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皮是哪里的特产推荐文章1:隐食记|凉皮:全民家书里的两部美食史

  前不久,宁夏石嘴山大武口区凉皮协会捐赠了500份凉皮,陆续送到石嘴山市弛援湖北医疗队医护人员手中。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一边吃着凉皮一边不忘发视频感谢:“没想到今天吃到了家乡的凉皮,真过瘾!”两天后,甘肃白银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同样收到了家乡寄来的一份特产美食:凉皮。收到凉皮的护士满心感动地在日记中写下几个字:“吃出来家的味道。”


  2020年年初的“宅家马拉松”把全国人民逼成了厨子,而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朋友圈厨艺大赛”中,C位出道的美食非凉皮莫属。微信、微博、豆瓣、抖音、快手甚至是B站,几乎凡有社交APP处便能发现凉皮教学指南。在各色攻略与直播中,人们操持着十八般厨具洗面筋、摊凉皮、浇辣子……有些人最终靠着锡纸、乐高积木和电风扇练成了“邪典”凉皮大法,而更多的人则在糟蹋完家里的面粉后对着碎成豆腐渣的面皮发出灵魂呐喊。


  中国美食千千万万,为什么是偏偏是凉皮点点燃了大江南北春节的厨房?甘肃白银与宁夏石嘴山相距400余公里,风土民情大不相同,为什么凉皮会成为两座城市共同的“家书”?


  如果说在朋友圈“C位出道”还有些偶然因素的话,那凉皮同时“兼任”不同城市的“家书”就显得不足为奇了。非但是白银和石嘴山,在西北,但凡叫得上名号的地方,几乎“城”手一碗凉皮:西安、汉中、兰州、石河子、克拉玛依……但如果你认为凉皮只是“一带一路”的专属美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将视线投至整个中国,你会发现以凉皮为家乡特色小吃地方简直数不胜数:河南濮阳、山东东营、江西贵溪……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要在中国选一种“全民家乡小吃”,那凉皮一定是最有力的角逐者之一。


  凉皮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够横行九州、南北通吃呢?


  凉皮是什么?你要问我,我便不知


  圣奥古斯丁有一句名言:“时间是什么?没人问我,我很清楚;一旦问起,我便茫然。”凉皮,也是这样奇妙的事物。从命名上来看,凉皮虽然和凉面、凉粉结构相同,但含义却含糊得多。


  “凉面”与“凉粉”均为偏正结构,“面”与“粉”作为中心语都指向特定的食材,修饰语“凉”则可以自由替换。面可以是冷面、汤面、热干面,粉也可以是冰粉、炒粉、酸辣粉,而凉皮则不同——单独一个“皮”字会让食客不知所云,可以煮一碗面、嗦一碗粉,但没法下一碗皮,而结构相似的(东北)拉皮、(南康)汤皮等小吃则与凉皮有着完全不同的“血统”。“皮”与饺子、馄饨、包子相连就成了后者的附属物,唯有与“凉”字相连,凉皮才能成为一个整体。


  之所以对凉皮的名称咬文嚼字,是因为凉皮的的内涵同样暧昧不明。从词义界定角度来看,蒸的、擀的、烙的凉皮都应属于凉皮,然而从约定俗成的角度来看,似乎只有“蒸出来”的凉皮才是真正“原教旨主义”的凉皮。但即使将范围收缩得如此之窄,也依然不同将凉皮与面皮之间划上等号,因为“蒸出来”的凉皮也分类两大类:一种是用大米熬浆制成的皮,属于米皮;另一种是用面粉去筋制成的皮,属于面皮。没错,虽然“朋友圈厨艺大赛”中被糟蹋的几乎清一色是面粉,但少了大米的凉皮界,注定是不完整的。


  米皮制作工序大致分为三步:磨米成浆、过滤澄清、上笼蒸制。出名之后的米皮劲道软糯,趁热折叠好切成细条,蘸上秘制的辣椒油,再来些蒜汁水醋,一口清凉,两口舒爽,三口便是人间至味。


  米皮在陕西以外的省市流传不广,但在陕西凉皮界的“四大旦角”中米皮就占了半壁江山:分别是秦镇米皮和汉中热面皮——没错,汉中热面皮名为“面皮”实际却主要以米浆为原料,严格来讲应当称为汉中热米皮。而用面粉做成的“皮”,汉中人称之为“面面皮”,“面面”大体为粉末之意。


  关中一带素有“乾州的锅盔岐山的面,秦镇的皮子绕长安”的民谚,从中不难品出秦镇米皮在陕西地位有多尊崇。制作精良的秦镇米皮吃起来“筋、薄、细、软”,无论是单吃还是配上芹菜丁、豆芽、黄瓜丝等小菜,都是一般的妙不可言。而汉中热面皮则是汉中人每天肠胃的闹铃:一口热面皮,一口菜豆腐,豆腐蘸着米皮汤的那一瞬间,那才是一天真正的开始。


  除了秦镇、汉中两大重镇,甘肃陇南的文县、武都也盛产米皮。不过作为家乡小吃,文县的面皮同样不遑多让;而武都的米皮则常常与面皮、洋芋搅团、油面茶等小吃统称为凉粉,一句“凉粉吃了没”,武都人听了,自会会心一笑。


  凉皮的另一大分支,就是横扫六合的面皮。面皮制作工序与米皮几乎一致:释面成浆、过滤澄清、上笼蒸制。在制作面浆之前,如果加一道洗面的工序,就能制出气孔密集的面筋;如果直接用面粉加水调和成面浆,便没有面筋。贾平凹在《陕西小吃小识录》曾提到过面皮的做法为“一斤面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陆续加水和稀……蒸笼上铺白纱布,面浆倒其上,摊二分厚,薄厚均匀,大火暴蒸”,这里的面皮未经洗面,自然是没有面筋的凉皮。


  除去米皮与面皮,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着一种名为“酿皮”的美食。“酿”读“瓤”,酿皮与凉皮事实上是同一种食物——秦镇米皮又名“穰皮儿”,“酿”恰与“穰”同音。虽然酿皮界中比较出名的兰州酿皮、天水酿皮、武威酿皮、巴盟酿皮均是面皮,但考虑到各地对米皮、面皮、凉皮甚至凉粉的叫法多有混同,“酿皮”之名很可能是穰皮的讹变。


  一千碗凉皮就有一千种灵魂


  可以看出,“凉皮”是一各极具包容性的称呼。它可以是米皮,可以是面皮,可以带面筋也可不带面筋,更不用提各地完全可以在“皮”的基础上辅以不同的佐料与小菜。这种“殊途同归”式的内涵,让凉皮有了成为“全民家乡小吃”的可能,但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究竟哪种凉皮才是最正宗呢?这个问题,连凉皮“最大输出省“陕西自己也是一笔糊涂账。


  “四大旦角”除了秦镇米皮和汉中热面皮,还有岐山擀面皮和麻酱酿皮:岐山擀面皮2011年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而麻酱酿皮则用芝麻酱挑起了浓浓的回民特色。“四大旦角”之外,陕西凉皮界同样群星璀璨:安康蒸面、汉阴蕨粉皮、扶风烙面皮、彬县淤面、陕北肝子酿皮、泾阳凉皮……闻名陕西内外的“三秦套餐”是凉皮、肉夹馍再加冰峰汽水,但这里的凉皮只能称得上“种类物”而非“特定物”,不同陕西人心中自然有不同的凉皮风韵。陕西凉皮“十里不同酱,百里不同皮”,只不过有些“王孙高名满天下”,早已随着各地的小吃连锁店成为陕西的名片;而另一些则“藏在深闺人未识”,只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心中,悠悠谱写出一曲乡音。


  陕西凉皮花样最多,影响最大,流通最广,文化根基最深。凉皮若是帝国,陕西就是当之无愧的首都。但如果说陕西凉皮能一匡天下、九合诸侯,那恐怕各地要“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了。


  自汉中向西或咸阳向北,便到了甘肃的陇南与庆阳,这同样是两个酿皮重镇。甘肃是酿皮大省,而陇南与庆阳宁县则是这条“酿皮之路”的东部起点。由此驱车向西,一路可以尝尽天水酿皮、定西酿皮、兰州酿皮、临夏酿皮、武威酿皮、金昌酿皮,及至吃到一碗敦煌酿皮时,已经到了甘肃的最西端。


  出了甘肃,新疆浩浩荡荡的凉皮大军又已列阵在前。哈密凉皮、乌鲁木齐凉皮、昌吉凉皮、石河子凉皮、克拉玛依凉皮、伊犁凉皮、喀什凉皮……凉皮随着铁路的延伸渗入黄沙戈壁,成为新疆人肠胃里最美味的“绿洲”。


  相比于甘肃陕西两省,新疆凉皮呈现出更强的包容性与更丰富的口感。哈密凉皮的配菜极为奢华,从紫甘蓝到酸萝卜到野蘑菇,大有万川归海的气魄;昌吉黄皮凉皮以蓬草灰水和面,故称为“黄皮凉皮”,口感厚重扎实;石河子凉皮汤料讲究,用桂皮、花椒、草果、香叶等十余种香料熬制而成,汤料甚至比面皮更诱人;克拉玛依凉皮则能用番茄酱搅拌,在胡萝卜与绿豆芽的衬托下大有“凉皮沙拉”的即视感;喀什凉皮还会辅以腐皮及特殊的鹰嘴豆,软糯中更添滋补……可以说只有凉皮拥趸们想不到的吃法,没有新疆凉皮加不了的料。


  沿着“凉皮之路”走到伊犁与喀什,已经半只脚迈出了中国国界,但这并不是凉皮帝国疆域的全部。回头向东,内蒙古的巴盟酿皮、宁夏的大武口凉皮都配拥有姓名,“大武口凉皮”五个字还是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再向南转折,青海酿皮同样蔚为大观——凉皮若是家乡小吃,那广袤的西北大地就无一处不是故乡了。


  凉皮是西北集体的家乡小吃,这依然不是凉皮帝国疆域的全部。从中原到江南还存在着一块块凉皮“飞地”,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里,凉皮同样与儿时记忆划上了等号。河南濮阳的裹凉皮、山东东营的包凉皮、安徽萧县可卷可拌的面皮、江西贵溪和德兴加入黄芥末汁拌凉皮……吃着这些特立独行的凉皮长大的人们,离开了家乡见到了别处的凉皮还多多少少会有些惊讶:这也叫凉皮?这声质疑,要是让一个陕西人听到,真不知会做何感想。


  没办法,这就是凉皮。如果说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利波特”,那一千碗凉皮有一千种灵魂。


  凉皮通史:“全民主食”的起源猜想


  凉皮在地在物博的中国的确近乎“全民家乡小吃”,但它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再进一步,究竟哪里的凉皮最“正宗”?史书未曾明确凉皮的起源,但民间却给了凉皮多个版本的传说。


  比如秦镇米皮,相传是秦始皇嬴政时秦镇遭旱灾无新米上贡,乡绅们遂将陈年大米浸泡后磨制成米浆,竟而创造出了米皮。又如汉中热面皮,相传是汉高祖刘邦时期汉中一带的农民所发明,刘邦“微服私访”时对这一由“面”成“皮”的美味赞不绝口,赞曰“此乃面皮也”,因此汉中热米皮至今还以“面皮”为名。再如萧县面皮,又将起源锁定到了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曹操南征时粮食被雨浸湿,厨子便机灵一动将这些麦子磨成粉蒸制,最终发明了凉皮。


  如果这些传说为真,那凉皮便已度过了两千年左右的岁月,在美食界也算得上长寿了。不过传说毕竟只是传说,通过对史料的按图索骥,还是能找出凉皮起源的大致时间。


  无论是米皮还是面皮,都需先将原料磨成粉,这就要用到石磨。石磨发明于战国时期,经历秦汉随着脚踏碓、水碓、风车、砻磨和连转磨等粮食加工器具而普及,这也标志着中国饮食由“粒食”向“粉食”的过渡。两汉时期,食饼之风渐渐铺开——这里的“饼”指的是所有面食的统称,如汤面最早就称之为“汤饼”。秦汉以降,汤饼与蒸饼已是餐桌上的常客,东汉农学家崔实在《四民月令》提到“立秋日食煮饼及水溲饼”。魏明帝曹叡为了试探“肤白貌美”的何晏是否傅粉,用的方法便是在正夏月让何晏吃热汤饼。从生产工具的角度来看,凉皮在汉代的确已经有了出现的可能,不过宋代以前的汤饼实际上是一种“片儿汤”,面片不是用刀切,而是用手撕,可以说此时还有“面”无“条”,凉面尚未问世,遑论工艺更为复杂、以刀切为主要工序的凉皮。


  汤饼虽然美味,但不适合在夏季食用,解暑开胃的刚需最终催生出了凉面。唐朝时期出现了一品名为“槐叶冷淘”的小吃,采青槐嫩叶捣汁和入面粉,做成细面条,煮熟后放入冰水中浸泡,捞起以熟油浇拌,再放入井中或冰窖中冷藏,待食用时加佐料调味——从制作工序来看,“槐叶冷淘”与凉面极为相似,唯一的疑问就是,“槐叶冷淘”到底是“面片”,还是“面条”?


  五代何光远所著的《鉴诫录》中载,前蜀时冯涓与王锴行酒令,王锴令曰:“乐乐乐,冷陶似馎饦。”馎饦即面片汤,冷淘既然与馎饦相似,显然不是用刀切。不过唐朝的确已经出现了刀切的面条,唐末冯贽所著的《云仙杂记》中载“并,代人喜嗜面,切以吴刀,淘以洛酒,漆斗贮之”,这与唐代案板、刀、杖之类厨具的使用潮流相吻合。


  厨具的丰富会促使面食推陈出新,分化细致。至宋代时,人们已习惯将面条用刀切成细长汤面,在以《梦梁录》为代表的宋人笔记中,面条的种类已蔚为大观。更为重要的是,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已经现出了面筋:“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梦溪笔谈》是以面筋比喻锻钢,可见面筋的制法已然普及,所以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断是,凉皮的成型很可能出现于唐宋时期,也即刀切技法与面筋制法成熟之后。


  从美食发展史与烹饪工艺的角度来看,凉皮无疑源于凉面。《云仙杂记》言“并,代人喜嗜面”,将面条的流行范围大至锁定在山西、河北一带,但凉面——包括凉皮——无疑天然有着大众美食的“天份”,恰如汤饼与蒸饼在汉代当属“全民主食”一样。


  凉皮断代史:三线建设里的新羁绊


  通过凉皮历史的推断与分析,可以大致判断凉皮天然是“全民主食”。但凉皮若果真如此流行,为何千余年后以凉皮为“家乡小吃”的城市依然多位于北方尤其是西北?凉皮这一“春风”为何迟迟难绿“江南岸”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将视线投入中国的自然地理中了。


  中国幅员辽阔,一道“秦岭——淮河”线大致分割了南方与北方,降水、气候、湿度等因素造就了南稻北麦、南米北面的格局。除此之外,南方物产远较北方尤其是西北丰富,这种先天性的差异势必会影响到南方与北方美食的发展进路。


  江南人可以在同一碗面上“穷奢极欲”地放置各种浇头,但西北人就没有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了。作为凉皮最重要的“出口省”,陕西与甘肃自古以来多旱少雨,昼夜温差大,这一自然条件限制了蔬菜的种植,面食在饱腹之余不得不承担更多满足食欲的使命,与此相对人们也自然会在面食上投入更多的想像力。


  明人蒋一揆在《长安客话》中记载了当时的面食之盛:“水瀹而食者皆为汤饼。今蝴蝶面、水滑面、托掌面、切面、挂面、馎饦、合络、拨鱼、冷淘、温淘、秃秃麻失之类是也。”虽然这里的“长安”指的虽然是北京,但北方对面食的钟爱却是一理通万理的。北方物产虽少,但只要不是灾年,小麦基本俯拾即是,一个地方发明出一种新的面食,其他地方立刻便能够群起而效仿。凉皮的原料不过米与面,哪怕是在塞外,只要能保证最基本的收成,就能用凉皮“打牙祭”,这种强大的适应力才是凉皮“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资本。而在江南,毕竟饮食品类丰富,凉皮想要在“水稻圈”打下一片江山自然就不容易。


  制作取材方便的另一面就是因地制宜,这也是凉皮“十里不同酱,百里不同皮”的原因。产米的可以做米皮,产面的自然就做面皮;民风尚酸就多加些醋,嗜辣就多加些辣子;喜欢厚重的可以用蓬草灰水和面,喜欢软糯的也可以做得轻薄如纸。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凉皮的灵魂原本是个多选题了。


  凉皮的灵魂是面筋吗?是醋汤吗?是油泼辣子吗?是花生黄瓜豆芽香菜红椒萝卜丝紫甘蓝吗?是水醋大蒜花生酱芝麻酱黄芥末蚝油味精吗?都是,也都不是。可能会有人抖个机灵:凉皮品种再多,总要有个盛它的碗吗?听到这句话,拿着裹凉皮的濮阳人笑了,拎着包凉皮的东营人笑了,捧着卷面皮的萧县人也笑了……


  不过,关于凉皮的故事,还没有完。从美食“通史”的角度来看,的确能够解释凉皮在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的流行:这些地区正处于中原与塞外的交叉部,饮食文化与物产分布决定了这一地区是凉皮扎根最深的地方。但是,新疆凉皮和散落在中原的各种凉皮之所以能够成为很多人的“家乡小吃”,却源于另外半部美食“断代史”。


  翻开中国地图,会发展除了陕西、甘肃之外,其他以凉皮闻名的地方大多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共和国建国后发展出来的新兴移民城市或地区。克拉玛依因克拉玛依油田而兴,东营 因胜利油田而兴,石嘴山因煤矿而兴,贵溪和德兴因铜矿而兴。此外,石河子曾经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部所在地,伊犁六十六团凉皮、乌鲁木齐米东区羊毛工凉皮、濮阳一机厂凉皮从名称中就能听出浓浓的计划经济时代感。


  20世纪60年代起,共和国曾开展过一声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运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涌入“大三线”地区,在很多荒芜了几千年的土地上白手起家建起了新的乐园,这些人在带来了知识技术的同时,自然也带来了各地的饮食习惯。物产的相对贫乏让凉皮成为了最佳选择之一,而不同的饮食风俗则让不同地区的人试图在凉皮身上重现故乡的味道……一个地方移民的人数越多、家乡分布越广泛,凉皮也就越富有想像力。


  时过境迁,那些引进、改良凉皮的移民们可能不会想到,这些伴有乡愁的凉皮最终会演化成新的故乡,为他们的后辈、后后辈们构筑起新的羁绊。岁月无情,很多移民城市在新一轮潮流中逐渐褪色、没落甚至消失,于是在这些后辈心中,凉皮又成了岁月的绝响,只是无法为外人道也了。


  面筋、辣子、蒜汁,哪个更“原教旨”?野蘑菇、番茄酱、黄芥末汁,哪个是“异教徒”?在凉皮“全民主食”的光环面前,这些都不值一争。凉皮的真正魅力在于其适应力,它制作简单、取材方便,人们因此在食物匮乏时也能拥有到更好的食欲享受。进一步说,凉皮的适应力其实正是中华民族的适应力,凉皮界的百花齐放背后,也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百家争鸣。


  凉皮用一千年的时间蜕变成陕西、甘肃的家乡小吃,又在时代的洪流下散播于祖国各地,如果不细细品味,很难想像一份轻巧凉皮里会有如此厚重的历史。一种美食的命运,固然源于其自身的味道,但它背后,又何尝不折射着宏大的历史行程。


  这种行程会随着凉皮的脚步走向未来么?钱钟书曾引《西斋偶得》言:“由古溯今,惟饮食、音乐二者,越数百年则全不可知。《周礼》、《齐民要术》唐人食谱,全不知何味;《东京梦华录》所记汴京、杭城食料,大半不识其名。”凉皮身上承载了如此多的集体回忆,只希望这种苍凉,不要再次降临在它身上吧……


  :江隐龙


  编辑:王筱丽


  凉皮是哪里的特产推荐文章2:全国哪的凉皮好吃?经评选,6个地方更胜一筹,都是做凉皮的行家

  凉皮,起源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美食,是擀面皮、面皮、米皮、酿皮的统称。


  凉皮的包容性很强,无论是大江南北,国内国外,还是街头小巷,餐厅饭馆,到处都能看到津津有味吃着凉皮的男女老少,各地的凉皮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外形有薄有厚,原料有米有面,吃法也有凉有热,风味各有千秋,很难说谁更胜一筹。


  但如果非要问哪里的凉皮最好吃?发源地陕西肯定要占据半壁以上的江山,毕竟各种凉皮是“三秦套餐”中的C位,是陕西人共同的味觉记忆,肯定是有自己的绝技傍身的。而其他地方的凉皮名气就要小很多,但滋味不见得差多少,有些还更受当地人欢迎呢,今天就来盘点一下中国6个地方的凉皮,这些地方可都是做凉皮的行家里手,看看你吃过那些?


1、西安麻酱凉皮

  若说陕西凉皮界最具代表性的凉皮,当属西安的麻酱凉皮。在西安当地麻酱凉皮有时也会被人称为麻酱酿皮,是采用小麦面粉磨浆后蒸制而成。


  麻酱凉皮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它那浓郁的麻酱味,和一般的凉皮相比,西安麻酱凉皮会放很多芝麻酱,而且这芝麻酱也是大有文章,和平常吃的带点苦味的芝麻酱不一样,西安的麻酱里添加了十几种调味料,来为其增香,一口地道的西安麻酱凉皮,麻酱味鲜香浓郁,凉皮清爽利口,在配上黄瓜丝,口感绵软,让人回味无穷。


2、汉中面皮

  汉中面皮,陕西汉中的一道特色小吃,也是陕西凉皮界的四大花旦之一。汉中面皮虽然冠以“面”皮之名,但却不是用面制作的,而是用大米制成。汉中面皮之所叫“面皮”而不是“米皮”,是因为其形状、口感就像面条一样,在加上汉中面皮最受欢迎的吃法也是热食,所以才有了“面皮”的叫法。


  用汉中大米制作面皮味道清香、口感软糯,配上汉中的油辣子,香辣扑鼻,简直就是绝配,来到汉中一定要来吃上一碗面皮。


3、秦镇米皮

  陕西凉皮四大花旦中,除了汉中面皮之外,还有一种以大米为主原料的“米制凉皮”,那是秦镇米皮。秦镇米皮和汉中面皮的做法相差无几,主要区别体现在“米皮”的软硬上和调料上,秦镇米皮一般是用籼米制作的,看起来又细又软,但吃起来却十分的有劲道。最后米皮好不好吃,就要看辣味,秦镇米皮的辣椒油中加入了十几种花椒大料,主要突出一个字“辣”。


  而秦镇米皮加辣椒油的方式更是十分的特别,它不是将辣椒油浇在米皮上,而是拿上一把米皮,放入辣椒油中蘸上几下,这样调好的米皮,白中透红,红里透香,看上去就让人口水直流。配上黄瓜丝、芹菜和豆芽等配菜,一口下去酸辣劲道,让人欲罢不能。


4、岐山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它的特色就体现在它的名字“擀”上,擀面皮是将面粉加水揉成面团,水中反复搓洗得到淀粉浆,如果是凉皮,此时就可以放到蒸笼里面蒸熟了,但是擀面皮却是先擀成面,然后再蒸,因此擀面皮的口感硬,韧度高,更加筋道。再搭配上盐水、蒜水、辣椒油、醋等多种调料,一尝就忘不掉,越吃越上瘾。


5、濮阳裹凉皮

  在河南濮阳市就有一种凉皮,吃起来不用筷子不用碗,它就是濮阳裹凉皮,又叫做濮阳卷凉皮。其最为独特就是它的吃法,传统凉皮的吃法,都是将凉皮切好之后,放在碗中加入各种调味料,拌后好食用。但是濮阳裹凉皮就像是卷饼的吃法,将一张凉皮平铺,然后抹上各种调料,放上各种配菜,在将凉皮卷起来食用。咬上一口,凉皮裹着各种配菜和调料酱汁的味道,嘴里蒜香四溢,吃起来口感更浓厚,这独具一格的味道,让很多凉皮喜爱者惊奇不已,怎么吃都吃不够。


6、巴盟酿皮

  说起“酿皮”这个叫法,就不得不提起巴盟酿皮了。巴盟酿皮是内蒙古的特色小吃,虽然从做法神似陕西凉皮,但巴盟的酿皮色褐沉着、浑厚扎实,吃起来软糯可口,却不失嚼劲。在酿皮上放进葱花油、辣椒油、盐、醋、酱油、蒜、巴盟特制配菜,再倒入适量的大汤,一碗巴盟酿皮就好了,吃起来软而不棉、油而不腻加上特制的配菜,吃一口,五味俱全,香嫩爽滑,别提有多好吃了,是去内蒙古旅游一定要尝尝的美味。


——老井说——

  每个地区的凉皮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与口感,我们无法简单地评判那个地方的凉皮最好吃,而且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凉皮的口味和喜好也不相同,因此最好是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适合自己的凉皮。你最喜欢哪种凉皮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分享市井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


  凉皮是哪里的特产推荐文章3:陕西的凉皮

  说到陕西的饮食文化,首先想到的就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三秦套餐”的凉皮、肉夹馍和冰峰汽水。而凉皮则位列“三秦套餐”之首。在陕西,最有名的凉皮是秦镇凉皮、汉中凉皮和岐山(宝鸡)擀面皮。


  关于凉皮的起源


  关于凉皮的起源说法很多。秦镇凉皮的,据说与秦始皇有关。某年大旱,八百里秦川几乎是颗粒无收,而勉强收回家的小麦也是干瘪的,几乎磨不出面来。但农民得活命、得吃饭。有一次一个秦镇农民急中生智,把干瘪的小麦磨碎后放在水中浸泡,再把泡出来的面浆放在笼上蒸。不曾料到,蒸出来的面食竟然柔韧透亮,放凉后切成条状,十分好吃。全家当时十分高兴,就把此法教给乡邻。之后,人们纷纷效仿,把干瘪的小麦如法炮制,而且还为其起名叫凉皮。不久,秦始皇视察灾情来到秦镇,百姓实在拿不出贡品,就献上了仅有的凉皮。秦始皇吃了龙颜大悦,对凉皮大加赞赏。从此,凉皮就在关中地区传开了,到处都做,但秦镇面皮始终是最好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秦镇凉皮的原料也由麦面改为大米,称为秦镇米皮。


  而关于汉中凉皮的起源,也有故事,是与曹操有关。传说,曹操带兵攻打蜀汉时,路过汉水,适逢雨季,河水猛涨,而征集来的一批军粮——大米被水浸泡了。曹操闻讯十分恼火,赶到河边大声斥责船工。一农妇见状,斗胆上前哀求曹操不要打骂船工,并说,“我有法保住大米,并愿随军当伙夫”。曹操惜粮心切,便应允了。这位农妇把水浸泡过的大米磨成了浆,然后放在笼上蒸。不一会儿就蒸熟了,而且香气四溢。她将蒸熟的米皮翻倒在案上、切成条,这时,由于紧张,农妇不小心打翻了案上的调料瓶,调料溅到了切好的米皮上,农妇一尝,竟然十分好吃,让其他人尝,都说好吃。有人连忙拿给曹操品尝,曹操尝后十分高兴,连忙问是怎么做出来的,叫什么名字,农妇随口答道,“米皮”。曹操奖励了农妇,并命沿江部队都如法炮制,被水泡过的大米有了“出路”,而且还特别好吃!部队士兵吃了米皮,士气大涨!汉中凉皮也就流传开来了。


  彬县有一种面叫御面,其口感与凉皮十分相似,它不是用麦面做的。据说,彬县御面早在西周时就有了,而且为皇宫里的人所专用,所以叫御面。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成了以后的凉皮,所以有人认为,御面是凉皮的老祖宗。


  关于凉皮的由来还有其他说法。但不管怎么说,陕西是凉皮的发源地,毋庸置疑。凉皮的做法特殊,吃法也独特,特别是其调料,更是一绝。因此有人认为,凉皮好吃不好吃的关键是调料。调制凉皮时有两味调料必不可少,一是醋;二是辣椒。这两种调料全国都有,但陕西调制凉皮的醋和辣椒却十分独特,醋要在锅中加花椒、大料等熬制;而辣椒油也不是陕西普通的油泼辣子,不但辣,更香。所以,调凉皮的醋不是酸而是酸香,辣椒不是辣而是香辣。近几年,陕西的凉皮在外地卖得很火。然而,有的不是陕西人做的,吃起来也就不那么正宗。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调料不行,因为外地人掌握不了陕西人做醋和辣椒油的诀窍。因此,凉皮是三秦饮食一绝,也是毋庸置疑的。


  凉皮品种的多样化


  陕西凉皮陕南、陕北、关中都有,陕南最有代表性的是汉中凉皮;关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秦镇米皮,以上这两种凉皮都是用米做的,所以又称米皮。而关中有许多凉皮是用小麦面做的,长安、蓝田一带的凉皮是用麦面蒸的,也叫酿皮子;陕北人则用荞面做凉皮,称之为荞面碗坨。


  说陕西凉皮就不能不提擀面皮。事实上,用麦面做的凉皮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擀面皮,因为宝鸡一带做擀面皮的人特别多,所以人们习惯把擀面皮叫宝鸡擀面皮,这其中,岐山擀面皮的知名度最高,不亚于岐山臊子面。在西安许多人把米皮和擀面皮放在一起卖,顾客随便挑,爱吃哪种买哪种。


  西安有许多清真食品,其中有一种凉皮也是用麦面做的,其最大特点是,调料中多了些芝麻酱,所以也叫麻酱凉皮。


  而咸阳礼泉有一种面皮,是烙出来的,因此又叫烙面皮,干吃或者浇汤吃都行。有人说礼泉烙面皮是最早的方便面,因为烙出来的面皮可以随身携带,吃干的或用水泡着吃都行,据说此面唐时就有。


  汉中凉皮,除了凉着吃的米皮,还有一种是热米皮,刚从锅里蒸出来,调上专用调料趁热吃,味道特别独特。如今,许多西安人都热衷吃汉中热米皮。


  凉皮的现代文化


  凉皮是陕西很古老的一个餐饮品种,直到现在仍然深受人们喜爱。凉皮、肉夹馍、冰峰汽水已成为西安饮食文化的代表,并且形成绝妙的饮食组合,有吃有喝,有凉有热,何不快哉!这种组合,小孩爱,老年人爱,年轻人爱,而年轻女性更爱。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卖的最多的小吃就是凉皮。卖的人多,是因为吃的人多。凉皮不但是一个餐饮品种,更是一种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如今,真空包装的凉皮在全国各地都可以见到;在西安街头,不仅小摊小贩卖凉皮,五星级酒店、饭店的餐桌上也有凉皮。


  陕西凉皮的另一个特点是其适应了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有人吃凉皮是坐下来、细细品,一口一口慢慢吃。但不少陕西人,特别是城市的上班族,则把凉皮当成一种快餐——中午下班了,跑到凉皮店,要一碗凉皮、一个肉夹馍,间或再来瓶冰峰,五分钟,最多十分钟就可以结束“战斗”,就是一顿饭。更有人连办公室的门都不出,要一份凉皮 肉夹馍的外卖,吃完就可以继续上班,省时省力。


  总之,凉皮已成为陕西人的一种情结,几天不吃就想,几天不吃就感觉胃不舒服。出差回来,第一顿往往就是要吃一碗凉皮、一个肉夹馍,似乎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回到了陕西,回到了西安。


  凉皮是哪里的特产推荐文章4:宁夏大武口:地标美食凉皮让冬日“热”起来

  主播现场直播带货推介大武口凉皮。 李佩珊 摄


  主播现场直播带货推介大武口凉皮。 李佩珊 摄


  中新网石嘴山12月26日电 (记者 李佩珊)12月26日,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以地标美食凉皮为媒介,举行第三届宁夏大武口凉皮节暨元旦嘉年华。开幕式现场,多家知名老字号凉皮商户参展,络绎不绝的顾客现场品尝美食,让炎炎冬日“热”了起来。


  顾客络绎不绝。 李佩珊 摄


  大武口凉皮发展始于国家三线建设时期,由来自全国支宁建设者,基于传统家乡美食,结合北方食材并融合南北口味,逐渐演化发展而来的面食小吃。目前石嘴山市已把大武口凉皮确定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引导支持大武口凉皮走品牌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道路,对标“兰州拉面”“沙县小吃”等国内名小吃品牌,把“小凉皮大产业”理念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凉皮产业快速发展。从最初的摆摊叫卖到如今的品牌化,规模化生产,经过50多年发展,大武口凉皮销售区域覆盖宁夏、杭州、大连、成都、长沙多地,仅大武口一地便经营着330家店铺,位列宁夏同行业第一,年收入超过1.3亿元,带动就业1000多人。


  商户展示刚刚做好的大武口凉皮。 娄广臣 摄


  本届凉皮节上,除了“一棵树”“三住宅”“刘红梅”等老字号凉皮商户参展,现场还有农特产品展示、VR酿皮工艺流程体验、“大武口凉皮宴”,让市民游客体验不同风味的大武口凉皮。同时,还推出了石嘴山“城市印记”展、“凉皮制作”话题大赛等活动。


  “我们连续参加了三届凉皮节,本届凉皮节开幕前发出的100张兑换券,现场不到一个小时便已经兑完了。这样的展示平台让更多顾客了解品牌,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走出去’的机会。”大武口三栋楼凉皮品牌负责人宋喜洋说。


  顾客品尝大武口凉皮。 李佩珊 摄


  大武口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党组织书记、局长马蕴韬表示,大武口凉皮已成功入选第五批宁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大武口凉皮品牌知名度,成立大武口区凉皮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和大武口凉皮研发中心,对生产工艺、技术进行深度研发。同时,也将创新‘凉皮+各地小吃’的营销策略,将凉皮与各地特色小吃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美食销售组合,主动迎合各地消费者消费偏好,推动各加盟店盈利稳步提升,让更多人吃上美味的大武口凉皮。”(完)


  :中国新闻网


  凉皮是哪里的特产推荐文章5:陕西特色小吃之汉中面皮

  汉中面皮是陕西人喜欢的食品之一,其制作工艺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美食特色


  汉中面皮,陕西汉中当地最有名的小吃,被誉为汉中风味小吃的“四绝”之首。其制作工艺于2011年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中面皮相传始于秦汉,它是以大米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成米浆,加水稀调相宜,上特制的笼蒸熟,待冷却后切成细条,具有白、薄、光、嫩、细、柔、韧、香等特点,再辅以豆芽、菠菜、胡箩卜丝,调配入芝麻酱、辣椒酱、大蒜汁、生姜汁、芥末、五香粉、精盐等佐料。拌后红绿相映,黄白互衬,色泽鲜亮,食之爽口,气味芳香,风味独特。


  汉中面皮的吃法很多,除凉食外,还可晾干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在宴席可与虾片媲美。还有炒、烩等吃法。它早已是人们喜爱的、风味独特的地方名小吃。


  美食典故


  汉中面皮起源于秦汉时期,相传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为了改善生活,老百姓将大米磨成浆,精心制作,加上作料,很是美味。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


  说起面皮,汉中还流传着一个“面皮知府”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汉中人张某在河南汝阳当县官。有一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到汝阳视察,张知县未备酒宴,只有家乡的面皮简单招待。钦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觉胃口油腻,一尝面皮,喜之不尽。问起制作方法,张知县一一奉告。钦差回朝不久,张知县就提升为洛阳知府。人们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讨得钦差心欢,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传回汉中,被老百姓戏称为“面皮知府”。但令人遗憾的是,北京人至今不会蒸面皮。可能是钦差大人把制作方法全忘了,即使想吃也做不出来。


  美食制作


  汉中盆地气候湿润,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物产丰腴,盛产稻米,素有“鱼米之乡”称誉。汉中面皮以当地盛产的优质大米为原料,头天将大米淘净,浸泡磨成浆,浆不可过稠过稀,以薄糊状为宜,然后以特制的白铁皮平底圆锅盛浆,置滚水中,稍烫便熟。提出平底锅,凉水中略浸,以筷头顺锅沿一旋,反扣,一张雪白柔软的面皮子便成了。将面皮抹点熟油,叠折后用刀切成指头宽的面条。这面皮柔韧平常,入口绵软,光滑细腻,口感极佳。


  当然,面皮离不陪衬,一般加点黄瓜丝或滚水氽过的豆芽,豇豆,多为爽脆之物,彼此相得益彰。此外,绝少不了调料:酱油、醋、蒜泥、味精、辣椒、芥末、芝麻酱、香港、一一俱全。尤其辣椒。是最上味的调料,倘缺少了红油辣椒,便少了魂。 吃面皮不分节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均有做有卖,随时可得。米面皮子是汉中人待客的上等饭食。大小宾馆,上席便金樽美酒,山珍海味,决不可少一大盘面皮,而且这面皮准定最受欢迎,最先吃净的。即使那病得茶饭不思的人,也想吃碗米面皮子,开开口胃。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象面条状,改名“面皮”。(这里的面皮的面指:用大米做的非面粉做的。) 然而,汉中人制作面皮的工艺越来越精。冬天吃面皮你能保暖,夏天吃你能消署,春天吃你能解乏,秋天吃你能去湿,真可谓是四季皆宜的、不可多得的天然绿色无公害食品。


  凉皮是哪里的特产推荐搜索词:

  

  1.正宗的凉皮是哪里的特产

  

  2.橡子凉皮是哪里的特产

  

  3.红油凉皮是哪里的特产

  

本文标题:凉皮是哪里的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