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日前,一份参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专家学者不完全名单由媒体整理发布,其中包括武汉大学原校长顾海良。



  北京大学官方网站


  长江日记者注意到,他的新单位为“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而在2010年年底,他被调任教育部,担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级)。


  他已不在教育部任职,而加入了北京大学?


  :长江日记者耿尕卓玛


  2010年被称为“教改元年”,教改举措信息接连不断。与此同时,教育部也在人事方面作出相应调整。顾海良正是在这一年,被调回教育部。



  资料图。


  教育部三天内迎来的第四位副部级官员


  2010年12月24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消息称,中共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当天在武大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顾海良调任教育部,担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级),不再担任武大校长。原重庆大学校长李晓红担任武汉大学校长。


  顾海良彼时可谓“重回”教育部。此前的1996年到2001年,顾海良先后在教育部担任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2001年,顾海良调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后任武大党委书记。2008年,武大原校长刘经南卸任,顾海良由党委书记转任校长。


  而就在顾海良就任前两天,教育部内,杜玉波任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占元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刘利民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顾成为三天内教育部迎来的第四位副部级官员。


  在武大度过一生最宝贵的时间


  目前,顾海良仍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08年,在武大纪念西迁乐山70周年大会上,时任武大校长的顾海良说——


  近几十年来,从《汉语大字典》的编纂,到中国海洋学的奠基;从大型亿次计算机的问世,到秦山核电站的落成;从祖国宝岛台湾的经济腾飞,到人类首次登月壮举的圆满成功,等等,这些轰轰烈烈的壮举,无不浸含着武汉大学乐山时期众多杰出校友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切实地反映了武汉大学对国家、民族和人类文明进步所尽到的历史责任。


  而在2010年12月离职前的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他更是对武大表达自己的深情。他说,“在武汉大学,我度过了我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我会永远记住珞珈山难忘的时光,永远记得武汉大学的同事们、朋友们……”



  顾海良与李晓红亲切交谈。 资料图


  2001年,顾海良从教育部来到武大,从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到大学校长,一待就是9年。他在武大的这9年,正是武大合并、重组、融合的关键几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高度评价了顾海良对武大所作出的贡献,称这一段时间是武大发展史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顾海良在这场告别会上说,9年前,在教师座谈会上,一位老教师非常直率地质问他,来武大是“飞鸽牌”还是“永久牌”(意即过渡还是长期工作)。他说,9年的时间证明,他不是“飞鸽牌”。 他说,他来武大时50岁刚过,离开时60岁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生命时段,是在武汉大学度过的。他说,他不是武大的领导了,但他会是武大的优秀教授。


  受聘担任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任


  目前,65岁的顾海良是否还在教育部任职?


  教育部官方网站上,“顾海良同志活动”专栏最后一条信息更新于2013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离退休干部大讲堂”栏目下,2015年7月31日关于顾海良的介绍为曾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等职。


  长江日记者在教育部官网搜索看到,关于顾最新的一则新闻发布于今年3月24日,他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在2016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题研讨培训班作专题告。


  而在一篇2013年发表的博客文章中,记者看到“教育部网站显示:顾海良不再担任教育部党组成员”,据文章原因为超龄退休。然而,这一说法,并未在教育部官网找到相关信息。


  但搜索教育部官网看到,在“教育部领导”板块中,确实已无顾海良信息,而与他同时期就任的杜玉波、杜占元、刘利民仍在其中。



  顾海良就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当年,被任命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目前根据官网信息,这一职务已由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担任。


  在相关新闻检索中,可以看到,顾海良先后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 教育部高级顾问”等头衔。


  而在最新的新闻中,他的身份已多为“‘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任”。根据光明网道,顾于2015年3月24日受聘。


  到北大发挥其学术专长


  在北京大学116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燕园,与师生亲切交谈,肯定了北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同时也表示出了更高的期待。为了继续推进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传承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马藏》工程应时而生。而顾海生正是《马藏》的编纂中心主任兼总编。


  据相关道,2013年1月,北京大学牵头,协同中央党校、教育部社科中心等单位,正式启动培育协同创新中心。自2015年起,北京大学将中心扩展为“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在原有协同单位的基础,新增《求是》杂志社、南开大学等为协同单位,使中心的使命和定位更加密切地同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结合起来。



  资料图。


  在顾海良受聘后,可以看到,其在人民网、光明日等文章介绍已为: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首席专家,工程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首席专家。


  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官方网站中,一则5月12日的新闻显示:顾海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进程与决胜纲领”论文荣获“2015年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力论文”称号。


  长江日记者以“顾海良”为在学术论文网站知网搜索,看到382篇相关论文。他曾在接受采访中直言,自己亲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的过程。


  顾海良:“我深感内疚”


  谈武大腐败案


  2011年2月,武大原校级领导陈昭方、龙小乐受贿分别获刑。一个月后,正值全国两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顾海良在接受《新京》的采访中,谈及此事。


  记者:你是2001年到武大主持党委工作,后来又担任了武大校长,期间有没有人来找你走关系?


  顾海良:我在学校讲过一句话,聪明的领导要寻求规章制度来保护自己,不想给自己寻找麻烦,只有那些想搞些名堂的人不制定规则,要有必要的程序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你找我可以,过不了程序但我也没办法。


  记者:虽然进行了制度建设,但为什么还会出现陈昭方和龙小乐这样的事情?


  顾海良:这些事情的发生是有其阶段性特点的。一段时间以来,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发生的腐败案件,和学校缺乏规章制度,甚至完全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是分不开的。武大刚刚合校时,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启动,学校对规章制度还不是很了解。


  2003年以后,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来进行制度设计,健全了审计处的职能,建立了招投标制度,新成立了招投标处。同时还加强对重大工程和重大问题必须上常委会集体决定,堵塞了一些漏洞。



  资料图。


  但完全靠制度堵塞也很难。任何制度都不是绝对全面的,不可能十全十美,制度总会有漏洞和空隙,在被堵上之前,总会有个别人利用漏洞和空隙寻求私利,还是有“寻租”的可能。


  记者:防范高校的腐败,还有其他办法吗?


  顾海良:对待高校腐败现象,和对社会上其他部门的腐败现象一样,不仅要有预防的制度性的建设,要有严肃的惩治制度和措施,如加强纪检监察,同时也要进行经常性的教育。


  在高校,往往自认为净土一片,没有看到它的社会性,没有看到高校发展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社会上有的丑恶现象,高校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现在高校的领导有两类,一类是专职干部,再一类是我们这样有学术背景的双肩挑干部。在学校领导层中的“常务”,大多是由专职干部担任的,他们承担了更多的行政总体协调性工作,对学校的运作,包括对内的、对外的,倾注了更大的关注度,一些工作的具体过程都是由他们来运作的。有时,我们会疏忽于此,对他们工作中的教育、提醒、帮助、警示会相对少一点。一个大学,出现此类事情,对学校的打击是很大的。我之前说过,对他们两人的事情“非常痛心”,也是有感于此而言的。


  记者:听说出事之后你对他们还有过正面的评价?


  顾海良:我是讲他们对学校的发展也是做了贡献的。不因为他们犯罪的事实,而抹煞他们曾经做过的贡献。四校合并之初,行政事务繁杂,他们两位是专职干部,付出的辛劳比我们双肩挑的干部更多一点。但是,我也说了,在武汉大学,也不允许任何人因为有过贡献,就可以逃避犯罪的事实而不受到惩罚。我在学校经常讲,在惩治腐败问题上,是不允许所谓的“将功补过”的。


  记者:当时一个是常务副校长,一个是常务副书记,你又当过校长又当过书记,可以说是你的左膀右臂,有说法认为你也可能会有问题。


  顾海良:这个是网上的说法,是外界的猜测。我的态度是,网上有这种反应是很正常的,也没必要去指责什么、责怪什么。我甚至还这样认为,这种猜测,对我们还能起警示的作用,提醒我们廉洁行事、清白做人!其实,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特别是在网络时代,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好话坏话都得听。我在学校就主张bbs上骂我的话都不要删,我说只要不是恶意的攻击都要留着。


  记者:上级有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责怪你?


  顾海良:我不会因为上级领导没有因此事批评我,就认为我没有责任,我认为,这件事给武大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仅在学校声誉受到影响这一点上,我作为学校主要领导是有责任的。我许久以来一直感到深深的内疚和自责。


  顾海良简历


  顾海良,男,汉族,1951年1月生,上海市人,1984年3月入党,1969年1月参加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思想史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授。


  1969-1973年 安徽省和县毛巷公社插队知青


  1973-1975年 安徽省和县五七大学(中师)学生


  1975-1978年 安徽省和县毛巷学校教师、校长


  1978-1982年 安徽大学经济学系学生


  1982-198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经济思想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4-1996年 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教师、所长


  1996-1998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1998-2001年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


  2001-2002年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2002-2008年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


  2008-2010年 武汉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2010年-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级)


  武汉大学历任校长


  当时校名:自强学堂


  创办人 张之洞 1890年


  总办 蔡锡勇 1893年--1897年


  总办 张斯枸 1897年冬--1899年5月


  提调 钱 恂 1893年--1898年9月


  提调 汪凤瀛 1898年--1899年4月


  提调 程颂万 1899年4月--1902年10月


  当时校名:方言学堂


  提调 程颂万 1902年10月--1905年春


  监督 馨 龄 1905年春--1911年


  监督 曾广熔 1905年春--1911年


  当时校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校长 贺孝齐 1913年7月--1914年11月


  校长 张 渲 1914年11月--1919年9月


  校长 谈锡恩 1919年9月--1922年1月


  校长 张继煦 1922年6月--1923年8月


  当时校名: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校长 张继煦 1923年9月--1924年9月


  当时校名:国立武昌大学


  校长 石 瑛 1924年12月--1925年12月


  校长(代) 张 廷 1926年2月--1926年5月


  校务维持会主任 李汉俊 1926年5月--1926年10月


  校务维持会主任 黄 侃 1926年5月--1926年10月


  当时校名: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校务委员会主任 徐 谦 1927年2月--1927年12月


  当时校名:国立武汉大学


  校长(代)刘树杞 1928年7月--1929年春


  建筑筹备委员长 李四光 1928年7月--1938年4月


  校长 王世杰 1929年2月--1933年4月


  校长 王星拱 1933年5月--1945年6月


  校长 周鲠生 1945年7月--1949年8月


  校名:武汉大学


  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邬保良 1949年8月--1952年11月


  校长 李 达 1952年11月--1966年8月


  校长 庄 果 1980年6月--1981年6月


  校长 刘道玉 1981年7月--1988年4月


  校长 齐民友 1988年4月--1992年10月


  校长 陶德麟 1992年10月--1996年10月


  校长 侯杰昌 1996年10月--2003年7月


  校长 刘经南 2003年7月--2008年11月


  校长 顾海良 2008年11月--2010年12月


  校长 李晓红 2010年12月--至今


  (部分内容综合新京、光明日、武汉晚、武汉大学官网等)


活动:评论赢好书


  《武汉印象?2015》一套四本,分别是散文、摄影、书法、美术。想得书,很简单!只要每天在长江日(ID:whcjrb)推送的微信下留言评论,就有机会赢取“武汉印象”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总共400本,先到先得!同时,每周长君将从参与评论的读者中,选出五位,每人赠送一本《武汉·新视线(2015)书香绿道》。


本文标题:武大前校长顾海良已加盟北大,当年离开武汉时为何说深感内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