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主运化是指什么推荐文章1:浅谈脾为阴中之至阴

  #好医生为健康护航#


  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过程中,本人对“脾为阴中之至阴”这句话一直理解不透彻。


  “至阴虚则阳气绝而不降,至阳盛则阴气微而不升”。这里的“至阴”指脾,“至阳”指三阳(太阳,少阳,阳明)。意为“脾虚至极则阳气耗绝而至气机有失升降,阳气太过则阴津过多耗损而无生机。”


  从生理角度说,太阴是主运化的,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液,它所主管的阴液的量是最大的。《黄帝内经》把它叫做三阴。少阴是主水的,也主藏精,但是水液的量是仅次于脾所主的水谷精微和水湿,少阴它所管的阴液的量属于二等,因此它是二阴。厥阴是主藏血的,血是人体阴液中最精华的部分,所以厥阴是一阴。三阴、二阴、一阴,是根据五脏中它主管阴液的量的多少来划分的。(出自郝万山《伤寒论讲稿》第54讲辩太阴病证并治)


  从水液论述,人体的水液全部通过脾运化上注于肺,然后通过肺脏的宣发肃降,一部分从体表以汗液形式发散,一部分下注,通过肾主司二便作用,排泄出体外。脾运化的水液量要比肾主水液的量要多,所以为太阴,而脾又位于身体下部,就五脏来说他是阴中至阴。


  据《内经》及后世医家所论,《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指要》一书中总结“脾为阴中至阴”有如下几层含义:


  1、“至”,作“转输”解。脾脏及“传化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能受纳水谷、运化精微排出糟粕,又是人体气机升降转输的枢纽,含上传下达之意于其中。


  2、“至”,作“到达、始至”解。脾通于长夏,居夏秋之间,季节至此开始由阳转阴、由热转凉。


  3、“至”,作“至极”解。


  ①脾在五脏中属阴,在经脉中属足太阴,在人体位居中偏下,以太阴居阴位。


  ②脾通于土气,其体象地,而土地是自然界最大的阴体,《素问,玉机真脏论》谓之“孤脏”,“孤”有“大”之意。


  4、“至”,作“归”解。土为万物之所归。


  5、“至”,作“化生”解。脾主运化,为化生血液之源,血属阴。


  “脾为阴中之至阴”是其在人身所处位置、生理功能、与季节通应等诸多方面的高度概括。


  “至阴”也是肾的代称、又是足太阳膀胱经一个穴位的名称,有着不同的解析和运用。


  以上是个人学习心得,希望各位中医专家光临指导讨论,鄙人将不甚荣幸!


  脾主运化是指什么推荐文章2:中医初学解惑——脾的主要功能及脾主运化

  脾在中医理论当中具有很重要的核心功能,在学习脾的功能前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医的脾和我们了解到的西医的脾是有很大区别的,至于为什么?大家可以去搜一下《你知道吗?中医肝、心、脾、肺、肾不等于西医肝、心、脾、肺、肾》这篇文章。


  在中医的理论中脾脏位居中焦,其在人体内承担了多项核心生理功能。首先,脾脏主导运化,这涵盖了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运化水谷精微,二是运化水湿。运化水谷精微指的是脾脏具备吸收、转运并布散食物消化后产生的精微物质(即营养成分)的能力,这些物质经过脾脏的吸收后,被输送到肺部,再由肺部将其分布至全身,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个组织器官。当脾脏的这一功能强健时,我们称之为“健运”,意味着消化吸收功能旺盛。反之,若功能减弱,则可能导致腹胀、腹泻、疲倦、消瘦、营养不良等症状,这被称为“脾失健运”(其实这个功能跟西医的胰腺有点类似)。


  另一方面,脾脏还主导运化水湿,这体现了脾脏在调节体内水液代谢中的重要角色。它促进水分的吸收、转运和排泄,对维持人体水液平衡起到关键作用。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脾脏也将机体所需的水分输送到各个组织,滋养并润滑它们。同时,脾脏还将代谢后的水液输送至肾脏,通过肾脏的气化作用,最终由膀胱排出体外,从而避免水湿在体内积聚。若脾脏运化水湿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导致水湿在体内停留,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状,如痰湿、水肿、泄泻和腹水等。这也是古人所说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原因。


  此外,脾脏还与口腔有着密切联系,其开窍于口,它的健康状况反映在嘴唇上,唇色的鲜艳或暗淡往往能反映出脾脏的盛衰。


  脾主运化是指什么推荐文章3:好脾胃,养出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食物进入机体后的消化吸收,离不开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所以民间又有“脾胃一虚百病生”的说法。中医常说“脾胃不和”,到底什么意思呢?为何脾胃对身体的影响那么大呢?


  为何脾胃虚易生病


  中医认为,经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分为“清”和“浊”两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运化送至全身各处,故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其浊者,由胃下行至小肠,再进一步消化。


  脾主运化,主要指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水谷入胃,经胃的初步消化之后,下送于脾,由脾再进一步消化与吸收。


  中医说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可以理解成“人体食物加工厂”。若脾气虚,“加工厂”动力下降,则消化能力下降,表现出不想吃饭,吃后腹胀,甚至是排出的大便里有明显的食物残渣,中医有个专用名词把它叫做“完谷不化”。如果脾气虚、升清无力,“上升运输机”动力不足,会引起头晕眼花、拉肚子等表现;脾气虚日久,水谷精微化生减少,人体气血生成不足,则会出现体倦乏力、面黄肌瘦等;若脾虚,导致向外输送水液的能力下降,就会导致水液停留、聚集于体内,出现体内湿盛、水肿等病症。所以说“脾胃一虚百病生”,在养生过程中保护脾胃显得尤为重要。


  脾胃不和写在脸上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肤色、五官以及一些生活细节,或许就能看出脾胃不和的一些问题。


  面色 面色微黄润泽,称之为有胃气。脸色黯淡发黄可能是脾胃虚弱,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饭后肚子胀,时有腹泻或便溏的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气和津液不足,无法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


  口唇 唇为脾之华。一般来说,唇色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称之为有胃气。相反,如果嘴唇干燥、脱皮,甚至无血色,提示脾胃功能不好。


  睡觉流涎 《黄帝内经》中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如果脾气充足,涎液就能正常传输,帮助吞咽和消化,也不会溢出。一旦脾气虚弱,睡觉时常会流口水。此外,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功能不好有关。


  睡眠不好 中医认为:“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甚至导致白天精神状态不佳。


  养护脾胃怎么做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健康的基础,也是调养脾胃的前提。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以软、烂等易消化食物为主;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如果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更易损伤脾胃,久而久之会引起食滞的现象。这时候如何应对呢?大家可以试试按摩。具体操作方法是: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稍用力缓缓推摩腹部,至左下腹(结肠部)可稍稍加力。


  摩腹保健宜在晨起空腹或睡前操作,每次36圈,每天操作两次,以腹部温热、舒适感为佳。如治疗食积、腹胀、便秘等,则不拘时间、次数,可适当加重力度,以腹部肠鸣、排气、排便为佳。


  文: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主任 孙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脾主运化是指什么推荐文章4:中医认为:脾为生化之源,主运化

  中医认为:脾为生化之源,主运化,会把我们吃的食物转化为我们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被身体各个部位所利用,变成维持生命活力的气血等精微物质。


   ? ? ? ?


  那让我们来看看脾虚弱的症状都有哪些,看看有没有符合你的症状


  脸色蜡黄


  嘴巴起皮


  黑眼圈重


  齿痕舌


  肚子大


  易上火


  无力且困


  便便不成形


  姨妈量少


  焦虑


  肌肉松弛


  流口水


   ? ? ? ?


  脾虚的可以吃一些健脾的食物,比如


  1??山药:味甘性平,生津益肺,可以做点山药红枣粥,山药、红枣与粳米一起熬煮,红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与山药搭配,增强健脾功效,适合脾虚食少、便溏腹泻者。


  2??薏米有健脾渗湿的作用,但是对于脾胃虚寒的姐妹,要将薏米炒熟后食用哦~


  3??白扁豆能健脾化湿、和中消暑,也可以将白扁豆与山药、芡实等一起炖汤喝


  4??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以做芡实茯苓粥,芡实、茯苓与粳米共同煮粥,适合脾虚久泻的人群。


  饮食方式也要注意:


  1??不要暴饮暴食,尽量养成饮食规律的习惯


  2??细嚼慢咽,因为咱们的唾液里面的酶会对于食物做一个初步消化,充分咀嚼食物会减轻脾胃的负担。


  不要吃生冷食物比如冰激凌,冷饮。


  也不要吃肥肉,或者油炸食品


  辛辣食物比如辣椒?,花椒


   ? ? ? ?


  ?根据体质调理饮食,可以对照以下自己是哪个体质,并调理饮食,坚持yi段时间可以改善脾胃虚弱的情况


  1??脾胃虚寒者:除了食用健脾食物外,可适当增加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生姜、桂圆等。生姜能温中散寒,可在做菜时适当添加;桂圆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可煮桂圆红枣汤。


  2??脾虚湿盛者:要注重祛湿,除了薏米等常见祛湿食物外,可适当食用冬瓜、玉米等。冬瓜有利水消肿、清热利湿的作用,可做冬瓜汤;玉米能调中开胃、利湿,可煮玉米粥。


  3??脾气虚者:可多食用一些补中益.气的食物,如党参、黄芪等。可以用党参、黄芪煲汤,但注意要适量,因为党参、黄芪属于中.药材,过量食用可能有不良反应。


  #中医怎么养脾胃##脾胃##你相信中医吗##万病之源说脾胃#


  脾主运化是指什么推荐文章5:脾的运化功能作用,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是指脾气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功能。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胃、肠、肝、胆均参与其中,但脾起着主导作用。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其运化的对象分为运化“谷食”(固态饮食物)和运化“水液”(液体饮食物)两方面来认识。


  一、运化谷食


  是指脾气将谷食转化为谷精,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饮食物经胃初步消化,下输小肠作进一步精细的消化吸收。谷食的消化虽然是在胃和小肠中进行的,但必须要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才能完成。而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又须依赖脾的转输才能输送到全身。其转输的方式有二:一是上输心肺,化生气血,通过心肺布散全身;二是向四周布散到其他脏腑。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称为“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机体得到充足的营养,表现为食欲正常、食入则化、大便正常、精神充沛、形体健壮。若脾的运化功能减退,称为“脾失健运”,则可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便溏等饮食物消化吸收障碍的症状。日久,因气血生化乏源,则全身气血不足,可见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神疲倦怠、气短乏力等症。


  二、运化水液


  是指脾在消化饮食物的基础上,对水液的吸收、输布作用。人体摄入的水液在脾气的推动下,经胃的受纳腐熟、小肠主液、大肠主津等作用下化生成津液,与运化谷食机理一样,或通过脾直接转输、布散至脏腑组织;或将津液上输于肺,经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内而濡养五脏六腑,外而滋润肌肤皮毛。全身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的水液,在脾的转输作用下及时地输送到相应的器官(如肺、肾、膀胱等),经气化而排出体外。


  因此,在水液代谢的全过程中,脾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脾气健运,则津液化生充足,输布正常,脏腑形体官窍得养。脾失健运,或表现为津液生成不足而见津亏之证,或为津液输布障碍而见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临床治疗此类病证,一般采用健脾化痰、健脾燥湿和健脾利水之法。这也是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基础。


  

  运化谷食和运化水液,是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同时进行的。脾的运化功能对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体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故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该理论在防治疾病和养生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脾胃,使脾气健运,则正气充足,不易受到邪气的侵袭,即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反之,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人体易病。所以,《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简介


  

  谢薇:讲师。2007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的教学及少数民族医药理论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厅级课题2项,参编论著1部,发表论文近10篇。


  平台精彩文章推荐阅读:


  中医所说的“藏象”是什么?


  知母:除烦润燥悉照顾


  从“肺朝百脉” 认知肺的奥秘


  脾主运化是指什么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脾主运化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