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呆子”陈景润:住6平米小屋搞研究,却成功促进国际数学发展
"书呆子"陈景润:住6平米小屋搞研究,却成功促进国际数学发展
1973年,一篇发表在《中国科学》英文版上的数学论文,在国际数学界掀起轩然大波。这篇论文的,是一位蜗居在北京中关村6平米筒子楼里的中国数学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每天伏案至深夜,在昏暗的灯光下演算着复杂的数学公式。即便被关进牢房,他依然在墙上坚持计算,这种执著让他成功推进了困扰数学界200多年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这位数学家就是陈景润,他用毕生精力钻研的"1+2"定理,为何能让邓小平同志如此重视,甚至亲自过问他的生活起居?他又是如何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震惊世界的数学成就?
一、不为人知的童年与求学之路
世人皆知陈景润是位杰出的数学家,却鲜有人知,这位在国际数学界声名显赫的学者,童年时期曾因家贫而差点辍学。
1933年,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福州一个普通的职员家庭。那时的福州,街巷里还飘荡着浓郁的古城气息。陈景润的父亲是福州机器厂的一名普通职员,母亲则是一位勤劳的家庭主妇。
1937年,日军开始轰炸福州,四岁的陈景润跟随家人颠沛流离。在战火纷飞中,陈景润的启蒙教育竟是由他的祖父完成的。这位老人虽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却懂得许多传统文化知识。每天清晨,老人都会领着小陈景润背诵《三字经》和《百家姓》。
1939年秋天的一个早晨,陈景润第一次走进了学堂。这是一所由当地居民自发组织的私塾,就设在祠堂里。私塾先生发现这个瘦小的孩子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不到一个月就能将《论语》倒背如流。
1941年,陈景润转入福州市第八小学。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恩师——数学教师林老师。林老师发现陈景润对数字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经常能在别人还在思考时就得出答案。为了培养这个天赋异禀的学生,林老师常常留下额外的习题给他。
然而,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景润的父亲因工厂倒闭失业,家庭陷入困境。为了维持生计,母亲不得不到街头摆摊卖零食。十二岁的陈景润放学后,常常帮母亲一起收拾摊位。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在油灯下做算术题,常常一做就是一整夜。
1946年,陈景润考入福州第三中学。学校里的数学老师张先生注意到这个特别的学生,不仅经常借给他课外的数学书籍,还自掏腰包替他交了一学期的学费。在张先生的鼓励下,陈景润开始接触到了更深奥的数学知识。
1951年,陈景润以福建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为了省钱,他常常步行几十里路去图书馆借书。厦大图书馆的管理员老周回忆说,每到闭馆时间,总能看到陈景润抱着一摞数学书离开,第二天一早,他又是第一个来的。
在厦门大学期间,陈景润开始接触到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个困扰数学界两百多年的难题。当时的他可能想不到,这个问题日后会成为他毕生追求的研究目标。
二、投身数学研究的坚定信念
1957年初春,北京中关村的一间六平米的筒子楼里,陈景润正在黑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这间狭小的房间里,除了一张简陋的木板床,就只剩下一块黑板和几本数学书籍。
从厦门大学毕业后,陈景润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时的所长华罗庚得知这位年轻人在数论方面的特殊才能后,亲自面试了他。面试时,华罗庚出了一道复杂的数论题目,陈景润竟然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这让华罗庚大为赞赏。
进入数学研究所后,陈景润主动请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这个在数学界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的难题,自1742年提出以来已经困扰了数学界200多年。当时所里的很多同事都劝他换个研究方向,因为这个问题太难了,连欧拉这样的数学大师都没能完全解决。
1958年的一天,陈景润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苏联数学家伦尼柯夫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论文。他立即投入到研究中,每天工作到深夜。研究所的门卫老李回忆说,那时候晚上十一点多巡逻,总能看到陈景润房间的灯还亮着。
陈景润的日常生活极其简朴。他住的那间六平米的房间位于筒子楼四层,楼道狭窄,墙壁发黄。房间里连一把像样的椅子都没有,他就站着在黑板前推演公式。同事送他一个暖水瓶,他说:"不用不用,我自己有茶缸就行。"
1961年,陈景润开始尝试用筛法理论来研究这个难题。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常常一算就是十几个小时。楼下的同事回忆说,有时半夜都能听到楼上传来踱步的声音。食堂的师傅小王说,有好几次看到陈景润端着饭盒,饭菜都凉了也浑然不觉,嘴里还在念叨着什么"素数"、"定理"之类的词。
1964年春天,陈景润遇到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他发现了伦尼柯夫理论中的一个可以改进的地方。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他整整一个月没有出过房间,所有的墙壁都被他写满了演算公式。
就在研究即将取得重大进展时,特殊的年代来临了。1966年,尽管陈景润已经在《科学通》上发表了重要成果,但他还是被下放到了河南农村。在那里,他没有纸和笔,就用树枝在地上演算,用土坷垃代替计算器。晚上回到简陋的工棚,他就借着煤油灯的光继续计算。
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陈景润也从未放弃过研究。1969年,他被关进了一间小屋子里。这间屋子比他原来的房间还要小,只有一个很小的窗户。但他依然坚持在墙上写公式,甚至连厕所的墙壁上都布满了他的演算痕迹。看守他的人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犯人",整天对着墙壁嘀嘀咕咕,时不时还会突然开心地喊出声来。
三、科研生涯中的三次重要突破
1966年的春天,一篇发表在《科学通》上的论文,在国内数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篇论文的陈景润,首次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那时的陈景润刚从河南农村回到北京不久,手上还带着劳动留下的老茧。这篇论文是他在农村期间,借着油灯微弱的光芒完成的。当时的数学所图书馆管理员老张回忆说:"那段时间,经常能看到陈先生抱着厚厚的手稿来找参考资料,手稿的边角都磨出毛边了。"
然而,这次突破仅仅是开始。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英文版上发表了那篇轰动数学界的论文。这篇论文详细论证了被后人称为"陈氏定理"的重大发现。当时在数学所的青年研究员小李说:"那天陈先生拿着论文走进所长办公室时,眼镜片都起了雾。"
"陈氏定理"的发表立即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广泛关注。1973年冬天,一位来自莫斯科大学的数学教授专程来北京拜访陈景润。当他看到陈景润工作的六平米小屋时,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但更让他震惊的是墙上密密麻麻的公式推导。
1974年春天,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从日本传来。日本数学会决定为陈景润颁发"菊池奖",以表彰他在数论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这是自1937年以来,首次有中国数学家获此殊荣。然而当时的陈景润,正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场劳动,甚至不知道自己获奖的消息。
苏联科学院的数学家们对"陈氏定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5年,莫斯科大学组织了一个专门的研讨会,深入研究陈景润的证明方法。与会的数学家一致认为,这是继伦尼柯夫之后最重要的突破。
同年,日本著名数学家西村田中专程到北京拜访陈景润。当他看到陈景润用来演算的旧黑板时,立即表示要赠送一块新的。但陈景润婉言谢绝了,说:"这块黑板用了快二十年,都有感情了。"
国际数学界开始关注这位中国数学家的研究方法。美国《数学评论》杂志用了整整八页的篇幅介绍"陈氏定理",称这是"20世纪70年代最重要的数学成果之一"。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教授们开始在课堂上讲授陈景润的证明方法。
1977年,德国数学家魏尔施特拉斯在陈景润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部分证明步骤。他在给陈景润的信中写道:"您的工作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路。"这封信现在还保存在中科院数学所的档案室里。
1978年初,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长文,详细分析了"陈氏定理"对数论发展的深远影响。文章认为,陈景润的工作不仅推进了"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更为素数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就在国际数学界热议"陈氏定理"的时候,陈景润却始终保持着他的作息规律。每天清晨五点起床,到数学所的小花园里散步半小时,然后回到那个熟悉的小黑板前,继续他的研究工作。
四、改革开放后的新天地
1978年春天,北京中关村的一间办公室里,传来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陈景润正在黑板前演算,门外却站着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邓小平同志派来的工作人员。这位工作人员带来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了解陈景润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原来,邓小平在听取科技工作汇时,特别提到了陈景润的名字。他说:"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国家是要特殊关照的。"就这样,一系列改善陈景润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措施迅速展开了。
首先是住房问题。工作人员发现陈景润还住在那间狭小的六平米筒子楼里,立即向上级汇。不到一个月,陈景润就搬进了面积是原来三倍的新房子。房子里配备了新的书桌和明亮的台灯,这是陈景润从未享受过的待遇。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科学盛会。当陈景润走上主席台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邓小平亲自为他佩戴了金质奖章,这是对他科研贡献的最高褒奖。
会议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陈景润习惯了简朴的生活,竟然穿着一件褪色的旧衣服参加大会。工作人员急忙为他准备了一套新西装,但他坚持说:"我这衣服还能穿。"最后还是在同事们的劝说下,才换上了新衣服。
1979年初,中国科学院决定破格提拔陈景润为一级研究员。这一决定得到了邓小平的亲自批示。在任命书递交仪式上,陈景润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能不能继续用原来的黑板?那上面还有没完成的计算。"
同年夏天,一位美国记者来到中科院采访陈景润。当记者问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陈景润指着办公室里的一摞数学资料说:"我想尽快看完这些新来的国际期刊。"这个回答让记者深受触动,在道中专门提到了这一细节。
1980年,陈景润的工作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科学院为他配备了专门的助手,帮助整理资料和打印论文。但他依然保持着早起晚睡的习惯,经常工作到深夜。门卫老张说:"陈先生的办公室,总是院里最后一个关灯的。"
这一年,陈景润还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来自瑞士的精密计算器。这是当时最先进的科研工具之一,由国际数学界的同行捐赠。但陈景润仍然习惯用他的老方法,在黑板上一步步推导。他说:"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
1981年,中科院专门成立了以陈景润为首席的数论研究小组。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科研团队。小组成员都是从全国各地精选的青年数学家,他们亲切地称陈景润为"陈老师"。
在新的工作环境里,陈景润依然保持着他的朴素作风。即使已经是国际知名的数学家,他仍然骑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上下班。有人劝他换辆新车,他只是笑笑说:"这车还能骑,何必浪费。"
五、晚年生活与历史贡献
1984年的一个清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同事们发现,陈景润的右手开始不自主地颤抖。起初,大家以为是他因为长期伏案工作导致的疲劳,可没想到这竟是帕金森病的前兆。
当年秋天,陈景润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医生建议他立即停止工作,好好休养。但第二天一早,同事们又看到他站在黑板前,用颤抖的左手握着粉笔在演算。研究所的年轻助手小王回忆说:"那时候,陈先生写一个数字要用比以前多三倍的时间。"
1985年国庆节,尽管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陈景润仍然坚持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观礼活动。那天他在观礼台上一站就是三个多小时。身边的同事劝他坐下休息,他却说:"我要看看咱们国家现在的样子。"
就在这一年,国际数学联盟特意在北京举办了一场专题研讨会,主题就是讨论"陈氏定理"对现代数论的影响。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数学家齐聚北京,共同探讨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法国数学家勒让德在会议发言中说:"陈景润的工作为素数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1986年春天,日本数学会派代表团来访,专程向陈景润颁发"数论研究终身成就奖"。当得知陈景润的身体状况后,日方代表坚持要到医院举行颁奖仪式。在病房里,陈景润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一个数学公式,这成为他最后留给国际数学界的礼物。
到了1987年,陈景润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已经无法握笔写字。但他仍然坚持听年轻同事们朗读最新的数学论文。有时候听到关键处,他会突然说出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后来被证明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198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专门设立了以陈景润命名的讲席教授职位,以纪念他对数论研究的贡献。这个消息传到北京后,已经无法说话的陈景润,用手势表达了他的谢意。
1989年,中科院数学所将陈景润的研究笔记整理成册,这些手稿记录了他二十多年来的研究历程。整理人员发现,光是演算草稿就装满了十二个大箱子。其中有些计算甚至写在了纸的边角上,反映了他当年工作条件的艰苦。
1990年,国际数学联盟正式将"1+2"定理命名为"陈氏定理",这一决定得到了全球数学界的一致认可。在给陈景润的致敬信中,时任国际数学联盟主席写道:"您的工作永远改变了数论研究的面貌。"
1996年3月,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安详离世。他的学生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床头还放着一本破旧的数学笔记本。打开一看,里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演算,最后一页的日期停在了1996年2月。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数学的追求。
本文标题:”书呆子”陈景润:住6平米小屋搞研究,却成功促进国际数学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