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德国世界杯,我一如以往给很多纸投稿——自然是属于球评一类的稿件。而在传统媒体之外,新兴媒体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国际在线等多家网站,也是我发稿的重要阵地。与一般网站不同的是,国际在线是有稿费的,而且标准大致还行,大约千字稿费在35元。最让人意外的是,在德国世界杯结束后,该网站进行的征文评比中,我获得了一等奖一个,三等奖3个。一等奖的奖品是荷兰队的队服,三等奖是微型收音机一只。那荷兰队的队服我送给了我外甥——他当时在华侨大学读书,非常喜欢运动,特别是篮球。


  或许就是在那届世界杯之后,国际在线体育频道对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在2006年雅典奥运会举办期间,他们邀请我在该频道开一个评论性质的专栏,对于奥运会上的新闻事件进行即时快评。这次合作从6、7月份开始,一直延续到这一年的年底。


  从2005年,也就是我儿子读大学之后,我就已经逐渐淡出了时事评论界。这时期的我想的是,既然表达很难随心所欲,有太多的制约因素,那么,不如埋头读书充实自己,蛰伏一段时间,看以后如果有合适的时机再探出头来也不迟。不过,对于体育界所发生的事件,我依然保持了很高的关注度,这是因为体育相对于其它领域,评说的自由度要大一些,没有那么敏感。还因为我需要时不时地进行操练,以免将这方面的技艺完全荒废。所以,对于国际在线的邀请,我非常积极和投入。在那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天一篇文章,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大概发表了近200篇评论。而这些评论中有不少被很多网站转来转去。


  网络评论的长处与不足同样突出:它最大的优势是快捷——一篇文章可以在看到新闻后的一个小时左右即时发表相关评论,其次是自由度也相对较大——或许是因为读网之人没有足够的耐心,常常是行色匆匆一经而过的缘故,所以,管理者对它没有那么在意。而它的缺点也在快捷——因为要抢速度,所以,对于很多问题的了解和思考未必深入和彻底,对于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也未必能够认真加以梳理和推敲,可能失之粗疏和浅陋。这就如同一枚硬币,有着它不同的两面一样。


  写专栏跟平时零敲碎打写评论有些什么不一样?它让你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系统地全面地表达你的观点和思想。而那一年我在国际在线上发表的那些专栏性质的文章,可以说它们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对体育的基本观点和看法。这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我以为是对中国体育这些年来一直深陷误区不能自拔的批判——将体育狭隘地理解为就是竞技体育,而置群众体育或者说大众健身于不顾;将竞技体育的成绩简单地与国家形象和地位挂钩,而无视体育的娱乐和商业属性;在一个属于竞技体育高度娱乐化和市场化的时代,不是顺应潮流“职业化”,而是沿袭冷战时代前苏联的模式“专业化”。


  在给国际在线开专栏前的10数年,事实上我也在地方小开过一次专栏的。这家小是我们这如城 唯一曾经获得公开发行资格的“日”。其周末版的一位编辑曾经邀请我在文体版上开了一个名称叫做“廉杨侃球”的专栏,一个星期发一篇球评,前后大约维持了大半年。后来因为我建议编辑给我开稿费的时候不要太过小气,看能不能15元一篇,最后惹毛了他。20年后,这位编辑通过自己的人脉拿到了国内一家晚的“社区版”的刊号,办起了一家所谓“晚”,该开辟了一个评论版,他再次邀请我开“一周一评”的专栏,我不计前嫌,给他写了一年半的评论稿。最后,因为他将稿费每篇由50元降到了10元,让我有被侮辱之感,因此,也没有给出任何理由,终止了与他的合作。


  有些让人不敢相信的是,这家小,当被访者索取一两份纸作为留念的时候,其记者竟然断然予以拒绝,理由是:我们这是卖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