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不久,在衡水中学的讲座上,郑强怒骂3000名中学校长:


  “你们这些人身为校长,不去关注祖国的英雄,把商人、明星的头像挂满校园,孩子们迟早毁在你们手上。”


  视频被播出后,网友:中国即将崛起。


  当时,郑强正在为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名知名中学校长演讲,他提问:


  “中国只有一个人获得过祖国的6项最高荣誉,你们知道是谁吗?”


  这本来是一个极其普通的问题,但结果却令他吃惊。3000名校长啊,足足三分钟时间,竟无一人能回答。


  答案是,作为祖国的英雄,只有程开甲老院士一生获得过祖国的6项最高荣誉。


  他为了祖国的科研,为了不被西方列强卡脖子,英雄们隐姓埋名,埋头苦干,才有了我们今日的太平盛世。


  关注教育的人,大概都知道有这样一个网红校长,他叫郑强。


  他可以称得上是教育界的一股清流,别人不敢说的、不敢做的,顶着得罪人,被人批他依然是敢说敢做。


  他的演讲场场爆满,总是被雷鸣般的掌声打断;他的言辞犀利,一语中的,剑走偏锋,让人拍案叫绝。


  但他也被一些知识分子嫌弃、鄙视,他们觉得郑强太过“张狂”,不够“成熟”;他更被一些既得利益者抨击、排挤。


  这个极具争议的校长,是沽名钓誉?是哗众取宠?还是一片赤诚?


  今天,让我们来聊一聊,“愤青校长”郑强的前世今生,和他的“狂言狂语”。


  02


  1960年,郑强出生于重庆。


  彼时的中国,成立不过10来年,经济物质远远跟不上人民的需要。吃饱饭,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真的是一件发愁的头等大事。


  有幸的是,郑强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学业,一路考到了浙江大学化学系。


  童年、青少年,目睹国家的沧桑巨变,也让郑强多了份悲天悯人的情怀。


  这为后来的他,成为一名“怼天怼地”的“愤青教授”,埋下了伏笔。


  1982年,22岁的郑强从浙大毕业,在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任助理工程师,从事新型有机硅材料研究。


  在工作期间,郑强不忘继续深造。


  三年后,25岁的郑强,考上了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系硕士研究生。


  之后的2年,他担任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师,从事聚烯烃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


  学无止境。


  在读完硕士后,1990年至1994年,郑强又攻读了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攻读博士生、日本京都大学中日联合培养博士生。


  在那个年代,留学生非常稀有。34岁的郑强,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的他,完全可以凭借着这些学历光环,留在国外另找高枝。


  但是,郑强和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一道回国了。


  这也为他后来,抨击“留学生”,埋下了另一个伏笔。


  03


  1995年4月,郑强结束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客座研究员的工作,回到了国内。


  他回国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浙江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分子动态流变学研究学术团队。


  此后的14年间,他扎根浙大,一边进行科研,一边任教。


  2002年,他被浙江省委、省政府,评选为浙江省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04年,进入教育部等七部委评选的,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但是,真正让郑强“成名”的,不是他科研上的成果,而是他怼天怼地、戾气极重的“狂人语录”。


  彼时的他,已经跻身浙大高层,是求是学院的院长。


  彼时的中国今非昔比,经济迅速腾飞,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有些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挖到了第一桶金,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批富起来的人。


  这批先富起来的人,他们生下的后代,就是我们现在再熟悉不过的“富二代”。


  这些“富二代”,享有父辈积累的财富、地位,他们从小就享受好的资源,好的教育和人脉。


  他们其中的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出国留学,深造,最后还留在了国外,给别的国家创造GDP。


  针对这一现象,经历过国家困难时期的郑强,他是愤慨不已,更是爆出了一连串经典语录。


  1、谁现在就是汉奸?北大清华的学生,因为用他们学习的知识,帮外国人开辟市场,打败我们中国的企业。


  2、不要管那些留学生,他们的家庭,不但有大把的钱,还有超强人脉。那么小的学生,送到国外留学,不了解中国历史,长大后怎么会爱国呢?大多数不会回国服务的。


  3、不要说科学无国界,那钱学森要回国都被美国关了3年!他们是把你弄过去了的时候说无国界,进去了就来国界了!中国老百姓把人培养好了,说一句无国界就跑到美国去了,那中国谁建设呢?


  郑强的一番话,引来了许多人喝彩!


  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现实生活中,就是这么现实和残酷!


  我们国家培养的人才,最后通过出国留学,帮助别的国家,发展经济了,这不是一种讽刺吗?


  那时候,许多人都看到了这个现象,但许多人不敢说。那些知识分子、既得利益者,更不会说。


  但郑强“愤青”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


  04


  他不光怼留学生,也敢怼官场上的人。


  1、以前说‘无知无畏’,现在却是‘无知才无畏’。


  许多企业,把浙江省技术监督局、科委的人请来吃一顿饭,喝一点酒,他就给你签个字,再把我们这些教授胁迫到那里去,给你盖个章.......


  是我们的领导无知,是他们倡导了这个主流。


  2、将来20年,中国人崇拜的将是知识,而不是官员........


  在中国有点钱的人,有点小权的人,哪怕是个科长,也可以照样把大学教授弄得没有尊严。


  这种貌似聪慧的聪慧,洋洋自得的市侩,是多么肤浅啊。


  就这样,凭借着语不惊人死不休、敢说真话,敢怼天地的斗志,郑强火了、红了。


  红了、火了之后的他,也引来了一些争议。


  而这些争议多是来自同行,来自既得利益者。


  同是高知分子的人,觉得郑强哗众取宠,像个小丑;既得利益者,则是恨他,把窗户纸捅破了,让他们太难堪。


  历史和现实无数次证明,悲天悯人、一片赤诚的文人们,结局不会太好;那些还拥有着激情、冲动的文人们,结局注定悲凉。


  郑强就是那种文人。


  可是,他不怕:既然,你们对我有质疑,那我就实干给你们看。


  于是,在众人的诧异之中,郑强辞去了浙大的一切职务,转身来到了经济较为落后的贵州,担任贵大的校长。


  那些早就看他不顺眼的人,在暗地里,等待着他出丑、打脸。


  05


  2012年,52岁的郑强,来到了贵州大学。


  比起浙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雄厚,贵大就是浙大的反面。


  大学要发展起来,得有钱,有钱了才能完善硬件设施;有钱了,才能引进高级人才。


  郑强心里清楚。


  不久,人们发现,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强哥”变了。


  白头发多了,段子少了;演讲少了,网上视频多了,会议讲话也多了;上个电视,大道理少了,要钱要人(才)多了。


  在贵大担任校长的4年时间里,郑强争取到了50多亿的捐款,给贵大新建了图书馆、体育馆、校道......


  有人说,他博取名利。


  但是,谁又知道他出门代步,只是一辆9万块的车而已。


  在贵大的四年,面对很多人的不理解和排斥,郑强一不出恶声,二没有撂挑子,三更没有同流合污。


  前面说过,冲动的文人,有悲天悯人情怀的文人,结局不会太好。


  在学校的一次民主选举会上,郑强选票垫底。郑强在贵大的结局,是离开。


  即便是如此,郑强离开后,设了一个“郑强奖学金”、“郑强助学金”,鼓励努力学习的同学们。


  2016年,郑强在争议和质疑声中,回到了浙大。


  06


  彼时的郑强,已经56岁了。


  再等个4年,他就可以过上悠闲的退休生涯。


  但是,4年后,60岁的郑强,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2020年4月,他前往山西太原理工大学任党委书记,同年受聘为山西大同大学特聘教授。


  这次是继贵大后,郑强再次驰援中部地区的教育。


  网友听说这件事后,表示了对山西理工大学的羡慕:上辈子积了多少德,真的酸了啊!


  哪怕争议没有停止,哪怕质疑从未间断,郑强教育改革的脚步,依然从来没有停下过。


  2021年2月,郑强入围2020“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20位候选人名单。


  有人说,郑强的职位降了,混得不怎么样。


  但是,郑强在乎这些吗?


  当然不!


  作为知识分子,郑强的确没有学者四平八稳的风范,甚至经常怼天怼地,段子连篇。这样的他,不符合大众对高知分子的幻想。


  但是,谁说高知分子,就一定要经常板着脸,一板一眼地活着?


  作为高知分子,郑强是另类的。


  但是,我们又是何其有幸,中国能够有这样敢说真话,敢做实事的文人!


  或许,他的言语偏激,或许他的性格带着刺。


  但是,谁也不能否认,郑强是一个真诚、可爱的文人;更不能否认,他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贡献和热诚!


  为众人抱薪者, 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 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


  希望未来的日子,郑强依然不惧流言争议,依然做那个怼天怼地的“愤青教授”。


  :墨墨


  编辑:麦子


本文标题:“最牛教授”郑强:3000多名校长被他的问题难住,实在太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