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案件中,偶尔会看到嫌疑人或被告人突然“精神失常”,甚至有人在案发后立刻申请精神鉴定,试图以“精神病”为由逃避法律责任。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装疯真的能“无罪释放”吗?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分析这个问题。


  1. 为什么有人要冒充精神病?


  刑法规定,如果犯罪时处于完全丧失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状态(即“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就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这意味着,一旦被认定为精神病人,嫌疑人可能会免于刑事处罚,只需接受医疗处置(如强制医疗)。对于某些罪行严重、证据确凿的人来说,装疯可能是他们唯一的“活路”。


  2. 哪些人容易“装疯”?


  从现实案例来看,有几类人更倾向于冒充精神病:


  ? 恶性案件嫌疑人:比如故意杀人、伤害、抢劫等重罪的犯罪分子,试图通过装疯避免严厉惩罚。


  ? 惯犯、累犯:有犯罪经验的人,可能会利用法律漏洞,企图通过精神鉴定逃脱惩罚。


  ? 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一些涉案的富豪、明星、官员等,可能想借此逃避刑事责任,避免社会影响。


  ? 受人指使或策划犯罪者:有些人在团伙作案中承担“替罪羊”角色,为减轻惩罚选择装疯。


  3. 真的能靠“精神病”躲过法律制裁吗?


  想要冒充精神病,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法律早就考虑到了这种情况,设置了严格的精神病鉴定机制。


  ① 精神病司法鉴定不是“演戏”就能骗过的


  ? 鉴定机构会综合病史、行为模式、犯罪过程、案发前后表现等多个方面,严格筛查。


  ? 精神病发作是有规律的,专家能通过观察嫌疑人日常行为判断真假。比如,曾有嫌疑人入狱后继续装疯,结果监控录像显示,他在没人注意时完全正常,最终被揭穿。


  ? 精神病患者往往不会“挑案子”作案,而是假装精神病的嫌疑人则会“选择性失忆”,这很容易被识破。


  ② 即使是精神病人,也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 “间歇性精神病”患者犯罪时如处于清醒状态,仍然要承担刑事责任。


  ? 部分精神病人仍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即使免于刑事处罚,也不意味着不用赔偿受害者。


  4. 真实案例:装疯的下场


  ? 案例1:杀人犯装疯失败,反被加重惩罚


  某地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犯罪嫌疑人被捕后声称自己有精神病,警方立即安排司法精神病鉴定。专家发现,他在法庭上疯疯癫癫,私下却能正常交流,还能制定逃跑计划。最终,他被判处死刑,并未逃脱法律制裁。


  ? 案例2:真精神病也要进“监狱”


  一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男子在病发时砍死一人,司法鉴定认定其确实丧失刑事责任能力,但法院仍判决对其强制医疗,送入专门的精神病院。也就是说,即便是真精神病,也不是随便放回社会,而是进入“特殊监禁”状态。


  5. 结语:精神病不是护身符,法律不会被轻易愚弄


  刑法保护真正的精神病人,但对于那些试图钻空子、装疯卖傻的人,法律早有应对之策。司法鉴定机构、心理学专家、法官的专业判断,让那些妄想靠装疯逃避法律责任的人,最终还是难逃正义的审判。


  #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精神病#?


本文标题:“精神病”成了逃避刑罚的保护伞?装疯的人都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