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推荐文章1:孔雀为何向东南飞?(子曰诗云)
熊 建
有个故事,说在某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考官向考生提出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里,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呢?”
考生知道,这句话是起兴,说孔雀东南飞或孔雀西北飞,都是可以的,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但如果这样说,显得太乏味了。考生灵机一动,作了个似乎不搭界的回答:“因为‘西北有高楼’。”
回答得妙。“西北有高楼”后面接的是“上与浮云齐”,这两句出自汉代的一首诗。孔雀为啥只能朝着东南飞?西北有高楼嘛,高耸入云,挡住了嘛。你问得出乎情理,我答得出乎意料,正好相配。
巧了,这个故事里提到的两首诗,都是来自同一本书——《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称为“汉乐府双璧”,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诗”。
有多长?该诗长达300多句,1700余字,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读者奉献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悲歌,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而“孔雀东南飞”这一意象后来也走出爱情范畴,被其他领域借用。比如,近年来,人才向东南沿海地区聚集的现象,就被称为“孔雀东南飞”。
我们能读到这样一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还能占据一定话语地位的诗,要感谢《玉台新咏》,要感谢编者徐陵(507年—583年),如果不是他将该诗收录进书,可能就佚失了。
徐陵是南朝人。《陈书·徐陵传》说他“八岁能属文,十二通《庄》《老》义。及长,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可见是个才子。徐陵早年在梁太子萧纲的东宫,写诗以绮丽浮艳见长,很受宠。而他这么写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
梁时,宫体诗占据了诗坛主流。萧衍、萧纲这些最高统治者提倡,百官公卿、社会各界跟风而作。宫体诗没什么思想内容,大多围绕美人做文章,以华美雕琢的形式咏唱淫靡的生活。《隋书·文学传序》斥之为“亡国之音”,不是没有道理的。
《玉台新咏》就是徐陵在这个时期编选出来的,自然无法摆脱时代的限制,所收多为宫体诗。徐陵在序中直言:“撰录艳歌,凡为十卷。”萧纲是徐陵的“衣食父母”,因此,全书选录诗歌660首,萧纲一人的诗就达109首之多,比如《倡妇怨情》《戏赠丽人》《美人晨妆》《咏美人观画》等,看名字就知道内容了。
如果《玉台新咏》收的都是这种诗,那也没有必要在此推荐了。它毕竟还是收录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而且选了不少歌颂妇女的诗篇,这在当时是没有前例的。
比如《皑如山上雪》写一个女子对负心汉表示决绝,指责那个男子只看重金钱而轻视爱情;《上山采蘼芜》叙述弃妇与前夫偶遇时的对话,反映出她的勤劳和重情;《日出东南隅行》里,采桑女子罗敷怒怼无耻太守,表现出机智、勇敢、不畏权贵的品格……
在《玉台新咏》的诸多诗篇中,我们能看到千载而上的女性爱情观——“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魂神驰万里,甘心要同穴”……无不专一、专情,流露出鲜明的女性自立、自由、自信的意识,这放在今天也是不落伍的。
作为《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第三部诗歌总集,《玉台新咏》问世后,并未受到足够多的重视。《梁书》《南史》均未提及此书,流传的版本也很混乱。同时代的《文选》又有李善注,又有五臣注,而《玉台新咏》直到清代,才有了一个吴兆宜的注本,还长期享有唯一注本之誉。不光如此,对于该书,人们的认识和评价有不小分歧。
古人看《玉台新咏》,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是称其俗。
唐代学者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序》说“《玉台》陷于淫靡”,南宋诗人刘克庄的《后村诗话》认为该书“赏好不出月露,气骨不脱脂粉,雅人庄士见之废卷”,清代文学家王士祯的《带经堂诗话》表示书中“所录皆靡靡之音”……徐陵也因此背上了“风雅罪人”的骂名。
第二种是赞其情。
宋人陈玉父将《玉台新咏》与《诗经》对举,认为二者“发乎情则同”,区别在于“止乎礼义”上。明代学者袁宏道则盛赞徐陵“钟情”,认为该书“清新俊逸,妩媚艳冶,锦绮交错,色色逼真,使胜游携此,当不愧山灵矣”,旅游时带着这本书,足以笑傲江湖。
第三种是扬其正。
不少人发现《玉台新咏》中有合于温柔敦厚之旨的成分,于是将徐陵编诗的行为拔高到“孔子删诗不废郑卫”的高度。如清代大才子袁枚认为,“《玉台新咏》实国风之正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评价道:“虽皆取绮罗脂粉之词,而去古未远,犹有讲于温柔敦厚之遗,未可概以淫艳斥之。”
今天,我们再看《玉台新咏》,思路自然开阔多了,评价自然开通多了。比如有学者从美学的角度研究《玉台新咏》,从“情”的领域跳脱出来,进入“爱”的境界,指出:“(该书)把爱视为生命的全部价值,这是多情而又生活封闭的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重要特征。”从这个角度说,《玉台新咏》真可谓“爱的主题的集大成”。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推荐文章2:凄婉的爱情: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全诗共有350多行,1700余字。
《孔雀东南飞》叙述的是一个凄婉的爱情悲剧故事,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首句为“孔雀东南飞”,故又有此名。
诗中小序云: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婆婆赶回了娘家。回到娘家的刘兰芝发誓永不再嫁,却被母亲和哥哥逼迫再嫁,于是跳水自杀而死。
焦仲卿听说后,也在院子里的树上上吊自杀。人们感伤于他们的故事 ,为其作诗记之。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诗歌以比兴的形式开头,表达刘兰芝和焦仲卿彼此顾恋,不忍分离的感情。
焦仲卿和刘兰芝结婚才二三年,正是新婚燕尔的时候,但焦仲卿是庐江府的公务员,工作在身,不能经常回家。
刘兰芝除了要忍受独守空房的寂寞,还要服侍公婆,照顾年幼的小姑子,不分昼夜的做家务。饶是这样,仍然不能得到婆婆的认可。
因此,焦仲卿回家的时候,刘兰芝就忍不住向丈夫撒娇抱怨诉说自己的委屈: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刘兰芝说自己从小学得女红,又会弹箜篌,诵诗书。可自从嫁到你家,心中就常常觉得悲苦,你工作忙,不在家,我们不能常见面。
我日夜不分的织布,三五天就织成一匹,你的母亲还嫌慢。不是我织得慢啊,是你家的媳妇儿太难做了。
既然我不堪为你的母亲驱使,我留下来也无计可施,你可以去告诉公婆,送我回娘家吧。
这段话活脱脱像每一个拿离婚说事妻子一样,“要挟”自己的丈夫。
焦仲卿果然立即去找了母亲,说:“像我这样没有富贵相的人,找到这么贤惠的妻子,是我莫大的福气,更何况我和她相约生同床,死同穴。我们才结婚不过二三年,时间不长,她又没有什么过错,你为什么对她不好呢?”
这话说的,完全是维护媳妇儿,指责母亲啊,这是婆媳关系中的大忌啊,莫说是焦母,就搁现在,也没有哪个母亲愿意听这样的话。
焦母勃然大怒:“你见识如此短浅!这个媳妇儿太无礼,凡是净想自己做主,我早就看她不顺眼了,你岂能说了算!”
焦母不仅早就想休掉刘兰芝,甚至连自己心仪的儿媳都选好了,“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什么都不要说了,你赶紧把她送回去。”
焦仲卿还真是又直又蠢,母亲正在气头上,他不知道迂回行事,竟然说如果休掉了刘兰芝,他这辈子都不会再结婚。
母亲气得槌起床来,大怒说:“你这小子没有什么害怕的了,怎么敢帮你媳妇说话!我对她已经没有什么恩情了,当然不能依着你!”
面对强势的母亲,焦仲卿完败,他回到屋里,对妻子说:“你暂时先回家,我去府里办点事,过几天我就去接你。”
刘兰芝说:“不要再白费唇舌了。自我辞别娘家,嫁到你家,总是顺从婆婆的意思,什么时候敢自己做主了?我没日没夜的辛劳,也没得到婆婆的认可,今天被遣送回去,又怎能再回来呢?”
第二天早上,刘兰芝盛装打扮,丝毫没有因为被休掉觉得羞耻,反而自信满满,明艳照人。
她不卑不亢地拜别公婆,又和小姑告别,然后来到大街上,和早已等在那里的丈夫焦仲卿举手话别,依依不舍地回了娘家。
分别时,他们发誓:“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刘母看到女儿回来很是吃惊,在古代,嫁了人的女儿要回娘家,都是娘家请示婆家,得到婆家允许,再去把女儿接回来。
如今刘兰芝自己回来了,母亲就知道事情不好,她觉得是女儿在婆家做错了事,才被赶回来的,女儿却说“自己实在没有什么过错”。
事情至此,母亲也只能是叹息不已。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如此多才多艺,又貌美无双的刘兰芝,即使被休回了娘家,还是许多人争相求婚的对象,县令的三公子,太守的五公子,都是高富帅的官二代,无奈,“你什么都好,可我就是不喜欢。”
刘兰芝的心里只有自己的丈夫焦仲卿,他们曾经发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但是刘兰芝的哥哥看到妹妹放弃这么好的姻缘,十分不高兴。
他说:“你是怎么想的?前次出嫁,是嫁给一个小官吏,这次出嫁得到一个贵公子,运气的好坏就像天壤之别。你要是答应嫁过去,足够使你终身荣耀富贵。你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以后打算怎么办?”
刘兰芝无法反驳哥哥,只得答应出嫁。
焦仲卿听到了消息,赶紧请假回来见刘兰芝,刘兰芝向他哭诉哥哥和母亲逼她再嫁。
焦仲卿却说:“恭喜你高迁,我这块磐石是方正又坚实,可以一直存放千年,而蒲苇如此柔弱,也就只能保存一时了。你肯定会越来越富贵,而我就独自奔赴黄泉了。”
刘兰芝说:“我们都是被逼迫的,你又何必这样说?既然这样,我们就在黄泉见吧。”
刘兰芝出嫁了,在婚礼完毕,送走客人,四周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已经黄昏了。
刘兰芝悄悄走到一个水池边,说:“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说完,她脱下鞋子,纵身跳进了清水池里。
这边,焦仲卿上堂给母亲磕了头,转身来到了院子里的树下,徘徊了一阵子,上吊自缢了。
一对恩爱的夫妻就这样被拆散,又双双殉情而死。焦刘两家人后悔莫及,请求让两人合葬。
两家人把他们葬在了华山旁边,又在坟墓周围种植了松柏、梧桐。树木的枝条叶子互相交错痴缠着。树中有一对鸟儿,名叫鸳鸯,它们每天对着鸣叫,直到夜里五更。
焦仲卿和刘兰芝无疑的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礼记·本命》载女子被休有“七出”,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
根据诗中描述,显然刘兰芝未犯“七出”任何一种,那她是因什么被婆婆休掉呢?
《礼记·内侧》中有一条:“子甚宜妻,父母不悦,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妻之礼,没身不衰。”
也就是说夫妻即使感情很好,而父母不喜欢这个媳妇,也要扫地出门;反之,夫妻感情不好,只要父母满意,丈夫也不能休掉妻子。
很明显,就是因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夫妻感情太好了,婆婆觉得媳妇儿“霸占”了自己的儿子,“抢了”儿子对自己的爱,她不满意了。
像这样的事例,历史上还有一个更著名的故事:唐婉和陆游。
他们也是小两口儿太恩爱了,引得母亲“醋意大发”,唐婉被赶回了娘家。
即使现在,这样的例子也很多,经常被当作典型的明星朱雨辰,就是因为每每找个女朋友都被母亲以各种理由拆散,以致于不敢再谈恋爱。
其实,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却牵扯到两个家庭,得不到家人祝福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这一点,杨绛先生就很明白,她在给钱钟书的信中写到:“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
钱钟书的父亲看到,也不问钱钟书的意见,自作主张提笔给杨绛回了一封信,夸奖她明理懂事,并郑重其事地把儿子“托付”给她。
爱情固然是可贵的,可幸福的生活仅有爱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和理性。
刘兰芝和焦仲卿如果能够懂得这一点,悲剧就会避免,他们可能就会“永远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了。”
:水云初静,闲来无事读书,心有所感写文。爱诗词,更爱《红楼》。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推荐文章3:读清官孙士寅《游清溪洞》
清溪仙洞是“平彝八景”之一,在富源古县城以西约三公里处。三百多年前,凡是经过平彝的大小官都喜欢前去游览,并留下了许多诗词文章。
今天清溪洞早已毁坏,不再具有旅游观赏价值,但根据孙士寅的游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是桃花源般的仙境。《游清溪洞》是五言长律,共100联,200句,1000字。在中国文学史上,长篇叙事诗主要有:《孔雀东南飞》又称《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353句,共1765字;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500字》共50联,100句,500字;白居易《琵琶行》共44联,88句,616字;《长恨歌》共60联,120句,840字。按照这样的对比,孙士寅《游清溪洞》可算是古体叙事诗中仅次于《孔雀东南飞》,位居第二位的长篇律诗。从这首长篇叙事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孙士寅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他的思想境界,他在平彝执政6年期间,能成为有口皆碑清官有其内在的思想基础。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仙境恣肮脏,尘怀消龌龊。”共23联,46句。写自己喜欢游览,没想到平彝城外别有洞天,这无私的大自然让我的身心有了寄托。
春天,前往清溪洞的路上长满了芍药,桃花盛开,柳条拂水。出门约二里,在晴朗清明的天气里能听到清溪洞的溪水冲击岩石喷薄而出的巨大声响。隔岸观看,苍翠的景色历历在目,舟形岩石下面藏着个洞穴,不知是巨灵神劈开的还是伐蜀道的五丁凿开的。里面像支撑起来的穹顶,又像张开的帷幕。阳光照射在如圆镜一样的水面上,仿佛月亮落在洞穴中,阳光透过缝隙产生许多亮点,高扬的岩石长满了青苔。水雾散成霞光,缥缈得就像空中楼阁。地上长着野菌,没有鸟雀,环境很清静,岩石中的空穴仿佛是玉匠雕镂而成,琼浆玉液从孔里面涌出。苔衣薄如轻云,须发随风飘动。大禹餐食苔藓,我们把泉水当做鲁酒。后面“仙境恣肮脏,尘怀消龌龊。”仙境怎能恣意集满肮脏的东西,尘俗之心也消除了龌龊。这里的龌龊当之功名利禄,它使人心变得肮脏。
第二部分从“探奇不厌深,乘兴复踊跃”到“石田无人畊,有禾似钱镈。”诗人先写自己不顾身体虚弱,点着火把,穿着草鞋,拄着筇杖进入洞内。接下来极尽比喻之所能,穷尽个人文学才华,用39联78句390字的篇幅,描写洞中的奇观异境,“或如虎豹蹲,或如狮象搏。或宛若蛟龙,或飞若鸑鷟。或挂若猕猴,或击若雕鄂。或如天明宫,文武尽严恪……又如给孤园,一钵手自托。上看祖右肩,下看赤两脚。或如登大常,伶伦陈雅乐。或如张琴瑟,或若执管箫。噌肱若钟鼓,清越若磬铎。……嵬嵬高不墜,累累顛不仆。千金重难扛,一卷轻可握。”诗人用如此长的篇幅,极尽铺排描写之所能,将洞中奇形怪状的石头、石柱、石笋描绘得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这在文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就我个人的文学视野,这是前无古人的。
接下来感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功,“乃叹造化功,岂同匠人斫。石梁无人涉,有水长不涸。石门无人叩,有禽来剥啄。石室无人居,有迹深如削。石鼎无人守,有草皆灵药。石樽无人饮,有架挂瓢勺。石田无人畊,有禾似钱镈。”这里石桥、石门、石屋、石鼎、石樽、石田皆是洞中奇景,这仿佛就是桃花源一样的存在,一切都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活气息。唯一不同之处是桃花源里有人生活,黄髫垂发、怡然自乐,而清溪洞里这大自然的造化神功,仿佛是神仙居住后留下的遗迹,一切寂寂无声,就这样静默着,仿佛在诉说着往事。
第三部分从“我闻混沌时,二仪尚浑朴。”到律诗结尾,先写云南自从开天辟地以来,就居住着爨人与僰人。云南未建立行政机构时,最早是战国的庄蹻到云南开疆拓土。继而写昆明滇池浩荡,太华峰青翠高耸,金马坊与碧鶏关卓荦突出,这些都早已扬名天下。想不到平彝这弹丸小邑的山水也如此美妙。接下来写自己来到平彝的所思所想,“而我来作吏,甫至苦寂寞。如兽落陷阱,如鸟投缯缴。既伤沈约瘦,復患徐侯虐。民不乐追呼,我亦鄙敲扑。禄少等庸书,官卑同击柝。兀坐一室中,局踏似尺蠖。”这是孙士寅来到平彝真实思想的流露,他孤独寂寞,如兽罗陷阱、鸟投罗网,身体消瘦、又得疟疾,官卑禄少,跟书吏、更夫一样。独坐室中,犹如尺蠖。既伤自身,又伤仕途,大有“地远明君弃”的内心苦痛。百姓不喜欢大呼小叫,催缴租税,我也鄙视酷吏敲骨吸髓,这是孙士寅能够成为清官的思想基础。
当听说有仙境一样的清溪洞,诗人的精神一下振作起来,“携我案前书,展卷胸开拓。出我匣中剑,舞罢光闪烁。载我床头酒,举杯兴磅礴。野蔌摘满把,山泉引盈勺。精神得飞扬,筋骨免束縛。倦来枕石眠,蘧蘧梦方觉。朝出暮始归,不惜往来数。”这里犹如陶渊明回归田园喜悦,身心得到了全部释放,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多次游览清溪洞。
“浮沉水上萍,聚散风中箨。功业真刍狗,文章空糟粕。富贵等浮云,斯游诚可乐。”这是对人生和功名利禄的透彻了悟。人生如浮萍,功业如刍狗,文章是糟粕,富贵如浮云,只有游览最快乐。这就是孙士寅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代清官的思想基础。
孙士寅是清官的典范,在平彝百姓中有口皆碑。他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月出任平彝县令,时当废平夷卫与亦佐县合并,重建平彝县不久,他上任几个月,全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特大洪灾,村民被洪水冲走淹死不少,孙士寅时常将自己的收入施舍于贫苦百姓。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五月,孙士寅卸任时,囊空如洗,两袖清风,竟没有返程路费,百姓自发捐赠相送,但他分文不取。他将上任时携带的古琴变卖做为路费,村民们结队牵衣,流涕相送至十里之外的胜境关驿。为褒其美德,民众捐银立“遗爱碑”于胜境关驿道旁。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县令韩再兰与拔贡李恩光编修《光绪平彝县志》时,受孙士寅清廉事迹的感动,便重新撰文,改立“鬻琴碑”。碑文云:“来携此琴来,去鬻此琴去,伤哉廉吏不可为,几载山城空叱驭。……三年课绩循良奏,百姓见肥使君瘦。长途再将嬴马驱,空囊只有焦桐售。焦桐纵售值几何?此去长安道路多。……吏自笑,民自哭,丰碑屹立山一麓。一行巨墨云霞章,百年正气豺狼伏。……磋磋一碑何足异,去思德政塞天地。……呜呼!贪夫读此当汗泚。”
而清溪洞在五十年代初,平彝公安中队在洞内建了一座炼铁土炉,将洞内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如来佛像、东壁的三十多座佛像推倒,扬灰河内。又将西侧“清官停”的三间房屋拆毁,作为炼铁炉的烧柴,省公安厅劳教处以公安系统的领属关系,将清溪洞划归己有,并突破洞的范围,扩大到三里远的“茶坡亭”,将其中世居于此的三十余户农民的“木桥河村”迁走,建成了今天的富源矿厂(即今中安监狱)。人间仙境的清溪洞再也不复存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破坏令人感叹唏嘘,应警钟长鸣!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推荐文章4:《玉台新咏》:孔雀为何向东南飞?
有个故事,说在某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考官向考生提出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里,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呢?”
考生知道,这句话是起兴,说孔雀东南飞或孔雀西北飞,都是可以的,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但如果这样说,显得太乏味了。考生灵机一动,作了个似乎不搭界的回答:“因为‘西北有高楼’。”
回答得妙。“西北有高楼”后面接的是“上与浮云齐”,这两句出自汉代的一首诗。孔雀为啥只能朝着东南飞?西北有高楼嘛,高耸入云,挡住了嘛。你问得出乎情理,我答得出乎意料,正好相配。
巧了,这个故事里提到的两首诗,都是来自同一本书——《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称为“汉乐府双璧”,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诗”。
有多长?该诗长达300多句,1700余字,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读者奉献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悲歌,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而“孔雀东南飞”这一意象后来也走出爱情范畴,被其他领域借用。比如,近年来,人才向东南沿海地区聚集的现象,就被称为“孔雀东南飞”。
我们能读到这样一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还能占据一定话语地位的诗,要感谢《玉台新咏》,要感谢编者徐陵(507年—583年),如果不是他将该诗收录进书,可能就佚失了。
徐陵是南朝人。《陈书·徐陵传》说他“八岁能属文,十二通《庄》《老》义。及长,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可见是个才子。徐陵早年在梁太子萧纲的东宫,写诗以绮丽浮艳见长,很受宠。而他这么写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
梁时,宫体诗占据了诗坛主流。萧衍、萧纲这些最高统治者提倡,百官公卿、社会各界跟风而作。宫体诗没什么思想内容,大多围绕美人做文章,以华美雕琢的形式咏唱淫靡的生活。《隋书·文学传序》斥之为“亡国之音”,不是没有道理的。
《玉台新咏》就是徐陵在这个时期编选出来的,自然无法摆脱时代的限制,所收多为宫体诗。徐陵在序中直言:“撰录艳歌,凡为十卷。”萧纲是徐陵的“衣食父母”,因此,全书选录诗歌660首,萧纲一人的诗就达109首之多,比如《倡妇怨情》《戏赠丽人》《美人晨妆》《咏美人观画》等,看名字就知道内容了。
如果《玉台新咏》收的都是这种诗,那也没有必要在此推荐了。它毕竟还是收录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而且选了不少歌颂妇女的诗篇,这在当时是没有前例的。
比如《皑如山上雪》写一个女子对负心汉表示决绝,指责那个男子只看重金钱而轻视爱情;《上山采蘼芜》叙述弃妇与前夫偶遇时的对话,反映出她的勤劳和重情;《日出东南隅行》里,采桑女子罗敷怒怼无耻太守,表现出机智、勇敢、不畏权贵的品格……
在《玉台新咏》的诸多诗篇中,我们能看到千载而上的女性爱情观——“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魂神驰万里,甘心要同穴”……无不专一、专情,流露出鲜明的女性自立、自由、自信的意识,这放在今天也是不落伍的。
作为《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第三部诗歌总集,《玉台新咏》问世后,并未受到足够多的重视。《梁书》《南史》均未提及此书,流传的版本也很混乱。同时代的《文选》又有李善注,又有五臣注,而《玉台新咏》直到清代,才有了一个吴兆宜的注本,还长期享有唯一注本之誉。不光如此,对于该书,人们的认识和评价有不小分歧。
古人看《玉台新咏》,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是称其俗。
唐代学者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序》说“《玉台》陷于淫靡”,南宋诗人刘克庄的《后村诗话》认为该书“赏好不出月露,气骨不脱脂粉,雅人庄士见之废卷”,清代文学家王士祯的《带经堂诗话》表示书中“所录皆靡靡之音”……徐陵也因此背上了“风雅罪人”的骂名。
第二种是赞其情。
宋人陈玉父将《玉台新咏》与《诗经》对举,认为二者“发乎情则同”,区别在于“止乎礼义”上。明代学者袁宏道则盛赞徐陵“钟情”,认为该书“清新俊逸,妩媚艳冶,锦绮交错,色色逼真,使胜游携此,当不愧山灵矣”,旅游时带着这本书,足以笑傲江湖。
第三种是扬其正。
不少人发现《玉台新咏》中有合于温柔敦厚之旨的成分,于是将徐陵编诗的行为拔高到“孔子删诗不废郑卫”的高度。如清代大才子袁枚认为,“《玉台新咏》实国风之正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评价道:“虽皆取绮罗脂粉之词,而去古未远,犹有讲于温柔敦厚之遗,未可概以淫艳斥之。”
今天,我们再看《玉台新咏》,思路自然开阔多了,评价自然开通多了。比如有学者从美学的角度研究《玉台新咏》,从“情”的领域跳脱出来,进入“爱”的境界,指出:“(该书)把爱视为生命的全部价值,这是多情而又生活封闭的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重要特征。”从这个角度说,《玉台新咏》真可谓“爱的主题的集大成”。(熊 建)
: 人民日海外版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推荐文章5:《孔雀东南飞》的人物语言:闻其声而知其人
鲁迅先生曾称赞《水浒传》和《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事实上,汉乐府诗中的《孔雀东南飞》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诗发展的巅峰。它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这对恩爱夫妻,在焦母和刘兄的逼迫下无奈分离,最终双双殉情的故事。
这首诗原题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里也叫《焦仲卿妻》,后人又取其首句为题,因此叫《孔雀东南飞》。全诗1700多字,除了男女主人公外,还刻画了焦母、刘兄等众多人物形象,每一个人物都有眉有眼、有血有肉,但诗里却很少用肖像描写,人物性格都蕴含在对话当中,闻其声便可知其人。
男主人公焦仲卿的语言和性格焦仲卿是一名府吏,他既爱妻子,也是一个孝子。面对母亲和妻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他陷入两难,但他心里始终有一杆秤,对孰是孰非有清醒的判断。关于他的语言特点和性格,可通过以下几个片段进行分析——
首先,当他得知母亲刁难妻子、并要将妻子遣送回娘家时,他祈求母亲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意思是:"我官职卑微、俸禄微薄,幸好有这样一位妻子,不但不嫌弃我,还与我生死与共,我们刚刚一起生活了两三年,她的德行没有任何偏颇,怎么就招致您不喜欢了呢?"前面几句话态度恳切,可说着说着,他的原则就显露出来了,最后那句"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简直是用反问的语气对母亲进行了顶撞。
而后焦母指责兰芝"无礼节",说要再为儿子求娶贤女,仲卿跪拜直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短短几句话,足见夫妻情笃、足见仲卿的志诚和他骨子里的倔强。
第二,当仲卿调节失败,无奈只好委曲求全,他让妻子暂且回家,日后找机会迎她回来。但妥协之下,他依旧坚持着"终老不复取"的原则,也殷殷嘱托妻子千万不要嫁与他人:"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妻子被遣回家的当天,仲卿不放心,把之前嘱托妻子的话又重复了一遍:"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言之再再,是仲卿心意坚定的表现,也可看出"倔强"二字是他性格里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但你也能发现,他只是一味倔强,丝毫没考虑到妻子所说"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的现实,他的倔强是天真的。
第三,兰芝回家后,事情的发展果然被她言中,在兄长的逼迫下,她无奈应下了一门婚事。仲卿听闻消息,赶到妻子面前,面对兰芝"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的解释,他用之前的诺言反唇相讥,说出了比刀子还尖刻的话:"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是冲动之下负气、使性子的典型语言,但也更清楚地表现了仲卿的志诚、倔强和耿直。面对这样深情的丈夫,妻子又该如何呢?是哭、是笑?是悲、是喜?
仲卿这段负气的话,是一个绝妙的铺垫,如果没有这段话,那么兰芝最后选择死亡,便是缺乏现实深度的。毕竟在那个年代,封建礼教造成的婚姻悲剧是多见的,并不是每一对夫妻最终都选择了死亡,就比如另一首汉乐府诗《上山采蘼芜》,它记叙了一名弃妇与故夫偶然重逢的一番对话,故夫说:"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可见,他们这对夫妻也曾经情笃、他们的分离也是父母逼迫,但他们选择了活下去、接受新的命运。回到《孔雀东南飞》里,当得知兰芝要再嫁时,如果仲卿的态度是漠然的,或者是没那么激烈的,或许兰芝也会选择活下去吧。
第四,当仲卿和兰芝约定,要共同赴死之后,仲卿回家拜别母亲,看似是拜别,其实话语中含着埋怨、甚至是复,他说:"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意思是:"儿子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了,母亲以后只能孤单的生活。结束生命是我自己的打算,不要埋怨鬼神。愿母亲寿比南山,四体康健。"他自己"故作不良计",却让母亲"命如南山石",这是多大的讽刺。
这便是焦仲卿!诗人不吝笔墨,用他言之再再的诺言,表现了这个人物的志诚;也用他大量负气、使性子的语言,刻画了这个人物的耿直与倔强。
女主人公刘兰芝的语言和性格兰芝的语言特点,与仲卿形成鲜明对比。仲卿是倔强,容易负气、使性子,而兰芝说话总是冷静、变通,可以通过以下片段来分析——
首先,当仲卿让兰芝暂且回家,说找机会再接她回来时,兰芝显然不认为事情有那么简单,她说:"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意思是:"我认为我一直都没有过错,一直努力劳动供养婆婆,可即便如此还是要被驱赶,还谈什么回来呢?"
第二,被遣当天,兰芝仍然本着对长辈的尊敬,到堂前拜别婆婆,尽管婆婆仍是"怒不止",但兰芝没有说一句不敬的话,而是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她说自己长在乡野,没受过好的教养,嫁给仲卿这样的贵家子,令她觉得有愧,又说自己拿着婆婆给的钱财,却不愿忍受婆婆的驱使。
可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她在前文说过,自己"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她是有教养的;她也跟仲卿倾诉过,她每天"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所以并不是她"不堪母驱使",实际情况是"君家妇难为!"跟丈夫说话时她可以直率,那是小两口一向无猜;跟婆婆说话就得变通,那是为了避免矛盾升级。兰芝曲尽人情,"无礼节"的指责不攻自破。
第三,面对丈夫"誓不相隔卿"的誓言,兰芝感动地回以承诺:"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但她性格里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冷静和理智,她不会像仲卿那样不顾及现实,所以她在盟誓的同时,还留下了另一句话:"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只是兰芝理智的预言,在当时并没引起仲卿的重视。
第四,当仲卿得知她要再嫁,说出那番"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的负气话时,兰芝也没有因仲卿的负气而失去理智,她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个中缘由:"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兰芝冷静、变通的语言特点,展现出她理智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印证了她的教养、和温柔善良。
焦母、刘兄的语言和性格先说焦母。她首先是主观武断的,所以她会给兰芝扣上"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帽子,却又拿不出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其次她是专制独裁的,所以对于儿子的祈求她置之不理,反而软硬兼施,一边蛮横地说"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一边又安抚儿子"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却不管这是否是儿子想要;最后,她还是固执的,当仲卿已经表明自杀的意图时,她仍不知悔改,只是哭着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真是固执得可恨、又可笑,她的固执错过了挽救悲剧最后的机会。
另一个逼迫兰芝、造成她悲剧的人,是兰芝的兄长。看到有人上门提亲、兰芝却不愿嫁,刘兄"怅然心中烦",对兰芝说道:"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一副嫌弃妹妹、又盼着妹妹嫁进富贵人家的势利小人嘴脸,显露无疑。
人物因性格复杂而真实,因真实而可爱在《孔雀东南飞》里,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其实是复杂的。
仲卿的主要性格特征是倔强、耿直,但他也有驯顺、妥协的一面。比如他祈求母亲不要遣走妻子时,虽有"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原则,但看到母亲"槌床大怒"后,他只能"默无声"、"哽咽不能语",然后选了一条委曲求全的路,让妻子暂且回家,再图来日,仿佛来日矛盾就会消失一样。但最终,他还是违背了母亲的意愿,遵守了对妻子的誓言。所以仲卿是可爱的,因为在"痴心女负心汉"、"百善孝为先"的封建旧社会,他扮演了一个感情深挚、并且为了爱情违抗母命的角色。
兰芝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理智,但她也有脆弱的一面。比如她虽想遵守与仲卿的誓言,但面对兄长的责难,她也有自责,自责成了娘家的负担,所以她说出了"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这样屈心的话,又说出了"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这种绝望之下任命的话,是一边以泪洗面,一边在下意识服从。生与死,是诗人给兰芝出的难题,但也是在这艰难的抉择里,显出了兰芝形象的可爱,因为诗人写的不只是一个贞洁的女子,更是一个活生生的女人。
叙事诗的巅峰之作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汉乐府中大部分都是叙事诗,以描摹人物的口吻神情见长,通过人物语言创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开拓了叙事诗的新阶段。而《孔雀东南飞》无疑是其中的精华之作。
《孔雀东南飞》中的语言安排、人物塑造,表现出诗人深刻的生活洞察力和高超的写实能力,尤其是男女主人公的性格,不仅有鲜明的突出点,也有复杂、多层次的侧面,不是概念化的产物,而是活生生的人物。
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评价说:"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
在诗歌的结尾,兰芝和仲卿殉情而死,两家人终于悔过,将他们合葬。但化鸟双飞、化木连理的美丽神话,并不能掩盖全诗的悲剧性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是诗人留给后世读者的悲悯告诫。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推荐搜索词:
1.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原文及翻译
2.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孔雀东南飞吗
3.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原文
本文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