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朱颜改上一句
《虞美人》
【五代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只活了42年,但他的词却流传了一千年,他的父亲不想让他当皇帝,但历史却选择他当了皇帝,他只想过着风花雪夜的生活,最终却做了亡国之君。他在中国大名鼎鼎,不是因为他曾是国君,而是因为他的词写的极好,在词史上留下了千古声名的杰出的词家,以皇帝而身兼最著名的词人的名号,他是千古第一人了。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当时主政的南唐,那可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这里的时间概念要给大家界定一下,这是在唐王朝灭亡之后,在北宋王朝建立之前,有过一段历史时期,叫五代十国。当时涌现了很多小的国家,这些小的国家和政权彼此争斗,在当时的版图上划出了一块又一块的分割的政权。其中十国时期的李昪在江南建立了一个政权定都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传了三世,享国三十九年,这就是南唐。
李煜作为帝王,他是亡国之君,曾因风花雪月的生活饱受后人非议;作为词人,他以自己的纤弱的气质、细腻的笔触创作了大量的名作,赢得了盛名。因此,有人评价他是最有争议的帝王、最没争议的词人。而在他流传下来的词作中,最家喻户晓的就是《虞美人》了。
李煜是个传奇,史有大名,但他的大名并非来自安邦治国的才能,而是来自缠绵悱恻的词作与风花雪夜的爱情故事。
李煜即位时,南唐的半壁江山已纳入中原,中原统一的趋势已非常明朗,统一的步伐一刻没停。李煜有心图治,无力回天。他越来越明白:终有一日,南唐会被强邻吞噬。他只能靠不断的巨额进贡获得暂时的苟安,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趁着有限的机会,尽情享乐。于是,李煜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无节制地投入到享受生活中去。
无论是春花竞开还是秋月当空,李煜都在享受着向宋巨额贡奉换来的短暂美好。
这样的日子怎么能让李后主忘怀呢?
李煜是一位亡国之君,不擅治国的帽子,肯定要戴在他的头上。但他还是一位文艺范儿抢眼的文艺青年:书法、绘画、音乐,样样玩的溜。而且,李煜并非一人在玩,有人陪着他疯。谁呢?与大舜妻子重名的能歌善舞的大周后娥皇。周娥皇是父亲李璟为李煜定下的妻子,他们俩一见如故,琴瑟相合。
周娥皇不但国色天香,而且多才多艺。填词、作曲、演唱、伴奏,自己一个人就能组成一个乐队。她精通琵琶,精通到什么程度呢?一次,周娥皇为李璟祝寿,亲手弹奏琵琶,李璟听了以后佩服不已,把历史上最著名的《烧槽琵琶》赐给了她。
唐代最负盛名的舞曲是《霓裳羽衣曲》,经过战乱,这首舞曲残缺了。大周后找到原本,补齐了残缺,让名曲再度流传下来。这让李煜惊叹不已。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浪漫故事,李煜怎能忘得了?
刻骨铭心的往事无法忘怀,可今天的境遇却苦不堪言,他能不呜咽流涕、动情伤怀吗?李煜的记性太好了!他不知道,人生在世,记忆是一把双刃剑:记住昔日的欢乐会增加今日的痛苦,忘记昔日的欢乐才能让自己解脱出来。
蜀国后主刘禅和李煜不一样。据《三国志·蜀书》记载,灭蜀后,刘禅投降。一次司马昭让蜀国的歌伎演唱蜀国的歌曲,蜀国大臣哭的稀里哗啦的,刘后主却喜笑颜开。司马昭问他:你不想念蜀国吗?刘后主回答:我在这很快活,我不想念蜀国。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像刘后主这样没心没肺的人才适合当降王。
宋太祖当年封李煜为“违命侯”,显然是不想杀他。虽然“违命侯”不是一个光彩的称号,是对他不主动入朝、劳烦王师讨伐的一个惩罚性称呼,但宋太祖未动杀机。
宋太祖对李煜的宽容,并不能让李后主像刘后主那样没心没肺地忘掉怨恨。
宋人笔记说,李煜再给江南旧日宫女的书信中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陆游的《避暑漫钞》说,李煜被俘以后,住在汴京,郁郁寡欢,写作并且演奏了这首《虞美人》。宋太宗听说后,勃然大怒,遂在太平兴国(978)七月七日(一说七月八日)李煜生日那一天,赐酒一壶。李煜喝后,中毒身亡。
正史记载李煜是病死的,宋人笔记却说李煜是被宋太宗赵光义用“牵机药”毒死的。
李煜不甘屈辱,念念不忘故国,大胆地抒发满腹的怨恨,他只能被杀,死时四十二岁。
李煜用死表达了亡国的怨愤,用死捍卫了自己表达怨愤的自由。
如果真是这样,李煜的这首《虞美人》就成了他的绝笔之作!
《破阵子》
【五代南唐】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南唐建国
唐朝末年,地方的藩镇势力渐次坐大。其中,居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杨行密,902年受封吴王,历史上称为吴杨。905年,杨行密下世,大权旁落,大将徐温的养子、金陵府尹徐知浩受封齐王,并在937年受禅让,建齐国。第二年(938)改国号为大唐,并改名李昪(读“便”),建国南唐,他就是南唐的第一代国君李昪。继位者分别是中主李璟,后主李煜。
南唐称臣
从955年至958年,周世宗柴荣的三次南伐,唐军大败,淮河水军全军覆灭。中主李璟被迫向周世宗柴荣上表,自请划江为界,尽献淮南十四州,对后周称臣,并迁都洪州(今江西南昌),从此,南唐国力大减。
南唐灭国
后主李煜961年继位,此时,后周已为大宋所代,宋太祖赵匡胤定了下“先南后北”、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
开宝七年(974),赵匡胤发兵灭南唐。
为了顺利灭掉南唐,赵匡胤派六路大军,合围南唐都城金陵。
开宝七年十月,大将曹彬率领水军,从荆州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一路畅通无阻,很快就到了池州(今安徽贵池)附近。为什么大宋军队的进军能够如此顺利呢?
大宋与南唐以长江为分界线。曹彬率领大宋水师很可能是沿着长江北岸南下的。大宋每年都有派遣军队巡江的惯例,因此,南唐沿长江戍守部队都认为:这是宋朝派遣舰船巡视长江,因此,闭营自守。曹彬率军从荆南出发,直到池州,这是一段很长的江域,中间没有与江南的南唐军队发生任何冲突。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南唐沿江军队普遍认为的,这支部队是大宋巡江军队的错误认识。按理说,大宋巡江的军队数量应该不是很多,而此次曹彬部率领大批战船出发,应该引起他们的警惕,事实上没有。
这样,曹彬率领的部队顺利躲过南唐在长江南岸驻守的大批人马,比如,南唐在湖口(今江西湖口县)屯有十万大军。北宋大军行至蕲阳(今安徽宿县),忽然过江,直奔池州(安徽贵池)。
南唐池州守军最初以为是大宋的巡江军队,和往年一样,准备了酒肉,派使者前去慰问。但是,池州驻军很快发觉这次的巡江军队不同以往。等到发现真相,为时已晚,池州守将弃城而逃,宋军不战而下,顺利进入了池州。
此前,负责架桥的军队已顺利到达了石牌口(今安徽省怀宁西南长河口之南石牌河口处)。有人提议说,长江的水面江阔水深,自古以来没有架设浮桥而过江的先例,最好先在石牌口试验一下。于是,依照设计方案,按照采石矶的江面,在石牌口江面架设浮桥,试验成功,派大军守护。
曹彬大军占领池州后,先后顺利攻克铜陵、芜湖、当涂,直逼采石矶。采石矶是长江三大名矶之一(另两处为城陵矶、燕子矶)。自古以来,南北分裂,以江为界时,江北攻伐江南,十有七八是从采石渡江。大宋计划渡江之处也在此。因此,曹彬率军一举击溃南唐军队两万余人,占领采石矶。
占领采石矶以后,大宋负责架桥的工匠、立刻将石牌口架设的浮桥整体迁移,沿江移到采石矶。然后系上绳索,三日而成,不差一尺一寸。在长江北岸早已待命的大军、立刻渡江,如履平地,南北宋军汇合。
刚开始建造浮桥的时候,李煜听说:“我认为这是儿戏。”李煜万万没想到,采石矶上的浮桥不但搭成了,而且大宋的军队也顺利渡过了长江。他急忙派人前去攻击浮桥,结果大败。
历史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李煜未曾抵抗,实际上,李煜对宋军进行了抵抗,因为他不想亡国。
开宝八年(975)二月,到冬天的十一月,大宋军队持续九个月围困金陵,李煜坚决不肯投降。十一月二十七日,大宋对金陵发起全面进攻,金陵失陷。此时,李煜率众臣奉表纳降,仓皇辞庙。第二年正月,李煜被送到京城开封,开始了做大宋臣子的生活。
李煜最后的投降是不得已而为,因为君临天下和亡国奴的区别李煜是拎得清的。
南唐中主李璟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
五代·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一作阑)干。
?摊破浣溪沙:词牌名。
?菡萏:荷花的别称。
?西风愁起: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鸡塞:泛指边塞。
?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
李璟生平
即位开疆
李璟是从他父亲手中接过帝位的。即位以后,不顾他父亲李昪(biàn)临死之前交代的“守成业”、“交邻国”、“保社稷”的告诫,在新贵大臣开疆拓土的众声喧哗中,将李昪的嘱托抛到九霄云外,自以为自己真的就是大唐的后裔,甚至一度产生了平定中原、恢复大唐旧都的想法,悍然对邻国用兵,先是与东南的闽、继之对西部的马楚政权交兵,不但未能开疆拓土,反而极大地消耗了南唐的国力,南唐由盛转衰当由此开始。
李璟扩疆失利以后,由进转守,甚至发出终生不再用兵的慨叹。
去帝号割疆土
但是,自己不用兵,并不能阻止邻国的用兵。此时,中原的后周迅速崛起,周世宗统一天下的步伐已经大踏步地迈开了。
后周显德二年十一月,周世宗柴荣兵发大梁,剑指南唐的门户、军事重镇寿州(今安徽寿县),正式拉开了南征的帷幕。
当时的李璟,正沉浸在春花秋月之中,享受着生活。
经过后周三年的三次征伐,南唐军屡战屡败,这位善于享受生活的皇帝再也潇洒不起来了。他派使者奉表渡江,愿意去帝号,奉周正朔,割让江北十四州,划江为界,并奉送大量财物,乞降。
至此,长达近三年的南唐和后周的淮南争夺战,落下帷幕,后周的国境线向南推进到了长江、秦岭一线。大周帝国的版图上从此多了十四州、六十县。
南唐江北的十四州为后周所有后,打破了几十年来南北势力均衡的局面,后周获得了大片的土地、人口以及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丰富物产。同南方各国相比,后周处于绝对的优势。与此相反,南方十国中,最强大的大国南唐,失去了一半领土,一下子变成了小国。以继承大唐帝国自居、自命正统的南唐,从此以后,被迫摘下“大唐”的招牌,沦落为一个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看着后周的脸色行事、苟延残喘的属国。
迁都
淮南战败后,中原的疆域推进到长江一线,南唐的都城金陵与江北只有一水之隔,直接暴露在中原军事力量之下,而且,南唐的君臣都清楚,中原绝对不会以划江为界而满足,一旦时机成熟,一定会举兵渡江南下。因此,这个时候,南唐中主李璟产生了迁都的想法。
素来缺乏主见的李璟,在迁都问题上,表现得异乎寻常的坚决,在一片反对声中,迁都洪州(今江西南昌)。
但是,南唐的这次迁都,非常仓促,并未来得及对洪州进行大规模修缮营建。洪州狭窄局促,宫殿府库、军营官署都不及金陵的十之一二,群臣都无处立足。善于享受生活的南唐官员日夜思念金陵的繁华,日夜思念东归,无心与李璟共患难,李璟也心生悔意。当初,唯一赞同迁都的枢密使唐镐既惭愧,又害怕,发病而死。
离人世
李璟即位之时,南唐地跨江淮三十余州,物力丰富,慨然有统一天下之志;及后周崛起,淮南失地,被迫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宋太祖赵匡胤平定扬州,炫耀武力,李璟恐惧,被迫退缩洪州一隅,满朝怨声,李璟灰心丧气。
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在战败的屈辱与迁都的抑郁中离开了人世。
在公元959年的8月,南唐中主李璟立长子李弘冀为太子,可惜这位新立的东宫之主一个月以后就离开了人世,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李煜的其他几位哥哥也先继夭折了。公元961年2月李璟迁都洪都(今江西南昌),立李煜为太子留在金陵监国,这年6月李璟卒于洪都。961年7月29日25岁的李煜在金陵继南唐国主位。就这样从来都不想当国君的李煜被强悍的命运推到了那张龙椅上。就这样一个从小就梦想当艺术家的人阴差阳错被命运安排成了一国之君。
就因为李煜从来就没想过当皇帝,所以他和其他的所有皇帝都不一样,反而是比一般的艺术家还要更像一个艺术家。他是书法家他的书法如行云流水却又风骨铮铮。他是画家他的画是收藏家视若珍宝的稀世之物。他是音乐家洞晓音律、填词、作曲接成天籁。他还是个藏书家十多万卷图书,数不清的书画古玩,颐养出他高贵优雅的气质,在李煜所有这些的文艺天才中,当然还是他在音乐和填词方面的成就。
《相见欢》
【五代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其代表作之一。
从开宝八年(975)的春天到冬天十一月,大宋军队连续九个月围困南唐都城金陵,等待总攻。
金陵城内李煜请求退兵不成,外围援助彻底无望,城中士气低落,百姓生活陷入危机。大宋战前总指挥曹彬下发了最后通牒,但李煜仍拒绝投降,迟迟不肯归顺。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手下大臣的蛊惑。
李煜手下有两个坚决主战的实权人物:陈乔和张洎。
城陷之时,俩人一起去见李煜。陈乔劝李煜背城一战,言外之意是劝他自杀殉国。李煜只哭不应,陈乔最终自缢殉国。
与陈乔相约同赴国难的张洎,只是嘴上说说,实际上并没有自杀的念头。陈乔自杀后,张洎对李煜说:臣子我与陈乔共同掌领国家中枢要务,照理应该一起为国捐躯。但想到陛下要到中原朝廷,谁能够帮助陛下说明江南的事情,只有我啊。最终,张洎跟随李煜降宋。
大宋灭南唐的总指挥曹彬在李煜降宋之后,一再交代李煜:归顺朝廷后,俸禄赏赐有限,你平素花费那么多,多带一些宫中的财宝物品吧。如果经官吏造册登记后,一件物品也不能再动了。他让李煜回宫,随意拿取南唐宫中的物品,尽量多带。
李煜国破家亡,内心的滋味极不好受,哪儿有心思蓄积财物,他利用最后这次机会,把大量黄金赏赐给近臣,自己所取极少。
降宋后,张洎经常去拜访李煜,但不是去看他,而是去索取钱财。李煜离开江南时,心灰意冷,宫中财物几乎一无所取,入宋后生活本来就很苦,手头也紧。张洎来的次数多了,李煜无奈就把自己的一个白金脸盆给了他,张洎仍觉得不满足。张洎的表现让李煜非常难受,自己的臣子降宋后,竟然也敢到自己住处来搜刮财产。
伴随李煜降宋的还有小周后。小周后的漂亮众所周知,她姐姐还没死,李煜就和她有了肌肤之亲,并且还写了香艳的的词作,传遍大江南北。宋太宗对小周后也上了心,经常召唤她入朝,一去就是好几天,每次回来,小周后都会大骂李煜,李煜只能忍气吞声,任凭小周后怒骂。这显然是赵光义强幸了小周后,宋代因此还产生了一幅名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宋太宗赵光义喜欢小周后,李煜心知肚明,却无能无力,实在是苦不堪言。
《玉楼春》
【五代南唐】李煜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归时休照烛花红,待放马蹄清夜月。
这首《玉楼春》反映的应该就是李煜宫廷夜生活的日常。我们现在对古代帝王生活的了解来源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当然就是影视剧或者史书、小说,另一个途径呢就是我们自己的想象。不过啊,无论是影视剧当中的皇帝,还是我们想象中的皇帝,和真正的皇帝生活毕竟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李煜的这首《玉楼春》描写的皇帝生活啊,就既有和我们平时的想象完全吻合的一面,但也有和我们的想象差别很大的一面。
1、在这首《玉楼春》中,有一句词含蓄地暗示了他的音乐天才,就是上半阕的最后一句“重按霓裳歌遍彻”。《霓裳》就是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传说原来的曲子是唐代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为盛唐大曲名曲。
2、本篇词作中的小故事,可以看到李煜后宫生活的艺术品位。有一年冬夜,宫殿外大雪纷飞,李煜和大周后在一起拥炉饮酒,其乐融融,大周后喝得满脸桃红的时候撒起娇来,非要李煜跳舞给她看。堂堂一国之君,当着一众宫女太监跳舞给皇后看,这还成什么体统?皇帝的威严何在?李煜就故作一本正经地不肯答应。
可是他们平时夫妻关系恩爱,李煜就算板起脸也吓唬不了大周后,大周后继续撒娇,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模样。李煜哪里扛得住爱妻那醉眼朦胧的娇媚神态,就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让我跳舞给你看也不是不可以啊,不过你得先答应我一个条件。”“别说一个条件,一百个条件我也答应你啊。”大周后嘟着嘴说。
“那些陈词滥调的旧曲子听着没劲,如果你能即席谱一首新曲子,那我就按新曲子跳舞给你看。”
大周后一听,立即吩咐宫女备好纸笔,一边构思一边哼唱一边记谱,思路没有片刻的滞涩和停顿,一会儿工夫一曲《邀醉舞破》就写成了。“破”是音乐术语,说明这是一首节奏比较欢快的曲子,“邀醉舞”正是记录这首舞曲的来由——是在酒醉之后趁着酒兴邀请皇帝丈夫跳舞。爱妻如此才华横溢,李煜自是心情畅快,于是他吩咐大周后用琵琶弹奏这首《邀醉舞破》,自己则狂舞一曲为爱妻助兴。
《清平乐·别来春半》
【五代南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唐代柳宗元《柳州二日》诗中有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别来春半,指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柔肠:绵软情怀。
?砌(qì)下:台阶下。砌,台阶。
?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
?拂了一身还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
?雁来音信无凭: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
?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
?遥:远。
?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
?恰如:正像。
?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课外延伸
?李从善其人
李璟共有十一个儿子,李煜排行第六,李从善排行第七,他们的三哥、四哥、五哥,很早夭折,史书上连名字都没记下来,二哥于保大九年(951)秋天薨了。大哥李弘冀是太子。李弘冀设法毒死他的叔叔后不久,染疾身亡。这样,排行第六的李从嘉成了实际上的长子。于是,李璟封李从嘉为吴王,任尚书令,迁入东宫居住,改名为李煜。
李弘冀毒死叔叔一事让南唐中主李璟非常受伤,因此在李弘冀病死之后,不顾大臣的反对,立即册立当时的老大李从嘉为太子,改名李煜。其实很多大臣都主张立李从善为太子,因为李从善果敢、老练。但是,李璟再不敢改变立嫡立长的规矩了。因此,老六李煜即位后,老七李从善多次承办外交工作。
南唐亡国前,李煜派他的弟弟李从善到汴京,宋太祖赵匡胤扣留了李从善,不让他回金陵,兄弟之情,让李煜非常伤感。
? 典故:鸿雁传书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汉节、护送当时被扣留在大汉的十几批匈奴使者,同时带去了很多财物,希望用这些行动交好单于,答谢单于的善意。
苏武这次出使本来是一场正常的外交活动,是汉朝答谢匈奴的善意之举;但是,苏武到达匈奴以后,却遭遇了一件意外的事情,这场意外改变了苏武的命运,也导致了后来苏武牧羊的故事的发生。
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几年以后,匈奴和汉朝的关系得以迅速恢复。汉朝向匈奴提出、放还被扣的苏武回国,匈奴诡称苏武已死。
接着,发生了一件戏剧性事件。汉使再来匈奴时,当年陪同苏武一起出使的重要随从,设法见到汉使。他告诉汉使说,你告诉单于,说我们大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打到一只大雁,大雁脚上栓着一块帛书,说苏武在北海牧羊。
第二天,按照这位随从的安排,责备单于。单于一听,十分吃惊,他不知道汉使怎么知道苏武还活着,并在北海牧羊。马上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这样,匈奴很快放苏武回国。这就是著名的鸿雁传书的故事。
本文标题:只是朱颜改上一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