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上海这座城市的名字于“上海浦”这条老河浜。那么,有没有“下海”呢?答案是:有!它如何得名?上海与下海和交通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大家随小交一同去“涨知识”吧↓


  “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到上海视察,提出过这个问题,当时谁也答不上来。经过一番寻找,在虹口区昆明路、海门路交叉口(昆明路73号)找到了一座“下海庙”。


  ”


  通往下海庙的海门路


  下海庙大门


  “


  据史料记载,下海庙初时曾名“夏海义王庙”,是渔民供奉海神,镇压海潮,祈求出海平安的民间神庙,因位于下海浦口(长江船只入海处),故亦称“下海庙”。其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


  ”


  “


  清代乾隆年间(l736~1795),下海庙占地一亩多,仅有房屋九间。当时,从现在的东大名路至商丘路一带全是渔村。渔民出海打渔,都会到这里祈求神的保佑。这一带的地名也与此有关,如“提篮桥”就是渔民手提装着香烛的篮子,过桥去下海庙烧香而得名。


  ”


  “上海”、“下海”肩并肩,一起出现了~


  这座古老庙宇是如今上海唯一出现“下海”两字的地名,也承载了该地区千百年的变迁。“庙小故事多”,人们通过这座小庙破解了上海、下海的由来。


  上海之名的由来


  “


  上海市地名学会副理事长薛理勇说:宋朝时,为了提高吴淞江,也就是现在苏州河的泄洪能力,大约每隔五里就会开凿一条进入吴淞江的大支流,称为“浦”。


  在宋朝的记载里,水利专家郏亶在奏折里提到,在吴淞江下游的地方有18条河流,也就是18条“浦”,其中就有上海浦和下海浦。


  ”


  曾经舟帆云集的下海浦


  “


  在明朝疏浚水利工程中,上海浦和原来的黄浦相接,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黄浦江的下游段。上海之名,由此而来。


  另外一条下海浦,则是在提篮桥附近。但在近代城市的“填浜筑路”中,渐渐消失。原来的下海浦变成街路,就是现在的海门路。


  ”


  海门路、东大名路口,高楼后就是滨江


  短短的一条海门路,一头是曾经的“下海浦”,另一头则通往北外滩滨江一带。


  北外滩江面


  那里江面开阔,当年由东到西建有汇山码头、华顺码头等十多个码头和诸多仓库,一度成为上海最重要的水路港口。


  如今,滨江步道安静休闲。


  江边游艇靠泊。不时有轮船驶过,曾经的老码头焕发着新的光芒。


  :乐游上海、乐活虹口


  上海市交通委宣教中心


本文标题:99%的人都不知道,有上海,也有下海!它们还与交通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