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宋至民国,27座藏书楼见证古县瑞安千年文化
2018-03-15 17:26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蔡玲玲 文 孙凛 图
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玉海楼
除了大家熟悉的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瑞安玉海楼,瑞安历史上还曾有过哪些知名的藏书楼?这些藏书楼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它的主人是谁?日前,名为“若海浩瀚——瑞安历代藏书楼展”在玉海楼展出。市民可以在玉海楼的孙氏故居展室内,一览从北宋至民国时期瑞安藏书楼的兴衰。
首次梳理瑞安历代藏书楼
“若海浩瀚——瑞安历代藏书楼展”是第一次关于瑞安历史上藏书楼的梳理,完善了瑞安历史上关于藏书楼的资料。这也是国内较少整体展示本地藏书楼历史的城市。
据悉,该展出项目早在2016年就已经开始策划。2017年3月具体筹展执行到如今开展,用了近一年时间。展览共涵盖瑞安市历史上27座藏书楼与24位藏书家,不少藏书楼为首次被发现。比如,瑞安县学的经史阁为最早官府藏书楼,湖岭镇的闲心寺经藏为最早寺院藏书楼,陈傅良的仙岩书院为最早书院藏书楼等,均为这次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此外,还有一批善本、藏书楼用印等资料也是首次展示。
随着时间推移,留存于世的藏书楼已为数不多,大多也书去楼空。为让更多人能从中全面了解历史,与这些近在身边的藏书楼更为接近,展览也包含着更深远的意义。
瑞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李刃说:“藏书楼是瑞安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玉海楼这样一座国保藏书楼里可以看到全市历代藏书楼,可以激励、培养更多爱书的人与藏书家,共同保护现存不多的藏书楼。另一方面,历代众多的藏书楼滋养了众多学者文人,这是瑞安重风重文的后置文化土壤造就的,通过寻根宣传这样的特色乡愁,让我们更加自信,也更加敬畏瑞安文化。”
若海浩瀚——瑞安历代藏书楼展现场若海浩瀚——瑞安历代藏书楼展现场
瑞安历代藏书楼之最目录
心兰书社
本展为长期展出 图文并茂可互动
瑞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易瑶瑶担任此次展出的主要工作。“展名‘若海浩瀚’,取自于玉海楼创建者孙衣言《玉海楼藏书记》中的‘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来形容瑞安为数较多的藏书楼。”易瑶瑶说,“展览的筹备工作从采集、考证到版面安排,每一个过程都可谓用心良苦,比如展览第一单元有个藏书楼分布示意图,我们采用了清宣统年间德象女校课本《瑞安乡土志》中的‘城厢指掌图’作为版面背景,营造较深的历史厚重感”。
为了筼筜书屋的展图,易瑶瑶找到了仙甲季村季氏名人纪念馆,发现那里有几张挺不错的手绘筼筜书屋图。可是,她到了纪念馆要去翻拍图片的时候,发现展橱玻璃是固定的,通过玻璃拍出的照片会反光,根本不能用在展览上。情急之中,她顾不得“形象”,从汽车里拿出遮阳板,找人搬来凳子,脱了高跟鞋光脚站在上面,再叫村干部拿着遮阳板挡住太阳光。“后来,所拍的照片经过数码处理,上版面后展示效果非常好。”易瑶瑶回忆过程之不易,但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
该展览分“书香满邑”、“小楼纪胜”两个单元展出。在这两个单元中,“书香满邑”,通过古籍文献、玉海楼刊印雕版等实物和图片,展示全市藏书楼分布、名楼荟萃、藏读之间等历史信息;“小楼纪胜”,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序列展开,分“繁华一时的宋元时期”、“万象更新的明清时期”、“兼容并蓄的民国时期”三部分,从楼、主人、藏书用印与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放眼瑞安历代藏书楼,真实还原历史,在观众看完展览之后,能生动了解到瑞安藏书楼的发展历程,以及瑞安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
据了解,本展长期开放,展览设置了情景再现和互动环节,观众可以在瑞安玉海楼藏书内景照片墙前,感觉像置身于藏书楼里一样,也可以通过翻动藏书楼印章版块识字,参与学习。
若海浩瀚——瑞安历代藏书楼展现场
手绘筼筜书屋图
27座瑞安藏书楼相关内容
经史阁
初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政和五年(1115)郡守刘从之、邑令蔡景初等复建,瑞安县学内(今玉海街道实验小学一带),储藏各类图籍。许景衡有《经史阁记》,为瑞安目前发现最早文献记载的官府藏书楼。已消失。
闲心寺经藏
建于北宋时期,湖岭镇闲心寺村闲心寺内。周行己有《闲心寺置经藏文》,为瑞安迄今为止发现寺院藏书楼的最早文献记载。已消失。
仙岩书院
塘下街道瑞凤社区凤川村澎村,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后迁此,为陈傅良读书处、藏书处与授徒处。藏书量比较可观,是瑞安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书院藏书楼。已消失。
邵振阁
建于宋代,在瑞安邵屿附近,有数千卷藏书,是瑞安目前发现最早文献记载的私家藏书楼。已消失。
筼筜书屋(季应祈藏书处)
建于元代,季应祈在沙塘(今安阳街道瑞祥社区)构楼而居,购得宋代邵振阁遗书数千藏之。后来,方国珍括军南下,把古籍藏于筼筜山坟庵内,流兵发现付之一炬。季应祈殁后,其子季德基在父亲墓边又建了一座象征性的藏书楼。已消失。
筼筜书屋(鲍端别墅)
根据《民国瑞安县志稿》记载,为清代鲍端别墅。已消失。
尊经阁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知县刘畿在县学学宫内重建。屡圮屡建,已消失。
藏经阁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知县刘畿在县学学宫圣庙外新建。后圮,已消失。
敕书阁
飞云街道云霞社区龙头村,建于明代,李伦发粟五千石、置义仓等赈灾,朝廷赐玺书旌表为“义民”,李伦建楼两层专藏敕书。已消失。
宝研斋
建于清代,原在公园路。为考据学家方成珪藏书楼,书藏万卷,皆为其亲自点校。方成珪卒后,藏书散尽,孙衣言曾曰:“方先生书最多,皆散亡”。已消失。
棣花书屋
建于清代,玉海街道后河街,又曰“棣花书舍”,为乡贤洪守一的藏书楼。已消失。
水仙亭
建于清代,玉海街道草堂巷,诗人项霁(孙衣言舅舅)藏书楼,私藏较丰,藏书今藏温州市图书馆。已消失。
珠树楼
建于清代,玉海街道虹南社区南堤街,项傅霖(项霁弟)藏书、读书、著书处。数万藏书,部份今藏温州市图书馆。现为瑞安市文物保护点。
耕读亭
建于清代,玉海街道虹南社区虹桥路,诗人项傅梅(项霁弟)读书和藏书处,因得姜立纲“耕读”二字,榜于所居。已消失。
海日楼
建于清代,玉海街道沙堤社区大沙堤,侍读学士孙锵鸣藏书楼,以收藏宋代麻沙本《名臣言行録》而扬名。1942年被日机炸毁。已消失。
玉海楼
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清太仆寺卿孙衣言和朴学大师孙诒让著书、藏书处,所藏古籍曾为太平石孙衣言逊学斋庋藏。建筑坐南朝北,三面环水。曾有藏书八、九万卷,珍善本4千多册。楼上藏书,楼下刻书及藏有《永嘉丛书》雕版;制订《藏书规约十六条》,并请专人管理,另有田地租息作为藏书经费。藏书以富名家批校本、多乡邦文献、多孙氏父子手批手校本为特点,其中如《万历温州府志》《康熙瑞安县志》等皆为国内孤本。1947年至2013年,古籍分别捐赠及迁藏浙大、温图、瑞博。1997年,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蔘绥阁
建于清代,玉海街道东小街,为京师大学堂创办人之一黄绍箕私人藏书楼,是其研图纂著之斋和论学治事之所,藏书丰富。1923年,9千多册藏书尽数捐赠给温州籀园图书馆(今温州市图书馆)。建筑已部份改建。
花信楼
建于清代,《民国瑞安县志稿》记载在城南柏树巷(今玉海街道南门社区),为戏剧大师洪炳文的居住、藏书与写作之所。已消失。
杜隐园
1901年建成,汀田街道汀田河北畔,乡绅张棡住所及藏书处,藏书涉及经史子集,均由其亲自点校。藏书楼在正屋西首,前后两进,原有半月池、假山,园内栽种梧桐、紫薇等。90年代拆毁。
湫漻斋
建于清代,玉海街道县前社区公园路,为利济医院、利济学堂创办人之一陈葆善的藏书及刻书处。现为瑞安市文物保护点。
鉴止水斋
建于清代,玉海街道浦后社区东小街,为早期铁路水利专家林大同的住所和藏书处。已消失。
心兰书社
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许启畴等瑞邑布衣乡绅26人集资与自献书籍创办的我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并购田40亩外租作为购书基金。建筑平面为凸字形,是一座西洋风格的会馆式建筑。2011年,列入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饮水斋
建于民国时期,玉海街道虹南社区会文里,为利济医院、利济学堂创办人之一陈黻宸住所和藏书处。庭院式建筑,具有浓郁的西洋风格。部份藏书在50年代收藏于温州籀园图书馆。现为瑞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染学斋
建于民国时期,玉海街道虹南社区草堂巷,乡士项葆桢的藏书处,藏书数万卷。1951年,部份流散出来的古籍收藏于温州籀园图书馆。90年代拆毁。
叔苴阁
建于民国时期,原在玉海街道水心街,国学大师林损住所和藏书、读书、著书之处。1951年,藏书收藏于温州籀园图书馆。已消失。
横经室
建于民国时期,玉海街道殿巷社区第一巷,校勘学家、瑞安十大才子之一李笠的藏书、读书、著书之处。楼中珍藏古籍、字画等,约6万余册藏书,连柜叠架,并乐于外借。民间流传“东门玉海楼,西门横经室”。建筑坐南朝北,为西式两层楼房。现为瑞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抱遗堂
建于民国时期,玉海街道县前社区公园路,瑞安中医陈葆善之子陈准的藏书、著书和刻书之处,藏书楼东向设有“仿宋铅字印刷所”。家中所藏甚多,不乏善本。现为瑞安市文物保护点。
瑞安历代藏书楼分布示意图
本文标题:从北宋至民国,27座藏书楼见证古县瑞安千年文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