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举国沸腾,终于把日本鬼子赶跑了。然而,爱国华侨陈嘉庚老先生却老泪纵横,痛哭失声。旁人不理解,问他“抗战已经胜利了,你老先生为什么还要哭成这样呢?”这位深得国人敬重与爱戴的老人痛呼:


  “外蒙呢?外蒙呢?我们抗战八年,如今胜利了,为什么却落了个割地的下场?上一次大战我们是战胜国,却要我们割青岛。如今呢,说什么中国是‘四强之一’,作为战胜国却丧失大片领土还失去那么多权益!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国民党政府居然也同意签订!我们愧对先人哪!”


  在延安的毛主席听说陈嘉庚为丧失外蒙而痛哭的事,感慨道:“陈老先生是好样的,有骨气!”


  陈嘉庚


  让陈嘉庚老先生如此痛心的,是在前一天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蒋介石政府的外交部长王世杰,在包含“承认外蒙古独立自治”的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这份被陈嘉庚称为“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的是王世杰,然而直接参与谈判的却是蒋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和他的大公子蒋经国。宋子文心知肚明,在这样的条约上签字会留下卖国的千古骂名,于是到签字的时候撂挑子不干了,蒋介石只好派王世杰去擦屁股。在条约从谈判到签署的整个过程中,宋子文是首席谈判代表,王世杰后来签的字,那蒋经国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先把视角放到1945年,那个世界反法西斯即将取得胜利的年份吧。


  蒋介石如今被吹捧得宛如抗日民族英雄一般,但他的抗日,却是不情不愿的,即便进入到全面抗日阶段,他仍然是扭扭捏捏的,甚至私底下还跟日本人眉来眼去,还曾寄望德国人居中调停。


  直到1944年,毛主席还曾在文章中质问,“蒋介石的亲信们暗地里派遣使者,几乎经常不断地在上海等处和日寇保持联系。特别是在日寇进攻紧急的时候这种联系和谈判就来得越多。所有这些,难道不是事实吗?”


  蒋介石终于鼓起勇气,向日本政府宣战,是在1941年12月9日,“珍珠港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大洋彼岸的山姆大叔,被日本的一记猛鞭,抽得清醒过来,日本过去敢于和苏联为敌,同样敢向美国挑战。蒋介石日夜盼望的中美同盟,悠然而至。物资、武器、人员越过驼峰,源源到来。


  蒋介石


  甚至在和美国人史迪威闹矛盾时,蒋介石还成为了“胜利者”,罗斯福看上去尊重他远东区总司令的面子,撤换史迪威,派遣魏德迈,中美关系,仿佛情意殷浓。当战争的关键阶段,那个终日趾高气扬的麦克阿瑟有自己的蓝图,他预备先用跃岛战术,砍臂削足,再登陆到日本本岛,逼东条就范。


  麦克阿瑟终究只是“军人”,还是一个漠视一切的自大狂,华盛顿的那些政客们,想得可比他要长远多了。罗斯福听取了马歇尔等人的意见,认为麦克阿瑟的计划,美军所支付的人命代价,过分巨大。


  “尊贵”的美国人显然是不能牺牲的,后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两颗原子弹,此时根本还没有音信。蒋介石的大军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放着几十万的美械王牌部队在陕甘宁边区周围,不去打日本人。这样的军队,根本也指望不上。于是,罗斯福打起了苏联几百万红军的主意,但斯大林又岂是好对付的角色?


  于是,那个出卖盟国的《雅尔塔协定》,就在黑海边上的避暑胜地,谈笑间,定下乾坤。可怜的蒋委员长,还在为自己位居“盟军四巨头”而洋洋自得,殊不知,另外“三巨头”秘密达成了出卖中国的协议,蒋介石这个“第四巨头”还蒙在鼓里,没有半点情。被称为神出鬼没的戴雨农,原来在国际间谍战方面,一筹莫展。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雅尔塔


  直到“协定”签订四个月零四天后,罗斯福已经不在人世了,才从杜鲁门那里获知有这么一个协议的存在。蒋介石很气愤,却也只能无奈地说,“美国对华和对苏政策所加于谈判的影响之大,无可讳言。”


  既然杜鲁门都亲口告诉蒋介石了,那老蒋也只好硬着头皮去找斯大林谈判了。更何况,斯大林还做出了一个空洞的承诺,愿意在蒋委员长的领导下,实现统一中国。这就太对蒋介石的胃口了,当抗战进入尾声时,老蒋早就憋足劲为内战做准备了,而他最担心的当然是苏联在背后支持共产党。


  就这样,蒋介石派出他的谈判代表团,浩浩荡荡奔莫斯科去了。宋子文担任首席代表,蒋经国和他苏联时期的同学卜道明担任随员。


  蒋介石打出蒋经国这张牌的原因,首先是派自己的儿子作为对斯大林的一种亲善姿态,其次则是蒋经国精通俄文,曾经长时间在苏联,比较了解苏联人的想法和意图,从旁观察分析,以弥补团长宋子文的不足。


  只不过,随后的谈判过程证明,蒋经国这位昔日苏联人口中的“尼古拉同志”,完全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据蒋经国本人回忆:


  “我们到了莫斯科,第一次和斯大林见面。起初他的态度非常客气,但是到了正式谈判开始的时候,他狰狞的面目就显露出来了。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斯大林拿一张纸向宋院长面前一掷,态度傲慢,举止下流,随后说:‘你看过这个东西没有?’宋院长一看,知道是《雅尔塔协定》,回答说:‘我只知道大概的内容。’斯大林又强调说:‘你谈问题,是可以的,但只能拿这个东西做根据,这是罗斯福签过字的。’我们既然来到莫斯科,就只好忍耐着和他们谈判了。”


  蒋经国


  这样的谈判,当然不会有好的结果。据蒋经国称,双方在两个问题上争执得非常激烈。


  第一、根据《雅尔塔协定》有所谓“租借”两个字眼。蒋介石对这两个字非常在意,他专门指示前方谈判代表,不能用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帝国主义侵略他人的一贯用语。所谓的租借,其实就是出让中东铁路、旅顺、大连的权益。斯大林要的是在东北的权益,至于用什么字眼,也就只有蒋介石会在意了。因此,这个问题并没有受到阻挠,斯大林同意了。


  最为棘手的一点,就是外蒙古的问题了。斯大林坚决不肯做出任何让步,蒋介石发电给蒋经国,让他用私人名义去看斯大林,转告他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外蒙古独立的道理。这样的道理难道斯大林不明白吗?他要是听这些道理的话,也就不会有什么“雅尔塔协定”了吧。可蒋介石却偏偏认为,他那个宝贝儿子,那个曾经在苏联参加了共产党的“尼古拉同志”,能跟斯大林讲一讲道理。


  蒋经国确实去见了斯大林,讲出了他的一番道理:


  “你应当谅解,我们中国几年抗战,就是为了要把失土收复回来。今天日本还没赶走,东北、台湾还没有收回,一切失地,都在敌人手中,反而把这样大的一块土地割让出去,岂不失却了抗战的本意?我们的国民一定不会原谅我们,会说我们‘出卖了国土’。在这样情形之下,国民一定会起来反对政府,那我们就无法坚持抗战,所以,我们不能同意外蒙古归并给俄国。”


  这番话确实很有道理。现在有很多人坚持认为,蒋介石政府跟苏联签下那个条约,是被逼无奈,是为了尽快打败日本人。更甚者,是不得不屈服于美苏的淫威之下。在这里,蒋经国或许给出了答案。


  就算是必须要苏联出兵,才能打败日本,那因此而将一块这样大的土地割让出去,岂不失去了抗战的本意?还有人称,苏联强兵压境,由不得你不签。那试问,清政府签下的那么多的不平等条约,有哪一次不是帝国主义强兵压境,由不得你不签呢?其实只要看看日后的新中国,在那样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强过当年百倍的苏联大军也曾压境,结果又是如何呢?


  说到底,还是蒋介石政府本身使然。他们一方面担心,如果拒绝和美国合作,可能会激怒杜鲁门,从而失去美国的外交支持和军经援助。一方面亲信苏联的空口承诺,寄望苏联人也能在势必将发生的内战中,站在自己一边。归根结底,蒋介石和他的政府,完全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宋子文即便得到了蒋介石的授权,也不愿担卖国的罪名,在条约上签字,直接辞去了自己的职务。第二天,蒋介石就敦促王世杰接任,在条约上签了字。蒋介石对此的解释是,“外蒙早非我所有,故此事不值顾虑。”


  曾因写《蒋经国传》而遭遇杀身之祸的作家江南表示,蒋介石如果拒绝和美国合作,可能会失去援助。然而,他却会更能获得中国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只是,老蒋的格局终究还是没到那份上。


  苏联代表威胁宋子文说:“(蒋介石)政府最好赶快达成协议,要不然,共军会进入东北。”这,也是蒋介石愿意放弃对外蒙古的坚持,派王世杰前去签字的重要原因吧。


  不管怎么说,蒋介石终究还是妥协了,剩下的不过是怎么去做官样文章的问题。


  官样文章首先以王世杰的名义,给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发了一份照会:


  兹因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独立之愿望,中国政府声明于日本战败后,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证实此项愿望,中国政府当承认外蒙古之独立,即以其现在之边界为边界。


  王世杰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上签字


  接下来,便是“公民投票”的假戏。整个公民投票全由外蒙政府主持,而且还是采取记名投票。蒋介石派去参观(不是监票)投票的官员雷法章后来回忆,“外蒙古的公民投票,是一件法律的滑稽剧,不仅外蒙政府自己知道,我们知道,甚至于世界又哪有不知道的呢?”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法律的滑稽剧”,却从法理上坐实了外蒙古的独立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双方重新签订《中苏友好条约》,收回来东北的权益,而外蒙古已成既定事实,再也没法更改了。


  王世杰从苏联回来后,说这个条约可保中苏三十年的和平,要求顺利通过。在蒋介石集团控制下的所谓立法机构,只有四人表示了反对,高票通过。这些人当时一定不会想到,仅仅过了四年,整个蒋介石集团就会整体溃败,四散而逃。反倒是后来的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真正确保了和平。


  蒋介石溃败到台湾后,从口头上单方面宣布废除自己当年亲自指示签下的“条约”,在地图上坚持对外蒙古的领土主张,何其的荒谬。更荒谬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竟出现一些人,处心积虑为蒋介石洗地,实在是不忍直视。


  在跟苏联的谈判过程中,蒋经国不过是充当了蒋介石的传声筒,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蒋家王朝中的一员,身处一个共同利益体之中。而蒋经国之所以选择去苏联承担这个任务,背后却有着他自己的考量。


  14年前的1931年,蒋经国也曾经会晤过斯大林,同样是在克里姆林宫那个老办公室。斯大林还是当年那个斯大林,而蒋经国不再是当年那个尼古拉同志了。他成了陆军中将、青年军政治部主任,是蒋委员长的私人代表。


  当年,斯大林送他去农村、去矿场、去工厂,受尽折磨。十四年后,面对面坐着,唇枪舌剑。然而,蒋经国到苏联,可不是为了什么“扬眉吐气”,更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懂俄语,可以给宋子文多么大的帮助。对他来说,这更是一种在国民党政治疆域中的开疆辟土。


  因为留在苏联那么多年,蒋经国直到1937年才回到国内,此时的国民党内部,早已是派系林立,“太子”要想占据一席之地,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此时选择到莫斯科,担负外交使命,对他来说,不吝是一种新的尝试。


  中美关系早已是宋美龄的禁脔,日本关系一向由张群独揽,和斯大林打交道,则非他莫属。当赴莫斯科谈判代表团回到国内时,至少在国民党内部,并没有溅起多大的水花。复员还乡的胜利空气,弥漫了整个山城重庆。国民党的军政官员们,个个摩拳擦掌,忙于接收,抢地盘,为自己的“锦绣前程”,争先恐后。


  蒋经国也不能错过这大好的机会,抗战时期在赣南的局面太小了,而战时的重庆,毕竟没有太多可施展抱负的舞台。抗战胜利后就不一样了,那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啊。在蒋介石的重点“培养”下,蒋经国已经有了两个重要头衔,一个是掌握八九万军队的青年军政治部主任,一个是培养上千党团干部的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而现在,他要开始出去“建功立业”了。


  有身边的智囊给蒋经国出主意,上策是去日本就任中国驻日军事代表团团长,中策到台湾去搞经济建设,再不行可以去西南,掌握川蜀的地理经济条件,开发西南大后方。但蒋经国全都拒绝了,他早就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去东北闯一闯关外的白山黑水。


  蒋经国认为,他了解斯大林,相信斯大林的承诺,相信苏联会支持他在东北的发展。他手下那帮干部们,更加信心百倍,都鼓励他到北域开疆拓土。1945年10月12日,蒋经国暂时丢下青年军和中央干校,随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一道,直奔长春,他的新职位是东北外交特派员公署的负责人。


  当年12月,斯大林邀请蒋经国访问苏联,给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告诉他,苏联愿意援助他,但有一个最大的要求,那就是不能让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要让蒋家父子不亲美,只能说,“臣妾做不到啊!”


  直到1946年5月23日,在东北的苏军才全数撤出中国国境,蒋经国终于完成了他的“外交任务”,疲惫不堪的回到南京,东北的局势,已经拜相毕露。


  参考资料


  《蒋经国传》,江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蒋介石评传》,李敖,汪荣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蒋经国自述》,蒋经国,团结出版社


本文标题:涉及外蒙古独立的谈判中,蒋经国扮演什么角色?他有自己的小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