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日和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朱日和的十年跨越

  朱日和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朱日和的十年跨越

  朱日和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朱日和:我的“最后一课”

  朱日和:我的“最后一课”


  ■解放军记者 朱柏妍 通讯员 杨鹏飞 张 路


  大漠深处,天高云淡,一座铁塔巍然矗立。“从这里走上战场”——7个鲜红大字,标定了独属于这片沙场的血性与刚毅。


  这里,是朱日和。来自陆军装甲兵学院的运输车队,从铁塔下穿行而过。战车内,一双双青涩的眼眸,新奇而又兴奋地望向窗外。


  5月末,朱日和沙场砺剑,这群学员迎来了自己军校生涯的毕业演练。一场热血沸腾的较量即将上演,他们的对手是大名鼎鼎的“蓝军旅”。


  战车轰鸣启动,枪弹已然上膛。冲锋的号角响起,军校生涯这难忘的“最后一课”,在朱日和漫天的硝烟中开启……


  “在这片大漠上,我们第一次近距离感受‘战争’”


  直升机从头顶上方掠过,坦克分队指挥专业学员蔡晓斌目光紧紧跟随。铁翼飞旋,卷起阵阵气浪。那一刻,感受着鼓膜的震动,他嗅到了“战场”的味道。


  “来的时候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大家看着窗外景色变化,无数次想象着朱日和的样子。”蔡晓斌告诉记者,对于许多第一次到朱日和的学员来说,双脚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知道什么是辽阔。


  此刻,他们置身于这样的“战场”: 隆隆炮声由远及近,为我方突击力量提供火力支援;“敌”直升机低空突袭,对我方前沿展开打击;强电磁干扰条件下,有的武器装备瞬间致盲……许多过去只存在于课本和演练方案中的元素、概念,如今在这片大漠上都成了触手可及的存在。


  演练双方,是陆军装甲兵学院学员所在的模拟连与“蓝军旅”官兵组成的加强连。在常规的步坦协同基础上,他们可以运用火炮、直升机等支援配属力量。


  这堂“课”最让学员们兴奋的是对“合成”战斗的亲身体验。给他们上课的人是“蓝军旅”这样沙场经验丰富的“老师”。


  “做梦都想真刀真枪地干一仗。”担任模拟坦克连连长的蔡晓斌,最喜欢琢磨的几门课都与合成营有关。从《联合作战基础》到《陆军合成营作战支援与保障》,合成营中的多兵种和武器装备,让他对参与一场真正的合成作战“心向往之”。


  在演练制订计划阶段,蔡晓斌尽可能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作战,却没想到“首战”就迎来了失利——自己精心设计的“破袭战”被蓝方打成了“反破袭”。


  “我计划协调陆航力量对‘敌’重要目标进行打击,以迟滞‘敌’进攻行动。没想到,对方的进攻速度远超预期……”蔡晓斌懊恼地说道。


  “蓝军旅”官兵的“示范教学”,让蔡晓斌对合成作战有了真切的认识。演练复盘,他第一个发言:“这次任务,我忽略了空中力量存在指令和执行之间的时间差。支援配属的各种力量就像是一块块积木,只有充分了解每一种力量的特点,才能在合成时做到严丝合缝。”


  “在这片大漠上,我们第一次近距离感受‘战争’。”通过和部队实打实进行对抗,学员们不仅领略到许多“进阶”的打法战法,更对未来战争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


  学员张宇泽学习的是无人作战工程专业。来到朱日和之前,他对这次演练充满信心。为他的信心“撑腰”的,是学院带来的一批无人作战新装备。


  张宇泽的师哥高嘉宾,现在是“蓝军旅”装步连排长。在学校时,他们都是无人机俱乐部的成员。


  野战车场内,不同功能种类的无人作战新装备整齐排列。当年在高嘉宾毕业论文中出现、但只停留在概念阶段的无人作战装备,现在“活生生”地摆在面前,即将投入此次演练。


  开打之前,张宇泽对师哥“放狠话”,让他期待学弟们的表现。没想到,等真正上了战场,张宇泽才体会到了什么叫“战场无情”。


  刚开始,某无人作战新装备成功对“敌”进行了有效打击。正当张宇泽信心大增,准备“大展拳脚”之时,“敌”实施强电磁干扰,无人作战新装备顿时“失明”……


  “就此次演练而言,无人作战装备只是作为一个新的元素加入了战场,却没有真正与整个战场体系实现深度融合。”指挥所内,教员邱绵浩带领学员进行了专项复盘。


  “这一仗把我们打痛了,也打醒了!”受了挫折,张宇泽并没有气馁。“无人作战装备应用于演练只是智能化的开端,怎么使无人装备融入现有体系,与人、车、电磁等现有元素有效融合,将是我们以后重点研究的方向……”


  夕阳西下,并肩坐在朱日和黄沙上,张宇泽和高嘉宾围绕着未来无人化作战,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思想交锋”。


  课堂·战场


  “散去的是书生气,沾满的是硝烟味”


  天色还没大亮,枪炮声便已经响起。此时,侦察员尚竞急得满头大汗。一分钟前,他发现自己迷路了。


  携带指北针等装备,尚竞所在的侦察小队潜入“敌”纵深腹地展开情搜索。然而,他发现队伍走错了方向,偏离目标近10公里。


  “大漠中没有明显的标志物,即使是白天,也很容易迷失。”来自“蓝军旅”侦察排的小组长沙宗腾说,指北针很容易受到地磁等环境因素影响,实际侦察中必须有意识地校正方向。而这种经历和经验,恰恰是学员们最欠缺的。


  张宇泽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在学校训练时飞得好好的无人机,一拿到朱日和就状况频出——大风使无人机起飞困难,信号时有时无,场地太大有时还没飞到地方就电量耗尽……”


  “不走上‘战场’,可能永远也发现不了问题。”张宇泽说,这次演练让他想起了那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员邱绵浩跟着点评道:“看到问题,就是一种成长。”


  “先机动至侧面,瞄准底盘间隙打!”进行作战筹划时,蔡晓斌的一句话让大家惊讶不已。以往制订作战计划,学员们会确认在哪个阶段用哪些装备、打什么弹、打几发。没想到,这一次蔡晓斌连从什么角度打击、打击什么位置都考虑到了。


  能注意到这样的细节,也是来自于在朱日和“战场”上的学习。蔡晓斌清晰地记得,正式演练开始前,他去观摩了一次“蓝军旅”的演习。当对手频频后撤补弹的时候,车长刘鹏带领的车组却一直弹药充足。


  演习结束后,蔡晓斌上前请教。他惊讶地得知,刘鹏车组能够取得这样的优势不是偶然,而是经过了精密的计算和考量。


  “同一发弹,是瞄准炮塔打还是瞄准底盘打,作战效果会完全不一样。”从刘鹏的分享中,蔡晓斌受益良多:“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用好,还要在实践中进行磨炼。”


  教员邱绵浩对此颇为感慨:“散去的是书生气,沾满的是硝烟味。”他回想起最开始对抗演练时,学员们的一举一动都不自觉地和书本上的标注“对表”。


  现在,学员们能够根据战场实际灵活调整战术,这种不知不觉的成长令邱绵浩十分欣慰。


  毕业·启航


  “踏上新征程,我们从这里出发”


  在朱日和的最后一晚,学员李晓虎被一阵炮声震醒。


  走出帐篷,李晓虎看见远处的天边有一些火光。这是其他驻训部队正在进行夜间演习。睡不着的他,索性坐在帐篷前,远远地观望了一会儿。


  “‘朱日和’在蒙语里是‘心脏’的意思。”蒙古族的他从小生活在这片高原,此前却从没有到过这里。在李晓虎看来,每年这么多部队到朱日和驻训,就好像血液到心脏,经过一系列的“历练”,再输送回身体的各处。“每一个来过朱日和的人,都会从这里收获新东西。”说这句话时,远处的炮火映在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明亮的光。


  10岁那年,李晓虎看了一部名为《惊天动地》的电影。电影中,面对风险,指挥员问“谁不是独生子”,所有人都举起了手。这一幕,感动得他流下了眼泪。


  感动催生梦想。带着这份情怀,高中毕业后李晓虎考了军校,如愿成为一名军人。


  毕业前的这次演练,让他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事业有了更深刻的感触:“和想象的不一样,朱日和战友们的生活其实是很艰苦的。但是越艰苦,越坚定了我们很多同学去偏远地区工作的信念。”


  他表情凝重地说:“虽然是演练,看到战友在身边‘牺牲’时,我同样感受到了心痛,也更加坚定了练好本领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并肩战斗的战友,对得起肩负的使命和职责。”


  和李晓虎不同,学员耿肖波是从“蓝军旅”被保送到学院进修的。对于在这片大漠摸爬滚打过7年的他来说,这一次站在“蓝军旅”对手的位置,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两年不见,‘蓝军旅’的打法有了很多变化。从他们身上,我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保持学习的重要性,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他说。


  过去,在“蓝军旅”当侦察兵时,耿肖波的好学小有名气。他甚至买了一台摄像机,把老班长们训练时的动作都拍摄下来,回去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对照学习。后来,他成为同年兵里进步最快的人,多次在侦察兵比武中名列前茅。


  不久后,学成毕业的他将回到朱日和,续写作为“蓝军旅”一员的使命与荣光。


  归程那天,学员们在教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朱日和铁塔。彼时,正值日落,余晖把铁塔上的字迹映得更加鲜红。不远处,驻训某部队正在进行演习。战车轰鸣卷起滚滚尘烟,直升机逆光从天边飞过,裁出一道剪影。一幅“实战”的画卷,在这群准军官面前徐徐展开。


  伴随着列车的一声长鸣,学员们即将回到校园,为毕业做最后的准备。很快,他们还会再次踏上列车,作为新鲜的血液输送到全军部队的各个战位。火车缓缓向前开出,学员们纷纷挤到车窗前,想再看一眼这片土地。


  “踏上新征程,我们从这里出发。”在朱日和,这些学员刚刚结束了自己军校生涯的“最后一课”。而属于他们的军旅之路,也将从这一“课”启航。


  (采访中得到樊龙佳、王鹏的大力帮助,特此致谢)


  : 解放军


  朱日和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家有和和

  和和即将出生时,和妈还在讲台上。讲着讲着,羊水破了,和妈赶紧自己打车赶去医院。这一刻,是2007年6月19日上午11时,离和和出生仅有25个小时……


  和爸此时还在内蒙古朱日和。当兵的和爸经过“作战计算”,和和是去年国庆节怀上的,出生日期应该是建党节前后。


  部队出发前,和妈怀孕已经8个多月了,肚子很大。和和在里面闹腾得厉害,左一拳右一脚,搅得和爸和妈心神不宁。和爸问和妈,部队就要开拔了,有什么要说的?和妈想了想,一脸郑重地在和爸耳边叮咛:“女人生孩子就是到鬼门关走一遭,生时能回来最好。”


  和爸心里咯噔一下,心不在焉地点点头。


  和爸那时刚从营主官岗位调整到组织科长的位置。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那时又赶上演习驻训,能不能回去,和爸心里确实没底。


  6月的朱日和阳光明媚,沙葱已破土而出。躺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望着天空中如雪的云朵和远处洁白的羊群,想着即将出生的孩子,这是和爸一天中最惬意的事情。


  “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呢?”和妈一直在电话中催问。


  朱日和,蒙语里是“心脏”的意思,2007年又是猪年。


  想到这儿,和爸有了主意:“生个女孩就叫珠珠,生个男孩就叫和和。”“珠珠,和和,嗯,挺好的。”电话那头很满意。


  6月19日早晨,和爸出现在回营区搬迁的名单中,新的机关楼落成了,领导考虑到和爸的实际情况,安排他回营区调整办公室,顺便探探家。车还没出内蒙古,和爸就收到岳父岳母的电话,和妈羊水破了,孩子要生了。


  于是,草原和内地,肚皮内与肚皮外,和爸与孩子展开了一场时间赛跑。在经过了600多个里程碑、6000多个百米里程杆后,和爸终于随着返营车队一路煎熬到了营区附近的收费站,然后直接下车拦车,去赶驶往省城的大巴。


  尽管电话里已经知道了是哪所医院,但和爸却没顾得上问清是哪所分院,等他跑了三家分院,终于找到待产的和妈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幸好,孩子还在和妈肚子里。多年之后,每当想起这件事,和爸还是非常感谢儿子——虽然抢跑,但还是给“老子”留足了时间和面子。


  第二天中午12时45分,和妈被推进手术室,15分钟后便顺利产下一子,和妈因此受到医生表扬。有的临产孕妇住院2个多星期,胎儿还是纹丝不动,医院到处是挺着大肚子焦急地走来走去的准妈妈们。而和妈速战速决,住进医院1天多点就胜利结束战斗,不愧是军人的妻。


  医生们讲,这与和妈一直坚持工作、保持运动有关系。无奈之举竟天遂人愿!


  小家伙一出生就眷顾父母,不折腾不添乱,来得恰是时候。


  他外婆讲,是名字起得好。


  今年,和和在亲戚朋友的祝福中,已经过完了11周岁的生日,而和和内心最期盼的还是与爸爸妈妈一起过生日、照全家福。


  生日当天晚上,和和给爸爸发了这样一条微信:“爸爸,有的人一年过一次生日,有的人四年过一次生日,可我的11个生日,您却从来没有参加过一次。明年我的生日Party上,能看到您吗?”


  捧着手机,思念和歉意一齐袭上心头,和爸顿时泪眼蒙眬。


  朱日和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朱日和之问:“蓝军旅”为什么总能赢

  :中国军网综合 :范江怀 责任编辑:张硕


  朱日和实兵对抗演习掀起的沙场狼烟,不仅带给世界一个个“惊叹号”,更留给一支支部队审视自身的诸多“问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过朱日和的人,对这个训练基地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请关注今天出版的《解放军》的道:


  

  朱日和实兵对抗演习掀起的沙场狼烟,不仅带给世界一个个“惊叹号”,更留给一支支部队审视自身的诸多“问号”。陆学权摄


  朱日和之问


  ——写在“蓝军旅”一名连长宿舍里的思考


  ■解放军记者 范江怀


  登上察汗敖包丘陵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草原映入眼帘,心头一下子就涌上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思古幽情。


  记者不止一次地来到朱日和训练基地,每次登上这个能极目远眺的制高点,总有一个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大问号:朱日和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告诉我,朱日和是蒙古语的音译,是“心脏”的意思。但是,这不是记者想要的答案。


  今年夏天,为了采访沙场大阅兵,再次来到朱日和训练基地,记者决心去寻找那道“成吉思汗边墙”古迹。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一道疑似边墙的遗迹。史载,这道边墙由女真人历经60年苦心构筑而成,却未能阻挡住成吉思汗的铁骑。正是800年前,成吉思汗的铁骑从这里扬鞭远征,横扫欧亚……也许,这是这片草原被称为“心脏”的初衷和理由。


  “成吉思汗边墙”早已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战争遗迹也被黄沙和青草掩盖很难察觉,倒是边墙遗迹旁边那一道道被战车碾压出的车辙,格外醒目。徜徉寻觅在边墙遗迹旁,“风吹草低”已经见不到牛羊,见到的是战车、战机、战士,和他们时不时上演的一幕幕沙场鏖战的活剧……


  公元2017年7月30日,1.2万名官兵、600多台战车集结列阵朱日和,以战斗姿态接受习主席检阅,接受党和人民检阅。铁流滚滚,战机轰鸣,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以野战化、实战化的沙场点兵,来庆祝自己所走过的90年征程岁月。这一天,朱日和再一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世人瞩目的中心。这也是90年来,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我军,发出最强有力的“脉动”。


  “心脏”,在朱日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像是一个镌刻着时代特征的现在进行时。


  跟人家比什么


  年轻军官们扔给记者一个很铿锵的回答:我们的制胜法宝,没有人能轻易看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过朱日和的人,对这个训练基地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


  有人说,朱日和就是一部兵书,在刀光剑影中能窥视到军人的勇敢和血性;有人说,朱日和就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一支部队训练的水平和担当;有人说,朱日和是一个窗口,展示着我军实战化练兵的崭新风貌;也有人说,朱日和是一块“磨刀石”,它把解放军这柄利剑,磨得锋利无比……


  曾经,朱日和是一个广袤的荒凉之地,也是一个神秘之地。随着我军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化,昔日这个只能在互联网地图上“俯瞰”的军事训练基地,渐渐走进了百姓的视野,也走进了外军的眼帘。


  2005年9月27日,来自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巴基斯坦等24国的40余名军事观察员和驻华武官,首次应邀走进朱日和训练基地,观摩“北剑-2005”军事演习;2008年夏天,“砺兵-2008”实兵对抗演习在朱日和训练基地打响,来自36个国家的110多名军事观察员应邀前来观战;2014年8月29日,外军在朱日和不再是看客,哈、吉、俄、塔等上合组织成员的数千勇士和我军官兵一道,在朱日和举行了“和平使命-2014”联合反恐实兵演习……


  沙场烽烟起,战鼓入梦来。沙场还是那个沙场,硝烟不再是原来的硝烟。


  一位亲临朱日和观摩过演习的美军军官如此评价说,朱日和训练基地完全可以和美国的国家训练中心“欧文堡”相提并论。有媒体甚至说,朱日和就是“东方欧文堡”。


  此次沙场大阅兵前的一个夜晚,记者走进了“蓝军旅”的蓝军研训中心,与蓝军的智囊们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这些对蓝军颇有研究心得的年轻军官们,对“把朱日和与欧文堡相提并论”的说法,并不以为然。


  外军所有先进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中国军队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线路图肯定和别人不一样。年轻军官们扔给记者一个很铿锵的回答:我们的制胜法宝,没有人能轻易看懂。


  不少媒体都把朱日和称为是亚洲最大的军事训练基地。不管是媒体记者,还是外军的军事观察员,他们看到了训练基地的广袤和现代,看到了战车和战机在朱日和掀起的弥漫硝烟,看到了“红军”和“蓝军”实装实兵实弹的激烈对抗,甚至触摸到了弥漫在朱日和空气中的“电磁丛林”和“数据江河”……但未必能感受到新一代中国军人的鸿鹄之志,和埋藏在心底那股智慧的力量。


  为什么总能赢


  朱日和不仅是一个“狼窝”,还是一个课堂,留给了败军之旅一个难得的讲台


  近些年来,朱日和的声名鹊起,自然与“蓝军旅”有关。这不是说“蓝军旅”有多么的强大,而是这支部队改变了红蓝对抗演练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则:红必胜,蓝必败。


  据不完全统计,“蓝军旅”自2014年以来,与来自陆军的合成师(旅)、海军陆战旅等进行实兵对抗演习33场,取得31胜2负的战绩。


  很多在朱日和吃尽了苦头的“红军”部队,几乎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一个结论:朱日和分明就是一个“狼窝”。他们视“蓝军旅”为“朱日和之狼”。


  “不入狼窝焉知狼性”。这次来到朱日和训练基地,记者就住在“蓝军旅”一名连长的宿舍里,有机会零距离接触这支声名赫赫的“蓝军旅”。


  连长的宿舍,只有一床一椅一桌一柜。据说,这是连队最为“奢侈”的豪华间。每天晚上,头枕着战士们急促的脚步声入睡;每天早晨,在战士们的呐喊声中起床。如果你还觉得不“热闹”的话,战机战车的轰鸣声甚至是枪声炮声会随时来敲击着你的耳膜。


  一天晚上,连长宿舍刺耳的警声突然响起,几乎是把记者从睡梦中“揪”了起来。坐在床边许久,记者还能听到自己心脏噗噗的跳声。这个时候,我才真正地体会到了什么才叫“枕戈待旦”,在“狼窝”里想做一个“美梦”都很难。


  在“蓝军旅”营区,有一块巨石,上写“封狼居胥”。在营区的400米跑道边,还立着蓝军的战表:胜我才能打仗,赢我才能过关。每一名战士的臂章,都是一个“战狼”。


  “狼性”不仅挂在“蓝军旅”官兵的嘴上,镌刻在石头上,而是进入了每一名官兵的“骨髓”里。在红蓝实兵对抗演练中,打得最惨的一次,旅领导全部“阵亡”。最后,旅政治部一位副主任被推到了指挥的前台,这位非军事干部指挥“蓝军旅”的“余部”,居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蓝军旅”的“狼性”由此可见一斑。


  “蓝军旅”旅长满广志这么解释“狼性”:部队千里迢迢来到朱日和,我们不是要让他们难堪,而是让他们练强打仗的真本领,立起实战化标准。“红军”要过硬,“蓝军”必凶狠,必须让他们“一次演习,多年受益;一家演习,多家受益;一场演习,多方受益”。


  那些败下阵来的“红军”部队,离开朱日和时都是五味杂陈。有的是泪流朱日和,有的是惜败朱日和,有的是抱憾朱日和,有的是虽败犹荣朱日和……于是,有人总结了朱日和鏖战的10种死法。


  但是,也有“败军”之旅感动了朱日和。有一支“红军”部队,虽然在朱日和的对抗演练中败给了“蓝军旅”,但他们没有马上打道回府,而是坐下来,在桌面上与“蓝军旅”一对一地交流,搞清楚自己在对抗中的几种“死法”,寻找总结自己的得与失。这支“红军”部队虽然没能从朱日和全身而退,但也是满载而归。


  在一对一的交流中,“蓝军旅”发现对手也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后来,“蓝军旅”还把这支“红军”部队的一名副旅长请回来,给部队讲课。以敌为师,写就了朱日和的一段佳话。后来有人总结道,“蓝军旅”很有“狼性”,很有“血性”,更有“人性”。朱日和不仅是一个“狼窝”,还是一个课堂,留给了败军之旅一个难得的讲台。


  答案在哪里


  有关朱日和所有的问题,答案或许是在下一场的对抗演习中,或者是在未来的战场上


  “打败蓝军旅,活捉满广志。”这几乎是所有到朱日和要与“朱日和之狼”交手的部队的战前动员令。


  沙场大阅兵前夕,在国防大学学习的“蓝军旅”旅长满广志回到了朱日和,带领“蓝军旅”接受了习主席的检阅。平时难见一面的满广志,这次终于被记者“活捉”了一次。


  沙场大阅兵结束的当天晚上,在朱日和有着许多传奇的满广志,来到连长宿舍,与第二天一大早就要离开朱日和的记者道别。


  来自山东的满广志,并没有想象中的山东大汉孔武身板,倒是在国防大学读了几个月书的他,显得有几分斯文。记者笑着问他,为何不随记者回北京,和家人一块过一个军人难得的节日。


  满广志笑了笑,认真地说:军人嘛,就应该在沙场上度过自己的节日。


  三年前,记者第一次在朱日和见到满广志时,还是一个团长的他,就撂下了这么一句掷地有声的狠话:任何国度的军人,从现在起就甭想在中国军人身上,寻找任何创造荣誉建立功勋的机会!


  此次在朱日和再次见面,难免又聊起“蓝军旅”在这次军改大潮中,如何重塑自己的三个角色:红蓝兼备,神形兼备,攻防兼备……


  在一大堆“朱日和之问”的面前,满广志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问题,他只是说,很快,在朱日和还会有许多对抗演习。他建议记者好好观摩一下军改之后的这些演习。言下之意,记者能在这些演习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所有来自沙场演兵的问题,终究要通过下一场沙场演兵来解决。也许,有关朱日和所有的问题,都没有现成标准的答案。答案或许是在下一场的对抗演习中,或者是在未来的战场上……


  

  版式设计:梁 晨


  朱日和是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满广志和朱日和是什么意思

  

  2.蓝军朱日和是什么意思

  

  3.朱日和是什么意思名字由来

  

本文标题:朱日和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