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恭恭敬敬地,写点严肃的文字了。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5周年。


  他可是当代文青的祖师爷、彼时愤青的掌门人,辈分在那儿摆着,磕头都不为过(就怕他老人家不让磕)。


  鲁迅最著名的名言,大概是这句了——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一句话可以生发无数解读,这就是名言的魅力;恰如他对《红楼梦》的评价: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名言也是如此,解读多点,不妨事。


  最明白不过的道理就是:先有人走 ,然后才有路。


  放在人生规划上,这意味着,不是先有规划、后有人生;所谓人生规划,有的是excel做出来的,但更多的是走出来的。


  不管你是家长,还是学生,都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很多事情,不是“想好了再做”,而是“先做后想”、“边做边想”,甚至“做好了再想”。


  从学生成为“社会人”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上学时的差生,反倒混得比较好。


  原因有很多,比如差生往往心理素质更好、挫折耐受力更强,等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差生习惯于“先做后想”,优秀生则习惯于“想好了再做”。


  放在课堂上,优秀生的经验往往更有效;如果是闯市场、闯社会,差生的习惯更有助于存活、发展。


  课堂教学,是一种固有程式,“老师修好路,学生齐步走”,这种模式之下,做事谨慎、小心、三思而后行的学生,成长得更好。


  社会这所大课堂完全打破了这种模式,没有人给你修路,而是各修各的,别人修好的路你再去闯,要么被挤走,要么掉进别人设下的陷阱里;


  即便你发现有个地方可以修路,问东问西、犹犹豫豫,等你下手的时候,别人已经把路修成了。


  敲黑板,讲重点:


  “我们是在实践中了解自己,而不是在理论中。”


  总结出这句话的,是伦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埃米尼亚·伊贝拉。


  和鲁迅的名言不谋而合:“路”就是理论,“走”就是实践。实践多了,理论自然就出来了。


  当然,不能否定某些理论的预见性,提前的规划、顶层的设计,当然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个字:走。


  每个人都有无数可能。在真正开始“走”之前,你很难发现这些可能性;只有开始了实践,你才会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


  大学期间,有位室友,钢笔字写得好,但从没练过毛笔字。后来选修课学分不够,了书法选修课,也没咋练。书法课不考试,但要交作业才有学分,于是硬着头皮写毛笔字,写相对好写的隶书,没想到一写就上手了。


  这家伙大呼过瘾:如果不是上书法课,都不知道自己毛笔字也能写这么好!


  当然,这是个例,你们就别模仿了哈。


  很多事情,的确如此:某种潜能,你不发掘,它就永远隐藏。


  正如伊贝拉所言:


  “我们需要通过实践——尝试新的活动、建立新的网络、寻找新的榜样——来发现这些可能性。”


  所以,还犹豫什么呢?


  鲁迅他老人家早就告诉你了: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的时候,脚就是路!


  走!


  高金国,网名高了高。小学毕业证得主,出了26本书。以“有趣”为第一要务,专注家庭教育。


  壹点号高了高


  找记者、求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本文标题:鲁迅逝世85周年:这句名言,到底有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