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多少平方公里
成都多少平方公里推荐文章1:成都是我国超大城市,又有双机场,下一步能直辖吗?
在民航局2024年数据显示的"双4F机场俱乐部"名单中,成都与北京比肩而立,成为中西部唯一拥有两座最高等级机场的城市。天府国际机场投运三年,成都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突破7000万人次,航空货运量较十年前增长247%。
这座户籍人口突破2100万、城区人口达1334万的超大城市,2024年GDP突破2.3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七。当这些数据叠加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的区位优势上,关于成都直辖的讨论再度升温。
从经济体量观察,成都完全具备直辖潜力。2023年成都GDP占四川省比重达37.2%,相当于第二名绵阳的6.8倍。若以重庆直辖前的1996年数据对比,当时重庆GDP仅占四川省的28%,而今成都的经济首位度已远超彼时的重庆。
从区域带动能力看,成渝双城经济圈占西部12省GDP总量的21%,作为核心引擎的成都若直辖,理论上能获得更多政策资源,推动西部高质量发展。
但地理格局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与重庆位于川东边缘不同,成都恰处四川盆地几何中心,被德阳、眉山等8个地级市环抱。
这种"心脏位置"意味着若成都直辖,新四川省将面临"空心化"危机。即便保留省级建制,接棒省会需要GDP超5000亿量级的城市,而目前四川第二城绵阳GDP仅4300亿,宜宾、德阳等后备力量更少,其中,德阳才3265.4亿元,难以支撑起人口8300万的省级行政需求。
财政分配格局更凸显结构性矛盾。2024年四川省财政自给率仅41%,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中成都贡献度超过60%。若成都脱离,新四川省财政缺口将超3000亿元,相当于现有缺口规模的3倍。这种"断崖式"财政冲击,将导致公共服务的全面承压,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
历史经验也为成都直辖蒙上阴影。重庆直辖26年来,虽取得显著发展,但与成都始终存在同质竞争。2023年两地电子信息产业重合度达78%,汽车制造领域竞争项目超200亿元。若成都直辖,将形成半径300公里内两个直辖市的特殊格局,可能导致政策资源内耗,反而不利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实施。
从国家战略布局考量,成都更适合作为"超级省会"发挥作用。国务院2021年批复的《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已赋予其带动德阳、眉山、资阳协同发展的特殊使命。这种"强省会+都市圈"模式,既能保持省级行政完整性,又能通过轨道交通互联(规划12条市域铁路)、产业链分工(电子信息产业本地配套率达42%),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统计显示,近三年成都对周边城市GDP拉动效应年均提升1.2个百分点,这种渐进式融合比行政区划调整更具可持续性。
成都多少平方公里推荐文章2:四川:中国内陆经济“一哥”,省内发展差距有多大?
2024年各省GDP排名出来了,看看四川这发展劲头,真猛啊!直接窜到了全国第5!排在它前面的全是广东、江苏之类的沿海省份。也就是说,四川已经是我国内陆经济发展的“一哥”了!6.47万亿元的GDP实力,单拎出来能排到全球第19名,比瑞士这个发达国家都要高!在“川哥”看似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内部发展特别不均衡!尤其是川东、川西之间的差距,堪比美国和非洲,能让你瞬间从摩天大楼穿越到原始部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四川一省之内的两个世界!
为什么说是“两个世界”呢?
因为四川省在整体上能分为川东和川西两大部分,二者在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天壤之别。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只看GDP数据,成都双流区人均超过10万元,而凉山州下的县区还不到1万8!差了5.5倍!这只不过是最直观的数据差距,现实中还存在很多看不见的失衡现象。
以地理条件为例,老天爷简直就是明晃晃的“偏心眼”!
川东大部分为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虽然面积只占省内的1/3,但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闭着眼睛撒点种子下去都能活,连挑剔的大熊猫都要选这里当老家!
再看看川西,几乎都是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土地没营养,含氧量极低,生存条件很差,有时候想吃碗泡面都要用高压锅才能煮开!当盆地和平原内万家灯火、车水马龙的时候,川西高原上的手机信号半天都连不上。这种巨大的地形和气候差异,注定会影响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
从人口分布来看,全四川90%以上的人都聚集在川东,而占据了省内2/3面积的川西高原,却只居住着10%左右的人口。
东部的成都平原占着全省4成以上的耕地,养活了一半以上的人口,而川西三州加起来的耕地还不到5%,想要发展农耕只能看老天爷的脸色,高原牧民们靠放牧和挖虫草勉强维持生计,到了近现代才开始搞旅游创收。
最可怕的是,省府成都作为四川内部最强的城市,近十年来已经成了全国出了名的“人口黑洞”,人口暴涨了530多万,几乎等于吞掉了一个太原市!目前成都常驻人口为2140.3万人,早高峰时段的地铁能把人的假发都挤掉,双脚离地半小时都不带摔跤的。
相比较之下,川西地区的很多小城市出现了严重的人口外流,大家都想去省会打工赚钱。比如川北门户、巴蜀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广元市,目前人口都不到250万,辖区内很多县、乡都出现只剩老人与狗,因为后生仔们都往外跑了,整个地区安静得连狗都懒得叫。
众所周知,人往哪里跑,哪里就热闹,市场一热闹起来,经济就发展得好。所以人口之间的极度不平衡,势必会严重影响省内的经济差距。
从经济发展来看,川东比川西要发达得多,整个四川省92%的GDP都来自于川东。
这是因为川东地势和气候好,自带农业生产和城市规模建设的基础条件。
比如交通,川东地区的高速路网和铁路分布非常密集,密度达5km/百平方公里,比德国还高,从成都坐高铁3小时就能到重庆。
而川西高原直到2012年,才实现县县通公路,可是仍有很多农村靠溜索过江,从村里进城比爬山都费劲。川西三州路网密度平均只有800米/百平方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呢?撒哈拉大沙漠里的骆驼踏出来的通商路线,都比这要多。
最可惜的是,川西明明拥有九寨沟、稻城亚丁等顶级的自然风光,可惜周边基础配套服务设施还没能跟上,旺季的时候整条路堵得水泄不通,严重拖后腿,以致于九寨沟有着最高的天然配置,却迟迟没能发展成顶级旅游资源。
除了川东和川西经济发展失衡,四川省内的城市之间还存在“一城独大”的魔幻局面。
这个“城”就是成都。
全省6.47万亿元的GDP,有36.72%来自成都!而贡献排在第二名的绵阳市,连省会的1/5都达不到,两者之间的经济差值足足有1.92万亿元,这让四川成了我国各省第一城和第二城之间差距最大的省份!连绵阳市都这样,更别提底下其他的城市了。有时候几座城加起来,都打不过成都的一个区。用四川同胞们自己的话来吐槽,省里开会的时候,成都代表的发言时长,比其他十几个地市的总和都要长。
成都“富可敌省”的时候,西边的凉山竟然穷到上热搜!成都已经进入了科技朋克时代,但川西不少县市还停留在农业修真阶段。华为、阿里、腾讯等大厂员工在高新区喝咖啡、敲代码、拿着百万年薪的时候,攀枝花市的农民们,还在皱着眉头用抖音直播卖芒果,连操作都整不明白。
四川4所“双一流”大学全在成都,最好的医疗资源也都在成都,比如著名的华西医院,近些年的门诊量已经突破500万人次,相当于每天有1万多人专门赶到成都来治病。
无论从哪方面看,成都这座城都把省内其他城市压得死死的。为什么成都会这么强呢?
?
成都多少平方公里推荐文章3:我是武汉人,去了一趟成都后,聊聊对成都的真实感受,实话实说
作为一个在武汉生活了三十年的“老江湖”,我总以为自己对城市的烟火气早已免疫——直到我踏上了成都的土地。这里的风是辣的,空气是慢的,连路边的熊猫雕塑都仿佛在说:“急啥子嘛?”这一趟旅程,彻底治好了我的“都市焦虑症”,也让我明白:成都的“巴适”,真的不是吹的。
一、文化底蕴:历史在火锅里沸腾
如果说武汉的江湖气藏在长江的浪涛里,那成都的千年文脉就泡在盖碗茶的浮沫中。站在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前,三千年前的工匠用0.2毫米的金箔雕刻出太阳图腾,那种震撼不亚于在湖北省博初见曾侯乙编钟。
更绝的是,这里连吃火锅都能吃出文化课。在武侯祠旁的三国主题火锅店,变脸艺人踩着川剧锣鼓点翻飞红油,服务员端着“草船借箭”造型的毛肚穿梭,隔壁桌的大爷边涮黄喉边给孙子讲“火烧赤壁”。成都人把历史炖进了麻辣锅底,让每个游客都成了三国故事的“嘴替”。
二、美食宇宙:舌头比眼睛更忙
作为过早能吃热干面配蛋酒的武汉人,我以为自己对重口味早已见怪不怪。结果在成都第一顿早餐就被甜水面“偷袭”——筷子粗的面条裹着红糖、酱油、花椒组成的“暗黑料理”,居然让我连吃三天。
数据显示,成都拥有超过20万家餐饮门店,每平方公里密度是武汉的1.5倍。但最让我服气的是他们对“吃”的仪式感: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里,白发茶倌拎着1米长的铜壶表演“苏秦背剑”,盖碗里茉莉花茶的香气混着采耳工具的叮当声,把“慢生活”酿成了看得见的艺术。
三、自然与都市的“神仙打架”
在青城山被负氧离子灌醉的那个清晨,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道家选这里修仙。前山的道观飞檐勾着云雾,后山的溪流托着竹筏,成都人周末提着自热火锅就来承包整片山水。更绝的是都江堰,两千年前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灌溉农田,江边卖醪糟的大姐随口就能给你讲解“深淘滩低作堰”的原理。
回城半小时,又能撞进太古里的赛博朋克。全球首座MR技术游船上,全息投影的商队从安顺廊桥驶向339电视塔,穿汉服的姑娘举着自拍杆和虚拟李白干杯。这种古今混搭的魔幻感,就像在江汉路突然遇见黄鹤楼跳街舞。
四、人间烟火:最贵的是人情味
成都的暖,藏在细节里。在熊猫基地,饲养员会蹲下来教小朋友用四川话喊“乖乖”;锦里捏糖人的老匠人,总要多送小朋友一只“小熊猫”;就连地铁站的指示牌都透着幽默——“熊猫大道方向,请往胖达那边走”。
最让我破防的是除夕夜。当武汉分会场的画面出现在成都酒店电视上时,前台小妹居然端来自家腌的泡菜,说:“听到你们想喝藕汤了,先拿这个解解馋嘛。”这种不刻意的好客,比春熙路的霓虹灯更耀眼。
回武汉的高铁上,我盯着窗外飞驰的景色,突然懂了成都的魔法:它能把三千年的文明熬成街边一碗担担面,能把全世界追捧的熊猫养成“社区宠物”,能让快节奏和慢生活在同一时空和平共处。
这不是一座你在攻略里能读懂的城。它的魂藏在茶馆竹椅的吱呀声里,在火锅沸腾的牛油香里,在每一个对你说“巴适得板”的笑容里。难怪2024年有165万境外游客选择成都,这里连外国人都能对着郫县豆瓣喊“真香”。
所以啊,别信什么“少不入川”的老话。在成都,你吃的每一口麻辣都是活色生香的历史课,走的每一步青石板都是古今对话的T台秀。这样的城市,来一次怎么够?
成都多少平方公里推荐文章4:成都,全球第23位!丨万千气象看四川·成都
9月29日下午,“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成都专场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四川观察记者从会上获悉,成都全球创新指数六年提升了33位,目前已上升至全球第23位。
近年来,成都把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深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汽车、大飞机制造等30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形成了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国家级产业集群达10个,去年全市经济总量超过2.2万亿元。今年,成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绿色氢能等未来产业发展,6月“成都造”飞行汽车首飞成功,8月首批氢能洒水车投入使用,预计全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科技创新方面,成都科技资源丰富,聚集了66所高校和47家“中字头”科研机构,各类人才超过650万人。成都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落地了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146家,构建“科创通+科创岛”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造了69个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形成“天使+科创+重产+S基金”全生命周期投资基金体系,帮助科研机构“沿途下蛋”、科技企业“拔节生长”,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万家,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23位,过去6年提升了33位。
同时,成都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常态化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成都全面拓展对外开放通道,成为国内第2个拥有双4F级国际机场的城市,航空旅客、货邮吞吐量排名全国第3位、第5位,国际班列通达境外113个城市,全国每9列中欧班列就有1列从成都发出,稳居中西部外贸第一城。我们不断扩大“朋友圈”,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113个,成都大运会、汤尤杯、世界科幻大会等重大国际赛会活动成功举办。明年8月7日到17日,我们将举办第12届世界运动会,飞盘、轮滑、攀岩等254个竞赛项目多样有趣,诚邀大家体验成都“运动无限,气象万千”的城市激情。
成都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下大力气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市民在市区看到雪山的天数越来越多。成都实施“五绿润城”“百花美城”“千园融城”行动,打造了1500多座公园、8800多公里城市绿道,为市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场所。每当风和日丽的时候,公园草坪上就“长满了”成都人。我们全面发力推进乡村振兴,守护好千里沃野成都平原的良田好土,保护修复1000多个川西林盘,为市民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和乡愁记忆。现在,我们正在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113个展园设计精妙、各具特色,会期将持续到10月28日,欢迎大家多来成都观赏“公园城市、美好人居”的生动图景。
2100多万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成都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成都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常年保持在三分之二以上,成为全国第4个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600公里的城市。成都汇聚了约200家博物馆、4000家书店、8000家咖啡馆、1万家茶馆、2万家火锅店、30万家餐馆,平均每个月都有10场以上的大型演唱会。每逢中超联赛,凤凰山体育场上空都回荡着“雄起!雄起!”的加油声,丰富的夜市、夜展、夜游活动精彩纷呈,高效有序的“快节奏”和巴适安逸的“慢生活”相得益彰,市民群众每天都能近距离感受“成都式幸福”的浓浓烟火气。
成都多少平方公里推荐文章5:四川的面积这么大?如果分成东川和西川是否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总面积为4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从元朝到现代,四川作为一个省的用字已经使用了将近800年。但,现在的四川和古代的四川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简单了解四川的历史。四川,在古代主要指巴蜀一带。战国之前,这里出现了古蜀国和巴国,分别定都于广汉和重庆。战国中期,秦国灭蜀国和巴国,分别设置了蜀郡和巴郡。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一带又在蜀郡、巴郡的基础上分出了多个郡。
到了唐朝,在蜀地设置了剑南道,在秦岭以南的地区则设置了山南道,巴地隶属于山南路。开元年间,山南道被拆分为了山南东道、山南西道两部分,而巴地基本属于山南西道。到了唐朝后期,剑南道被拆分为了东川和西川,这就是四川的“川”字的。唐朝时期只有两川,没有四川。
宋朝灭后蜀后,在就在巴蜀一带设置了四个路,分别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路”。注意,这里的“四川路”并不是一个行政区,而是四个路的总称,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山河四省”“东北三省”等。南宋末年的时候,为了防御蒙古的侵犯,就设置“四川宣抚使”、“四川制置使”这样的官员来总管川峡四路的军政,类似于现在西部军区的总司令这个官职。
元朝时期,在宋金各路之上又设置了行省,往往是几个路合并为了一个行省。于是川峡四路,就合并为了一个四川行省。当时四川行省的面积仅仅限于四川盆地一带,基本就是巴郡和蜀郡合并而来。我认为,元朝时期的四川行省版图也是最为合理的。
明朝时期,四川的面积开始增大了。明朝初期,开始将原本隶属于湖广行省羁縻的播州宣慰司划给四川省羁縻。1600年,明朝灭播州土司,就直接将播州土地划给了四川省,并设遵义府。从此,四川就真正管辖了遵义127年。四川网民经常在网上提及“遵义原本是四川的”,不过就是这127年的历史,在遵义3000年的历史上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
清朝时期,四川的版图再次调整。康熙年间,为了加强对青藏高原的控制,康熙皇帝开始将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康区划给四川省管辖。到了雍正年间,平定了罗卜藏丹津之乱,正式划定青海、四川和西藏的边界线,康区被基本划给了四川。于是,四川的版图就远远超越了四川盆地,延伸到了青藏高原,现在这里被人们称为“川西”,而“康区”这个名字则很少出现了。
雍正皇帝的另外一个决策就是让遵义重归黔土。遵义在西汉之前叫做鳖,属于夜郎国。西汉时期,汉武帝经营夜郎国,在此设置了犍为郡。后来,且兰叛乱,杀犍为郡长官,犍为郡的郡治被迫内迁到蜀南。此后,汉武帝在夜郎设牂牁江,鳖县从此就隶属于牂牁郡了。到了唐朝,在贵州设黔中道,而遵义为播州,隶属于黔中道,并非剑南道。唐末到明朝,遵义为播州土司,名义上受四川方面的节制,实际上出现了半独立状态。明朝灭播州,将遵义划给四川完全,使得四川延伸到了云贵高原,使得西南版图变得扭曲,不合理。而雍正让遵义回归贵州,则让贵州版图变得相对完整,相对比较合理。
四川的下一次大的版图变化出现在1997年。这一年,中央让重庆直辖,并且将万县市、黔江地区、涪陵市都划给了重庆。这样,四川就损失了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实际上,四川在失去了重庆、万县、黔江、涪陵之后,就已经名不副实了。这时候四川,仅仅剩下了两川。北宋的川峡四路中,四川只有益州路和梓州路,利州路的北部早在元朝就划给了陕西,而现在夔州路的核心地带又设置了重庆直辖市。因此,四川之名,已经难副其实。
四川的面积过大,人口太多,但是却只能发展出成都一座大城市。宜宾、泸州、绵阳、德阳、乐山、广元等城市的地形条件、水运条件都远远胜过云贵高原上崎岖不平的遵义,然后发展却不如遵义。这是由于四川集中发展成都导致的。鉴于此,不如将四川嘉陵江流域的城市划给重庆,组成东川省,让重庆带动嘉陵江流域的发展。
西南区划设想图
而原四川省,则改名为“西川省”,简称“川”或者“蜀”继续以成都为省会。如此,西川省就基本是古代蜀国、蜀郡以及剑南道的范围。这是一个地理单元、历史文化单元都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区域,适合单独建省。
而康区,则可以和西藏的东部组建为西康省,省会定于昌都,简称“康”。如此,青藏高原的三部分都各自形成单独的区划,一方面可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又使得其地理单元相对完整,有利于康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成都多少平方公里推荐搜索词:
1.成都多少平方公里,人口多少
2.成都多少平方公里面积
3.成都多少平方公里?
本文标题:成都多少平方公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