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推荐文章1:《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和光同尘,与时舒卷【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真正得道的人常常守中少言,夸夸其谈对大道妄发议论的人没有智慧。


  堵塞感官孔窍,闭上孔窍的大门,摧折争锋好胜的锐气,解除外物对内心的扰乱,柔和自己的优点,不炫耀自己,以谦下的态度与世人交往,这样就是与道的行为品质相同的。


  所以,不会对人格外亲近,也不会对人格外疏远;不会对人施之以利,也不会对人施之以害。不会刻意奉承别人,也不会轻视鄙视别人。正因为这样,真正的智者才天下最尊崇的。


【感悟】:

  老子在本章中所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把大道引入人生,为我们指出六条安身立命之修身心法和功夫,是达到心之“玄同”境界的必由之路。


  1、虚静守冲,中庸之道。真正通达人事物本质的智者致力于心上用功,为人处世上往往表现寡言少语,谨言慎行,不会夸夸其谈,更不会巧言令色。真正的智者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去除小我,成就大我,素位而行,不会恣意妄言,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恪守中庸之道。


   2、身处俗世,心离凡尘。老子常把合于大道的东西称为“玄”。“玄同”是一种人生修炼的格局和境界,超越一切对立面,超越是非得失的分辩,超越亲疏、利害、贵贱,超越一切世俗价值观的大同境界。我们养得此心不动,真正地去利益他人,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富贵,才能逐渐靠近老子所倡导天道,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从容切换,宠辱不惊,与世不争,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因此,我们要成为生命真正的主宰,守护好自己的心,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作为人生最大战略,不断地开发自己心中拥有的无穷宝藏,依道而行,进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推荐文章2:《道德经》新解 第五十六章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解读】


  人人都通过自然律推导出应该怎么做,知道如何去做,就不用号召。需要号召,自然是不知道如何去做。符合自然规律的道路,只要社会发现,政府不需要号召,社会就会把它做得妥妥当当。为什么需要号召呢?答案是事物发展呈现抛物线轨迹,上半场系统性正确,会变成下半场的系统性错误。但主观认知依然认为是系统性正确。主观认知和客观实际的南辕北辙,导致执政者强力干预却没有效果,越没有效果,干预越强烈。因此,如果需要强力号召才可以解决问题,那么就要审视主观制度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如果不一致,需要修正的是思维路径。


  更符合自然的制度,需要引导群体抑制个体的贪欲,关闭攀比炫耀的阀门,削弱个体锋芒,化解纷争于未然,使民众淳朴的像孩童,使人际关系简单的如学生时代,使社会勃勃的求知欲源自爱好,而非金钱。这就是奥妙的玄同大德。


  有玄同境界的人,不分亲、疏、利、害、贵、贱,已经超凡脱俗。所以被天下的人所尊崇。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推荐文章3:【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向人民施加正令的,施加正令的人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堵塞视野的孔雀,关闭欲念的心门,永远也不显露锋芒,解除俗世的纷扰,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玄妙奇同的境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就不分亲,不分疏,不分利,不分害,不分贵,不分贱,所以为天下人所尊重。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推荐文章4: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内容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以下是对这一章的解读: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有智慧、得道的人,深知“道”的深奥难以用言语表述,所以不会轻易夸夸其谈。而那些喜欢高谈阔论的人,往往并没有真正领悟“道”。


  ?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塞其兑,闭其门”意味着要堵塞住欲望的孔窍,关闭欲望的大门,避免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挫其锐,解其纷”是说要磨去自身的锋芒,消解内心的纷争和矛盾。“和其光,同其尘”指与光和尘混同,不过于彰显自己,融入世俗又保持内心的平和。做到这些,就达到了“玄同”境界,即一种与道合一、无差别的大同境界。


  ?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进入“玄同”境界的人,超越了亲疏、利害、贵贱等世俗的差别和局限,不被这些所左右,所以被天下人所珍视和尊崇。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推荐文章5:《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原文?译文?体悟

  2022.12.20


  1.原文 ●第五十六章 ●


  知[zhì]者不言,言者不知[zhì]。


  塞[sè]其兑[duì],闭其门;挫[cuò]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2.译文


  学识渊博的人不多说话,而随意发表言论的人往往不够博学。堵住眼鼻,封住嘴巴,使他们无法解露锋芒,进而消解他们的纷争;使他们的光彩得到调和,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道的玄妙齐同。达到了“玄同”境界的人,使人难以亲近或疏远;难以使其受害或得利;难以让人鄙视或尊敬,所以受到了天下人的尊重。


  3.体悟


  在道与德的滋养下,人可以养成高尚人格。在遵道崇德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达到“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的境界。


  在矛盾调和中实现彼此和谐。


  人生在世,没有必要和谁去争高低,辨对错。放下我执,抛弃偏见,去私欲,存天理,人间的纷争就如那自然界尘埃一样多,我们要学会瘾入尘烟!


  修道之人不是讲道,而是真正去践行道,所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有道之人懂得闭目养神,不为外物所动。知道沉默是金,言多必失。


  当一个人得意的时候,他是最容易随波逐流,最容易得意忘形,最容易忘记了自己是谁,因此常常闯祸,不能很好把控自己。而明道之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老子把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叫做“玄同”。玄同就是无差别的境界,就是人跟天合一,你们看不同我看是相同,这个叫不同也同。锐,就是很锐利,把过分锐利的东西去掉,就很安全协调。和万物打交道,保持你的纯一不杂,就不会有纷争,道它不特别光亮,它跟万物是调和的。特别光亮,我们就感觉刺眼,不受人喜欢,道它不刺眼,道不锐利,尘就是尘埃,作为一个人,要同其尘,和任何人都可以打交道,坚守底线,不卑不亢。


  玄同是老子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但是很难为一般人所理解,生与死,有与无,黑与白,善与恶,这些都是相互对立的,为什么要看成是相同的呢?


  老子特别又把玄同的境界进一步描述:“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一般人有亲疏,但是有了玄同观以后没有亲疏,亲也是亲,疏还是亲。一般人有利害,可是有了玄同观念以后,你就没有了利害的分别。利固然是利,害也是利。这和佛看众生一律平等有点相似。


  ?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推荐搜索词:

  

  1.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2.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感悟分享

  

  3.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启示和感悟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五十六章