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世界性的粮食减产,使一些粮食出口大国开始减少出口粮食的计划,也包括禁止向我国出口粮食。这里面有自然因素,也有敌对势力的人为因素。对于我们进口粮食的大国,无疑的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就说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我国早在几十年前就是一个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粮食消费大国。但近年来却成了粮食进囗大国,明眼人都清楚,随着人民生话水平的不断提高,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每年进口粮食的一部分已经用来填补浪费所产生的空缺。如果形势继续严峻下去,而我们日常饮食浪费现象不能遏制,我们还能稳稳当当的坐着,而心中不慌吗?
经历过艰苦的年月,才知道粮食的珍贵,才有了珍惜粮食的习惯。这一点也不假,尝过饥荒的,家境贫寒的,身居偏远贫困地区的,浪费的现象要少得多。因为他们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不说离我们远去的战争年代,就问问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们,他们亲眼目睹,亲身体验都有深深的感受:没有什么物品比粮食更珍贵。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就是在富饶的江南一带,百姓桌上的每顿饭精打细算也不能保证填饱肚子,而且还少不了搭配杂粮。为了充饥,粥做得稀一点,面条煮得烂一点。豆腐渣,压榨后的豆饼都成了人们口中的美味食品。一顿填饱肚子的白米饭简直就是一种奢侈。粮食的富足程度改变了一个地区,一个家庭的生话状况。用不着再去描述,就可想而知当年那偏僻贫困地区的惨状了。粮食就如性命,浪费粮食就是拿性命当儿戏。经历过自然灾害的人们懂得珍惜粮食。
由于当时国家还不富裕,稂食还实行配给制,但遇上了突如其来的天灾,使人们措手不及,百姓的生活水平一下子降了下来,但却也给那时的人们刻下深深的烙印:你要描述贫穷,就先从嘴上写起。
在我记忆的童年中,孩子们都会唱并忘不了的那一首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首歌告诉孩子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诊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生活首先是吃得饱吃得好。而充足的粮食供给,是保证小康生活的基础。我们要满足十四亿人口充足的粮食供应,不但要持续的发展农业生产,还必须不浪费粮食。增产粮食不容易,但浪费起来随手便来。有时候节约用粮比增产粮食更重要,增产有一定的限度,浪费却没有底线。
还记得我童年的每个学期,学校里会组织同学们去拾麦(稻)穗,在稻谷收割的季节,当郊外的稻田里刚刚收割过稻子,就会撒下红领巾一片。让同学们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六八年我来到鄂西北山区,亲眼目睹贫穷山区百姓的艰苦生活。村民们吃得是苞米糊糊加点菜叶子,不用筷子就能一口气把一碗糊糊喝光,然后用舌头把碗边的糊糊舔干净,碗就象洗过一样。情况好的,碗里多了几块南瓜或地瓜。粮食都不夠吃,哪知道什么是浪费!
现在生话条件好了,粮食供应敞开了,但浪费却越来越严重了。疫情和世界粮产危机的消息给人们带来几分担忧,让许多人从梦中惊醒。
为了炫富而浪费粮食,为了面子而浪费粮食。有人认为,生活富裕了浪费点没啥,要不粮食也吃不完啊!
这些人忘了这样的一个真理:粮食可以是他买的,但资源却是国家的。他浪费的是国家的资源。
应该教育他们粮食来之不易,缺少粮食造成的危机也可以亡国亡民。应该让他们清楚我国还不是完全自给自足的粮食消费大国,我们随时都会受到缺粮的威胁。应该让他们知道有时节约粮食比增产粮食更重要。
“东西是你买的,但资源是社会的!”再次把这句话送给每一位美食者。
本文标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