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乐融融忆旧年》


  穿新衣,带新帽,喜气洋洋乐涛涛,这是旧时新年的基本风貌。


  旧时过年,最先准备的就是做腊肉香肠,这在冬至前后就开始了。过去家家户户几乎都烧柴灶,经过腌


  制的猪肉,往往挂在灶门前的上方,由生火的烟热熏烤。讲究点的还专门在灶内烧柏枝楸腊肉,这样更香,味道更纯正更好吃。


  腊月二十三日晚上要祭灶神菩。从早上起,大街小巷就有人提着兜兜,高声叫卖:“买灶糖、买灶(马儿)灶疏(方音念术)。”


  据说,这一天灶神菩萨要升天,到玉皇大帝那里去禀凡间人家的善恶之事。


  到了晚上,开始祭灶神菩萨。将印有灶神菩萨的彩纸,恭恭敬敬地贴在灶旁的墙上。将灶台锅碗洗得干干净净,锅中点放一盏小油灯,为灶神菩萨起驾照路。


  灶台上放上灶糖让灶神菩萨享用 ,灶糖就是平时吃的白麻糖(念汤),因为每家一年之中好丑之事均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让粘性较强的灶糖粘住灶神菩萨之口,以免上天奏吾家之短,致使来年时运不佳。


  家道好的人家更为讲究。除以上之外,还备有一桌丰盛的酒席。焚香点烛烧纸钱必不可少,拜祭活动更为隆重。


  在当家主人的带领下,举家向灶神菩萨作捐磕头,把印有灶马的大红纸点着,意为灶神菩萨骑着灶马上天去了。灶疏是一张黄纸印制的表章,上面有向玉皇大帝上奏的疏文,两行大字特别注目:


  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


  买灶疏时里面包有东西,然后把灶疏打开,把里面的豆子和草料撒向天空,让灶神菩萨的坐骑吃饱了好赶路。然后将灶疏点燃,向着空中方向舞动,让灰烬飞向上空。


  民间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这就开始正式过年啦,就开始过年的各种活动。


  干干净净地过个年,这是起码的要求。所以第二天腊月二十四 就开始岁末大扫除,民间称为扫扬尘(方音念村)。用一根长竿绑上竹叶,将墙上,樑上以及瓦搁子上的灰尘扫尽。有的人家因地制宜,用晒衣杆绑上扫把或者鸡毛掸帚子,作为工具进行清扫。


  做完了上面的清洁,然后再做下面的。窗户门庭擦得干干净净,桌椅板凳洗刷一新,铺笼罩被洗得一尘不染。


  公馆人家则将门庭洗刷一新,张灯结彩,並换上新的桃符(对联)


  王安石曾诗曰: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贴春联,几乎成了一个习俗。


  有钱人家对于所用餐具祭器中之锡器、铜器、银器等金属制品则用细灰擦洗得干干净净,并使其发亮犹如新物一般。


  腊月二十六至 腊月二十八 这三天,称为个人清洁日。


  腊月二十六洗澡,称为”洗福禄“,有钱人这天洗澡,相信可以升官发财。


  腊月二十七洗澡,称为洗百病,相信这天洗澡,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腊月二十八洗澡,称为洗甲甲(污垢),可消除一身的污垢,洗掉霉气,来年交好运。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神之后,到大年三十,均可吃年饭。多数家庭选择三十晚上,全家合聚团圆,所以又称吃团圆饭。家里外出的人基本都要到位,有的还有亲友聚合。人少一两桌,人多可五六桌甚至十来桌。菜肴特别丰富,腊肉香肠诸多菜品摆满了桌面。大家觥筹交错,猜拳行令,谈笑风生,满屋充满了喜气洋洋的气氛。


  年三十晚上,孩子们可以得到大人发的压岁钱,孩子则给父母行礼磕头,表示尊敬和感谢,并把钱压在枕头下面,所以称又为压睡钱。


  孩子睡觉前烧水让其洗脚,脚洗干净易于“赶嘴”,相信在一年之中凡有饮食之事均能赶上。


  除夕夜到午时,(就是现在的半夜十二点左右)一般家庭开始燃放鞭炮,以求来年大吉大利。时明时暗的鞭炮火光,点缀了初春的寒夜。霹雳啪的鞭炮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烘托出了独特的节日气氛。


  三十晚上时兴耍通夜,打牌、搓麻将、掷升官图(成都人称为春官头儿),各种娱乐活动玩至天亮,称为守岁。


  我小时候不会打牌,更不会搓麻将,所以喜欢掷春官头儿。这是一张大约二尺见方的大纸,上面印有古代所有的衙门和官职,游戏时每人轮流转四周写有“德”、“才”、“功”、“庄”的木制小转转儿(小陀螺),当转动停止倒下时,根据其显示的字形决定升降。一般格“德”可以连升几级;“才”可以升一二节级;“功”升一级或不动;“庄”则倒退几节级。从白丁开始,以后是童生、案首、监生、秀才、廪生、贡生、举人、解元、进士、会元、传胪、探花、榜眼、状元,当了状元就可以放任到各个衙门去当官。从县官、州官、府官一直到宰相。再晋升就是太保、太师、太傅,当了太傅必须掷出”德“字才能荣归,谁最先荣归谁就算功成名就胜利了。


  还有一种升官图是从小学生开始,中学、大学一直可以做到大总统。这种升官图颇有点现代味道,反映了民国官场的情况,也很有意思。


  大年三十到初一这两天,禁止扫除,说是保住财运,以免扫走。


  我们当小孩时住的是院子,每天都要扫地,有时还要扫院坝。大年三十这天,刚拿起扫把就被大人喝住,说是过年不能扫地,当然我们求之不得。


  大人还特别叮嘱我们,初一天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不准干不吉利的事。否则,来年一年之中都不得苍神(不安的意思)。


  还有初一到初三,不得动刀剪。否则,今后会有血光之灾。


  所以初一吃汤圆。从前不像现在,汤圆有商品供应,一切都得自己动手。我家有一副石磨,是我做石匠的舅舅送我家的。这就成了整个院子的公用品,大家轮流使用。乡下的亲戚送了我家一些苏麻,将它与红糖混合作为汤圆心子,吃起非常之香。


  初二吃面条。各种调料以及臊子面条,还有鲜嫩的豌豆尖早就准备好了。对于我这个爱吃面的人,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吃够了臊子面,还可以煮一碗香喷喷的酸辣挂面。


  吃够了汤圆和面条,初三也可以吃饭。巳切好腊肉香肠以及三十晚上团年所剩的菜,都可以用来下饭。


  其实过年,最高兴的是孩子们。那时候街头巷尾,常有一些卖孩子们钱的小摊,摊上摆的全是孩子们喜欢的吃食和玩具。


  兴高采烈的孩子们,穿新衣戴新帽,耍他们喜欢的玩具和游戏项目: 滚铁环、铲牛(牛儿)(即打陀螺)、扯响簧、拉提簧,摔“欢喜(豆儿)”(即摔炮)、不时地点响小火炮。那时还有一种打洋火炮儿的枪,一张白色的夾层纸内,夾有几十颗装满炸药的泡泡儿,这就是所谓的子弹,打起来非常响。有的互相追逐对打罗卜枪。也有的头戴戏脸壳(即面具)或是戴笑头和尚面具引人发笑。


  到了夜晚,孩子们放礼花、冲天炮、神书带箭、地老(鼠儿)、地转(转儿),还有一种叫"儿打老子",点燃后小火追着大火转。也有的点燃电光棒或是电光绳,特别是电光棒点燃后,在夜空中不断地画圈,形成一道道耀眼的光环。也有的孩子点亮大红灯笼或者拉上发光的兔儿灯在街上游玩,把夜色装扮得格外绚丽。


  虽然已是寒冷的夜晚,孩子们却乐此不疲,他们的活跃欢乐,给浓郁的节日气氛确实添色不少。


  正月初一,宜游南方,南方称为喜神方。在现今的武侯祠三义庙前,立了一个很大的石头,上面有红色的“喜神方”三个大字。


  可以看见众多的人们都涌向南方,多数是去参拜武侯祠。


  自初二起,熟人好友见面,即拱手致意互拜新年。“给你拜年咯!”成为非常时髦的流行用语。大家寒暄应酬互致客套。


  过年之中常有一些人,穿纸衣,戴纸官帽,脸涂金粉或者涂成红色,下巴上挂着纸胡须,手执一根纸鞭,站立在人家门旁不言不语。这是乞丐装扮的“财神”,要人家打发他的钱财方肯离去。“财神“到总是个好事,一般的人也好善乐施,为的是图个吉利。


  正月初七又称人日,这一天有游西郊杜甫草堂的风俗。清咸丰年间,四川学使道州何绍基从外视学归来,适值人日,因追忆杜公子美,在草堂题联云:


  “锦水风光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之后,人们便把初七人日游草堂,追思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作为一个固定习俗。


  届时,草堂寺风景如画的浣花溪,也是人们游玩的好去处,小河内游船穿梭如织,红男绿女船间嬉笑,构成一副绝美的风景。


  这之后,民间的各种社会庆祝活动开始了。打连萧、踩高跷、舞龙灯、耍狮子陆续粉墨登场。最精彩的要数耍狮子,除了伴奏的锣鼓乐队外,通常由三人演出,两人装扮狮子,另一人反穿皮袄,脚登高跷,手执可以摇响的大红绣球,忽东忽西,忽上忽下地不断挥舞摇动,逗引狮子来抢绣球。狮子抢绣球动作百出,惊险壮观。一般绣球被狮子含住,就算表演完结,一行队伍又继续前进,到另一个地方再行表演。由于表演精彩,许多没有看过瘾的人,又陆续的跟了去,所以形成一个很大的人流。


  还有就是打闹年鼓:“龙龙龙,蛋蛋蛋,龙蛋龙蛋龙龙蛋......”敲锣打鼓之声不绝于耳。川剧伴奏的乐器全部登场,有的还要进行比赛,看谁的阵容强大,谁的效果最好。


  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人们燃灯放焰吃元宵(汤圆),称为过大年。


  在李劼人先生的著作《死水微澜》中就有详细的叙述:


  “自正月初八起,成都各大街的牌坊灯便树立起来。初九,名曰上九,便是正月烧灯的第一宵。全城人家,并不等什么人的通知,一入夜,都要把灯笼挂出,点得通明。就以东大街各家商铺户的灯笼最为精致,又多……各家争胜斗奇,有画《三国》的,有画《西厢》、《水浒》或是《聊斋》、《红楼梦》的,也有画戏景的,不一定都是匠笔,有多数是出自名手,可以供雅俗之赏。所以一到夜间,万灯齐明之时,游人们便涌来涌去,围着观看......”


  清末民初,人们已将灯节改称“灯会”。正月的元宵灯会,民国初期以华兴街、商业场一带最为热闹,以后,成都的元宵灯会逐渐集中到青羊宫。


  在这之后过年的活动才算结朿。


  但是正月十六还有一个游百病的活动,又称为过“赖年“,或称为过“厚脸年“。人们纷纷登上城墙,据说可以百病消除,所以叫游百病。


  那天原本空空无人的城墙,顿时成了一个临时的游乐场所和集市,各种杂耍和小吃,一应俱有非常闹热。


  现在过年,物质条件非常好。但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早已消失。春节的特殊气氛正在慢慢地消溶。


  一个外国朋友曾经说道:春节除了留下包饺子的习俗,还给人们留下了什么?


本文标题:其乐融融忆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