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地入选要素改革试点!武汉暂未列入的三大深层原因
2025 年 9 月,国务院拍板同意了一件大事:选 10 个地方搞 “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像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的重点城市,还有粤港澳大湾区里的 9 个内地城市都在名单里。这事不少人关注,因为这是国家想通过改革让经济更有活力的关键动作。但作为中部大城市的武汉,却没在这份名单里。本期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这个试点就是要打破各种限制,让人才、技术、土地、资金这些资源能够更自由地流动,更合理地配置。好比说以前人才流动有户口限制,资金支持看企业性质,现在就是要破除这些老规矩。
试点工作从2025年9月开始,计划到2027年完成。不仅包括传统的土地、人才、资金这些资源,还有新兴的数据、空域等新型资源怎么更好地利用。
每个试点地区侧重点不同。比如福建的厦门、福州、泉州试点,可 能让厦门的土地指标可以调剂给泉州用,这样泉州制造业发展就不愁没地了。
二、武汉为什么没选上?武汉作为中部的大城市,工业底子厚、高校多,按说条件不差,为啥没入选?不是武汉不够好,而是从 “试点需求” 来看,还有几个短板。
首先是 “区域平衡” 的考虑 —— 中部已经选了两个试点了。国家选试点的时候,会尽量让每个区域都有机会,避免资源都堆在一个地方。中部地区已经选了合肥都市圈和长株潭,这俩地方最近确实有亮眼的改革:比如合肥让科研人员能通过技术分红,长株潭试着让三个城市的资源跨区流动(比如长沙的人才能去株洲干活,湘潭的土地能给长沙的企业用)。武汉虽然强,但为了区域平衡,这次就没再选。
更核心的原因是:武汉 “资源搭配着用” 的能力还不够。现在试点最看重的不是某一种资源强,而是能不能把人才、钱、技术、数据拧成一股绳。武汉虽然高校多(人才多)、数字经济规模也不小,但这些资源没完全 “串起来”。比如有的高校搞出了技术,却找不到企业合作转化;有的企业想扩产,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有的地方有闲置土地,却不知道怎么对接需要土地的项目。
反观合肥,已经摸出了 “用资本引人才,用人才促创新” 的路子 —— 比如政府投钱支持企业,企业用这些钱招顶尖人才,人才再搞出新技术,最后新技术又能吸引更多投资。杭甬温更是直接让顶尖人才牵头搞大科研项目,把科研资源都整合起来。武汉在这方面还在 “攻坚”,没形成这种良性循环。
还有个问题:武汉跟试点的 “新方向” 匹配度不够。这次试点特别想推动 “靠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新经济”,比如数据怎么变成钱、怎么用绿色金融支持环保产业。但武汉现在还在攻坚 “传统产业转型”—— 比如以前的老工厂怎么改成智能工厂、怎么减少污染,在这些 “新方向” 上动作慢了点。
举个例子:别的城市已经通过 “产业链合作” 让产业变绿、变智能了(比如一个产业链上的企业一起搞环保技术,一起用智能设备),武汉的产业升级还在 “单打独斗” 阶段,没形成 “政策鼓励创新,创新带动产业,产业再倒逼政策优化” 的循环,自然跟试点的方向贴得不够近。
另外,武汉 “资源用得不够高效”。试点要求 “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但武汉有时候资源有点分散 —— 比如有的地方搞一个产业园,隔壁又搞一个类似的,资金和人才都没集中在重点领域。而苏南的试点已经在试着 “盘活闲置资源” 了:比如让社会上的钱参与进来,把没人用的土地改成产业园;让国企和民企合作,把低效的土地用出更高的价值。对比下来,武汉在 “资源高效利用” 上还有差距。
最后,武汉在一些 “新领域” 的探索还不够。比如现在试点城市都在试 “数据交易”—— 把企业的、政府的闲置数据拿出来交易,让数据能赚钱;重庆还在试 “绿色金融”,比如跟新加坡合作搞环保相关的贷款。但武汉在这些前沿领域,要么没起步,要么没形成自己的特色,自然没达到试点的 “创新要求”。
三、结语武汉没选上试点,真不是坏事 —— 反而像给武汉提了个醒:现在改革已经不是 “单点突破” 了,而是要 “系统发力”。武汉手里的牌其实很好:工业底子、科教资源、区位优势都是硬实力,接下来只要补好几个短板,未来还有机会。
说到底,这个试点是国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试验田”,武汉没赶上第一波,不代表没机会赶上第二波。只要武汉能找准短板、赶紧行动,未来肯定能在 “资源优化” 这件事上,走出自己的路子,为中部发展扛起来更多责任。
对此,您的看法是?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