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股民朋友在后台问:“创新药跌了大半年,最近总算稳住了,现在进场会不会早?万一再跌咋办?”其实不光普通投资者在观望,机构已经悄悄加仓了——2025年1月公募基金持仓报告显示,创新药主题基金平均仓位从去年12月的68%提到了75%,不少头部基金还增持了龙头药企。而且从数据来看,创新药的调整基本到位,接下来的机会点也很明确,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说透,想布局的朋友能少走弯路。

创新药要“启动”?调整完进场,这3件事得看清!

  首先得搞清楚,之前创新药为啥跌?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2023-2024年部分创新药企业研发进度不及预期,比如15%的临床实验没达到目标,导致业绩承压;二是行业融资环境收紧,2024年创新药领域融资额同比降了18%,一些小企业资金链紧张。但从2024年四季度开始,这两个问题都在改善,调整也慢慢到了尾声——截至2025年1月底,创新药指数(申万)从去年最低点反弹了22%,市盈率回到38倍,处于近5年40%分位,不算高,性价比已经出来了。

  第一个机会点:政策托底,医保谈判“不杀价”+出海提速

  创新药的核心支撑是政策,今年的政策明显在“送温暖”。首先是医保谈判,2024年国家医保谈判中,创新药平均降幅从之前的50%降到了35%,而且有8个重磅新药直接纳入医保,比如某款治疗肺癌的新药,纳入后销量3个月就涨了120%。这意味着药企不用再靠“大幅降价换市场”,利润空间能稳住,2024年四季度创新药企业净利润同比已经转正,增长了8%。

  其次是出海提速,之前中国创新药出海总被“卡脖子”,现在情况不一样了——2024年我国创新药在海外获批的数量同比增了45%,比如某药企的PD-1抑制剂在欧美获批上市,年销售额预计能到5亿美元。而且国家药监局还和欧美监管机构签了“互认协议”,以后新药在国内获批后,去海外申报能省3-6个月,出海效率大大提高。2025年1月海关数据显示,创新药出口额同比涨了23%,已经成了行业新的增长极。

  对投资者来说,政策托底意味着行业风险降低,尤其是有医保纳入品种、海外获批产品的企业,业绩确定性更高,这是接下来要重点盯的方向。

  第二个机会点:研发“开花”,重磅新药进入收获期

  创新药的核心是“研发”,只有新药不断上市,企业才能有业绩。2024年四季度到2025年1月,行业里出了不少好消息:全国有12款一类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同比增了33%,涵盖癌症、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热门领域。而且这些新药的市场空间很大,比如某款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药,上市前预测年销售额能到30亿元,上市后第一个月就卖了2.8亿元,远超预期。

  更关键的是,研发投入的“回报期”到了。2021-2023年创新药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5000亿元,这些投入在2024-2026年都会陆续转化成新药。根据券商预测,2025年创新药行业整体研发转化效率会从之前的25%提到35%,意味着每投100元研发,能产出35元的营收,比之前高了不少。

  这里要提醒大家,别乱买“蹭热点”的小企业,要选研发投入稳定(每年研发费用占比超20%)、有3个以上在研新药进入临床三期的企业,这些企业的新药上市概率高,业绩爆发力也强。

  第三个机会点:资金回流,北向资金+险资都在买

  资金是行情的“助推器”,现在不光公募基金在加仓,北向资金和险资也在进场。2025年1月,北向资金净买入创新药板块32亿元,是去年12月的2倍,重点买了市值500亿以上的龙头企业,比如某创新药龙头,北向资金持股比例从5%提到了7%。险资也在加仓,因为创新药龙头企业业绩稳定,符合险资“长期配置”的需求,2024年四季度险资持有创新药股票的市值同比增了15%。

  而且从资金流向来看,资金在往“高景气赛道”集中,比如肿瘤药、自身免疫性疾病药这两个细分领域,2025年1月资金净流入分别是18亿和12亿,远超其他细分领域。这两个领域的需求刚性强,比如肿瘤药,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400万人,用药需求只会增不会减,2024年肿瘤药市场规模已经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10%。

  给普通投资者的3个实在建议,别踩坑

  1. 别追涨杀跌,先看仓位:如果现在仓位低于5成,可以分批进场,比如先买3成,要是再跌5%,再补2成,别一下子满仓;如果仓位已经7成以上,就别再加了,等着行情走稳。

  2. 选对标的,别碰“小作坊”:优先选市值300亿以上、近3年净利润复合增长超15%的龙头企业,避开市值50亿以下、研发投入不足5亿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容易踩雷。

  3. 拿住时间,别做短线:创新药是“长期赛道”,不是赚快钱的地方,至少拿6-12个月,等新药上市、业绩兑现后再看,短线波动别太在意,比如去年创新药指数波动15%,但拿满一年的投资者,90%都赚了钱。

  最后要提醒大家,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创新药也不例外,比如新药研发失败、出海遇挫这些风险都可能发生。但从目前的政策、研发、资金来看,创新药的调整已经结束,接下来的机会大于风险。要是不想直接买股票,也可以选创新药ETF,比如某ETF规模已经超200亿元,跟踪的是创新药指数,涨跌和行业同步,对新手来说更稳妥。

  总之,创新药现在不是“该不该进”的问题,而是“怎么进”的问题,选对方向、控制好仓位,大概率能吃到行业增长的红利,别等涨起来再追,那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