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洲国际的周期赌局:纺织代工一哥如何守住30%毛利率?
申洲国际这两年的操作挺让人琢磨的,作为纺织代工圈的老大哥,以前毛利率能稳稳卡在30%,净利率也能保持20%,比同行高出一大截,可2021年后利润就跟坐过山车似的,现在反而不把“30%毛利率”当回事了,它到底在赌什么?
说实话,申洲早年能拉开和同行的差距,关键就靠两招。
第一招是“垂直一体化”,简单说就是从织布到做衣服全自己来。
早在2002年前,它就把上游坯布业务攥在手里了,染整、裁剪、缝纫这些环节也没落下,这样一来成本能省不少,各环节配合也更顺。
反观另一个龙头晶苑,2021年才想着靠收购布料厂补这块短板,到现在也没见上下游协同起来,利润一直卡在20%左右,净利率才5%-8%。
我觉得这步棋申洲走得太超前了,纺织业里“从头到尾自己做”的门槛不低,后来者想追都得花大价钱,而且还不一定能成。
第二招就是押注运动服赛道。本来申洲早期也主要做休闲服,2005年刚上市那会儿,近九成业务都靠日本客户,八成多是休闲服,业务单一得有点危险。
可能也是想破局,它当年就开始重点做运动服,那会儿占比还不到10%,结果十年后就冲到了50%,现在七成订单都是运动服。
反观晶苑,2016年才通过收购切入运动服领域,现在占比也就两成多。
为啥申洲敢赌?因为它赶上了好时候,这几十年运动服市场一直在涨,从以前占全球服装市场5%左右,涨到2024年的21%,而且运动服代工设备比休闲服贵多了,一台3D针织机就超百万,维护成本也高,申洲2005年刚上市有钱,敢砸这个钱,晶苑早年靠休闲服稳了脚跟,反而不敢轻易动。
利润跌了又涨,申洲靠“自己卷自己”稳住客户2021年开始,申洲的利润就有点绷不住了,毛利率从30%往下掉,最低跌到22%。
这事儿说起来也冤,一方面上游棉花、化纤都在涨价,2021年棉花价涨了不少,用工成本也一年比一年高;另一方面它客户太集中,八成多营收都靠Nike、Adidas、优衣库、Puma这四家,客户一压价,它根本没太多议价空间。
反观晶苑,客户散,有做休闲服的、有做牛仔裤的,区域也分散,反而利润一直稳着,没怎么波动。
但申洲也没坐以待毙,而是靠“自己卷自己”把利润拉了回来。
2022年宁波工厂因为特殊情况停过一阵,产能跟不上,它就赶紧加自动化设备,激光裁床、自动化生产线怼上去,人均干活效率提了不少,虽然当年毛利率又降了点,但订单却多了,营收还涨到278亿。
2023年欧美品牌去库存,国内产能没吃饱,它又把海外工厂的产能提上来,越南、柬埔寨的工厂产出占比从46%涨到53%,成本一下就降了,毛利率也回到24%。
2024年更直接,国内工厂缺人,它就给工人普涨12%工资,虽然成本涨了,但订单也多了,营收涨到287亿,毛利率回到28%。
更关键的是,这几年它还悄悄拓展了新客户。
2025年上半年,四大客户的营收占比从85%降到82%,NewBalance、Lululemon这些新客户的订单涨得特别快。
我觉得这步走得特别对,客户太集中始终是个雷,现在慢慢把客户做散,以后再遇到行业波动,也能稳一点。
其实现在申洲不怎么提“30%毛利率”了,不是它不想,而是行业变了。
纺织代工行业太散了,2024年全球服装卖了1179亿件,申洲才做了5.5亿件,占比还不到0.5%,而且上游成本也降不动了,棉花业务毛利率才2%,化纤、坯布的毛利率也低得可怜,想让上游再承担成本根本不现实。
所以申洲现在赌的,是靠成本优势抢更多市场份额。
这两年中小代工厂退出的不少,2023-2024年退出率有15%左右,这些工厂的订单总得有人接。
申洲现在自动化率比行业高不少,2024年自动化率65%,比行业平均高一半还多,人均产值也比晶苑高两成多,能以更低的成本接订单。
而且它现在还在拓展新客户,只要能把这些订单接住,市占率就能往上走,未来说不定能从0.5%涨到0.8%,甚至更高。
说实话,现在对申洲来说,抢份额比守着30%毛利率重要多了。
纺织代工行业增速已经慢下来了,每年也就涨3%左右,想靠涨价提利润太难了,不如趁现在有成本优势,多接订单,把规模做大。
等市占率上去了,不管是议价能力,还是抗风险能力,都会比现在强。
总的来说,申洲早年靠垂直一体化和押注运动服成了龙头,2021年遇到坎儿后,又靠自己降成本、拓客户把利润拉了回来。
现在它赌的不是再回到30%毛利率,而是突破行业“小而散”的限制,靠成本优势抢更多市场份额。
未来能不能成,就看它能不能持续接住中小代工厂的订单,能不能把新客户稳住,要是成了,说不定能重新定义纺织代工龙头该怎么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