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璟对浚县文化的贡献


  朱中月 文


  黄璟,字筱宋,多称“小宋”,号二樵樵者、蜀泉,晚号铁生,斋号四百三十二峰草堂,广东南海人。其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生于四川其父任所,道光二十三年(1843)随父来豫(其父调任灵宝尉)。咸丰十年(1860)出仕,同治元年(1862)守南阳城。光绪元年(1876)回粤,三年(1878)自东江返豫。曾先后任唐县、浚县、沈丘、祥符、禹州知县及陕州知州等官职。二十六年(1900)因为民办事而得罪长官,被议罢官。二十七年(1901)在开封迎两宫,奉特旨复官调北洋,二十八年(1902)奉派查考日本农务。宣统元年(1909)官豫南道,宣统三年(1911)辞官赋闲,寓居开封,与一些开封名流时相雅集,诗酒唱和,直至80余岁去世。


  黄璟自画像


  黄璟宦游北方,他重视写生纪事。他足迹所到的地方(河南、陕西等地),每以诗书画纪事。黄璟光绪七年任浚县知县,光绪十年离任。光绪十五年回任,光绪十六年离任,前后任职浚县六年,给浚县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他不仅续修《浚县志》,还著有内容涉集浚县的个人作品集数卷,包括诗集《黎阳集》、《黎阳续集》,文集《黎阳杂记》,图文集《壮游图记》,诗咏印谱集《浚县衙斋二十四咏印章》。


  《续浚县志》光绪十三年(1887)刊本。黄璟修,李作霖、乔景濂纂。光绪七年任黄璟浚县知县,主持修志。李作霖,字雨人,江苏上元人,举人,主纂县志,后调山东。乔景濂,字莲溪,河南南阳人,副贡,继李作霖主纂县志。《续浚县志》上限自《嘉庆志》下限嘉庆六年,下限至光绪十年,基本涵盖了清代中后期浚县的政治、历史、文化等。


   《黎阳集》、《黎阳续集》收在黄璟的《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中,该诗集共八集,诗作计1487首。八集包括宛社吟、燕游集、归粤草、黎阳集、黎阳续集、彝山集、召南集、颖川集,附燕游续草、召南续集1、召南续集2。其中黎阳集,辛巳至乙酉诗255首;黎阳续集,己丑庚寅诗104首。《黎阳集》、《黎阳续集》计诗359首,占《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总诗的四分之一。


  碧霞赛会


  《黎阳杂记》黎阳杂记不分卷(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黄璟著。此书现只一帙,藏于北京图书馆。是书为黄璟首任浚县知县四年,所著杂文一帙,皆兴举地方废坠之文。浚县为古黎阳地,故借为本书名。书一册,不分卷,收文二十六篇,其中记十四、示一、启三、跋三、议三、序二。文各一事,全书涉及面广泛,有关于重修县学、创设书院、义塾,有重修沟洫、河堤、县衙,还有修缮城隍庙、真武庙、金龙四大王庙,更有劝办保甲、修县志采访启,以及上书省府维护地方治安的论文,另有关于本县人诗集之跋文等。皆有参考价值。


  黎阳杂记


  《壮游图记》是黄璟为官一生的纪实画,《记》共四册。一图一文,宦游踪迹,离合悲欢。《壮游图记》第三册大多为浚县内容,浚县共计图文29幅,包括大伾问俗、碧霞赛会、道口观傩、浚州筑城、屯子修河、长丰浚渠等。


  壮游图记


  《浚县衙斋二十四咏印章》印谱。清黄璟刻印。一册。以其官衙亭园景致入印,一景一印,得十二印,各以自咏诗手书于印下。又附续十二咏,一景一印,形式如前。共二十四咏,存二十四印。成书于光绪十八年(1892)。有冯瓒序,黄璟自撰《浚县衙斋记》。


  浚县衙斋二十四詠印章


  浚县涉浚作品史料价值非常大,内容涵盖清末浚县的政治、军事、人文、山水、民事、水利、衙斋、民风民俗,可以说是清末浚县历史文化的大观园,是清末浚县民俗风情的万花筒,是研究清末浚县社会的重要参考史料。


本文标题:黄璟对浚县文化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