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和风俗
春节的来历和风俗推荐文章1:春节的由来,你知道吗?
:咸宁日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编:张欢
本文来自【咸宁日】,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春节的来历和风俗推荐文章2: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您还了解哪些?
恭贺新春
新春佳节,开门迎福!
大年初一,
给您拜年啦!
春节由来
春节,是一年之岁首,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传统名称分别有新春、新岁、新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来,其起源蕴含着丰厚深邃的人文与自然文化内涵。
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
过春节前,背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都会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习俗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购置年节年货、贴春联、洗头沐浴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团年饭,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
人们十分注重除夕的“团年饭”,除阖家团圆、聚天伦之乐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赶回来过新年。
贴年红(春联)
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据说这一习俗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压岁钱
每年除夕夜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将钱装入红包里给小孩压岁。
压岁钱可除夕夜当场赏给晚辈,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醉美珲春
版权归原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春节的来历和风俗推荐文章3:春节的习俗,你都知道吗?
传统的春节习俗和相关传说
你都知道吗?
小编搜集到的春节习俗
了解一下!
腊月二十七
2月8日
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这一天就是采购日,过年需要的年货都在这一天购置。
腊月二十八
2月9日
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贴福字,贴对联。
腊月二十九
2月10日
上坟请祖上大供。对祖先的敬拜,在我国由来已久。这一天就是祭祖的日子。
大年三十
2月11日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晚上叫“除夕”。除夕时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大年初一
2月12日
金鸡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一年新的一天由此开始。
大年初二
2月13日
金吠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这一天开始走亲访友。
大年初三
2月14日
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这一天的传统年俗有回娘家,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等。
大年初四
2月15日
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这一天忌杀羊。
大年初五
2月16日
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
大年初六
2月17日
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是送穷鬼,弃破衣,供煎饼。
大年初七
2月18日
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后生,是人为尊。要尊敬每一个人,家长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大年初八
2月19日
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
2月20日
玉皇天诞。玉皇大帝是神话中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
2月21日
祭石感恩。年初十,地生日。有天还有地,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正月十一
2月22日
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二
2月23日
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
2月24日
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正月十四
2月25日
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
2月26日 元宵节
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吃元宵意指团圆吉祥。
综合自网络
: 广元文广旅
春节的来历和风俗推荐文章4:春节的来历及习俗
春节的来历
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礼乐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
“年”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均有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年”成为一年四季的时间总称。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定出一年之岁首。原始意义上的岁首是指干支历法的“立春”,当天象“斗柄指寅”时,万物苏萌,天下皆春。所以有了春节。
春节的起源有一个传说,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一直生活在海底深处,每当除夕爬上岸,吞噬牲畜,危害人类生命。因此,每一天的除夕,村里的人们都要逃到山里,老人和年轻人,以避免“年”兽的伤害。有一年的新年前夜,村子外传来乞讨老人的消息。当村民们急于惊慌时,村里只有一位老太婆给老人一些食物,劝他上山躲避那只年兽。老人笑着说:“如果我岳母让我整晚呆在家里,我一定会把那只年兽送走。”老妇人继续劝说,乞求老人笑但什么也不说。半夜,“年”兽闯进了村子。它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老妇人的房子,门贴着红色的纸,房子的烛光。“年”兽全身颤抖,奇怪地叫喊。走近门,院子突然听到“砰砰”的声音。“年”浑身发抖,不敢往前走。原来,“年”最怕的是红、火和爆炸。这时,婆婆的门大开,看见院子里穿着红色长袍的老人在笑。“年”吓了一跳,挣扎着走开了。第二天是第一个月的第一天。避难的人们惊讶地看到这个村子安然无恙。这时,老太婆突然意识到,急忙告诉村民们乞讨老人的承诺。这个故事很快就传遍了周围的村庄,人们知道如何赶走今年的野兽。
(客家传说)从除夕起,家家户户都贴上红对联,放鞭炮;家居烛光,守候新年。在第一天的清晨,我想去向我的朋友们问好。这种习俗越来越广泛,成为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的第一天,也叫春节。它是中国最盛大、最活泼、最重要的古代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特有的节日。它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农历正月的第一天。但在民间,春节的传统含义是从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蜡节或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号厨房到正月十五,其中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第一天是高潮。
如何庆祝这个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至今仍有不少流传下来。在传统的春节佳节期间,我国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办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是拜神、拜佛、祭祖、除旧除新、迎新春、以祈福为主要内容。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文化和习俗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
民间祭灶,源古人拜火习俗,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都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扫尘
新年前夕“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接玉皇
古老的习俗认为,继“厨房神”之后,天皇和玉帝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下山,观察世界的善恶,确定来年的祝福。因此,家庭祭祀被称为“带走玉皇皇帝”。这一天的生活,说话要小心,努力表现好,为了赢得玉帝的青睐,祝福来年。
除夕
在农历三十月的前夕,我们举行了门神、春联、老人、鞭炮、除夕聚餐、拜年钱、祭祖等活动。除夕意味着“农历年的结束”。除了旧的一年和来年的新一年之外,人们不得不摆脱旧的部门。这是整个农历年的最后一个晚上。因此,这一时期的活动主要围绕着移除旧的神职人员,祈求灾难的祝福。
春联
贴福字
备年货
年夜饭
吃饺子
吃汤圆
放鞭炮
压岁钱
除夕守岁
拜年
春节的来历和风俗推荐文章5:除夕春节来临,过年的来历、传说、习俗和禁忌,别忘了讲给孩子听
文|凝妈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日子过得真快,眼瞅着就到了除夕,马上进入春节的高潮阶段。小区的树上都挂上了彩灯、相邻两棵树之间挂上了灯笼,大门外贴上了福字,大花盆里的绿叶红花焕然一新,还听到了零星的鞭炮声,节日的气氛渐渐浓了起来。
现在的记忆依然停留在儿时过年的景象中,孩子就是传统节日的传承主体,在过年的过程中,孩子亲身体验、接受知识和观念,积累多年以后,能影响终身。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也将直接影响后续的传承和发展。
要想让孩子像我们一样几十年后依然保留着清晰的春节记忆,就别忘了给孩子讲讲过年的来历、传说、习俗和禁忌。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来历年在不同朝代,叫法不同,含义不同,时间也不同,多次更替之后,才有了现在的年,真正意义上的春节也就100多年的历史。
年的叫法:
上古时代,年被称为“腊”。
尧舜时期,叫做 “载”,是天体星辰运载一周的意思。
夏代称为“岁”,有长一岁的意思。
商代称为 “祀”, 表示四时已过,应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
周代开始称之为 “年”,是谷物收成的意思。
先秦时期称为 “上日” “元日”。
汉代称为 “正日”,
魏晋时期称 “元正” “元辰”。
1912 年辛亥革命后,叫做“春节”。
过年的时间:
最初,人们把冬至这一天定为新年。
秦始皇把新年改到了十月初一。
汉朝,春节是一段时间的总称,从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春节的高潮阶段。
民国时期,把农历的新年叫做“春节”,这才是我们现在过的春节,所以也就10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春节也是从腊月初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孩子们一把正月十六开学,也意味着年过完了。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传说给孩子讲过年的传说,可以开启儿童心智,调动起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为他增长见识和智慧提供养料。
过年的传说有不同的版本,可以都讲给孩子听一听。
版本一:
年是怪兽,头上长巨角、身上有鳞片、牙齿和爪子很锋利,每到除夕这一天,就会从沉睡的海底中苏醒,伤害牲畜和人类。
有一年,当大家准备外逃时,村里来了一位老人,采用贴红纸、点蜡烛、烧竹子的做法把年兽赶跑。因为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就开始流行起了贴对联、守岁、放鞭炮的习俗。
版本二:夕是怪兽,年是小孩。年用红绸子,在人们烧竹竿的配合下,把夕赶走。人们为了庆祝胜利,才有了除夕和过年的叫法。
这两个传说可以通过看两个动画具体了解,详见春节陪孩子看3部国产动画片,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品味浓浓年味儿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习俗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邓肯·米切尔教授说 : “习俗一词是指既定的思想方式”。习俗就是习惯与风俗,是长期的文化积淀与约定俗成的结果,是一种典型的历史文化现象 。可以说,有了习俗就有了传承。
1、贴春联、放鞭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春联、放鞭炮的习俗来自过年的传说,有驱邪避灾的寓意。
现在有的家庭也只贴一个福字,“福”字左边是“衣”服,右边是“一口田”,象征着衣食充足。现在人们都想有福气,平安、健康、快乐都是幸福的表现,贴福字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2、吃年夜饭
《清嘉录》卷十二中记载: “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祥语,名曰 ‘年夜饭’。”
春节就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分散至五湖四海的家人,在春节都纷纷赶回家中,为的就是吃一桌年夜饭。年夜饭相当丰盛,鸡鸭鱼肉都有,有美好富足的寓意。
饭菜再多,也少不了饺子。饺子一般是白菜馅、豆腐馅,这是很有讲究的。白菜中的“菜”和“财”谐音,有发财的意思。豆腐的腐和“福”是谐音,豆腐水饺表示“兜福”“都福”“都富”,也会富有的象征。有的还在饺子里包上硬币,谁要是吃到,谁就有福气。
3、守岁
苏轼《守岁》: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
吃完年夜饭,人们开始拉家常,现在是看春晚。直到午夜十二点钟声敲响以后才去睡觉。我们小时候,是十二点后,就开始放鞭炮庆祝过年,然后再去睡一觉。
守岁是和过去的一年告别,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给孩子传递的是热爱生命、珍惜光阴的人生哲学。
4、穿新衣
《酌中志》 “立春之时,无贵贱……亦有用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
春节前,都去理了发,换了发型,准备好新衣服。春节这一天从头到脚焕然一新,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辞旧迎新,预示着生活的无限美好。
5、压岁钱
压岁钱中的岁同“祟”谐音,“祟”就是不吉利的东西,压岁钱的本意是一种祝福,保佑来年平安健康、吉祥如意,一年都很美好。
压岁钱要包在红纸包中,很郑重,非常有仪式感。现在开始流行电子红包,仪式感就不那么强烈了,给孩子还是要使用真正的红包比较好。
6、拜年
正月初一去拜年,也是教育孩子尊敬长辈的好机会。
拜年就是长辈带着小辈去亲戚朋友家拜会,要说一些吉祥的话,比如“过年好”,送上自己最真挚的祝福。
有些地方还保留着给长辈磕头的习俗,有的地方则用鞠躬来代替,不管哪种形式,都是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敬重。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禁忌在小时候,过年是非常神圣的日子,不能随便哭闹、不能乱讲话,要不然会被爷爷奶奶批评,说“这样不吉利”。每当想说话的时候,舌头都要在嘴里绕三圈,生怕说错话,带来晦气。
从除夕开始,一直到初一,说话都要谨小慎微。一些表示没有、完了之类的词不能说,要换一种说法。比如,打破了碗要说“岁岁平安”。
正月初一这天不扫地、不倒垃圾,人们认为垃圾会把运气和财气带走。记得小时候院子里放了鞭炮,一地碎屑,也没人打扫。
还有的地方讲究初一不动刀切菜做饭,只能吃除夕剩下的。基本上初一真的不用做饭,除夕包了好多水饺,还有之前做好的现成饭菜,只需要加热一下就好了。
当然,很多地方已经不太讲究这一些了,不过习俗总是要让孩子知道的。
过年不仅是有很多娱乐活动、有美味可口的饭菜、有大把空闲的时间的节日,也是教育孩子拥有热爱生命、追求健康、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等传统美德的节日。通过给孩子讲述过年的来历、传说、习俗和禁忌,让孩子了解我们的过年文化,传承、沿袭下去。
我是@凝妈悟语,两个孩子的妈妈,致力于培养阳光积极的孩子,欢迎关注我,育儿路上一起前行。
春节的来历和风俗推荐搜索词:
1.春节的来历和风俗简单介绍
2.春节的来历和风俗故事
3.春节的来历和风俗三年级
本文标题:春节的来历和风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