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了,如何看待官方重提“乡贤”?
#头条创作挑战赛##乡贤##三农##三农观察日记#
“乡贤”称谓的历史渊源乡贤,也叫乡绅,古已有之,这是一个并不陌生的词。我觉得度娘的解释很恰当,1949年之前,主要是指四类人: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等,都是一些在乡村社会相对有影响力的人物。
乡绅拜见地方官
他们近乎于官而无官职,近似于民又高于民。在庙堂和平民之间,乡绅的社会地位从上往下看,扮演着为朝廷、官府解释政令,在乡村社会领头执行的角色。从下往上看,充当着乡村社会的政治首领和代言人。
简单来说就是收集民意,解读政令,上传下达。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名利双收“,乡贤,就是乡土社会中的一种”名誉“,所以,在很多地方都建有乡贤祠以示尊贵。
乡贤祠
乡贤在封建时期的一体两面周武王分封天下,天下始有国家,而《左传》更是将国家的核心职能总结为两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表象是祭祀,实质是人民组织;戎,表象是武备,实质是暴力强权。祀与戎是国家的一体两面,稳态的情况下是组织人民,提供公共服务,特殊时期就是暴力强权,维护稳定。
家国祀戎
自秦汉以来,从某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历史主线就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博弈,但中央的能力再强,纵使有科举取仕作赋能,也从未形成足够有效能的基层触角,所以说,封建旧社会“皇权不下乡”,乡村自治便有了很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乡贤、乡绅一直都承担着一定的管理职能和职责,是旧社会乡村治理的基石。
但是,这些与本乡本土密不可分的乡贤,也同样表现出“服务公众”与“镇压维和”的一体两面。
服务公众。一方面,他们兴义学,立宗祠,为鳏寡孤独者提供一些基本的、有限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他们也办团练,管治安,镇压反抗者,维护扩张自身利益,甚至在某些时候行使国家军队的职能。范仲淹像
前者如范仲淹,晚年设义庄,致力于慈善救助,成为一方大善人,慈善家,同时设立文法,为基层管理制定乡规里约。后者如曾国藩,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致力于匡扶社稷,成为一代枭雄。
曾国藩像
曾被污名化的“乡贤”,还能再摆上桌面吗?历史的本质是发展的真相,但现实中的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乡贤这个具有强烈历史属性的称呼也一样。这是个多少被污名化的称谓,在意识形态上,跟“土豪劣绅地主老财“快画上等号了。
打土豪分田地
所以,最初听到新乡贤这个词,不禁令我想起遥远的1915年,那时袁世凯的筹安会刚刚成立,意图改共和制为君主立宪,加冕称帝。梁启超笔走龙蛇,纸卷风雷,写下了那篇名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这篇文章有一段话,大义就是说,神像本身是很神圣的,如果已经被扔进马桶受了恶臭熏陶,那么任你再拿出来洗干净放进神龛,也不复尊严!
饮冰室主人文集
乡村振兴中的“乡贤回归”现在这个时代,法制建设和公共服务与旧社会不可同日而语,基础建设甚至延伸到田间地头,连宅基地都用卫星监控了。再次提出乡贤这个老古董,意义何在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各地兴建的乡贤馆
官方提倡的“乡贤回归”,显然不能理解为回到过去,农村发展需要激活那些有才能、有乡土情结的人,号召他们积极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成为乡村自治的重要参与力量,推动一方振兴。
各地兴建的乡贤馆
因此,也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新乡贤组织”, 乡贤参事会、乡贤理事会、乡贤联谊会、乡贤工作室等五花八门,各地也主动投喂三农利好政策,使这些乡贤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优势。
延申阅读——对“乡贤建设”的反思但是,说实话,乡贤这个概念,我始终接受不了,感觉像在骂人!另外,这种脸谱化、意识形态化的操作方式,会不会加剧不平等?会不会助长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精英俘获现象?又会不会滋生腐败,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呢?
各地兴建的乡贤馆
客观说,乡贤回归是很好的理想,带着对乡村能人的期许,和对乡土人情社会的美好回忆。然而,我不得不泼盆冷水,它在当下已经不合时宜了。
各地乡贤馆
时代已经改变,乡贤这个带着莫名贬义的称谓也颇不妥帖。乡村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的法治化建设,农民更需要的是组织起来,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才是当务之急。至于那些乡贤工作室、乡贤馆等亭台馆舍,还是省省吧!
本文标题:2023年了,如何看待官方重提“乡贤”?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