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人是什么意思
支那人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支那”一词,为什么让国人如此反感?了解历史,才能铭记历史
说起近代史最让中国人最难忘的民族耻辱,恐怕要数日本的侵华史,从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中国人民永远都不能忘记。
而在辱华历史中,日本人对中国使用“支那”这个词,也让我们感到羞耻。
因为“支那”一词曾包含了让中国人饱受日本侵略者的压迫与凌辱的血泪史,它已作为国耻深深地刻进了中国人的记忆中,它时刻提醒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对“支那”一词如此敏感,如此反感呢?今天有必要了解那一段历史,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记住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讲解一下“支那”一词,只有了解它的意思及来历,才能反思历史,铭记历史。
一、“支那”是对日本对中国的蔑称
“支那”这个词就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一种屈辱蔑称。《人民日》1995年6月7日海外版曾刊文说:“支那”是近代狂妄的日本强加给中国的蔑称,这一蔑称通过残暴的武力和更残酷的殖民地教育强加于中国。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对中国的称呼还是“汉”、“汉土”、“唐土”、“中土”、“中国”等。但明治维新后,日本所谓的大和民族的优越感澎涨起来了,一直尊中国为上国的日本,开始改用“支那”称呼中国。
甲午战争胜利后,日本欣喜若狂,而“支那”一词更是又增加了日本作为战胜者对失败者的轻蔑和屈辱的含义。1913年日本驻华公使商定,日本政府今后都以“支那”呼称中国。
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日本又单方面给中国取了“支那共和国”的国号。
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规定,今后凡写有“支那”二字的日本公文一律拒收。1930年10月,日本才正式称“中华民国”,但在日本民间还使用“支那”称呼中国。
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日本又开始用“支那”称呼中国,他们把“芦沟桥事变”称为“支那事变”。在整个侵华战争中,日本都一直用“支那”来称呼中国,用“支那人”来称呼中国人。
抗日战争胜利,由于中国是战胜国,盟国最高司令部才认定“支那”一词有轻蔑之意,责令日本不能再用“支那”称呼中国。但日本国内的右翼分子不以为然,仍继续用“支那”称呼中国。
二、“支那”一词的
其实,“支那”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既自豪又悲伤。说自豪,是因为这个词曾经是中国强盛的代名词。
“支那”一词最早于古印度,那时的古印度人把中国叫“chini”,据专家考证说这应该是“秦”字的音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国内高僧在翻译经书时,就就按照音译把chini(秦)翻译成“支那”。所以,“支那”一词就是中国僧人从印度经书中的秦(chini)翻译出来的。如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宣,去斯远近?’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支那国是也。”
而同时期的古罗马把中国称为Sinoa,后来英文中国的China,和法文中的中国Chine,应该都是从这个词来的。China,Chine,和支那的发音有点像。
日本之所以把中国也称为支那,这是因为唐朝时,日本与中国交往甚密,特别是在佛教界中,日本多次派僧侣来唐学习佛经。著名的高僧空海就曾跟随遣唐使赴唐研学佛经。因此,在他所著书中自然也出现的“支那”一词,这就是他从中国僧人翻译的经书中学来的,并传到了日本。
中国的佛经传到日本,在日本佛教界引起了重大影响,许多日本人为了显示自己对中国的了解和博学,也开始使用“支那”一词称呼中国。因此,我们说这个时期“支那”一词还是带着日本对中国的崇拜的意思,是不带什么轻蔑的色彩的普通词汇。
后来,虽然日本对中国的称呼有了变化,但这种崇拜一直到甲午战争,日本取得胜利以后,野心就开始膨胀,看不起中国这个曾经的老师了。
这时,高傲的日本人就又开始用“支那”称呼中国,但此一时彼一时,这时的“支那”一词的内涵就大不一样了。已经被赋予了日本人对中国及中国人一种鄙视和轻蔑的色彩。
所以,“支那”一词,在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就已经包含有歧视、侮辱、蔑视中国人的意思。
日本人知道“支那”一词,也是由唐朝时日本僧人到中国学习时,从佛经书学到了“支那”一词。但到宋元时代,日本还不普遍用“支那”来称呼中国,只是一些高僧和有学问的人才说,因此,这时“支那”一词是含有尊敬的意思。
而且清末,中国还有许多革命党人到日本进行政治活动,他们也没认为“支那”一词带有侮辱性,反而觉得“支那”一词带有革命性。因此,不少反清斗士来到日本以后,立即剪掉辫子,对外称自己是“支那人”,以此来表示自己与满清政府的势不两立的立场。
大概来说,“支那”一词含有贬义应该是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开始学习西洋文化,彻底放弃了对中国的敬畏之心。特别是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在当时出版的一些军国主义书籍中就已经把中国称为“支那”,而且把中国与“卑下懦弱”的贬义词联系在一起。
甲午战争胜利后,这个带有侮辱性,和战胜者对于败者的轻蔑态度的“支那”一词在日本普遍使用。充分表达了日本急于对中国侵略与征服的狼子野心。而这时,中国人也逐渐意识到“支那”一词是对自己的蔑视和侮辱,也开始抵触这种称呼。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时狂野的日本,大有全面侵吞中国之野心,他们称中国为“支那”,称中国人为“支那人”和“强克猡”(“猪猡”之意),中国和中国人在他们眼中是劣等民族。
中国人民愤怒了,经过八年艰苦的抗战,1945年8月15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这不仅洗刷了国耻,还彻底终结了“支那”这一辱华之词,中国人开始变得自信和扬眉吐气了。
支那人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为什么“支那”是对中国的蔑称?
今天咱们谈谈为什么“支那”是对中国的蔑称。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支那”这个词语使用的源流演变。
“支那”这个词来自印度的梵文,它本身并没有任何贬义或者轻蔑的含义。这个词是印度古籍中对中国秦朝的称谓,后经唐代高僧从梵文译为中文,称为支那。英语、德语、葡萄牙语、荷兰语等对中国的称谓也均由这个梵文词源而来,也曾在国际上广泛使用,比如称“中南半岛”为“印度支那”或“印度支那半岛”。
“支那”一词进入日本是因为唐朝以后,日本遣唐使从汉译典籍里学到了这个词。但是直到宋元时期,用“支那”来称呼中国在日本人还极其少见,只有少数大学者和高僧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才会用“支那”来称呼中国。应该说在这个时期,“支那”一词不但没有任何侮辱性质,反而带有几分尊崇之意。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书籍中比较常见的对中国的称谓有“汉”、“汉土”、“唐土”、“中土”、“中国”或者以相应朝代的名称称呼中国。
但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民族启蒙学者认为“中国”的意思是“居四夷之中”之意。如果中国居四夷之中,那么与中国为邻的国家就皆为夷。这是对日本的轻蔑,所以日本不应该使用这个称谓,所以倡议修改对“中国”的称谓,改用“支那”称呼中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中华民国,简称中国。但是日本认为这是对“中国”称谓的延用,所以就单方面给中国取了一个所谓“支那共和国”的汉字国号。直至1930年,国民政府训示外交部∶今后凡载有“支那”二字的日本公文一律拒收。于是同年十月,日本外务省提请内阁讨论,将“中国”的日文正式称谓改为“中华民国”,但在非外交正式文件中,仍旧沿用“支那”的说法。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外务省追随军部又将“中国”的称谓改为“支那”。例如日本称“卢沟桥事变”为“支那事变”。在整个抗战期间,日本一直用“支那”来称呼中国,用“支那人”来称呼“中国人”。日本战败后,国民政府对此再次再次提出异议,经盟国最高司令部政治顾问团确认,责令日本外务省不得再使用“支那”称呼中国。1946年6月6日,日本外务省向各新闻出版单位发出《关于避免支那称呼事宜》的通知称:“往昔通常使用‘支那’二字作为中华民国之国名,今日应改用中国等称号。查‘支那’之称素为中华民国所极度厌恶者。鉴于战后该国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止使用该词,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该国所憎恶之名称。” 其后,“支那”这一称谓就开始从日本政府的公文里、学校教科书中以及大众媒体中消失了。
中华民国官方或民间都未曾明确说明过,为什么“支那”这个名称具有侮辱,侵犯的含义。但是从语言流变的历史中看,“支那”之称的大量使用,始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正在鼓吹日本脱亚入欧,全面学习西方。所以受中国影响深远的所谓传统文化,在日本当时就都被当作文明进步的反面而被排斥和批评。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日本的各种文本中,中国总是被反复作为腐败、愚昧、落后、保守等反面的典型例证出现,这就使得“支那”一词总是与负面指向相关。按照语言相对论的观点来说,语言从来不是一个透明的中介,尽管支那一词本身是中性的,但这个词在文本中的语用语境,使其带有了明确的政治意涵和道德判断,事实上就控制和影响了大众的认知。
也就是说,因为日本把中国当成了他们民族凝聚力教育的反面教材,所以“支那”这个称谓也自然就成了歪曲丑化中国的蔑称。
支那人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追根溯源:支那一词为何被扭曲
日本前首相森喜朗曾经把“七七事变”称作是“支那事变”。“支那”这个词其实代表了日本对中国一种由来已久的蔑视。那么,究竟这个词语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日本会选择用这个词来作为指代中国的蔑称?
“支那”源自何处
关于“支那”一词的起源,目前还未有定论。有学者说“支那”是“契丹”的音译。最初俄罗斯人不能直接与汉人交往,11世纪之后在与契丹人接触之后,便把“契丹”作为当时中国的称呼。不过这种说法接受度并不高。
另外一种说法是,“支那”是古代印度人对古代中国的称谓。古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都曾用“支那”来指称中国。目前来说,后者被接受的范围比较广。 .
1904年日本印制“滑稽欧亚外交地图”以汉字和英文标明露西亚、日本、朝鲜、台湾、支那、土耳其斯坦等 .
梵文“Cina”源于印度,向西方传播之后,逐渐演变成“China”一词,而到了东方,则渐渐演变为“支那”、“脂那”、“震旦”等词语。
中国最早使用“支那”的现象出现于隋唐时期的相关大乘佛教经典。唐玄宗也曾作诗:“支那弟子无言语,穿耳胡僧笑点头。”
在古印度文化中,“支那”带有较多的褒义,这个词本身在印度就有“智慧”的意思,应该说是一种尊称。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玄奘与戒日王的对话:“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亘,去斯远近。’对曰:‘当在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是也。’”“摩诃”的意思是“大”,“摩诃至那”就是“大至那”。
慧苑《华严经音义》说:“震旦国,或曰支那,亦曰真丹,此翻为思维。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计作。故以为名,即今此汉国是也。”
“支那”在日本扭曲地演变
古代日本也用“支那”来称呼中国,但多数情况下是在佛经中有所体现,并无贬义,更多的还是用朝代或者其他称呼来指代中国。至江户时代,“支那”成为日本民间对中国一种普遍的非正式称呼。
随着西方“China”一词的传入,日本开始把“China”与“支那”连用,赋予其贬义来称呼中国。
1823年,日本著名军国主义分子佐藤信渊著《宇内混同秘册》,鼓吹“雄飞海外”和“独占中国”,不断诋毁中国,对中国人大加侮辱,并且以“支那”来指称中国。此书在19世纪末成为日本侵华的舆论工具,成为日本士兵的必读之物。
可见,此时日本人的论著中“支那”已经含有贬义意味了。
这样的现象还有福泽谕吉的《脱亚论》,文中写道:“日本虽位于东亚,但它是一个成功地移植了西方文明的国家。令人遗憾的是,它有支那和朝鲜这样的近邻。这两个国家与日本唇齿相依,但其顽固保守,不思改革进取。西方各国都把日本与这两个国家相提并论,这真是日本的一大不幸。为了日本的未来,与其花费时间等待这样的邻国实行开明政策,一起共图振兴亚洲,不如脱离他们,转而与西方的文明国家共进退。我们日本不要有什么顾忌,像西方国家对待这两个国家来处理朝鲜和支那问题就行了。亲近坏人就会与之共背恶名,所以,我们应该彻底地摆脱东方的坏朋友。”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支那”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称呼中国的用词。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获胜,国内上下弥漫着一种狂欢的情绪,对中国人的蔑视也达到了极点。有日本人在街上放肆地喊着:“日本胜利!支那败北!”日本人还以“猪尾巴”、“猪尾奴”、“秃子”等下流语言辱骂中国人。据记载,首批留日学生十三人中有四人中途退学归国,原因之一就是忍受不住“猪尾巴”这种嘲弄。
通过上述现象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饱受屈辱,而崛起的日本则对中国产生轻蔑心理。这种心理在别有用心的政客和学者煽动下逐渐演变为日后的扩张主义政策。所以对于中国的称呼也要选择相应的蔑称。
在部分日本人看来,中国自称“中国”或“中华”实际上是一种夜郎自大的语言表现。日本人不甘居人后,自然要表示抵制。在对西方文明地膜拜中,日本官方开始把“支那”赋予了“懒惰”、“贫弱”、“守旧”等嘲讽意味。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官方的各种规定中充满了蔑视中国人的词语。中华民国建立后,日本直到1913年10月才予以正式承认,但直到1930年底,日本在对华公约及给中国政府的公文中,仍然使用“支那国”或“支那共和国”的称呼,拒不使用“中华民国”的称呼。1913年10月16日,中国驻日代理公使奉本国政府训令拜访日本,要求废除“支那共和国”蔑称。1930年11月1日,日本外相向驻华公使发出了《对中国国名使用“中华民国”之训令》。然而,在一些一般类文件中,日本仍然沿用“支那”一词。
好景不长,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用“中华民国”来称呼中国,乃是特指“伪满洲国”以外的中国,“伪满洲国”与“中华民国”是全然不同的存在,其分裂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汪伪政权建立后,日本所谓的中国乃指汪伪政权,而非国民政府。可见,在“支那”一词使用上,不仅仅是日本民族心理作祟,更多的是一种政治需要。
二战结束后,日本先后发出避免使用“支那”名称的正式文件。文件写道:“往昔通常用支那二字作为中华民国之国名,今日应该用中国等称号。查支那之称呼素为中华民国所极度厌恶者。鉴于战后该国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该词,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该国所憎恶之名称。”
此后,“支那”成为死语。“支那”也被认为是含有种族歧视或者侮辱性含义的词语。
支那人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听着就怒!日本人称中国“支那”,是不是故意歧视和侮辱?
在国际上,中国被通称为“CHINA”,字面意思大家都知道,瓷器。因为中国自古是瓷器之国,在古代贸易中渐渐以CHINA代替。历史上还有一些不同的叫法,古印度称中国为震旦,意即中国一种特殊的鸟。古希腊和罗马称中国为丝国,自然与中国特产丝绸有关。还有俄罗斯人称中国为“契丹”,日本人曾称中国为“支那”。
提起“支那”这个词,中国人心里很不舒服,甚至感到愤怒。我们在抗日剧中,经常会听到日本兵骂中国人为“支那猪”,在很多日文文献和史料中,也会大量出现“支那”的提法,如日本称“支那派遣军”、“日支满亲善”等。那么“支那”是不是日本人对中国的歧视和侮辱呢?今天小编就和各位亲聊聊“支那”这个词。
日本人对中国的称呼,随着历史的变迁,说法不同。在古代,没有“中国”这个概念,一直都以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名代替。到了民国时期,才有了“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叫法。据考证,“支那”一词出现历史较晚,大概在日本明治维新后才出现。“中国”本意为“中央之国”,日本强大之后,就不再认可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加上日本本国也有叫“中国”的地方原因,从此日本以“支那”来代替“中国”。不过“支那”这个词不是日本人原创,早在秦朝年代,由于威名远播,印度称中国为“秦”,音译为“chini”。古代中印两国交流频繁,很多僧人前往印度拜佛求经,到了当地发现印度人称中国发音为“至那“或”支那”,于是中国僧人把“支那”一词引入到佛经里,传到了东方。唐玄奘等僧人的佛文文献中就曾出现过“支那”一词代替中国的说法。
由此可见,“支那”一词本源上并无歧视和侮辱之意,但为何到了日本人嘴里就变味了呢?特别是侵华初期,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更是助涨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中华民国成立后,曾就“支那”称呼与日本政府进行过严正交涉,但日本拒绝改变,仍以“支那共和国”代替。尽管如此,当时的中国政府和国人利用各种途径来抨击日本对中国的蔑称,甚至威胁断交,但收效甚微。
直至日本二战失败, “支那”一词才从日本公开出版物中消失,但有些日本人特别是右翼分子还会刻意使用“支那”代替“中国”,本质上在于日本人对中国蔑视的态度。历史无数次证明,让日本人俯首称臣,只有自身强大,嘴炮毫无意义。
支那人是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支那人是什么意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