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推荐文章1: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推荐文章2:诗词鉴赏丨《苏慕遮》· 范仲淹

  《苏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本为“诗余”,从唐中叶至北宋初年,还是浩繁如江河的诗歌之外的绮丽点缀。


  诗以咏志,词以抒情。词的题材多关儿女风月,离愁别苦;场合多在筵间席前,按歌侑饮。但随着更多文人加入创作,词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思想境界也逐渐跃升,终于成就了有宋一代的代表性文体,与唐诗共同闪耀于中国文学的巅峰。


  北宋词人中,除柳永外,专力于词者并不多。如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后人树立起精神楷模的范文正公,出将入相,政绩卓著,又诗文并茂,质厚淳真。与他存世的三百零五首诗歌相比,他的词仅仅是个零头,只有五首流传下来,但每首皆脍炙人口,开后世之风气之先。


  如著名的《渔家傲·秋思》,“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浑厚苍凉,承前朝边塞余韵,启苏辛豪放词脉。从中亦可窥见当日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的雄姿,正证民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之语。


  然而,百炼精钢亦可有绕指柔情,这首同样也是描绘秋景的《苏幕遮》,便写得缠绵悱恻,百转千回。


  范仲淹笔下的秋天,既明丽又迷蒙,由疏朗中透出一丝黯淡来。


  俯仰间,天际高远,却落叶遍地;远望时,水波澹媚,却雾霭凄清。在“山映斜阳天接水”的背景下,翠碧与黄的主色调中,投映出斜阳的晕红,又伴随着秋季的微微寒意。


  上阕的景物中,唯有“芳草”被赋予了主观的意象,我们可联想起《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传为蔡邕所作的五言古诗《饮马长城窟》中的“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白香山《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萋萋满别情”,李煜《清平乐》中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直至后世辛弃疾《摸鱼儿》中的“天涯芳草无归路”。芳草生生不绝,正如离愁别恨绵绵不息,以至于超越了眼前可见的景色,铺展进“斜阳外”的无尽思绪中。但“天地不仁”,芳草本就是无情之物,自然的无情反衬出人的多情,从而引出下阕的直抒胸臆。


  “乡魂”和“旅思”,正是时时萦绕、挥之不去的心头惆怅。唯有沉浸入睡梦之中,才能得到片刻解脱。可“除非”二字,说明这个办法几近奢望。愁情因深,好梦固少,可做的事只有明月下独酌高楼。


  但明月高楼之间,望天地之浩渺,顾乡关之迢遥,形单影只的独饮,怎能不将思念推向顶点,又在无人倾诉之下,最后凝成一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嗟叹!欲忘愁情,反增愁情,正是李太白“抽刀断水”“举杯消愁”的共鸣。


  诗词本以情胜。题材相似的婉约小词,会因的经历、眼界与胸襟体现出不一样的况味。


  据考,此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当时范仲淹任陕西四路宣抚使,驻守西北,主持防御西夏的军务。这位被敌人称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名臣儒将,将离愁别恨的旧调奏出了厚重辽远的意境。


  其明月下的愁思,堪比曹孟德“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的感慨;其高楼上的沉醉,又蕴着辛稼轩“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孤寂。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幕中,将此词化入《正宫·端正好》一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委婉唱来,却是把这首词凄美的一面发挥到了极致。


  清代许昂霄《词综偶评》品评该词说:“铁石心肠人,亦作此销魂语。”对于范仲淹,“离人泪”即是“英雄泪”,浊酒一杯,乡关万里,英雄心中的柔软,总是比闺阁儿女间你侬我侬的情态更为动人。


  编辑:艾叶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推荐文章3:读范仲淹《苏幕遮?怀旧》?宋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


  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与“旅思”意思相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达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其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体说来,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推荐文章4: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推荐文章5:【宋词精选】《苏幕遮·怀旧》宋代·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朝代: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逐字逐句分析碧云天,黄叶地。

  “碧云天”描绘的是秋天天空的景象,碧蓝的天空,白云悠悠,给人以宁静深远的感觉。“黄叶地”则是指秋天大地上的黄叶,象征着秋天的萧瑟和成熟。这两句以简洁的对仗形式,描绘了秋天的典型景象。“碧云”与“黄叶”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天空的高远与大地的萧瑟相映成趣,为全词奠定了一种秋天的基调,也隐含了诗人对广阔天地的感慨。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秋色连波”意味着秋天的景色与江中的波涛相连,波光粼粼,秋意盎然。“波上寒烟翠”描述的是江面上的寒烟,带有翠绿色,给人以秋日的清新和凉意。此句进一步扩展了秋景的描绘,将秋色与江水相接,波光与寒烟交织,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秋水图。“寒烟翠”三字,不仅描绘了烟波的冷色调,也传达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情感。


山映斜阳天接水。

  “山映斜阳”描绘的是夕阳映照在山峦之上的景象,山色与夕阳的光辉相映成趣。“天接水”则是指天空与江水相接,水天一色,展现出一种辽阔的自然景观。这句通过“山映斜阳”和“天接水”两个意象,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山与夕阳的倒影、天与水的交融,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深远。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芳草无情”中的“芳草”常暗指故乡,而“无情”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更在斜阳外”意味着这种思念之情超越了夕阳所能照耀的范围,故乡远在夕阳之外,难以触及。


  黯乡魂,追旅思。


  “黯乡魂”形容因思念故乡而心情忧郁,心神不宁。“追旅思”则是指旅途中的愁思,表达了在外漂泊时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夜夜除非”意味着每个夜晚,除非有美好的梦境,否则难以入睡。“好梦留人睡”指的是只有在梦中才能暂时忘却乡愁,得到片刻的安宁。这句通过“夜夜除非”和“好梦留人睡”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夜不能寐的苦楚。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诗人才能暂时忘却乡愁,得到片刻的安宁,这种对比增强了思乡之情的强烈。


  明月楼高休独倚。


  “明月楼高”明月之下高楼的景象,暗示着孤独和寂寞。“休独倚”则是劝告自己不要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以免更加深乡愁之情。明月之下,高楼之上,诗人独自倚靠,这种孤独与寂寞的情感被放大。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酒入愁肠”描述的是饮酒之后,酒入愁肠,更加深了内心的忧愁。“化作相思泪”则是指这种忧愁最终化作了相思的泪水,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饮酒后的情感变化。酒本是解忧之物,但在诗人这里却化作了相思的泪水,这种转化加深诗人的愁绪。


完整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铺的大地,秋天的景色与波光相连,波面上的寒烟呈现出翠绿色。一抹斜阳映照群山,天连着水。绵绵密密的芳草不谙人情,一直铺到斜阳照不到的山外。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是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片刻安睡。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整首词通过对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思乡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词人的高超艺术造诣和深沉的情感世界。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意,让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波动。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推荐搜索词:

  

  1.苏幕遮怀旧范仲淹原文翻译

  

  2.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注音版

  

  3.苏幕遮怀旧范仲淹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标题:苏幕遮怀旧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