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主角》获得茅盾文学奖,在我看来,更值得我们关注、更具吸引力的,是作家心之所向,是与作家的精神触碰。在光芒耀眼的大奖背后,细读作品,你会体味到他扎实的写实功底、宏阔叙事风格以及对人物精准的描绘和细致的情节铺设。


  他是讲故事的高手,也是刻苦的行者。


  01


  你不知道的:陈彦的刻苦


  我问过陈彦,所有作品中每个人物塑造角度不同人生不同性格命运迥异,有没有艰难的转换过程?


  陈彦直言,没有。都是写我熟悉的生活。还算得心应手。


  至此,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写作高手、故事大师,可是,你不知道,他曾经以大量的时间去民间“采访”,八里村、木塔寨这些农民工聚集地,当年都是他的“老去处”,他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观察,去聊天,与农民工们成为朋友,积攒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尤其是当时聚集在省戏曲研究院对面的劳务市场,给了我很多思考与启示,难以释怀,就变成戏剧和小说了。”


  所以,当提笔写作时,已经驾轻就熟,他说:“《装台》里的刁顺子和《主角》里的忆秦娥,就更是烂熟于心了。我只是研究怎么剪裁、怎么表达,怎么把他们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生动饱满而已。”


  写作的积累,不仅是聊天采访,常年的练笔,可以从他的散文集中看到支起茅盾文学奖的一块块“砖头”,《必须抵达》《边走边看》《坚挺的表达》《说秦腔》等散文集的出版足以见证他数十年练笔不缀的潜心蓄积……


  陈彦剧中人物在世事悲苦、际遇沉浮中,却仍透露出希望的光芒、向上的力量,此种精神是他作品的一贯呈现。陈彦擅写小人物,他的作品人物总是艰苦求生命运坎坷,曲折多变为生计奔走却被人轻视或不理解,有的甚至在作品中并没有给他们一个美满的结局,有读者说他的作品是没有“安慰奖”的写实主义。


  对此陈彦说:“我就是从底层来的,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作。我知道普通人奋斗的不易。很多年为读书,为写作,可谓日以继夜。我妻子和孩子说,在她们印象中,我连大年初一都没停歇过一天。即使住院看病,也在看书。奋斗需要吃苦。我笔下的人物可能都塑造得很苦,那就是现实,我亲身感悟的现实,不苦怎么出活呀!苦并快乐着,是我人生的总体感受。”


  02


  你不知道的:陈彦的“秦腔情节”


  秦腔具有深厚中华历史传统,这门艺术的现代传承上,为使其走向更高阔的舞台,陈彦在近代秦腔的发展史上,一定会留下饱满的一页。


  “我会终生铭记秦腔,并永远向具有深厚中华历史传统的秦腔学习和致敬!”他的作品一次次在全国艺术平台上亮相斩获大奖;历年作品全国巡演,让南方语系环境下的演出也场场飙泪;在大学校园里的演出,也让青年一代心中扎下秦腔的影子;他培养出的年轻演员如今已经独当一面……


  在陈彦的数十部戏剧作品中,最被称道的是“西京三部曲”秦腔《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深受观众喜爱,久演不衰;他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编剧奖”,三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等中国戏剧界顶级奖项,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纵观陈彦作品,戏剧、散文、小说、诗词、电视剧等诸多门类的作品中,皆能读到秦腔的魅力影像,陈彦成长于其中,也努力将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一次次推向更高、更广阔的舞台。


  03


  你不知道的:陈彦的第一部话剧


  18岁在镇安县创作了第一部话剧,叫《她在他们中间》,是写一位年轻女教师与一群中学生的故事。


  “那时我已发表过几篇散文和小说。文化局管创作的,接到省上通知,说要搞“学校剧”比赛,让各地重视起来。他们就找我试一试,我就写了这个九场话剧。写完他们一打印,就寄走了。我也没做任何指望。谁知四五个月后,来了通知,说《她》剧获二等奖,并且当时省人艺一个姓傅的导演老师还给我写过几次信,说修改后力争搬上舞台,后来因各种原因不了了之。不过由此我就进入戏剧创作行列,直到今天。当时二等奖和傅老师来信的鼓励是巨大的。所以今天写话剧也不算转型,是一种久远的接续吧”。


  04


  你不知道的:陈彦的电视剧


  他的作品也备受影视剧的青睐,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32集电视剧《大树小树》,荣获电视剧“飞天奖”;根据《西京故事》改编的同名剧数家卫视轮映,《装台》由张嘉译、闫妮主演的同名电视剧8月23日已经杀青;《主角》的电影电视版权一年前就已经签出,剧本已进入改编阶段正在走向屏幕的途中……


  《长安第二碗》也已考虑影视改编,陈彦说:“作为话剧,还是受到舞台时空限制较大,很多东西都忍痛割舍了。如果改为影视表达,就比较能放开。”


  05


  你不知道的:陈彦对西安的热爱


  《长安第二碗》的渊源,包含陈彦对西安深情,一是人情,多年交往的同事领导朋友的邀约,“这个完全是因为曲江演艺集团和市话剧院领导,锲而不舍抓创作的热情和激情硬“逼”出来的。


  “我几次回绝,他们仍然没有放弃,我就在写《主角》后,用一年多时间和女儿陈梦梵一道创作了这部作品。”


  二是乡情,陈彦说:“当时我刚好又要调动,便带着一种向养育了我几十年的西安感恩致敬的心情写了这个剧。写作过程中几番落泪,皆为爱之深切,可谓一步三回首。”


  “不是我有啥本事,而是长安这方面的文化太丰厚了,我只是打开了这种文化的一个切口。我常到西安一些小吃摊,还有西大街回民坊上吃小吃,边吃边想,这里遍地都是可以入戏、入小说、入影视剧的生活珍珠啊!”


  06


  你不知道的:朋友对陈彦的印象


  他的语言也是很有特点,方言与普通话与口语结合得很好,很巧妙。既严谨讲究,又诙谐幽默,阅读起来有一种愉悦感。生活中他很是风趣幽默,做起事情来又是相当认真,严谨细致,是一位有着匠人精神的作家。


  《主角》他写得很入戏,很激情,也很辛苦。完成书稿后他累得犯了颈椎病在医院输了一个星期的液……这种投入的,倾尽全力的书写,很让人敬佩。


  我觉得他获奖是实至名归。


  最后,我们节选陈彦的一篇散文作为结尾:


   向西安致敬


   /陈彦


  四十年的长度,是可以见到一种叫命运的东西了。我们的命运,常常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而在行进中却浑然不觉。只有到了一个节点上,我们才发现:哦,命运原来如此!但掌握的时机可能已经永远错过了。


  事物变是永恒的,但总有不变的东西,那个不变的东西一旦被我们攫住,就会成就一种愈久才见光芒的品性。也会让所有的变,都显得有了规矩与秩序。变,一旦被欲望的战车所绑架,它的量变常常会使战车找不到北的。


  文学艺术创作是应该努力让生活去说话,而不是自已站出来说。让柴米油盐酱醋茶说,让日子说,让年轮说。只不过是用一个箩筐,去尽量把它们原汁原样地装进去而已。


  当然,不能没有装法,装不好,里面是盛不了多少东西的。因为要急于告别这个城市,总是想把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多说几句,可戏剧的时空又在百般限制,便不得不做些压缩饼干了,但愿这些饼干,还保持着生活的原酵素。


  转自:八百理


本文标题:你所不知道的茅奖得主陈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