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抗大旗帜飘扬在太行山上;80年来,抗大精神滋养激励着太行儿女。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牢记总书记嘱托,上党儿女赓续抗大精神、激活红色基因,将使命担当书写在新时代新征程上——


  抗大精神之花绽放在太行山上


  抗大,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简称。


  1938年12月,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深入敌后办学,将抗大校旗插入敌人“心脏”,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员冲破敌人重重封锁,挺进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在屯留开创了敌后办学的先河。


  抗大一分校女生队宿舍窑洞旧址。


  屯留、壶关、潞城、武乡、黎城……抗大学员学习、工作、战斗的光辉足迹遍布上党大地,遍布太行山上。


  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抗大一分校屯留区岗上村旧址、抗大总校武乡县蟠龙旧址、抗大总校黎城县霞庄村旧址等迎来了省内外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群众,寻抗大精神之根,铸理想信念之魂。从2017年至今,仅抗大一分校屯留区岗上村旧址已接待40000余人次参观学习。


  红色基因融血脉,建功立业新时代。烽火硝烟中锻造的抗大精神,不仅是抗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山西重要增长极、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美丽幸福长治的重要精神支柱。


  在抗大一分校露天课堂接受精神洗礼。


  抗大精神是一面旗帜,永远值得高擎!


  ——敢于创新、勇夺胜利,既是抗大精神的精华,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弘扬的精神


  抗大是名副其实的红色熔炉和精神高地,虽身居偏隅,但闻名中外。


  抗大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由毛泽东同志亲手创办,亲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亲笔题写抗大教育方针和抗大校训,亲自担当教员并多次授课作告。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决定,抗大实行总分校建制,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办学。1939年1月3日,抗大先行组建的一分校学员从延长县出发,以“何纵队”为代号,东渡黄河,冲破敌人层层封锁,越过同蒲铁路,翻越绵山,于1月21日抵达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进驻屯留区东故县村及寺底、崔蒙和岗上村等周围10个村庄。


  抗大一分校,是抗大在敌后根据地12所分校中办学时间最长、培养干部最多、斗争最卓绝、成效最显著的一所分校,被誉为“敌后办学的先锋”,开创了敌后办学的先河,在我党我军教育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教育史的奇迹。从1939年1月到7月,抗大一分校在屯留办学半年多,后转移至壶关、平顺等太行山深处一带办学。


  如何深入挖掘抗大一分校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宣传弘扬抗大精神、太行精神等革命精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干事创业?


  省委书记骆惠宁在我市调研期间,深入抗大一分校旧址实地调研时强调,要进一步保护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快发展红色文化旅游。


  省长楼阳生在抗大一分校旧址调研时强调,要精心保护岗上村旧址,精心开发红色旅游,代代传承革命精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让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2018年“七一”前夕,市委书记孙大军与市委办公厅第一党支部全体党员在抗大一分校岗上村旧址,重温入党誓词,聆听红色故事。


  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屯留区委、区政府挑担子、担责任,高度重视抗大一分校旧址抢救性开发保护建设工作,成立“抗大一分校旧址屯留管理中心”,编制《抗大一分校岗上旧址保护与展示总体规划》《抗大一分校旧址布展设计方案》,秉承“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在全国率先设置了抗大一分校女生队队部旧址展览馆,在岗上村提升改造了抗大一分校展览馆、女生队宿舍窑洞旧址展陈区、抗大一分校第八营营部旧居展陈区、抗大一分校特科营驻地展陈区和一处露天课堂展示区。


  北上南下,收集、梳理、整理、考证、修复史料和影像资料;公开招聘选拔培训讲解员,专门聘请专家学者撰写讲解词……注重“内外结合、同步推进”,一手抓旧址提升改造、室内展陈展示,一手抓室外氛围营造、周边环境整治。


  一处处展馆展区内,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锈迹斑驳的抗战物品资料,史料精准、脉络清晰、形象生动,通过采用声、光、电现代展陈技术辅助手段,寓教于形、寓学于境,真实再现了抗大一分校学员当年在岗上村学习生活战斗的情景,把参观者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治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太行干部管理学院、长治市委党校实训教学点……今天,抗大一分校岗上村旧址正成为我市乃至全省党史党建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干部党性教育的一流实践基地。


  “把旧址旧居转化为党员干部教育的新课堂,把实物史料转化为党员干部教育的新教材,用好这笔财富、用活这部教材,抗大精神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群众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太行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焦彦平说。


  “敢于夺取胜利的抗大精神,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与现实借鉴意义,与太行精神具有一致性,是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市委党校副教授关平分析。


  “敢于创新精神,既是抗大办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时代进步的灵魂,更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弘扬的精神。”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


  深挖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凝聚奋斗伟力,上党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红色基因转化为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接续奋斗、阔步向前。


  抗大一分校展览馆一角。


  抗大精神是一笔宝藏,永远值得挖掘!


  ——艰苦朴素、鱼水情深,既是抗大精神的特色,也是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永葆的情怀


  初春,阳光暖暖地洒向大地。


  屯留区岗上村一座两进四合院在树影掩映下,静谧悠然。黄土外墙,木门木窗,青砖铺地,砖火土炕……一砖一瓦、一物一件、一点一滴,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


  大门一侧的黑色木匾上写有“抗大一分校女生队队部旧址”字样。穿过长长的门庭走廊,来到庭院里,处处整洁、干净,前后两院、左右两厢共有7个展室,集中展示了抗大一分校女生队在太行和沂蒙抗日根据地“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一边学习一边打仗”的场景。


  这是岗上村第一个共产党员周文宪家的院落,习近平总书记的母亲齐心等抗大女学员就曾在这座宅院学习生活。


  “在行军路上,只要有一碗带泥汤的稀粥,前面喝一口就传给后面的人,就这样子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齐心在《革命熔炉激情岁月——讲述抗大一分校女生队在屯留的故事》纪录片中回忆说。


  “在敌人后方办学校,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而这个奇迹也只有在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才有可能发生,为什么呢?我们依靠广大的人民,就依靠人民这点,人民在支持这个学校。”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认为。


  “听我奶奶、母亲讲,抗大学员和老百姓亲如一家。我们当地有个乡俗,春节家家互请新娘子吃饭,称‘请媳妇’。入乡随俗,女生队学员在春节前向全村发了20张请帖,在食堂院摆了六大方桌,请新娘和家里人吃饭,热情地给老乡们递馒头、夹菜,有说有笑,好不热闹。”今年79岁的周景堂老人,是革命烈士周文宪的后代。如今,周景堂一家仍住在那座四合院里。在乡镇中学退休后,他还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抗大女学员每天还帮老百姓打扫院子、挑水,教村里的妇女识字、唱歌,为村里百姓看病治病,对老乡们总是亲切地称呼‘大娘、大嫂子、大妹子’等,不拿老乡们一针一线。农忙时节,抗大学员们还和老乡们一起到田间地头参加犁地、浇水、掏粪、施肥等劳动,真是和咱老百姓军民一家亲啊。”


   黎城县霞庄村早在2006年就对抗大总校旧址进行了挂牌保护。“听老人们讲,抗大学员在群众中深受拥戴和爱护,他们帮助群众认字,解放妇女思想,帮助群众劳动。村里老人依稀记得,何长工校长和村民攀谈很亲热,与百姓打成一片。”黎城县霞庄村村委会主任李建华说。


   追寻先辈足迹、传承抗大精神,全国各地党员干部、省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将帅后代等纷纷走进长治,接受精神洗礼。


  “这是父亲!这是齐心阿姨!”“这是当年的老院子,以前父亲常常讲起……”抗大一分校校长何长工之子、亚太旅游联合会会长何光晔,开国上将周纯全之子、陈赓将军之女陈知进,张南生中将之子张雁之和夫人张国欣一行等,先后来到抗大一分校岗上村旧址参观考察;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任天佑少将一行深入抗大总校黎城县霞庄村旧址调研,重走革命老区,缅怀革命先烈……


  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早就听说抗大一分校在岗上的故事,今天第一次来,看了听了很感动、很激动。战火硝烟的岁月里,抗大学员‘一口稀粥大家分’的艰苦朴素、团结友爱精神激励着我。作为第一书记,我带领老百姓奔上小康路的劲头更足了。”沁源县石台村第一书记张建刚参观后说道。


  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抗大学员一心为民,和老百姓鱼水情深,正是我们扶贫队员应该学习和拥有的情怀。”壶关县程庄村第一书记李鹏飞参观后感触颇深,激发了他奋战脱贫攻坚一线的动力。强党建、聚人心,上项目、抓增收,变村貌、办实事,如今的程庄村街巷整洁、路面干净,路灯亮了,村庄美了,小广场上歌舞笑声不断。


  抗大“小八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抗大精神是一把火炬,永远值得传递!


  ——政治坚定、团结向上,既是抗大精神的核心,也是新时代履行新使命必须坚持的遵循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抗大校训。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抗大的教育方针。


  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一边学习一边打仗、一路行军一路走谈、一路行军一路宣传……抗大一扫千百年来旧教育体系的流弊和陈规,坚决废止党内一度盛行的教条主义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抗大没有教室、课桌,没有教学设备,更谈不上教学仪器,把空地当露天教室,没有固定的校舍,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课桌就在膝盖上。


  女生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军事、文化。每天六点钟起床,打背包,十分钟时间集合,列队训练,一日之中都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夜间有两个人站岗,用燃香来计时,两个钟头换一次岗,军纪非常严格。


  “每当天气好的时候,学员们就会到这里来上课,树上挂块黑板,学员们席地而坐,当时不少村民也自觉地加入到学习的行列中来。”在岗上村露天课堂展示区,村党支部书记李银生说。


  “你看,这就是当年抗大一分校学员学习的书籍,膝盖当桌子,大地当本子。”家住武乡县上寺村59岁的老党员赵进怀携老友在抗大一分校展馆内边走边看边感叹,“咱年轻时在新疆当过兵,也是一名党员,对党很有感情,早就听说岗上村有个抗大一分校,这次专门来看看,感受下当年的烽火岁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抗大物质条件虽然极其艰苦,但抗大师生保持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广泛开展文体活动,使抗大处处洋溢战斗歌声,处处呈现蓬勃活力。抗大学员拥有坚定的革命信念、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既会打军事的冲锋,又会打政治的冲锋,这是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等抗大学风最重要的传统,对我们现在都极具启发意义,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党的思想路线。我们要把抗大精神这本历史大书进一步读懂悟透,用责任担当、实际行动把传承弘扬抗大精神这篇时代文章书写得更加精彩。”岗上村第一书记常亮说。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锻造政治坚定、敢于创新、勇夺胜利的优秀政治品质,从延续包括抗大精神在内的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的血脉中开拓前行。”壶关县委党校教师贾少伟说,以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等号召为指引,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蹄疾步稳的务实作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掘抗大精神的当代价值,凝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力量。


  ……


  抗大伟绩永载史册,抗大精神照耀千秋!


  抗大,书写了伟大民族精神的新篇章。抗大精神,成为激励我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强大动力! (:长治日 逯江 王宏 常珍珍 徐珊)


  (责任编辑:张文卫)


本文标题:抗大精神之花绽放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