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云南,“彩云之南”,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它是我俩多次旅行且一致认为风景优美、宜游宜居的省份。早在两年前,妻就提出,待她退休后,我俩离开北京去云南长住一段时间。妻唱夫随,一拍即合。妻倾心操办,殚精竭虑。2018年11月20日,在妻办理退休手续之后,我俩立马收拾行装,驾车南下。经历40天且行且游的万里征程,终于12月29日,安抵预定目的地——元江县城;开始了我俩客居云南的新生活。兹随时随拍随写,将客居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凑成“美篇”(系列),与友共享。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简称新平县),玉溪市下辖县,位于哀牢山脉中段东麓。明万历年间置县,意为新近平定之地。东与峨山县毗邻,东南与石屏县接壤,南连元江县,西南接墨江县,西与镇沅县相接,北与双柏县相望。距昆明市180公里,距玉溪市90公里。截至2017年底,新平县辖2街道4镇6乡,幅员面积42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2万人,户籍人口278329人,有彝、傣、哈尼、拉祜、回、白、苗等17个民族。(根据百度百科)

戛洒镇,位于新平县西部,是云南的“花腰傣族之乡”,自古便是商贸交易、交通往来的重镇,如今发展成为藏身于深山中的旅游重镇。“戛洒”原来写作“嘎洒”,读音是gasa,傣语的意思是“沙滩上的街子”。也许是为了区别于西双版纳(景洪市)的嘎洒镇,改成了现在的“戛洒”;而当地人的读音依旧是gasa。

4月7日,“清明节”小长假最后一天(旅游“人潮”已经“退潮”),我俩驾车自客居的元江县城出发,去新平县一游。先到戛洒镇。

元江(红河)河谷。戛洒镇位于元江上游,元江县在其下游。由元江县城去戛洒,很长一段路是沿元江河谷溯水而行——虽然能看到江水的地方并不多。

柑橘园。

我俩开车两个多小时抵达戛洒镇(95公里)。入住“国际青年旅舍”(107元)。房间相当不错,性价比颇高。在“戛洒私房菜”饭馆午餐:当地名菜“牛肉汤锅”等(共70元),味美价廉,只是牛肉不好嚼。餐后开车去周边几处景点游览:南恩瀑布、陇西世族庄园、石门峡景区。这是在前往景点的途中所见。

著名企业家褚时健“二次创业”种植柑橘,就在新平县境内的哀牢山中。现已成为旅游景点的“褚橙庄园”,距戛洒镇不远,但并不在我们的行程之内。出乎意料的是,听当地人讲,眼前这片柑橘园,也在褚时健名下(被褚收购了)。山头上的房屋是加工(装箱)储存柑橘的厂房。

“清明”墓地,白幡飘飘。

这一带祭祀用花比较素淡,与元江县市场上看到的艳丽很不一样。

半山腰公路边有一制酒作坊。

南恩瀑布。傣语“南恩”,意为银白色的水。整个瀑布群分布在巨大的岩石板上,最宽处十余米,落差达百米。瀑布就在公路旁。停车观看。

陇西世族庄园。

亦称土司府。位于距戛洒镇36公里的哀牢山主峰地段耀南村大平掌。李润之,汉族土司,祖籍甘肃省陇西县。陇西李氏因先祖征战有功,数代世袭土司之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李润之凭借祖传基业,通过商匪结合,经营烟土、茶叶和富昌隆盐号,垄断迤南烟土运销和磨黑、按板、凤岗盐井所产的滇南盐业,成为哀牢山一带最富有、最具实力的恶霸地主和土匪。因与国民党狼狈为奸积极反共,策划组织滇中土匪暴乱,被人民解放军俘虏,于1951年3月25日公审枪决。(根据百度百科)

2013年陇西世族庄园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票10元。70岁以上老人免票。


庄园内的展览介绍文字。

枪眼。内大外小,对方的子弹很难打进来。

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军哀牢山剿匪时刷写的标语。墙上犹见弹孔遗迹。——“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庭院内几丛(几处)高大艳美的“倒挂金钟”,令我等孤陋寡闻的“北方佬”赞不绝口。

同其他许多景点一样,庄园门前有一条售货通道。这里售卖的商品中,我最感兴趣拍摄的是——腊肉。

眼前的五花肉,当地人称之为“三线肉”。在元江也听人这么叫,不知是否整个云南都这么称呼?

这是在售货通道一间库房里晾挂的腊肉。

它们的小眼睛在看你?

游人很少,买东西的人更少,看摊的老人做起了针线活。

石门峡。

石门峡景区距戛洒镇约45公里,是哀牢山腹地的一条峡谷。溪水颇佳,山景却有些单调。全程大约4公里,我们没有走到头。门票30元,70岁以上老人免票。

归途遇雨。雨霁虹飞,山川娇娆。

回到戛洒镇。这是一家杂货铺的看铺老人。

次日清晨。农贸市场。

许多摆摊的农妇头顶傣笠,堪称一景。

这位傣族老太在认真地给我们秤香蕉的份量(2.5元/斤)。秤杆高高的,只多不少。

把双手解放出来——云南这样背(而不是抱)孩子的比较多,无论男女。

戛洒大道。

这只流浪狗有点儿像狼——看着吓人!

新平县的傣族是花腰傣——傣族的一个分支。戛洒大道两旁矗立着多座花腰傣女子雕像——除了在节日和表演节目中,在平日生活中,你是很难看到如此娇美的形象的。在街头,难得一见身穿民族盛装的年轻女子。

清洁工。她身后的公厕建得真漂亮!

我与她还对了两句话。

美丽的城市由她(他)们梳妆打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凤凰广场。

广场上的历史纪念碑墙。

土锅寨。傣陶制作室。

听说距戛洒镇仅2公里的土锅寨还保留有古法制陶,我们驱车前往。据说,以前此寨几乎家家制陶——寨名似乎也印证了这点;但如今只剩下不多的几家了。


附录

傣陶古法制作工艺

人类制作陶器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本身一样久远,其大体上经历了捏塑法、贴敷法、泥条盘筑法、轮制成型法等漫长的发展过程,至今已发展到用电子炉或陶窑烧制;而戛洒镇的花腰傣却还沿袭着人类三千多年前的制陶工艺。花腰傣稻烧陶产品主要有土锅、水壶、碗、罐、水杯、储米器等数十种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

很多花腰傣村寨至今留有稻烧陶遗迹,技艺保留较完整的当数戛洒镇土锅寨。稻烧陶的制作分为取土、晒土、舂土、筛土、和泥、成型、晾晒、烧制等步骤,简单归结为土、泥、陶三个部分。

第一步,土的步骤:选用稻田深处的胶泥土晒干,用改良过的水碓舂细,筛除泥块和沙石。一百斤干胶泥产泥粉五十斤左右,可供制作8至10个中等大小的陶罐。

第二步,泥的步骤:把用井水和好的泥团不断搓揉、摔打、密封“醒”制,以增加黏性和可塑性,使陶品减少气孔,结构紧密,增强成品的强度、硬度和比重。成型环节常使用木板、卵石、小刀等随手可得的简单工具。杯子、烟灰缸等小件直接捏塑,陶罐、花盆等较大器皿采用泥条盘筑法。大体的造型做好之后,手指沾水将微小裂缝抹平, 稍干后用木板、卵石敲平整,用木制模具印上飞鸟、虫鱼和简单几何图案。做好的胎体放在通风干燥处晾干,积攒到一定的数量后集中焙烧。

第三步,陶的步骤:考古资料显示,最原始的焙烧方式是露天架火焙烧,而陶窑的发明是人类制陶技术水平取得重大进步的表现。花腰傣传统稻烧陶依然采用最古朴的露天架火焙烧。焙烧地点要求空阔平整。燃料为稻草、粗糠等,根据胎体数量、体积大小按比例混合而成。地上铺一层,罐堆上盖一层。胚体按大小平躺着码放二至三层,罐口45度角朝外,这样有利于均匀受热、散热、排烟,减少破损率。 点火一般选择风小凉爽的夜间。待火自然熄灭,余温散尽就大功告成了。(摘自百度百科)

露天架火烧陶。(网络图片)

烘干陶坯。一般是晒干;烘烤也许是为了缩短干透的时间吧。

已经烘干尚未烧制的陶碗。妻喜欢其古朴的样式与花纹,想买一个留念(20元);不巧烧制好的陶碗已售罄。——这些陶器主要是根据商贩和周围村镇的需求生产。

在另一人家的制陶室里,看到捏塑过程。

捏塑成型的陶罐。这是前一天制作的。据老人讲,她一天可以捏塑完成三四个这样大的陶罐。

制陶人家门前闲坐的几位女性村民。我们发现,成年女性的牙齿是黑色的,不知何故。后“百度”方知,这是她们有意染之,并以此为美。


附录

傣族女子的成年礼,以染齿为主要内容。女子到15岁时,便三五相约,结伴染齿,表明自己已跨入了青年的门坎。

染齿的原料主要是掺有少许松脂的黑烟。染齿时,先点松明柴,让其冒出股股黑烟熏在瓦块和木片上。染齿人用手指将熏在瓦块上的黑烟刮下来涂在洁白的牙齿上,边熏边刮边染,直至把一口牙齿都染成黑色或紫色。如果想使染在齿上的颜色牢固,那么在染齿之前还要吃酸味野果,或是用酸果汁涂抹一遍牙齿,然后再染黑烟。用这种方法染出来的牙齿,经久不会褪色。

一些傣族妇女,还用嚼槟榔的方法来加深牙齿的颜色。她们嚼的槟榔,有的是真正的槟榔果,更多的则是自己配制的一种土槟榔。染齿是过去傣族姑娘结婚前必须做的一件事,她们认为牙齿越黑越美,就越能讨得小伙子的欢心。

染过的牙齿,一般不会生龋齿,七八十岁很少脱牙。由于傣族妇女染齿保护了牙齿,很少得口腔及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她们的牙不但长得细密整齐,而且清洁光亮。(摘自百度百科,仅供参考)

一位93高龄的老妪。妻送花生芝麻糖给她;她当场用石头在板凳上将糖砸碎了吃。——嘴里没剩几颗牙了;但精神颇佳!

木柴垛。

水稻田。

本文标题:新平县属于哪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