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 | 影子红了


  编辑 | 影子红了


  从不顾生命安危勇闯危险非典一线,到后来人人喊打人见人嫌的外国“公知”。


  柴静的陨落可以说的上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悲哀,正如清华大学法学博士蔡正元教授对她的评价那样:


  图片于网络


  柴静的知识水平只是从西方媒体吸收一些渣滓变成了自己的道德标准。


  那么,柴静究竟为何会沦落到今天的这种地步,她又是如何“跌落神坛”的呢?


从记者到公众人物

  在成为争议人物之前,柴静曾是央视的“当家花旦”,也是无数人心中的“女神”。


  她出生于山西的一个书香门第,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柴静


  1995年,她从长沙铁道学院毕业后,进入湖南文艺广播电台担任主播,主持《夜色温柔》节目。


  以其温柔的声音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风格,赢得了听众的喜爱。


  为了追求更高的发展平台,1998年,柴静毅然辞去了电台的工作,来到北京广播学院进修电视编辑专业。


  在北广期间,她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在湖南电视台《新青年》节目中担任主持。


  柴静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01年,柴静正式进入中央电视台,开启了她的新闻记者生涯。


  而两年后的非典疫情则是柴静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作为第一批深入非典一线的记者,柴静冒着生命危险,为全国观众带来了一手的疫情道。


  在镜头前,她消瘦的身影、苍白的面容和坚毅的眼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柴静


  也正是凭借着在非典道中的出色表现,柴静获得了年度记者风云人物的称号,一举成名。


  此后,柴静先后主持了《360度柴静两会观察》、《面对面》、《看见》等多档知名栏目。


  采访了众多社会热点人物,探讨了诸多社会议题,并且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也成为了央视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2011年,柴静出版了自传《看见》,记录了她十年来的新闻工作经历和对中国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柴静


  该书一经出版便迅速登上畅销榜,销量突破百万册,进一步巩固了她在公众心中的地位。


  然而,就在她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一系列的争议事件却将她推向了舆论的漩涡……


恶意的批评与争议

  时间回溯到2010年,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中。


  柴静与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就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碳排放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柴静


  这场对话至今仍被许多人视为理解柴静争议的关键所在。


  在节目中,柴静一改以往沉着冷静的提问风格,反而及其犀利的对丁仲礼院士的观点步步紧逼。


  她质疑中国为何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承诺减排目标,并暗示丁院士的观点是出于政治考量,而非科学依据。


  而丁仲礼院士则针锋相对地指出,西方的减排方案对发展中国家并不公平,并以“中国人是不是人?”的灵魂拷问直指问题的核心。


  丁仲礼教授


  他认为,发达国家在历史上已经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


  如今却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同样的减排责任,这无疑是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权利的限制。


  要知道,这场对话发生时哥本哈根举办了一场全球气候大会。


  而在这场大会上西方国家却以降低碳排放保护环境为理由,强行要求其他发展中国家减慢自己的发展速度。


  图片于网络


  其中自然而然的也就包括了我国。


  而这场对话中,柴静表现出的对西方减排方案的认同,以及对中国发展现状的质疑,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许多人认为,她站在了西方的立场上,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


  而丁仲礼院士的“中国人是不是人?”的质问,更是振聋发聩,点燃了公众的民族情感。


  丁仲礼


  这场交锋,不仅暴露了柴静在环保问题上的立场偏差,也预示了她未来将面临的更大风暴。


  到了2015年,一部名为《苍穹之下》的雾霾调查纪录片横空出世,其创正是消失两年之久的柴静。


  这部以女儿患病为契机而拍摄的纪录片,最初赚足了眼球,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柴静以一个母亲的视角,讲述了女儿未出生便被诊断出肿瘤的经历,并将矛头直指中国的雾霾环境。


  柴静


  她声泪俱下地控诉着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引发了无数父母的共鸣和焦虑。


  然而盛赞之下暗流涌动,很快这部纪录片便陷入了数据造假、赞助商背景、以及刻意“妖魔化”中国企业和发展现状的质疑声中。


  有网友指出,片中引用的许多数据缺乏可靠,甚至与官方公布的数据相悖。


  更有人扒出,这部所谓的“自费”纪录片,背后却有着美国赞助商的身影。


  柴静


  此外,柴静在片中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描述,也被批评为过于夸大,甚至带有明显的偏见。


  她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污染严重的国家,却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问题轻描淡写。


  这种选择性失明,引发了公众对其真实动机的质疑。


  最终,《苍穹之下》这部曾被寄予厚望的纪录片,在一片争议声中被全网下架,柴静本人也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柴静


  其实早在2013年,柴静便因在美国产女,并为女儿选择美国国籍而引发过轩然大波。


  彼时,她作为央视的知名主持人,一直以知性、独立、关注民生的形象示人。


  但她美国生女选择美国国际的这一举动却与其一直以来塑造的公众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被网友批评为“说一套做一套”、“赚着爱国的钱,却把孩子送到了别人家里”。


  柴静


  在当时,柴静的解释是为了女儿的健康,因为担心国内的雾霾环境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然而,这种解释并没有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许多人认为,作为一名公众人物,柴静的行为无疑是对国内环境的否定。


  也伤害了公众的爱国情感,赴美产女事件,成为柴静公众形象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后来的舆论再起埋下了一颗“地雷”。


  不过凭借着原先打造好的良好人设,柴静在最开始的那段时间其实是有着不少支持者的。


  柴静


  而且环保部长也对她表示了感谢,无论再怎么说凭借着先前打造的粉丝基础,也不至于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


  真正导致她彻底崩塌的还是她自己,毕竟就连央视主持人的职位,都是她为了去美国产女自己主动辞掉的,为此甚至还拒绝了央视的挽留。


柴静的现状与反思

  《苍穹之下》的风波过后,柴静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她带着女儿前往美国生活,鲜少在公开场合露面。


  与在国内的封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柴静在美国却获得了一些奖项和认可。


  柴静


  甚至被一些美国媒体评选为“全球百大思想者”,与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等知名女性并列,这种反差,更引发了人们对她的复杂评价。


  近年来,网络上不时传出关于柴静现状的消息,有人称她生活困顿,衰老明显,与同期的央视女主持人相比,判若两人。


  当然,这些消息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柴静的公众形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网上公布的一些照片和柴静所发布的内容来看,她当年那副光彩照人的形象也早已不见。


  图片于网络


  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副较为憔悴的面容,就连她在视频中的形象也开始便的逐渐西化僵硬,全然不复之前那般耀眼。


  而且与柴静的沉寂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从“向沙漠进军”的壮举,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中国正以实际行动。


  向世界展示着保护环境的决心和成果,2023年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便是最好的证明。


  图片于网络


  曾经,柴静在《苍穹之下》中,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污染严重的国家,对中国的环境治理工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然而,事实证明,中国却是世界上为数不多一直在坚持环境治理并且取得了瞩目成果的国家。


  对比今日中国在环境治理上取得的成就,以及柴静过往的言行,更令人深思。


参考资料

  2015-03-01 手机央广网 北京青年 柴静:这是我和雾霾的私人恩怨


  三联生活周刊 · 2006年第15期《新闻如何调查》 柴静: 新闻戏剧的主角


  2015-03-0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环保部长感谢柴静:唤起公众对环境关注


  2014-10-14中国新闻网 扬州日 柴静被曝年初已离职 央视曾挽留


  微博 徐记观察


  2024-03-28 极目新闻 17个重点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3.3%!2023年湖北省环境质量状况公布


本文标题:“公知女神”柴静:主动站队西方抹黑祖国,如今下场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