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斯大林逝世,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这位工人的儿子在以“鬼蜮”手段清除了贝利亚等政敌之后,成功上位“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并自此摇身一变,成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之一。


  时间一转来到1964年,赫鲁晓夫这位曾经的有志青年,即将在这一年的4月17日迎来他的70岁生日,值此时节,世界各地社会主义国家、非社会主义国家,对赫鲁晓夫的“祝寿贺词”纷至沓来,而其中一封就来自距莫斯科万里之遥的北京。


  值得一提的是,中苏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便开始交恶,而60年代旷日持久、针锋相对的“国际共运和马克思主义轮战”,更是一步步将中苏关系降温至冰点。


  因此1964年,无疑是双方几乎撕破脸皮的一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却在赫鲁晓夫寿诞前一个月的一次中央会议上,亲自嘱咐与会者注意为赫鲁晓夫“祝寿”一事,不免让人深思其中究竟蕴含着什么深意。


  赫鲁晓夫和毛泽东


撤专家,搞论战

  自斯大林去世之后,上任的赫鲁晓夫便一改“慈父”的威严,软化了自身态度。


  与此同时,苏联在对待其余一众社会主义国家时,也无愧自己“老大哥”的“家庭地位”,援助了包括中国在内,为数不少的社会主义国家。


  可好景不长,赫鲁晓夫在一步步彻底夺取了斯大林遗留的权势之后,也开始一步步地“原形毕露”。


  1956年2月14日,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抛出了一份他撰写的秘密告,并以十分激烈的口吻批判了苏联的前任最高领导人——斯大林。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无疑让中国领导人感到些许不悦,而赫鲁晓夫此后提出的所谓“三和路线”,以及对马列主义中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不可调和”这一词句的修改,更是让人看出了苏联修正主义的苗头,中苏关系也自此出现裂隙。


  赫鲁晓夫和斯大林


  而在这之后,中苏双方再度在诸如对印关系,炮击金门等事件上,展露出各自态度上的差异,尤其在1958年的长波电台以及中苏联合舰队的问题上,毛主席甚至指着访华的赫鲁晓夫质问:“你告诉我什么叫联合舰队!”


  总而言之,伴随着赫鲁晓夫上任以来,在中苏两党关系上施行的大国沙文主义做法,以及苏联本身修正主义的肆虐,中苏两国的关系可谓一降再降。


  1960年,苏联毫无征兆地单方面撕毁同我国签订的600余个合同,撤走了全部的援华专家,妄图通过经济、科技上的压力逼迫中国就范。


  事与愿违的是,苏联的举动非但未能让中国屈服,反而严重激起了中国党和人民的强烈愤慨。也正是因此,我国的领导人才痛下决心,决定中国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同年6月底,苏联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公然攻击了我国代表团,批判我国内政,而在场各国之中,只有阿尔巴尼亚表示了对我国的支持,其余国家要么态度暧昧,要么跟随苏联进行对我国的围攻。


  1963年7月3日,赫鲁晓夫指挥苏共中央发表了一篇名为《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展露出了他反华的真面目。


  作为回应,我国中央在9月6日也展开了对苏联修正主义的抨击,发表了著名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第一篇,俗称《一论》。


  中苏论战也就自此正式开始,而中苏关系也在论战中一步步来到了“冰点”。


  赫鲁晓夫


争夺国际舆论,中国不是“分裂”的罪魁祸首

  1964年3月,就在中苏论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毛主席正在一如往常地筹备“他离开北京到各地组织视察”的工作。


  在南下离开北京之前,毛主席召开了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此次会议上,毛主席结合当下中苏论战的局面,因势利导,提出了利用赫鲁晓夫寿诞之机,更好掌握国际社会舆论主动权的计划。


  毛主席在会议上这样说道:“今年4月是赫鲁晓夫的70岁生日,我们可以致电祝贺,不过我想,既然要打电,那就不能只是礼节性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也要讲一下。”


  当其余与会者询问要谈什么样的实质性问题,以及要怎么谈实质性问题之后,毛主席抽了口烟这样解释道:“我们要致电祝贺赫鲁晓夫的70寿辰,赫鲁晓夫不是要反华排华吗?他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摆明自己的态度,他越是要打压,我们越是要友好,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让国际社会看清我们的态度,争取国际舆论的主动性。”


  不得不说,毛主席这个主意无疑散发着睿智的光芒,在中苏关系恶化至此的当下,完全不失为一着好棋。


  带领苏联访华人员参观


  最终,毛主席的上述策略得到了中央常委的一致认可,并将这项任务交给了中央常委中的邓小平同志,邓让他带领一些编辑们负责电文的撰写工作。


  3月末,就在毛主席准备前往南方各省视察的前一天,毛主席突然交代周恩来总理、刘少奇副主席等人,称电文在撰写完成后,需要传给他过目才能正式发出,由此可见毛主席对此次“祝寿”的重视程度。


  4月10日,毛主席在视察湖北武汉之后,取道南下,来到了湖南长沙,接见了不少外国党派负责人,谈论了不少国际问题,日程十分紧张。尽管如此,毛主席还是在12日会同匆匆赶来的写作班子们,就已经完成的“祝寿电文”进行了讨论。


  在电文的初稿中,撰稿人在北京起草的贺电篇幅较长,并且在其中写到了关于中苏两党的之间存在着分歧与争论,这让毛主席感到不妥。因此毛主席就对主要负责此事的邓小平解释道:“我不赞成这样的写法,这样的写法只能让苏联认为我们又在同他们争论。”


  身为《人民日》总编辑的吴冷西追问道:“那应该怎样写才好呢?”


  毛主席不假思索道:“要点出这么个意思,尽管中苏还有分歧,但是中国愿意加强团结,而且最好能让这份贺电登上苏联的《真理》什么之类的,让他们能刊登发表出来,这样才好让世界人民看出我们的诚意嘛。”


  得到毛主席指示的撰稿人,马上开始对贺电的修改,并在4月14日将经过修改的文章终稿交给了毛主席过目。毛主席对经过修改后的文章基本表示满意,但在几经思虑后,毛主席又亲自动笔修饰语气,增加铺垫,还分别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添加了一句话。其中,开头加上了“亲爱的同志”几个字,柔化态度,在末尾添加了“让帝国主义在我们面前发抖吧,他们总是会失败”这句话,表示了中苏有着共同的敌人。


一张一弛,与赫鲁晓夫的下台

  对于毛主席的修改,撰稿的工作人员一致认为认为这是点睛之笔。而稿子修改完成后,毛主席吩咐负责人立即将文件传递给北京,请中央各个领导再行过目,并表示,希望在电文的最后附上毛、刘、周、朱四人的署名。


  最终,经毛主席修改的文稿作为定稿,在北京时间4月16日晚间,以电的形式发往莫斯科,并在莫斯科当地的17日当天被载于苏联媒体。而我国媒体也趁热打铁,在当天晚些时候通过广播的形式,向国内各个行政机关的党员干部,工作人员,人民群众进行了广播,进而引发了普遍讨论与广泛影响,国际社会面对中国对苏联骤然间“转变”的风向,亦是舆论汹汹。


  而面对针对苏联的汹汹舆论,毛主席还专门吩咐:“一星期以内不要发布反修文章,让世界看看我们还是讲团结的,接下来就看他们怎么做了。”


  毫无疑问,毛主席的计策再一次获得了胜利。


  赫鲁晓夫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定下“祝寿”不久的4月初,他老人家就已经对赫鲁晓夫的“内忧外患”境况,进行了精准的预测,并认为未来的苏联很有可能发生异常不小的变故。我国也并非在电文发出后,就会一转此前强硬姿态,示敌以弱,古代用兵讲究个“奇正相合”,而毛主席身为中国近代伟大的军事家,无疑深得其中三味。


  在毛主席的吩咐下,尽管我们向赫鲁晓夫发了祝寿电文,争取了国际舆论,但是与苏联论战的《九论》、《十论》却也仍在紧锣密鼓地继续筹备。


  1964年7月14日,偃旗息鼓的中苏论战,以《九论》在人民日的发表为标志,再度开展,就像毛主席所预料的那样:“别看赫鲁晓夫气壮如牛,这个人恰恰是怕争论的,内里很虚,是个色厉内苒的货色。”


  赫鲁晓夫的回应仓促而毫无内容,无疑落了下风。事实上,在内外交困之下,赫鲁晓夫已经是“不能穿鲁缟”的强弩之末了。


  1964年10月14日,苏联果然发生了一次严重的事变,在黑海之滨度假的赫鲁晓夫匆匆乘飞机飞抵莫斯科之后,便遭到了以勃列日涅夫等人为首政治集团的控制,而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苏联领导人就这样被架空,软禁,其政治生命也就随之“寿终正寝”。


本文标题:1964年,毛主席利用赫鲁晓夫寿诞之机,给苏联下了一招“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