)参与《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写作。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亮相上海书展:全书600万字,收入4500个问题,80%的“为什么”更新,7000余幅彩色图片。第六版共18册,分为三个板块,即基础卷、专题卷、热点卷。第六版提供了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展现全球科技和文明新成果,聚焦各个学科领域的前沿发现。


  《十万个为什么》凝结着少年儿童出版社几代编辑的心血,汇聚着上千位科学家和科普的精心创作,承载着数以万计读者的多年呵护。更重要的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发展之路,也是新中国出版史的缩影。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十万个为什么》不断修订再版,内容吐故纳新,使这套丛书成为常青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十万个为什么》还会出第七版、第八版,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科学启蒙读物。


  (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之一,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


  伊林十万个为什么推荐搜索词:

  

  1.伊林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

  

  2.伊林十万个为什么内容简介

  

  3.伊林十万个为什么摘抄笔记

  

本文标题:伊林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