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是谁干的
焚书坑儒是谁干的推荐文章2: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毛泽东:劝君莫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我们来看一份档案。
姓名:嬴政,赵姓赢氏,别名:赵政、赵正,也有好事之人叫他:吕政
职位:皇帝,中国第一个皇帝,始皇是也!
出生地:邯郸
父亲:嬴异人,母亲:赵姬
寿命:49岁,英年早逝。美国老头霍金说:秦始皇还活着。
成就:统一六国。
耻辱的标签:暴虐残忍,暴虐的典型例子:焚书坑儒。
不聊其它,我们就说说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
1、那一场讨论会,引发了“焚烧书籍”的运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功业。
从此之后,秦始皇锐意改革,全国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大修驰道.....
对于秦始皇的改革,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者就是以李斯为首的,反对者就是各诸侯国的老派儒生。于是,矛盾并未走远,各国底下暗流涌动。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举办了一个宴会,请的客人是:原先六国的很多文人,70多位“博士”(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请了一堆文化人来,秦始皇要干啥?无非就是统一思想,但文化人的毛病,就是不苟同他人,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会议开始后不久,一个叫周青臣的发言了,此人的发言并不离经叛道,而是大大称颂了秦始皇,一顿彩虹屁下来,秦始皇脸上严肃,内心有着无尽的喜悦。
如果不出意外,秦始皇的这次宴会会很圆满。意外,突然出现,制造意外的人叫淳于越,是来自原齐国的博士。
此人一开口,就让秦始皇头皮发麻:“陛下啊,周朝为什么能生存近千年?因为人家大封群臣和子弟,这样一来,周朝就被大家围在了中央,如果有什么危险,这些诸侯国可以单独起到防卫的作用。现在诸侯国的制度取消了,一旦有了叛乱之人,谁来帮陛下处理?另外,周青臣光说好话,这是要加深你的过错,这不是忠臣所为。”
现场尴尬了,全场肃静,鸦雀无声,秦始皇的老脸也变了,这是赤裸裸地否定自己啊!但是,秦始皇并没有当场发火,他鼓励更多人发言。
还别说,支持淳于越的人还不少。
宴会结束后,秦始皇将这一群文化人的讨论意见,拿到了朝堂之上,让大臣们看看可行不可行。
这样的本子一拿到朝堂,大家有点懵,有人甚至做起了被分封的美梦。此时,一个人出手了。
这就是李斯。李斯最懂皇帝的心思,毕竟,他是秦始皇治理架构的最重要设计师。
李斯不说则已,一说惊人:“五帝的政令并不相同,三代的制度也不相承袭,但国家治理得不错。这是为什么?因为时代变了,今时不同往日,管理的制度也要与时俱进。陛下打下了偌大江山,其治国思想,像淳于越这样的腐儒怎会理解?即使如此,他们还仗着一张利嘴,厚古薄今,说出不合时宜的话,哗众取宠。如果按照这些人说的干,皇帝的威信就被败尽了,秦国也就危险了。”
秦始皇问道:“那么,你有何良策呢?”
李斯说道:“一是烧书,除了秦国的史书,以及农、林、牧、渔、工等技术类书籍留着,其它书都可以烧了;二是胆敢有人私藏其它书,轻则发配,重则砍头;三是对于私藏无关书籍的人,官府知而不,也处以同罪!”
那么,是不是《诗》、《书》及百家语,全烧掉?不是,有博士们保管,不得在民间流传。就是不让百姓私藏“禁书”。
秦始皇听完李斯的言语,马上批准了,速度相当快。
于是乎,大量书籍就在这次统一思想的过程中被烧成了灰烬。
可能,如今的我们,觉得秦始皇烧掉大量的书有些不合适,但,作为一个特殊时期,统一思想所用的招数,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否则,统一容易,治理艰难。
这边大规模的焚烧书籍的运动展开了,不久后,一群人又惹了秦始皇,为此招来了杀身之祸。
2、“坑儒”坑了多少人,都是哪些人?
一个人有了泼天的富贵,有了随意选择美女的自由,有了掌控天下的权势,接下来需要什么?长寿,乃至长生。
秦始皇想长寿,于是,打发了很多人去各地寻找长生不死的仙草和术法,且自号真人。而后来的李世民,也是想要长寿,吃着各种含铅量高的丹药。
这两人相同的是,都想长生,却都死得早,秦始皇49岁就挂了,李世民也仅活了51岁。早知长生不靠谱,不如像乾隆帝一样,多锻炼,说不上还能多活几十年。不过,乾隆出生太晚,秦始皇无法参照。
秦始皇的倔强,就在于他信有长生之术。
于是,就有了无数打着“长生旗号”进行欺骗的方士和“仙人”。可是,越到后来,秦始皇越失望,其行为也越变态,有点疯魔的架势了,这就使得在国家管理上的严苛度增加了,背后嚼舌根的方士、儒生等大大增加。
而后来,寻找仙药的侯生、卢生等脚底抹油溜了,而且还说了不少“诽谤”秦始皇的话,这下,秦始皇真的怒了,凡是妖言惑众的、欺骗他的、诽谤他的统统抓起来,不管是方士还是儒生,只要有过不当的反动言语,一律处斩。
这一顿操作,牵连出来460多人,全部活埋!也就在这一年,秦始皇也让更多的人发配到了边关。
这招太狠,连儿子扶苏都看不下去了,秦始皇怒了,兔崽子,一边玩去吧,修长城去吧!从此,扶苏和蒙恬一起在北方镇守边关,修修长城。
从此事看来,秦始皇“坑儒”坑的不全是念书人,还有不少方士,还有那些在背后妖言惑众、诽谤他的各类人。
秦始皇坑儒确实惨烈,被后世无数人痛骂。其实,仔细看来,这也是为了他统治的需要,担心国家被推翻,偌大基业毁于一旦。
从人数来看,460人的“牺牲”,数量不算少,也不算很多,比起后世朱元璋发动的四大案,差得实在太远;比起大清搞文字狱的各位皇帝,也是远远不及。
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后世评价
对于焚书坑儒的评价,两千年来就从未间断过,大部分都是批评的声音,理由无非是:始皇暴虐,秦法严苛。
而无数批评声音背后,还有这一些对秦始皇的支持声音。柳宗元,写了一本书《封建论》,他表示支持秦制,认为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就是巨大的进步。
而明代的思想家李贽对于李斯的“焚书”建议评论道: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梁启超认为:“坑儒”的对象,大都“如汉时文成五利之徒”,始皇一坑,正可以扫涤恶氛,惩创民蠢,功逾于罪。
梁启超啥意思?坑得对,那些被坑之人,都不是寻常人等,是市侩利益之徒。始皇的行为,可以让社会氛围清明起来,功大于过啊!
而胡适,对于焚书坑儒的观点是:改革的方向没问题,手段稍微残忍了一些。
而毛泽东在1958年在谈到黄河流域的水利建设问题时说道:“齐桓公九合诸侯,订立五项条约,其中一条就是水利建设,但行不通。而这一条,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完全可以行得通了。秦始皇是个好皇帝,焚书坑儒,实际上坑了460人,是属于孟夫子一派的,其实也没有坑光,叔孙通就没被杀嘛!孟夫子一派主张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我们有许多事情行不通,秦始皇也有许多事情行不通。”
1973年8月15日,毛泽东写了《读致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焚书坑儒是谁干的推荐文章3:秦始皇被黑得太惨,焚书坑儒真是他做的?我们冤枉他已久!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更是历史上争议非常非常非常大的一个帝王。他的功绩很多,但是黑料也很多。
一聊到秦始皇,什么暴君,什么残酷,什么昏君就会被提到。他的罪名也是很多,大力修建长城,不顾百姓死活,更是独裁专治,焚书坑儒......
其他的罪名野史君就不说了,咱们今天就只聊聊秦始皇和焚书坑儒。
都说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将天下所有的儒生和除了一些必要书籍之外,其他所有书籍的烧了。这给中国的文化带来了非常大的灾难,是文化的一种断层,也是一种损失。
但是,历史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秦始皇真的焚书坑儒了吗?
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根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宴请了很多的大臣和儒生。而这次宴会的主题便是是否实行分封制。最后,秦始皇支持了丞相李斯的观点,支持了法家观念。
这就算了,秦始皇最后还接纳了李斯“焚书”的建议。
但是,焚书也不是把所有的书都给烧了的。那秦始皇最后烧的书是什么呢?
秦始皇下令,将除了秦国的史书,医书,农书以及国家所收藏的《诗》《书》等之外,其他私人的书,尤其是儒家所收藏的书都给烧了。
所以呢,对于秦始皇焚书这一项罪名,是不需要质疑的,是肯定的。
但是,尽管秦始皇确实焚书了,但是他的坑儒却是存在质疑的。
据专家所说,很有可能我们都冤枉了秦始皇了,事实上他并没有坑儒,他只是将欺骗自己的儒生给杀了,而不是把所有的儒生都杀了。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一直都寻求长生不老,希望自己能够统治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几百年。所有呢,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他资助了很多术士,让这些术士去给自己寻找长生不老的配方。
这些术士中,有很多很出名的,比如说有去到了日本的徐福,有韩众,有侯生,有卢生。
长生不老之药是肯定没有的,不管这些人怎么找,怎么努力,怎么用功,他们都没有找到长生不老之药。而按照当时的秦国法律来说,如果没有找到长生不老之药的话,是会处死的。
人都不想死的,不管是谁。所以,当侯生和卢生一直找不到长生不老之药的时候,他们就欺骗秦始皇。对秦始皇说:“皇上,我们之所以现在一直都没有找到仙药,是因为皇上的住所让臣子们知道了,妨害了神仙。所以才找不到的,还让秦始皇住得安静一点。”
但是,谎言终究是谎言,总有被揭穿的一天。
后来,卢生和侯生的谎言被揭穿了,在揭穿之前,他们两就想逃离洛阳。你逃就逃呀,他们在逃开之前,居然还造谣,说秦始皇之所以一直找不到仙药是因为他太残暴了。
这话一出,秦始皇肯定会生气,会发火,会恼怒呀!
秦始皇就下令追捕卢生和侯生,并对咸阳所有的术士进行了审问。术士们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就相互告发,所有呢,到最后,秦始皇就将这圈定的460个术士给活埋了。
所有呢,秦始皇是焚书了,但是他却没有坑儒。所谓的焚书坑儒,只是后来的皇帝为了黑秦始皇,为了降低秦始皇在国人中的地位而造的谣。
想想,秦始皇确实挺惨的,虽然很有争议,但是却一直被黑.......
想知道更多的野史吗?想勾搭野史君吗? 好哒,给你们一个机会哦~订阅野史君微信号漂流在沙漠里的瓶:yangxiao520yang(长按即可)就OK啦
焚书坑儒是谁干的推荐文章4:秦始皇焚书坑儒,到底烧了哪些书,坑了哪些人?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灾难,其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也因为此,“焚书坑儒”也成为了秦始皇最大的暴政之一。不过,由于《史记》等古文书籍的普及率很小,导致许多人对“焚书坑儒”了解不够,甚至有人认为秦始皇只是烧了没用的书,杀人方术士。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一,秦始皇为何要焚书“焚书”和“坑儒”实际上是两件不相同的事件,虽然事件不同,但是性质却一样。先来谈谈焚书。焚书可以说秦国的的传统。早在商鞅变法时期,就出台“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的命令。商鞅认为,秦国的百姓要么耕地、要么打仗,其他的商业、服务业、文化产业、艺术产业、娱乐产业基本是被禁止的。
商鞅执行的就是法家的治国理念。但是当时儒家思想很盛行,于是商鞅担心儒家思想会影响政策的执行力,因此坚定地禁止儒学传播。他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用诗书、礼乐、孝弟、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所以,他采取“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他设置了咸阳宫,这是一个类似于稷下学宫的组织,可以议论国事,提供建议。其中的许多博士官就是儒家担任。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招待博士们,随后出现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争议。
其中一位来自于齐地的儒生淳于越建议秦始皇学习夏商周三代,推行分封制。秦始皇让李斯发表意见,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他对儒家也是十分憎恨。李斯先是驳斥了淳于越的言论,然后又污蔑儒生们“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最后建议秦始皇“焚书”。焚书的范围主要是诗书、百家语,意思是除了法家的书籍之外,其他的诸子百家书籍全部烧毁。至于“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让官府保存。
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
从本质上来说,秦始皇焚书是为了统一思想,确立法家的正统地位。但是他采用的手段太过于激烈,对文化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另外一方面,法家思想的缺陷很大,仅仅依靠法家思想治国,就导致刑罚太重。这也是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坑儒是怎么回事
坑儒是和秦始皇求仙问药分不开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接受了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用“五德终始说”来为秦朝的正统做辩护,为皇权抹上一层神圣的色彩。另外,他也接受了阴阳五行家的修仙、长生不老的说法,试图求仙问药。
徐福东渡,不过是玩消失
齐国,是战国到秦汉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之地,阴阳五行思想和东夷族的迷信活动结合,就产生了方术,说白了就是巫术。齐国出现了许多方术士,他们将秦始皇忽悠得团团转,例如徐福就骗取了秦始皇的钱财,最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而另外一个叫做卢生的更可恨,他在忽悠了秦始皇之后,又对周边人的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贪於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秦始皇对这件事情非常不满,为此他又联想到咸阳宫的儒生们,担心他们是否诽谤自己。于是就派人去审查,这审查不得了,儒生们相互告状,最终找出了460多人。秦始皇将他们全部坑杀了。这就是“坑儒”。长子扶苏劝谏秦始皇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秦始皇非常生气,于是将扶苏也发配到了漠南,和蒙恬一起守边疆。
今闻韩众去不,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秦始皇的确是坑杀了儒生,而且儒生简直就是为方术士背锅的。
三,“焚书坑儒”造成的文化损失
秦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只有14年,但是对历史的影响却非常巨大,在文化方面的破坏也是空前的。由于推行“焚书”“挟书律”等政策,使得秦朝时期的大多数读书人不能读书、藏书,许多书籍确实在秦朝就不见了。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史书,孟子说:“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墨子》佚文:“吾见百国春秋。”可见当时以“春秋”命名的史书很多的。但是经过了焚书之后,只有秦国的史书保存了下来,其他各国的史书均被烧毁。以至于后来司马迁写《史记》时,总感觉材料匮乏。如果没有焚书,中国先秦史应该更加丰富,极有可能有夏朝的文献资料。
儒家的《尚书》《诗经》是被毁灭的对象。不过还好的是,儒生们博闻强记,硬是将诗书内容背诵了下来。到了西汉初期,儒生们又将背诵的诗书写了下来,发展成为了“今文经学”。另外,部分经典被儒生们藏了起来,到西汉陆续被发现,出现了“古文经学”。但是这些古文经,因为收藏时间太长,大多数都缺文少字。无论是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都有可能偏离原典。例如《尚书》一书,就此陷入了真伪之争。
《尚书》:伪书之冠
西汉时期的书籍总体上的散乱不堪的,不过还好的是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在汉朝中央的支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文献校勘活动,整理出大量的书籍,例如《左传》《战国策》《楚辞》就是在这时候整理出来的。
焚书坑儒是谁干的推荐文章5:秦始皇“焚书坑儒”究竟是怎么回事?焚了什么书,又坑了什么人?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焚书"事件起于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咸阳宫的一次宴会。
在那次宴会上,博士70人上前为始皇敬酒祝寿。仆射周青臣乘机贡谀,说了ー通歌功颂德的话,盛赞郡县制。博土淳于越对周青臣的"面谀"十分反感,发言主张效法商周,实行分封制,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始皇把淳于越的意见交诸臣评议。丞相李斯驳斥了淳于越的观点,进而对当时的学风士习提出严厉批评云:"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他认为如果不制止这种行为,"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建议颁令禁缔,并预拟具体条款如下: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当即照准,下制曰:"可。"也就是说,把以上建议作为正式法令颁行全国。这就是焚书等禁令的由来。
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焚书"是指秦始皇下令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与不属于博士馆内的《诗》、《书》等百家书籍。另外在"焚书"期间他还严禁人们私自谈论《诗》、《书》并大力根除私学。若有人私谈将予以死刑乃至灭族;若有人想学法令必须拜官吏为师。
秦始皇并没有焚烧所有的民间文籍,也没有禁止一切学习途径。譬如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便不在焚烧之列。当然有些焚书内容早已印进人们的脑海,避过了"秦火"。像后来出现的不少古籍,就是凭借这些人的记忆复原的。秦始皇焚书在学术史上的最大影响,是导致"汉学"即章句训诂之学兴起。新唐书艺文志序云"自六经焚于秦而复出于汉,其师传之道中绝,而简编脱乱讹缺,学者莫得其本真,手是诸儒章句之学兴焉。"两汉今古文经学之争,以及汉以下《尚书》等典籍的真伪之争都与秦皇焚书有直接关系。
秦始皇起初并不排斥儒家。他统一全国后,大部分时间都兼用儒生与法吏,且禄养了七十位博士,以备顾问。据说这数目是特意仿照孔子弟子之数来设定的。另外从他遗留下的石碑来看,他俨然十分维护礼教。只不过他是个极其自信的人,决不容许别人质疑关于他的一切。所以博士主张恢复分封制,就无异于在批判郡县制、否认秦始皇。
至于"坑儒"这一说法,现代历史学家们仍观点不一。譬如民国兴起的"疑古派"认为根本不存在"坑儒",此乃后人杜撰。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逐渐打破了这个观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坑儒"有断章取义之嫌。秦始皇确实坑了一些人,但这些人并非"儒生",而是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的"方士"。
而这一观点与司马迁的《史记》大致相符,其记载是这样的:据说秦始皇当年为了长生不老,曾派遣许多方士入海寻求神仙与不死药。这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而且方士们大多一去不返。就在"焚书"的第二年,方士侯、卢二生答应为秦始皇寻药,但他们自知无果,害怕被处死,便携求仙巨款逃离。更可恶的是,他们在逃离前还诽谤秦始皇暴戾自负、专用御吏、贪恋权势等。秦始皇听后火冒三丈,即刻命人彻查咸阳城内其余方士。没想到这些方士相互指攀,竟牵扯出四百六十余人,最终秦始皇将他们全部活埋。
就此看来,秦始皇坑"方士"乃情有可原。而这些方士平日又总打着儒学的旗号,所以秦始皇对儒学便更加厌恶。笔者对于这个"坑儒"观点较为认可,毕竟司马迁与汉武帝同处一个时代,他离秦朝灭亡最多不过120年。更何况他十多岁便走遍中国,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二十二岁就子承父业,担任太史令。所以确切地说他距"焚书坑儒"事件只有65年。在如此狭小的时间跨度里,以司马迁的学识与地位,绝不可能不清楚"焚书坑儒"这般重大的事件。
古文献中关于"坑儒"的记载和地点《文献通考·学校考一》记载:
“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传相告引,至杀四百六十余人。又令冬种瓜骊山,实生,命博士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二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诸生议,坐以"非所宜言"者又数十人。”
据以上引文,则秦始皇有两次坑儒,后一次所坑与秦二世所处罪者(处罪方式不明)均为"博士诸生",即国学生员。第一次坑儒即《史记》所载"坑之成阳"的那次,具体地点和情节不详。
第二次"伏机"坑儒情节,见于唐颜师古为《汉书·儒林传序》所作注中。注文云:
“今新丰县之处号悯儒乡。温汤西南三里有马谷,谷之西岸有坑,故老相传以为秦坑儒处也。卫安《诏定古文尚书序》云:"秦既焚书,患苦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坑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此即所谓"瓜丘之祸",地点在"骊山坑谷中",西距秦都成阳当有百里之遥。
当然史料并非百分百正确,但由此我们能推测出秦始皇焚书、厌儒的原因。或许除了他无法忍受他人批判外,还源自他厚今薄古的思想、极度强烈的控制欲、寻不得仙丹妙药的懊恼。而这些皆是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政治需要。只不过秦始皇下药过猛,导致百家经典受损。
焚书坑儒是谁干的推荐搜索词:
1.焚书坑儒是谁干的 是秦始皇吗
2.焚书坑儒是谁干的事
3.焚书坑儒是谁干的项羽
本文标题:焚书坑儒是谁干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